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量的關係

四、 有無運動傷害與身體活動量的關係

研究對象有無運動傷害經驗,在其身體活動量上有顯著差異 (P<.001)存在,有運動傷害者,其身體活動量高於無運動傷害者。是 否因為有運動者才會有運動傷害經驗,而有運動者其身體活動量也 高,因此,才會顯示出有運動傷害經驗者其身體活動量較無運動傷害 者高的結果。

表4-3-1 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量的關係 t 檢定摘錄表

平均數 標準差 t

性別 人數

男 241 2618.4 769.4

平常日 女 786 2201.5 553.5 7.570***

男 241 2576.5 766.4

週六 女 786 2118.4 562.2 8.278***

男 241 2604.0 791.4

週日 女 786 2132.2 605.9 8.206***

男 241 2581.3 688.6

平 均 身 體

活動量 女 786 2144.9 507.9 8.700***

打工

有 430 2416.6 660.4 平常日

無 597 2210.1 599.7 5.057***

有 430 2363.8 670.5

週六 無 597 2112.4 603.4 6.084***

有 430 2395.7 747.2

週日 無 597 2118.4 602.7 6.159***

有 430 2303.6 601.3

平 均 身 體

活動量 無 597 2206.5 633.7 2.511**

運動社團

有 218 2424.7 715.6

平常日 無 809 2262.2 605.7 3.311**

有 218 2305.6 685.7

週六 無 809 2199.4 629.7 2.025*

有 218 2335.4 718.1

週日 無 809 2212.9 669.2 2.314*

有 218 2350.9 623.4

平 均 身 體

活動量 無 809 2215.6 569.3 2.511**

運動傷害

有 431 2395.9 666.9

平常日 無 596 2224.3 603.6 4.119***

有 431 2293.0 681.3

週六 無 596 2167.8 613.0 2.945***

有 431 2338.8 735.5

週日 無 596 2164.8 634.9 3.853***

有 431 2321.9 601.6

平均身體

活動量 無 596 2186.7 568.7 3.519***

「*」P<.05, 「**」P<.01, 「***」P<.001

五、自覺健康狀態與身體活動量的關係

整體而言,從平均每日身體活動量來看,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態 不同者,在身體活動量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如表 4-3-2,自覺健康狀 況較好者,其身體活動量高於自覺健康狀況較差者,此結果與國內學 者對不同的群體的研究結果相似(李碧霞,2001;蔡佳宏,2002)。若 再細看不同時段,則除了週六無顯著差異外,在平常日自覺健康狀況 較好者,其身體活動量略高於自覺健康狀況較差者,在週日則相差不 多。

表 4-3-2 自覺健康狀態與身體活動量變異數分析檢定摘錄表

1.較好n=129 2.差不多n=728 3.較差n=170 F值 P值 事後比較

平常

2430.9(634.3) 2253.8(621.0) 2350.3(676.9) 4.969** .007 1>3

2319.7(658.5) 2194.0(628.1) 2310.5(778.2) 2.015 .134 -

2339.1(698.7) 2196.6(649.9) 2310.4(778.3) 3.522* .030 N.S

平均身體

活動量 2366.1(599.8) 2212(572.5) 2255.5(598.7) 3.717* .025 1>3

「*」P<.05, 「**」P<.01

六、居家運動工具量與身體活動量的關係

研究對象居家的運動工具量的多寡,在平常日、週六、週日的身 體活動量上均無差異存在。但居家週邊運動場所的多寡與身體活動量 則有顯著差異,這有可能是因為使用的方便性,故身體活動量高。此

結果與李碧霞對社區中老年人的運動相關研究中,居家週邊運動場所

綜觀上述結果可發現:在身體活動量方面:研究對象的性別若為

「男生」、和同年齡的人相比自覺健康狀態為「較好」者;有打工者;

有參加運動社團者;有運動傷害經驗者;其身體活動量均高於其他者。

研究對象居家週邊運動場所量較多者,其身體活動量也較多,但 居家運動工具量之多寡與則身體活動量無差異存在。因此,研究假設 二:「個人背景因素不同者,其身體活動量有顯著差異存在」可獲得 大部份之支持。

第四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變項的關係

本節主要呈現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運動相關的社會心理 變項的關係,並驗證:研究假設三:「個人背景因素不同者其所使用 運動相關的改變的方法、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自我效能、

運動的享樂感等有顯著差異存在。」

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體型、有無打工、有無參加運動社團、

運動傷害、自覺健康、居家運動工具量、居家週邊運動場所量與運動 相關的社會心理變項:改變的方法、決策權衡、自我效能、運動享樂 感等的關係分述如下:

