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未來想像與創意的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理論與文獻。全章分成三節。第一節釐清未來 想像與創意的概念,並說明其內涵;第二節介紹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的內 涵,並探討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的課程與教學實務;第三節為未來想像與創 意人才培育教師課程之發展。

第一節 未來想像與創意的意涵

在本節中將「未來想像與創意」,以「未來思考」、「想像力」與「創造力」

分別探討這三者的概念意涵及彼此間是否有相關、相類或互有交集之處。故首先 說明未來思考、想像與創造力的定義與意涵,接著探討未來想像與創意之間的同 異。現逐一進行探討如下。

壹、未來思考的定義與意涵

根據經濟合作開發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看法,所謂未來思考是提供多元的取向或方法來探索 未來社會在各種領域或層面的變化與轉型(OECD,2007)。他們認為:未來思 考讓我們思考在未來10年、15年、20年,或是更多年的根本性改變;人類雖然無 法預測未來,但可以預期某種範圍內可能的未來,然後自問「何種未來對哪一種 人或哪一種社會是最好的選擇?」。

而關於「未來思考」的歷程以及各歷程的具體內涵,Galtung(1982)為年 輕人的未來思考教育定義了三種思索未來的方式:(1)大概的未來(probable futures)—意指以實證的觀點從過去的經驗法則,預測或推論一個未來的客觀輪 廓。(2)可能的未來(possible futures)—意指以建構或詮釋的觀點,想像或創造 多種可能未來的願景。(3)期望的未來(desirable / preferred futures)—意指以批

8

判或辯證的觀點,洞察或選擇真正符合個體期望或價值觀的未來。Bjerstedt

(1982)進一步定義了第四種預備未來的方向,稱為可預見的未來(prospective futures)—意指以行動及動態的觀點,使得未來成為進行中的可能。Parker(1989)

則在其未來學的教學模式中,將未來思考區分為四大階段進行,分別是第一階段 考慮未來;第二階段想像未來;第三階段選擇未來;第四階段建立未來。Cascio

(2009)也提出了未來思考師資課程設計模式,包含:提出問題(asking the question)、掃描世界(scanning the world)、辨識可能性(mapping the possibilities)、 問下一個問題(asking the next question)以及深思(thinking it through)。而綜 觀前述多位學者對於未來思考歷程的觀點,事實上都可含攝於Parker的四大階段 學者 Parker(1989) Galtung(1982)&

Bjerstedt(1982) Cascio(2009)

未來 思考 階段

考慮未來 大概的未來

(probable futures)

1.提出問題

(asking the question)

2.掃描世界

(scanning the world)

想像未來 可能的未來

(possible futures

3.辨識可能性

(mapping the possibilities)

選擇未來 期望的未來(desirable / preferred futures)

4.問下一個問題(asking the next question)

5.深思(thinking it through)

建立未來 可預見的未來

(prospective futures)

9

此外,對於未來的思考必須有價值的導引,亦即未來思考的目的在構築一個 更美好的未來,符合芸芸眾生全體福祉與永續的未來,而非基於一個自我中心的 權威意圖前瞻未來或如希特勒之流的獨夫。Hicks(2002) 提出未來教育課程

(Educating for the future),他認為此一課程有九項要素,要素之一就是要引導 學生建構一個創造更加公義與永續未來的願景。

關於 imagination 一詞,本研究將以「想像」與「想像力」兩詞交互使用,

因為兩者的本質一樣,只是前者著重想像的歷程或表徵(representation),後者 著重想像的能力或動力。「想像力」為人類特有的思考特徵,但想像力的定義一 直以來眾說紛云(Finke, Ward,& Smith, 1992),一般人大多聯想到幻想、直覺、

新奇、前所未有、天馬行空、跳躍思考等意義(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 苹,2011),而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2000)的解釋,「想」是思考、打算、推測 等,是一種心智運作;而「像」即是指概念轉化的表徵方式,有成像、形貌、模 樣、圖畫的意思,以英文imagination 來說,拆解字面指的就是「活動中的圖像/

影像」(images in action)。因此由字義看來,「想像」是一種心智思考活動,且其 過程為動態的,其結果則是以圖像或象徵的方式呈現。

而在心理學中,「想像力」也同樣被視為一種動態的心理歷程,根據張氏心 理學辭典(張春興,1989)中的解釋:「想像是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 理綜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心理學大辭典(朱志賢,1989)也指出:

「想像是在大腦中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歷

10

程」;Moran 與 John-Steiner(2002)則指出想像力是一種「藉由抽象運作,從 一具體物趨向另一新的具體物之轉換創造的活動」。由以上可知,想像力為透過 大腦的心智抽象運作,經過轉換、加工、組合產生成新意象的動態心理歷程。而 這些概念轉化並將事物形成具體形象的歷程,其表徵方式除了視覺圖像之外,亦 包含味覺、嗅覺、視覺、觸覺及聽覺等管道(Singer, 1999)。

