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機高分子發光元件(PLED)

1.1 前言

1.1.2 有機高分子發光元件(PLED)

高分子 OEL 元件,或稱為 PLED(Polymer Light Emitting Diodes),是以 共軛性高分子(Conjugated Polymer)為材料之發光元件。PLED 與 OLED 最大 的差異在於 PLED 的發光層是由高分子所構成;而高分子發光二極體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iode,PLED)的發展可追朔至 1990 年英國劍橋大學 Cavendish 實驗室的 J. H. Burroughes 等人發現 PPV 共軛高分子(conjugated polymer)也俱備電激發光的特性,也因此使 PLED 元件也被廣為研究;在 製程方面 PLED 因為高分子之成膜性佳可以採用傳統的旋轉塗佈成膜 (spin-coating)適合大面積的基材。日前也成功的發展出噴墨(ink-jet printing) 技術製作全彩的顯示器,新材料的陸續研發,單色及多彩量產技術漸趨成 熟,目前則朝向 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TFT 驅動全彩 PLED 技 術開發,相信不久即將會有全彩 PLED 商品問世。一般而言 PLED 具有下 列特性:(1)低溫製程,可製作在任何基板如 ITO,可橈式基板、(2)自發光且 可設計發出各種顏色的光、(3)薄膜元件,適合大面積的基板上、(4)高應答 速度(<us)、(5)RGB 元件皆可製作、(6)低操作電壓(<10V)、(7)高流明效率 (>10lm/W)、高亮度、自發光、廣視角、(8)製程簡單、具有低成本。目前國 內有翰立光電、錸寶光電投入生產高分子發光元件。

1-1-3. 有機電激發光(Organic Electro Luminescence) 元件的發光效率

當分子吸收可見光或紫外光形式的輻射能,其過程前後的能量差值主 要將以螢光和磷光兩種不同的能量形式釋出。螢光是激發單重態經輻射躍 遷失活至基態所放出的能量,磷光是激發三重態經輻射躍遷失活至基態所 放出的能量。由於自旋禁阻(spin-forbidden)的限制,在螢光電激發光元件中,

被電子、電洞再結合而激發的激發三重態都以非輻射的方式失活,所以元

件的內部效率理論上最大值為 25 % ,這大大的限制了元件的外部發光量子 效率( < 5 %),因此如果能充份利用激發三重態(佔激發總數的 75 %)發光,

減少非輻射躍遷的機率,將會有很好的效果。磷光材料發光過程是由發光 分子的激發單重態經系間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到激發三重態,當它們回 到基態時放出相對應的輻射光波,所以對 25 %內量子效率的限制不再存 在,理論上可使內部量子效率提高至接近 100 %。

整體來說,磷光電激發光充分利用了激發三重態的能量,可以有效的 提高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外部量子效率,是很有競爭力的發光材料,有著 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磷光有機電激發光材料仍有其不足之處,首先是在 室溫下磷光材料較少,材料的選擇範圍比螢光材料小很多;再者,磷光三 重激發態生命期較長且磷光染料在高電流密度下由於存在三重態—三重態 驟熄(triplet – triplet annihilation)而使發光飽和,導致元件的效率下降;最 後,值得注意的是環境氧對三重態的驟熄作用,因為基態氧也是三重態,

它對激發三重態有強烈的驟熄能力,不加以保護就會影響元件的發光強度 和壽命。近幾年來,科學家們發現經由將高效率的磷光染料掺雜在主體材 料中,通過激發子將能量從主體傳遞到染料中心使染料發光,可以得到高 效率的電激發光元件(圖 A-3)。最好的掺雜物(dopant)是含重原子的磷光染 料,由於重原子的存在使得電子自旋—軌道耦合作用(spin-orbital coupling) 加強,可以有效地混合單重態和三重態,並增加 S1→T1 系間穿越(intersystem crossing)的機率和增強磷光放出,這個現象稱為”重原子效應”。除此之外,

相對於原本的磷光染料,重原子的加入也顯著地減低了三重激發態生命期。

圖 A-3 主客發光體間的能量傳遞機制

在一般螢光的 OLED 系統中,因為其本身量子力學上的關係,使得僅 能利用到 25%單重激發態能階來放光1,為了進一步利用剩餘未放光的三重 激發態,近年來一些具有重金屬原子化合物的磷光分子有相當大的發展,

因為此類具有重金屬原子中心(例如 Ir、Pt、Os、Re)的磷光化合物 2~7能充 分利用單重與三重激發態的全部能量 8,其中又以 Iridium 化合物的發展最 佳,目前 Iridium 化合物在 RGB 三原色的發展上都已得到長足的進步。雖 然在元件的效率與光色上 Ir 化合物的表現極佳,但 Iridium 此金屬本身極 為昂貴,因此在商業化的過程中,需付出較高的材料成本;而 Ruthenium 相對之下較便宜,因此如果在元件上能得到不錯的光色與效率,在商業化 的過程中會較具有競爭力,也比較可行。