一、性別與社會心理變項的關係

研究對象性別之不同者,在社會心理變項的得分上有顯著的差 異,摘錄如表4-4-1,在改變的法中,男、女生在使用認知改變方法的 總分上沒有差異,但是在行為改變方法的的總分上則有顯著差異 (P<.001)。

不同的性別在認知的改變方法的次量表中,部份項目有顯著差 異,男生在「意識覺醒」和「自我再評價」的得分均較女生高。在行 為的改變方法的次量表中,男生在「情境替代」、「援助的人際關係」、

「增強管理」、「自我解放」、「刺激控制」等的各項得分也較女生 為高。

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在自覺運動的利益和運動障礙的得分上有顯 著差異(P<.01),男生的自覺運動利益高於女生;但自覺運動障礙則低 於女生。本研究結果與運動行為相關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如在國內 學者中,自覺運動利益男性高於女性,運動障礙男女性無差異者(藍辰 聿,1998),男、女性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障礙皆無差異者(李碧霞,

2001),自覺運動利益男、女性無差異,運動障礙男性低於女性者(鐘東 蓉,2000;蔡佳宏,2002),也與國外學者O’Hea等人探討性別對於接 受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男性自覺運動利益和自覺運動障礙的得分均 低於女性的結果有所不同,(O’Hea, Wood & Brantley,2003)。

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在自我效能的得分上有顯著差異(p<.001);

男生的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女生。此結果與多篇運動相關的自我效能之 研究結果中,男性的自我效能高於女性的結果相似(O’Hea, et al., 2003;

蔡美月,1996;蔡淑菁,1996;牛玉珍,1997;藍辰聿,1998;龍炳 峰,2000;高毓秀、黃奕清,2000;李碧霞,2001;蔡佳宏,2002)。

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在運動享樂感的得分上有顯著差異(p<.01);

女生的運動享樂感的得分顯著高於男生。此結果與蔡佳宏對社區老人 的調查結果中,男性的運動享樂感高於女性有所不同(蔡佳宏,2002)。

有此差異的原因,除了研究對象之不同外,有待更多的資料來加以探 討解釋。

表4-4-1 性別與社會心理變項之 t 檢定較表

性 別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值 認知的改變方法

男 62.50 13.3

總分 女 60.12 12.2 2.589 .101

男 13.07 3.1 1.意識覺醒

女 12.15 3.0 4.111** .000 男 11.81 3.0

2.情感喚起

女 11.81 2.9 .012 .991 男 11.64 3.5

3.環境再評價

女 11.24 3.3 1.639 .102 男 12.73 3.2

4.自我再評價

女 11.98 3.0 3.342** .001 男 13.25 2.9

5.社會解放

12.94 2.9 1.464 .143 行為的改變方法

58.94 14.0

總分 54.82 13.5 4.109** .000

13.10 3.4

6.情境替代

11.44 3.3 6.876** .000

11.36 3.5

7.援助的人際關係

10.25 3.3 4.466** .000

11.52 3.5

8.增強管理

10.88 3.1 2.746** .006

13.54 4.9

9.自我解放

12.40 3.7 3.797** .000

11.07 3.2

10.刺激控制

9.67 3.2 5.904** .000

53.81 9.3

運動利益

52.04 8.3 2.812** .005

16.50 5.1

運動障礙

17.81 5.2 -3.427** .001

51.89 28.5

自我效能

37.92 22.6 6.955** .000

56.86 6.4

運動享樂感

57.92 5.5 -2.485* .013

「*」P<.05, 「**」P<.001

二、體型與社會心理變項的關係

體型與社會心理變項的關係之變異數分析表摘錄如表4-4-2;不 同體型的研究對象在認知的改變方法的總分上有顯著差異(p<.05),在 行為改變方法的總分上也有差異的傾向。

在認知的改變方法的次量表中,除了「自我再評價」和「社會解 放」二項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各項皆無差異;經事後比較發現:在「自 我再評價」為體型「過重」者高於體型「瘦」者,「社會解放」以體 型「過重」者的得分最高,高於體型「瘦」和「理想」者。可能是因 為體型「過重」者只要稍加努力,增加一些身體活動量體型就有可能 朝向理想移動,因此在「自我再評價」和「社會解放」的得分,才會 較體型「瘦」者和「理想」者高,此結果也可呼應前節中體型「過重」

者,運動階段分布於行動期的比率較「瘦」和「理想」者多的傾向。

在行為的改變方法中「情境替代」「自我解放」「刺激控制」三 項有顯著差異;從事後比較來看在「自我解放」無差異,但在「情境 替代」和「刺激控制」二項則有差異,其差異情形是以體型為「理想」

