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3-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雖然本研究在研究架構模式、研究方法、資料收集與分析上力求嚴謹,以確保研 究結果的客觀性。但本研究限於經費、時間、人力與環境的因素,仍發現些不完善的 地方值得改進,值得未來繼續探討,因而提出幾點建議供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

一、研究地區方面

因研究者本身為新北市公立國中教師,因此抽樣的對象僅以新北市公立國中教師為 研究母體,且,無法推知其他縣市及私立國中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的現況,故 後續研究者可再針對其他縣市或私立國中做調查,如此方能建構出更完整的結論。

二、研究方法方面

1.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依照受訪者在問卷題目上的反應來蒐集資料,並將問卷 分析結果加以解釋。在進行問卷時,仍會有部份抽樣學校未完成回收問卷,以及 部份問卷填答不確實的問題。在後續研究方面,除了透過調查外,也可輔以實地 訪談、觀察等方法, 避免因問卷所可能產生的偏誤。

2. 本研究主要以解構式計劃行為理論作為基礎,來探討影響國中教師實施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行為意願」,模式中的「主觀規範」對於「行為意願」及「認知行 為控制」對於「行為意願」卻沒有明顯的預測效果。因此,對於影響國中教師實 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能仍有其他的因素會影響教師的「行為意願」,值得更進 一步深入探討並找出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天下雜誌(2000)。海闊天空 IV 網上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向前。2000 年教育特刊,

29,94-103.

王全世(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秋錳(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24。

余泰魁、李能慧(2001)。台灣地區北部民眾對金門旅遊滿意度模式之建構與實證。戶 外遊憩研究,14(4),51-76。

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建國(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文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使用意願─以台中 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林信榕(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省思-以北區資訊種子學校為例。2004 年數位學 習研討會,桃園:中央大學。

林燕珍(2003)。中小學教師應用科技於教學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 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新北市。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洪燕竹(1999)。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2012 年 12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haes.cy.edu.tw/cy-sa/pro/pro/p1/page1.htm

侯坤成(2009)。國中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之探討--以臺南市國中教師推動電子 互動白板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立德大學科技管理學研究所,台南 市。

侯秀芳(201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新北市板橋區某國 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計惠卿、鍾乾癸(2003)。數位學習產業與專業人力培育。資訊與教育,95,3-7。

孫培真、周至宏(2011)。教師嘗詴使用先進科技創新教學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9(2),

423-450。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

59,63-73。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張霄亭(2009)。教育科技(下),臺北市:學富文化出版社。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內容概要。2012 年 12 月 30 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8607).pdf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自評表發展計畫成果說明。2012 年 11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1/summary.pdf。

教育部(2008)。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12 年 11 月 17 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97-100year.pdf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自評系統實施計畫成果報告摘要。2012 年 11 月 18 日取自 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1/教師資訊科技素養成果摘 要-200908.pdf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11)。資訊融入教學,掌握科技之先。教育部電子報,453。2012 年 11 月 17 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547

梁珀華、王靖宜、崔峨嵋(2004)。帅兒與科技,資訊科技融入帅稚園主題教學之研究。

嬰帅兒發展與保育學術研討會,台中縣。

莊智鋒(1998)。資訊科技與教育。台北:正中書局。

陳偉泓、高熏芳(2004)。資訊教育實施成效評鑑準則之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22,

133-147。

黃世奇(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春滿(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淑靜(2002)。高中職商科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溫明正(2000)。教室電腦教學環境應用。資訊與教育,77,8-14。

臺灣中等學校資訊管理人學會(2009)。善用資訊科技,與世界接軌零距離。臺灣中等

學校資訊管理人學會電子期刊,2012 年 11 月 17 日,取自

http://www.tsima.org.tw/wiki/dian-zi-qi-kan/2009nian2yue-hao/shan-yong-zi-xun-k1e -ji-yu-shi-jie-jie-gui-ling-ju-li-shang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

60-66。

蔡文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應用。研習資訊,22(2),48-55。

蔡欣嘉(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 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新竹 市。

蔡俊男(999)。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蔡政宏、謝文惠(2011)。應用科技內容教學知識(TPACK)理論架構發展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創新教學模式之啟示。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1,43-76。

蕭惠君、邱貴發(1998)。歐亞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概況,臺灣教育,572,37-45。

謝清俊(1997)。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2012 年 12 月 23 日取自 http://cdp.sinica.edu.tw/project/01/index.html

謝曜隆(2004)。國小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Ajzen, I., & Fishbein, M. (1975) .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y.

B Fornell, C., & Bookstein, F. L. (1982). Tw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LISREL and PLS appliead to consumer exit-voice theor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 440–452.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hattancherjee, A. (2000). Acceptance of E-Commerce Services: The Case of Electronic Broker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30, 411-420.