Ru 錯合物被用來製備固態放光電化學電池(solid state light 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LECs)9~14已有一段時間;而在電激發光的領域,一些 離子型的 Ruthenium 錯合物(圖 A-4)也已被應用於 PLED 的元件15~18

而 PLED 可在室溫及常壓利用旋轉塗佈(spin-coating)或是噴墨印刷(in-jet printing)來製備元件,因此在製程上較簡單也較便宜,且在大尺寸面板的製

因此,在本論文中嘗試以一新型中性的 Ru 紅光材料摻雜進 PVK 和 PF 中,製成 PLED 元件來比較其元件的結果,希望此中性分子在 PF 中的元件 表現能有重要改善。此外,為了改善元件內電荷的傳輸平衡,進一步將電 荷傳輸官能團導入主發光體系統中,以提升元件發光效率及亮度。

第二章 實驗

2-1. 藥品

PEDOT 購自 台灣拜耳

PBD 購自 TCI

PVK 購自 Aldrich

TPBI 得自本實驗室

PF 得自本實驗室

PF-OXD 得自本實驗室

PF-TPA-OXD 得自本實驗室

Ru-1 得自季昀老師實驗室

ITO glass 購自 默克

2-2. 使用儀器

2-2-1. 螢光儀 (Fluroescence Spectroscopy)

使用 Hitachi F-4500 的螢光儀。

2-2-2. 曝光機

型號:US101,燈管功率為 1000 瓦,七貿股份有限公司。

2-2-3. 高真空蒸鍍機

型號:Auto 168(Junsun Tech co., LTD)。

2-2-4. 元件測量

使用 Keithley 2400 Souce meter 與 Newport 公司所生產的 818ST silicon photodiode 搭 配 2835C Optical meter , 而 其 量 測 之 基 本 原 理 為 silicon photodiode 會偵測元件所放出的所有光能並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因此可由電 能的大小得知元件所放出的光能或是亮度。

2-3. 元件結構(scheme1)

X=n, Y=n PF-TPA-OXD X=n, Y=0 PF-OXD

C8H17 C8H17

n

第三章 結果與討論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0

P L I n te n si ty ( a .u .)

Absorption (O D)

圖 A-6 各主發光體系統關係圖

一開始,分別以 PVK 和 PF 為主發光體去製作元件,發現此 Ru-1 化合 物在 PF 中的效率表現並不遜於在 PVK 的系統中,兩者之間的效率差異很 小,這樣的結果證明此中性的 Ru-1 化合物不僅在 PVK 系統中適用,在 PF 為主發光體的系統中也適用。

為了進一步改善元件的發光效率,在以 PVK 為主發光體的系統中,

加入了 2-(4-biphenylyl)-5-(4-tert-butylphenyl)-1,3,4-oxadiazole (PBD)來彌補 其電子傳輸能力的不足;而在 PF 系統中,將主發光體改成側鏈具有電子傳 輸官能團 oxadiazole(OXD)的 PF-OXD19或進一步導入 triphenyl-amine(TPA) 側鏈來得到兼具電子與電洞傳輸能力的 PF-TPA-OXD20(如 scheme1 所示);

希望這些官能團的導入能提升整體元件的電荷再結合效率,進而提高元件 的電激發光特性。

3-2. PVK 系統

以 1mol% (相對於 PVK 主鏈的重複單元)的 Ru-1 化合物摻雜在 PVK 中 時,在 PL 圖譜(圖 A-7)上仍可見到主發光體(PVK)的放光,然而此濃度的 EL 圖譜(圖 A-8)卻已經看不到任何 PVK 的放光,此時主要放光都是來自 於客發光體的飽和紅光。這可能是因為在電場作用下,電荷能直接被捕捉 在客發光體上,並與相反電性的載子再結合形成激發激子(exciton)後放 光,即電荷捕捉(charge trapping)效應。21-23

參照主、客發光體的能階圖(圖 A-9)後可發現 PVK 的 HOMO 能階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5.8 eV)較 Ru-1 化合物的 HOMO 能階 (5.0 eV)來的低,所以當電洞從陽極注入後,有可能會被客發光體所捕捉侷 限在其 HOMO 能階上,待與電子結合形成激發激子(exciton)而放光。因此 藉由能量轉移與電荷捕捉機制加成的結果,最後在 EL 上看不到 PVK 的放 光,進而得到一飽和的紅光。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PL Intensity (a.u.)

Wavelength(nm)

0.1 mol%

0.5 mol%

1 mol%

圖 A-7 以 0.1、0.5、1 mol%的 Ru-1 化合物摻雜在 PVK 中的 PL 圖譜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0

EL Intensity (a.u.)

