•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羅永暉樂壇生涯與音樂作品

第四節 各時期琵琶作品

羅永暉早期創作多為西樂,而在創作上的手法多為西方作曲理論為主,

而此時期創作的琵琶獨奏曲為《蠶》(1973),以及《寒雲路》(1975)。當時這 兩首的創作背景皆是因為好友王正平於台灣擔任「大學樂團」指揮,需要演 奏琵琶新作品的委託創作,也成為羅永暉首次接觸創作的琵琶作品。

這兩首都是以西方作曲手法為主並融合中國調式音階創作,使用西方手法「奏 鳴曲式」,將樂曲分為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三段,在樂曲《蠶》中也加入了中 國五聲音階,創造出音樂神秘風格,而樂曲《寒雲路》則是利用西方十二音列手 法,利用十二個半音當作一個調式,並使用大量十六分音符堆疊,使音樂的發展 走向不受限制。

《蠶》這首樂曲完成於 1973 年,為王正平的委託創作,也讓《蠶》成為羅永 暉第一首琵琶獨奏現代曲,此首樂曲也描述了羅永暉自身創作的開端,他知道自 己一生的創作之路會很長久,有著許多未知與變化,就如同蠶的成長過程,需要

24

25

的點狀音符連成音樂線條,更可透過許多特殊手法的演奏,如絞弦、煞弦、摘音、

拍面板…等技法表現出打擊聲響,讓琵琶又有更多的音響呈現。羅永暉因為鍾愛 琵琶的音響呈現,手法張力的表現,這也是往後羅永暉現代琵琶創作日益漸增的 原因。

(二)中期作品(1981-1989)

1980 至 1990 年間,此時期香港政府大力支持推動音樂教育,音樂文化氣息非 常濃厚,因此當時香港的作曲家繁盛,相對音樂創作也多。在此時期羅永暉也創 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琵琶在內的作品包括:《一指禪》、《琵琶協奏曲》、《香火》, 其中在 1985 年創作的琵琶獨奏曲《一指禪》是羅永暉創作琵琶曲的一個轉捩點,

在此首獨奏曲中羅永暉超脫了西方的作曲手法,在早期作品中較偏向於學院派作 品,作曲也多強調外在的技巧表現,從《一指禪》開始,是羅永暉的創作高峰,

創作音樂風格又邁向新的方向思維,由於相對於早期作品,羅永暉在心境上的改 變與視野更加開闊後,作曲想法與意念開始更趨成熟,致使他的音樂創作跳脫了 以往的制式化,對於音樂的結構、內涵方面也都更加自由與隨性,並在作曲上特 別強調樂曲的內容及涵義。爾後他於 1986 年創作琵琶加西樂團《琵琶協奏曲》以 及琵琶與簫、二胡、箏中樂室內樂團的《香火》,這些樂曲都呈現出此時期羅永暉 創作的另一層面,更簡約樸質,但卻蘊含著深沉的氣韻。

而琵琶獨奏樂曲《一指禪》當時正是因為 1985 年香港市政局(專門處理有管音

26

27

28

在《千章掃》、《逸筆草草》、《潑墨仙人》羅永暉的創作開始了筆墨於音樂的 表現,也可說是同一主題的變奏,並利用琵琶的掃弦技法表現出書法中草書的狂 放氣勢與運筆的綿延不斷,在樂曲的詮釋上更著重於「氣韻」的調節與配合。到 了近期的創作像是《飛天涅槃》、《樂舞圖》、《落花無言》又是羅永暉創作的更上 一層境界,音樂內涵轉為生命的探索,而《落花無言》更是羅永暉近期創作的一 轉捩點,羅永暉表示;「以往的音樂,都從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找到靈感。但《落花 無言》是從敦煌中獲得的,所以是一個新角度;而寫作的方法皆全然不同,完全 是以更瀟灑、自然、單純、凝聚的角度去寫,以抒情的手法表現花開花落、無常 的人生歷程、感受。21」完成後羅永暉覺得意猶未盡,便將原為琵琶獨奏曲的《落 花無言》集合更多藝術家,包括舞台、文字顯現、舞蹈、中國樂器的演繹等等,

將音樂延伸到劇場,使之視覺、聽覺有較整體的呈現。

21 出自劇場音樂《落花無言》之節目講述。

29

30

從羅永暉的三時期作品中,便可看出羅永暉對於作品意念的想法更加深層,從 早期作品中對於曲式、調式皆使用西方作曲手法;中期作品開始超脫西方作曲的 手法規範,特別注重樂曲的內在思想與意蘊,並開始強調中國的傳統精神,不論 是在哲學、禪學、藝術上的;近期作品中,更跳脫音符的框架,創作上是一種大 方向的音響取向,並不是侷限於個別音符,強調線條音響的呈現,對於樂曲的意 涵更傳達了作曲家的人生體悟,及對於「生命」的思想。

可看出羅永暉的創作至今仍源源不絕,在琵琶音樂上也融合了各種演奏形式,

以及對於音樂的意境與內涵的想法轉變,羅永暉將他的意念以及人生的體悟和未 來對生命的探索,全都傾洩於他的作品之中,讓演奏者可藉由作品的意蘊及內化 思想,除了主觀抒情外,也逐漸觀審自我、心靈修練與昇華,也使觀眾能跟著羅 永暉的作品去體驗生命的過程。

3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