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琵琶作品分為早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來探討。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別分析與探 討《千章掃》、《逸筆草草》兩首樂曲的創作背景與曲意內容、樂曲結構,在第三 節中並更深入探討樂曲的特色,包含作曲中與筆墨的連結手法,和樂曲中散板的 運用、兩首樂曲行韻的運用,在《千章掃》中特別分析掃弦指法的運用,《逸筆草 草》中則是泛音指法的運用。

最後第五章結論,為筆者對於此份詮釋分析論文的總結,根據前面幾章對於 羅永暉的生平背景研究以及作品內容的探討,將他詳細分析與思考,對羅永暉作 品的內涵及個人創作的美學觀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也對於其中兩首琵琶曲《千章 掃》,《逸筆草草》的樂曲意涵更深入去研究,從其中獲得身為一個琵琶演奏者該 如何將樂曲正確的詮釋,以及如何將作曲家的作品內化成心靈的交流,並利用自 身的演奏將這些音符從無形的音樂轉為有形的畫面與感動。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針對內容及架構,本論文採用下述的研究方法:

一、資料蒐集與分析

筆者在蒐集羅永暉資料時,運用關鍵字「琵琶」、「書法」、「羅永暉」、「千章 掃」,「逸筆草草」、「音樂美學」、「現代音樂」等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資 料庫、國家圖書館碩博士論文資料庫及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圖書墊子表演 期刊資料庫中,搜尋相關之書籍、雜誌期刊、論文學術資料及影音資料等,進行

6

文獻之蒐集,並再加以歸納整理分析融合。

二、訪談法

筆者在撰寫本文之前,除了搜尋筆者研究羅永暉的兩首琵琶樂譜、有聲資料、

相關節目單、相關書籍、期刊論文等等資料外,因為撰寫羅永暉的文章、網路資 料、期刊相關資料內容並不多,所以筆者必須藉由訪談以了解作曲家學習音樂的 背景歷程、作品思維方向,音樂創作手法、琵琶指法的運用表現、音樂動機構思 與創作音樂背景等等資訊,以取得第一手最可靠的資料。

三、分析與整理

綜合以上所蒐集的樂譜、期刊論文、有聲資料、訪談紀錄等等參考依據進一 步了解,並對羅永暉的兩首琵琶樂曲「千章掃」、「逸筆草草」的曲意內容、與筆 墨連結、指法行韻加以分析探討,作綜合論述與研究,並對其創作理念、動機、

音樂元素、曲式架構及羅永暉創作美學思維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7

本研究步驟流程表如下:

訂定研究題目

研究目的與範圍內容之確定

蒐集分析資料

擬定研究架構

與作曲家進行訪談

訪談與文獻資料整理

撰寫論文

修改論文

完稿

8

第二章 羅永暉的樂壇生涯

第一節 音樂學習與作曲背景

羅永暉祖籍廣東南海,1949 年出生於海南島,1952 年與家人移居澳門,1958 年全家遷至香港。一開始他並沒有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他的音樂啟蒙來自於教

9

吉他互相交流,羅氏也發現原來琵琶這麼的有趣,就在好友王正平的邀稿下寫了 當時第一首琵琶曲《蠶》。

師大畢業後,羅氏在因緣際會下繼續赴美攻讀碩士,並跟隨 John Craw Ford 老 師學習,John Craw Ford 專攻於電影配樂,並對光、影、電影專業的觀念影響羅永 暉很深,也使羅永暉在往後作曲歷程中,除了現代音樂也跨足了商業音樂、電影

曲)。1974 年王正平接任中廣國樂團指揮,1979 年接任台北市立國樂團創團指揮。1985 年赴英國 攻讀博士學位,1989 年獲得英國哲學博士學位(音樂美學)。返台後任教於台北市關渡國立藝術學院 (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並於 1991 年接任北市國團長。2005 年退休後,轉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 樂系教授,並致力於琵琶演奏與創作及國樂的推廣。