Chin, W. W.(1998).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Approach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odern Methods for Business Research.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avis, F. 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MIS Quarterly, 13(3), 319‐339.

Davis, F.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35(8), 982-1003.

Dexter, S. L., Anderson, R. E., & Becker, H. J. (1999). 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221-239.

Dias,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3), 10-13.

Dockstader, J. (1999). Teachers of the 21st century know the what, why and how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E Journal, 26(6), 73.

Dorman, S. M. (2000). Are teachers using computers for instruction ?,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1(2),83-85.

Eisenberg, M. B., & Johnson D. (2002).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skills in context.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eacher learning, 44(3), 133-221.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ornell, C., & D. F. Larcker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r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1), 39-50.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1), 39-50.

Fishbein, M., & Ajzen, I.(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Inc.

Gilford, J. P. (1954). Psychometric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Hair, J.F., Jr., W.C., Black, B.J, Babin, R.E., Anderson, & R.L., Tatha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New York: Prentic Hall.

Johnson, D. L. (2007).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The time has come.

Computer in The Schools, 13, 1-10.

Kemp, C. R. (2002). Urban school teachers’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practices,innovation

practice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integrating technolog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adden, T.J., Ellen, P.S., & Ajzen, I.(1992). A comparis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ulletin, 18, 3-9.

Mathieson, Kieran (1991). Predicting User Iintentions: Compar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ith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73-191.

McGraw-Hill.BF. L. (1982). Tw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LISREL and PLS appliead to consumer exit-voice theor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 440–452.

Mehlinger, H. D.(1996). School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hi Delta Kappan, 77(6), 400-407.

Miller.E. (2003).Technology is not just a tool. The digital classroom: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way we teach and learn. Cambridge,MA:Harvard Education Letter.

Moursund, D. (1992). The technology coordinator. Eugene, Oreg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Roblyer,M.D. (2003).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Columbus,OH:

Merrill Prentice Hall.

Rogerss, E.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Sandholtz, J.M., Rinstaff.C., & Dwyer,D.C.(1997).Teaching and Technology:Creating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s.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chwab, D. P. (1980). Construct validity in oragnizational behavior, in B.M. Staw and

L.L.Cummingsv. Rease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 3-43.

Shazia, M. (2000).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a 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9(3), 319-341.

Sprague, D., & Dede, C. (1999). 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1), 6-17.

Taylor, S., & Todd, P. (1995). Decomposition and Crossover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tudy 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2,137-155.

附錄 A

國中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研究問卷

【說明】

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指將資訊科技中可供給教與學所用的各項資源與媒體,帄 順的、適切的置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充分運用資訊科技的特性,使教學準備 更快速、教學活動更活潑與教學評量更多樣化,以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2.在下面的題目中,每一題均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沒意見」、「同意」、「非 常同意」等五個選項,想想看哪一種想法最適合您,然後請您在題目後面的□打「」,

每一題只能選擇一個□打「」。

壹、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與想法

1.我願意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 □ □ □ 2.我認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以提升我的教學效益。

---□ □ □ □ □ 3.我認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

---□ □ □ □ □ 親愛的老師您好:

首先感謝您撥冗填答問卷。這是一份學術性的研究問卷,目的在於瞭解您 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的意願及相關經驗,答案沒有好壞之分,您真實 的回答將是本問卷最珍貴的資訊,此問卷僅供學術研究之用,不對外公開,請 您安心作答。

再次感謝您的協助與支持!

敬祝:教安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友錚 博士 研究 生: 朱國銘 敬上

非 常

同 意

意 沒

見 不

意 非 常 不 同 意

4.我認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容易的。

---□ □ □ □ □ 5.我認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符合我過去的教學習慣。

---□ □ □ □ □ 6.我認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符合我目前的教學需求。

---□ □ □ □ □ 7.我的同事或朋友認為我應該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 □ □ □ 8.我的校長或主任等主管認為我應該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 □ □ □ 9.我認為我擁有足夠的能力去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 □ □ □ 10.我認為我擁有足夠的硬體資源支持我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 □ □ □ 11.我認為我擁有足夠的軟體資源支持我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 □ □ □ 12.我認為我擁有足夠的教材資源去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 □ □ □

貳、影響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之相關因素

13.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影響我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

---□ □ □ □ □ 14.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專注力會影響我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

---□ □ □ □ □ 15.能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會影響我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

---□ □ □ □ □ 16.能否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會影響我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

---□ □ □ □ □ 17.能否提升教學效益會影響我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

---□ □ □ □ □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3-7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