此外,依據心智運作加工的形態,以及被想像目標的時間屬性,「想像」分 為三種不同類型,分別為:「再造想像」、「創造想像」、「預期想像」。「再造想像」

主要與大腦提取過去的記憶有關。Mckellar (1957)曾提出「回憶心像」(memory images)是對既有記憶的提取,這些心像的形成泰半來自學習、經驗或來自於生 活週遭所得;張春興(1989)認為再造想像是將以往經驗加以整理組織使之重現 在記憶之中,又稱記憶想像(memory imagination);董奇(1995)則認為它是根 據語言或非語言的描繪,在大腦中形成相應形象的心理歷程。統整上述觀點,不 論是記憶想像、回憶心像與再製性的想像力,皆「以提取過去既有記憶,使心像 原封不動地重現」稱為「再造想像」。

相對於前述的再造想像,張春興(1989)指出「創造想像」是在意識中重組 以往經驗,並企圖超越以往經驗以產生新的構想;Ward(1994,1995) 亦提出「結 構化的想像」(structured imagination),人們以其存在的概念為骨架,用可預測的 方法來組織想像以產生新穎點子的傾向。這些新構想、新形象、新意象、新點子, 1957; Murray, 1986),此即創造性的想像力(creative imagination),故稱之為創造 想像。

當個體可反應出個體記憶、幻想或未來計畫 (future plans)時,為一種人類特

11

別的思考屬性或形式 (Singer,1999),即為張春興(1989)所提出的「預期想像」,

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或是想像如何達成預期的目的;這類的想像突破了時 其一九五○年任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就職演說作為濫觴。Guilford 的智力架構論 區分收斂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和擴散思考(divergent thinking)兩個概念,

前者指針對一個問題尋找一個可接受的最佳答案,後者指根據既有的訊息生產大 量、多樣化的訊息。擴散思考雖不等同於創造力,但被視為創造力的潛能或創造 思考的主要歷程,可用來預測創造性成果或表現(詹志禹,2005) 。Guilford 認為 創造力是人的某些特質的組合,這些特質包括︰對問題的敏感度、理念流暢性、

理念新奇性、思考彈性、綜合能力、分析能力、理念架構的複雜度及評鑒能力等。

他也認為創造力在統計上是一個連續分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創造力,這些 個別差異可以被測量出來。

受到Guilford 的啟發,後來發展的許多創造力測驗,例如著名的拓浪思(E.

P. Torrance)創造力測驗,主要就是測量擴散思考能力,包括︰理念的流暢力(能 生產大量理念)、變通力(理念具有彈性)、原創力(理念獨特)及精進力(品質 改善)。這些測驗假定創造力是一種跨領域的、一般性的特質,但也有一些學人 認為創造力是領域特定的︰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例如語言)具有創造力,不見得

12 點審視創新教學,則應採取專家共識評量(consensual assessment)。Parnes 在 1967 年提出創造乃是運用認知、想像和評鑑的功能,以發現事實、問題、概念,以及 可接受的解決方式;Csikszentmihalyi 在 1996 年所提出的創造力的評判觀點,則 強調是由該學門的守門人(即領域的頂尖專業人士)負責,且創意產品必須是社

關於創造歷程的理論,Amabile(1983, 1996)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提 出創造歷程的完整性理論架構,探討個人內外在動機、環境因素及其與創造產品 的動態關係。Amabile 指出創造力的展現必須包含三個核心要素:領域相關技能 (domain-relevant skills)、創造力相關技能(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與工作動機(task

13 創意結果的新穎性較有關聯,亦相當受到受到工作動機的影響(Amabile, 1996, 1997);「準備步驟」及「反應確認與溝通步驟」則與創意結果的適切性較有關聯, (Task Motivation)

外在刺激 Problem or task Identification Response Validation

& communication

5 結果 outcome

領域相關技能 (Domain-Relevant Skills)

創造力相關歷程 (Creativity-Relevant Processes)

結束

結束

回到1、2、3、4

社會環境 Social Environment

學習

破除慣性

增加或減少

2-1 Amabile 創造力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Colorado,CO: Westview

14

Press.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創造力」的定義:創造力是人類某些特質的組合,如 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精進力等,其動態歷程之展現則包含領域相關技能、

創造力相關技能與工作動機三個要素,透過這些要素在各個創造歷程之交互作 用,得以生產出新穎、獨特又有價值的觀念、知識、行動、組織或各種作品。

肆、未來想像與創意

由前述分別對於「未來思考」、「想像力」及「創造力」的說明可知,這三者 的概念意涵並不完全相同,但彼此間又有其相關、相類、互有交集之處。例如:

「創造想像」旨在產生新穎、超乎現實的概念、意像,事實上廣義來說就是創造 力歷程的前段,另一方面在未來思考當中,旨在發展各種可能的未來的「想像未 來」階段,本質上就是一種「預期想像」。而未來思考當中,旨在透過批判、價 值澄清與做決定,再眾多可能未來中選擇一個可欲未來的「選擇未來」階段,以 及旨在以行動實踐目標,建立理想未來的「建立未來」階段,與創造力歷程當中,

將新穎性的眾多點子,透過適切及價值的檢核後付諸實踐,並形成產品的後半段 歷程若合符節。因此所謂的「未來想像與創意」的思考歷程,若是將之視為一種 想像能力,即是一種「在未來時間脈絡」之下的想像及創造活動;若是將「未來

將新穎性的眾多點子,透過適切及價值的檢核後付諸實踐,並形成產品的後半段 歷程若合符節。因此所謂的「未來想像與創意」的思考歷程,若是將之視為一種 想像能力,即是一種「在未來時間脈絡」之下的想像及創造活動;若是將「未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