10

草草》獲得『CASH』金帆獎的最佳正統音樂。

而在羅永暉多元多產的創作樂曲中,其為中國音樂琵琶的創作更是不遺於力,

其中包含了多首獨奏曲與協奏曲,早期的琵琶獨奏曲創作《蠶》(1972),除此之外 琵琶獨奏曲還包含了下列五首:《寒雲路》(1974)、《一指禪》(1985)、《滾沙沙》(1995)、

《千章掃》(1997)、《逸筆草草》(2002);在協奏曲方面,包括以琵琶加弦樂器形式 演出的《潑墨仙人》(1995)、雙琵琶與樂隊敘事曲《天靈靈》(1990),以及西方管 絃樂團伴奏的《琵琶協奏曲》(1986)。而《逸筆草草》除了琵琶獨奏曲的形式,羅 永暉也另在獨奏譜的基礎上編配樂團伴奏,以協奏的方式呈現此兩首皆是以中國 草書為創作理念的樂曲。

琵琶獨奏曲《逸筆草草》可說是羅永暉琵琶作品中系列的最後一首,在 2003 年也由香港管絃樂團首演協奏曲版本。一直到近期 2013 年羅永暉為劇場音樂《落 花無言》再次創作琵琶作品,其中包含了以琵琶演奏《落花無言》、琵琶重奏《樂 舞圖》、琵琶與日本笙、頌缽《飛天涅槃》。而劇場音樂《落花無言》也在「香港 週 2015 年」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廳首演。

第二節 音樂作品概述

在羅永暉的作曲背景與音樂作品上,父親的影響很深。羅永暉的父親是位文 人,醉心唐詩宋詞、廣東音樂,在家裡經常舉行雅聚,對羅永暉產生極大影響。

羅永暉喜歡彈古典吉他,中學時代已為銅管樂隊作曲,因此也對古典吉他、樂隊

11

12

《逸筆草草》(2002)、《書法協奏曲-沁園春一壺口黃河》(2003)、《星河潑墨》(2008) 等。

二、室內樂 30 首,其中中樂 11 首,西洋室內樂 19 首,如:《此山不動》(單 簧管兩隻、雙簧管、鋼琴)、《天地琴歌,2010》(四架鋼琴,2009),《東方冥想》(簫、

二胡、箏,2009)等。

三、器樂獨奏 12 首,如:《蠶》(琵琶,1972)、《一筆》(琵琶,1995) 四、歌劇 1 部:如:《拾夢紅梅》(2000)

五、聲樂合唱 8 首,如:《醜奴兒》(混聲四部合唱,1996)、《少年不識愁滋味》

(女低音獨唱、小提琴、鋼琴,1994)

六、舞蹈音樂 10 部,如《帝女花》(2009)、《易水寒》(1993) 七、劇場音樂 5 部,如:《桃花扇》(2004)、《國王與夜鶯》(1985) 八、電影音樂 31 部,如《桃姐》(2011)、《夢中人》(1986)

九、電視音樂 1 部,如《廉政先鋒》(1985)

13

14

【表 2-2-2】羅永暉作品唱片發行

【表 2-2-3】羅永暉音樂作品獲獎年表

年份 獲獎事項

1981 年 亞洲作曲家同盟頒贈「入野義朗紀念獎」

1987 年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夢中人」

1992 年 香港藝術家同盟頒贈「香港作曲家年獎」

1995 年 亞洲文化協會頒發「和記黃埔獎」

2001 年 『CASH』金帆獎-歌劇「夢拾紅梅」

2003 年 『CASH』金帆獎(最佳正統音樂)-琵琶協奏曲《逸筆草草》

年份 唱片名稱 備註

1995 年 華人優秀作品系列-《飛絮》 羅永暉作品選

1999 年 香港中樂團-《風采》 香港作曲家中樂作品 2011 年 王梓靜-《琵琶武曲》 收錄《千章掃》、

《逸筆草草》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就已帶動了聽者的情緒與感受。

上述四大點是筆者整理羅永暉在音樂創作上的美學觀,而這些也塑造出 羅氏獨特的音樂創作思維,不拘泥於形式,卻又章法清晰,更能讓聽者隨著 羅氏的音樂去探討對藝術對生活的體悟。

第四節 各時期琵琶作品 (一)早期作品(1973-1980)