Wavelength(nm)

0.1 mol%

0.5 mol%

1 mol%

圖 A-8 以 0.1、0.5、1 mol%的 Ru-1 化合物摻雜在 PVK 中的 EL 圖譜

圖 A-9 以 PVK 為主發光體的能階示意圖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0 10 20 30 40 50

Voltage (V) Current Density (mA/cm2 )

0.1 mol%

0.5 mol%

1 mol%

圖 A-10 以 0.1、0.5、1 mol%的 Ru-1 化合物摻雜在 PVK 中的電流密度對操 作電壓作圖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0

500 1000 1500

Voltage (V) Luminescence (cd/m2 )

0.1 mol%

0.5 mol%

1 mol%

圖 A-11 以 0.1、0.5、1 mol%的 Ru-1 化合物摻雜在 PVK 中的亮 度對操作電壓作圖

從電流密度對操作電壓的作圖中(圖 A-10)發現,隨著客發光體濃度的 增加,驅動電壓會有明顯的提升,這是因為被侷限在客發光體的電洞能在 發光層內產生正電場,此正電場會抑制電洞從陽極注入,因此需要較高的 操作電壓才能使電洞繼續進入發光層。

在元件效率方面,客發光體濃度為 1 mol%時可得到一飽和紅光,其 C.I.E 座標為(0.66 , 0.33),最大亮度可達 1153 (cd/m2) 左右(圖 A-11),而外 部量子效率則隨者客發光體的濃度增加而上升,在 1 mol%時可達到 3.20 %。

3-3. PF 系統

以 polyfluorene(PF)為主發光體,客發光體濃度 2 mol%時,在 PL 的圖 譜(圖 A-12)上,主發光體(PF)的貢獻仍然高於客發光體(Ru-1),即使客發光 體濃度增加到 4 mol%,主發光體的放光仍很明顯,這樣的結果與 PVK 系統 (圖 A-7)相較之下,顯示 Ru-1 在 PF 系統中的能量轉移是較差的,這可能是 因為 PF 其激發態的生命週期(life time)比 PVK 的激發態生命周週期短,使 得能量轉移的機率較低,造成較差的能量轉移效率。

雖然非離子型 Ru-1 化合物在 PF 中的能量轉移效率比在 PVK 差,但是 與文獻上離子型 Ru 化合物摻雜在 PF 中的能量轉移效率相比 15~18,已有很 顯著的改善;從文獻圖中可發現15,即使在 PF 中摻雜很高濃度的客發光體,

但在 PL 上的放射光仍以 PF 為主;相比之下,從本篇論文的實驗結果可發 現,在 PF 系統的 PL 圖譜中,隨著客發光體濃度增加,由客發光體 Ru-1 所貢獻的紅光強度有明顯的增加 (圖 A-12) ,顯示 Ru-1 與 PF 的相容性的 確有顯著的提升。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PL Intensity (a.u.)

0.1 mol%

2 mol%

4 mol%

圖 A-12 以 0.1、2、4 mol%的 Ru-1 化合物摻雜在 PF 中的 PL 圖譜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0

EL Intensity (a.u.)

0.1 mol%

2 mol%

4 mol%

圖 A-13 以 0.1、2、4 mol%的 Ru-1 化合物摻雜在 PF 中的 EL 圖譜

圖 A-14 以 PF 為主發光體的能階示意圖

從 PL 與 EL 圖譜(圖 A-12、13)的比較中可發現,以 PF 為主發光體,Ru-1 濃度為 2 mol%時,在 PL 上能量轉移上並不完全,仍可發現主發光體 PF 的 放光,然而在 EL 圖譜上已得到全部來自客發光體的飽和紅光,這種差異主 要是由電荷捕捉效應所造成;因為 PF 的 HOMO 能階與 PVK 的 HOMO 的 能階相似(5.8 eV),且都比 Ru-1 化合物(5.0 eV)低了 0.8 eV,因此理論上跟 PVK 會有相似的電荷捕捉現象發生。(圖 A-14)

6 8 10 12 14 16 18 20 Current Density (mA/cm2 )

0.1 mol%

分別比較以 PVK 和 PF 為主發光體時的效率(圖 A-16),發現當 EL 上得 到一完全來自於客發光體的飽和紅光時,兩個系統的最大亮度與外部量子 效率相近(Ru-1 在 PVK 中 1 mol%時為 1148 cd/m2與 3.2%;Ru-1 在 PF 中 2 mol%時為 1002 cd/m2與 3.7 %),這樣的結果跟過去的文獻相比較已經獲得 相當大的改善,因為過去以離子性 Ru-1 錯合物為客發光體摻雜進 PF 中時,

元件的效率都極差,這可能是因為主客發光體間的相容性不佳,導致相分

元件的效率都極差,這可能是因為主客發光體間的相容性不佳,導致相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