者得分高於體型「瘦」者;此結果可呼應前節,體型「理想」者,運 動階段處於行動期和維持期,比體型為「瘦」者為多的傾向。

在自我效能方面,不同體型之間有顯著差異;事後比較結果為體 型「理想」者自我效能較體型為「瘦」者高,顯示體型為理想者其自 我效能較高。

在自覺運動利益、運動障礙、運動享樂感等變項皆無差異存在。

表4-4-2 體型與社會心理變項之變異數分析摘錄表

「*」P<.05, 「**」P<.001ġ

三、打工與社會心理變項的關係

研究對象有、無打工與社會心理變項的關係之變異數分析表摘錄 如表 4-4-3;所得結果中,不論研究對象有、無打工,在改變的方法 中,「認知的改變方法」和「行為的改變方法」總分的得分上均無差 異,再觀察認知的改變方法中,除了「自我再評價」和「社會解放」

二項次量表為有打工者高於無打工者外(P<.05),其餘各項次量表均無 顯著差異。

除此,其他各個社會心理變: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等皆無顯著差異。

表 4-4-3 打工與社會心理變項的關係之 t 檢定摘錄表

打 工 平均數 標準差 t P值 認知的改變方法

61.49 12.4

總分 59.95 12.6 1.943 .052

12.48 3.0

1.意識覺醒

12.26 3.0 1.137 .256

11.93 2.9

2.情感喚起

11.69 2.9 1.265 .206

11.50 3.2

3.環境再評價

11.19 3.3 1.496 .135

12.37 3.0

4.自我再評價

11.96 3.0 2.103* .036

13.20 2.8

5.社會解放

12.83 2.9 1.981* .048 行為的改變方法

56.35 13.5

總分 55.40 13.8 1.085 .287

11.82 3.2

6.情境替代

11.78 3.2 .183 855

10.75 3.2

7.援助的人際關係

10.54 3.3 .991 .322

11.03 3.1

8.增強管理

10.83 3.2 1.006 .315

12.81 3.3

9.自我解放

12.50 3.4 1.458 .145

9.95 3.3

10.刺激控制

9.73 3.3 1.029 .304 52.94 8.4

運動利益

52.02 8.7 1.663 .097 17.14 5.2

運動障礙

17.73 5.1 -1.773 .077 42.20 25.6

自我效能

40.38 24.0 1.153 .249 57.90 5.5

運動享樂感

57.48 6.0 1.127 .260

四、運動社團與社會心理變項的關係

研究對象有、無參加運動社團,與社會心理變項的關係摘錄,如:

表 4-4-4,整體而言:研究對象有、無參加運動社團,在改變的方法 的使用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不論是認知改變方法或是行為改變方法的 總分上均有顯著差異存在(P<.001),再觀察其中的各個次量表,在認 知的改變方法中以「意識覺醒」、「自我再評價」、「環境再評價」、

「社會解放」四項為:有參加運動社團者的得分顯著高於無參加運動 社團者。在行為改變方法的次量表中,「情境替代」「增強管理」、

「自我解放」、「刺激控制」等四項的得分,均為有參加社團者的得 分顯著地高於無參加運動社團者。

另外,研究對象有、無參加運動社團,在自覺運動利益和自我效 能上也有顯著差異存在(p<.01),其差異情形為有參加運動社團者,得 分顯著高於沒有參加運動社團者。

而在運動享樂感方面,研究對象有、無參加運動社團者,在運動 享樂感的得分上也有顯著差異(p<.001),其差異情形為,「無參加運 動社團者」的運動享樂感高於「有參加運動社團」者。一般來說,有 參加運動社團者,應該是對運動較有興趣者,而為何有參加運動社團 者,其運動享樂感反而低於沒參加運動社團者?是否因為研究對象的 學校規定一年級新生必修社團活動,由於研究對象是初到學校的新 生,對學校環境不熟悉,在選擇社團時,易受同儕的影響而加入運動 社團或非運動社團,因此呈現出:運動享樂感與參加運動社團不一致

而在運動享樂感方面,研究對象有、無參加運動社團者,在運動 享樂感的得分上也有顯著差異(p<.001),其差異情形為,「無參加運 動社團者」的運動享樂感高於「有參加運動社團」者。一般來說,有 參加運動社團者,應該是對運動較有興趣者,而為何有參加運動社團 者,其運動享樂感反而低於沒參加運動社團者?是否因為研究對象的 學校規定一年級新生必修社團活動,由於研究對象是初到學校的新 生,對學校環境不熟悉,在選擇社團時,易受同儕的影響而加入運動 社團或非運動社團,因此呈現出:運動享樂感與參加運動社團不一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