羅永暉早期創作多為西樂,而在創作上的手法多為西方作曲理論為主,

而此時期創作的琵琶獨奏曲為《蠶》(1973),以及《寒雲路》(1975)。當時這 兩首的創作背景皆是因為好友王正平於台灣擔任「大學樂團」指揮,需要演 奏琵琶新作品的委託創作,也成為羅永暉首次接觸創作的琵琶作品。

這兩首都是以西方作曲手法為主並融合中國調式音階創作,使用西方手法「奏 鳴曲式」,將樂曲分為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三段,在樂曲《蠶》中也加入了中 國五聲音階,創造出音樂神秘風格,而樂曲《寒雲路》則是利用西方十二音列手 法,利用十二個半音當作一個調式,並使用大量十六分音符堆疊,使音樂的發展 走向不受限制。

《蠶》這首樂曲完成於 1973 年,為王正平的委託創作,也讓《蠶》成為羅永 暉第一首琵琶獨奏現代曲,此首樂曲也描述了羅永暉自身創作的開端,他知道自 己一生的創作之路會很長久,有著許多未知與變化,就如同蠶的成長過程,需要

24

25

的點狀音符連成音樂線條,更可透過許多特殊手法的演奏,如絞弦、煞弦、摘音、

拍面板…等技法表現出打擊聲響,讓琵琶又有更多的音響呈現。羅永暉因為鍾愛 琵琶的音響呈現,手法張力的表現,這也是往後羅永暉現代琵琶創作日益漸增的 原因。

(二)中期作品(1981-1989)

1980 至 1990 年間,此時期香港政府大力支持推動音樂教育,音樂文化氣息非 常濃厚,因此當時香港的作曲家繁盛,相對音樂創作也多。在此時期羅永暉也創 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琵琶在內的作品包括:《一指禪》、《琵琶協奏曲》、《香火》, 其中在 1985 年創作的琵琶獨奏曲《一指禪》是羅永暉創作琵琶曲的一個轉捩點,

在此首獨奏曲中羅永暉超脫了西方的作曲手法,在早期作品中較偏向於學院派作 品,作曲也多強調外在的技巧表現,從《一指禪》開始,是羅永暉的創作高峰,

創作音樂風格又邁向新的方向思維,由於相對於早期作品,羅永暉在心境上的改 變與視野更加開闊後,作曲想法與意念開始更趨成熟,致使他的音樂創作跳脫了 以往的制式化,對於音樂的結構、內涵方面也都更加自由與隨性,並在作曲上特 別強調樂曲的內容及涵義。爾後他於 1986 年創作琵琶加西樂團《琵琶協奏曲》以 及琵琶與簫、二胡、箏中樂室內樂團的《香火》,這些樂曲都呈現出此時期羅永暉 創作的另一層面,更簡約樸質,但卻蘊含著深沉的氣韻。

而琵琶獨奏樂曲《一指禪》當時正是因為 1985 年香港市政局(專門處理有管音

26

27

28

在《千章掃》、《逸筆草草》、《潑墨仙人》羅永暉的創作開始了筆墨於音樂的 表現,也可說是同一主題的變奏,並利用琵琶的掃弦技法表現出書法中草書的狂 放氣勢與運筆的綿延不斷,在樂曲的詮釋上更著重於「氣韻」的調節與配合。到 了近期的創作像是《飛天涅槃》、《樂舞圖》、《落花無言》又是羅永暉創作的更上 一層境界,音樂內涵轉為生命的探索,而《落花無言》更是羅永暉近期創作的一 轉捩點,羅永暉表示;「以往的音樂,都從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找到靈感。但《落花 無言》是從敦煌中獲得的,所以是一個新角度;而寫作的方法皆全然不同,完全 是以更瀟灑、自然、單純、凝聚的角度去寫,以抒情的手法表現花開花落、無常 的人生歷程、感受。21」完成後羅永暉覺得意猶未盡,便將原為琵琶獨奏曲的《落 花無言》集合更多藝術家,包括舞台、文字顯現、舞蹈、中國樂器的演繹等等,

將音樂延伸到劇場,使之視覺、聽覺有較整體的呈現。

將音樂延伸到劇場,使之視覺、聽覺有較整體的呈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