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生物棲地 校園生物棲地 校園生物棲地 校園生物棲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園生物棲地 校園生物棲地 校園生物棲地 校園生物棲地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校園生物棲地 校園生物棲地 校園生物棲地 校園生物棲地

一、 棲息地的定義

動物的「棲息地」(habitat)),最簡單的定義,就是這個生物生存的地方。當 一個地區的資源和環境條件,可以提供動物生存與繁殖的需求時,便可成為此物 種的棲息地,而棲息地所提供的要素就是遮蔽、食物和水(Morrison, Marcot,&

Mannan .2006)。一個別具特色且較易界定範疇的生活空間,能讓不同種類的生物 個體賴以維生甚至繁衍,這就是「棲息地」,也稱為「棲生地」(游以德,2000)。

不同的生物其生活習性與生理構造的不同,其自然棲息繁衍的環境也差距甚 大,在人為環境中,若要營造出適合生物棲息繁衍的場所,就必須針對該生物的 生活習性與生理需求提供適切的空間與環境條件,才能達成棲地營造的可能,讓 該類生物自在生存其間。

在城鄉生態環境系統中,學校系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因學校是國土配置 中分佈最均勻、最廣泛的用地項目,且廣大的校園能提供優良的綠化、透水以及 生物棲息條件,故若能營造出校園優良的生態環境,對於城鄉生態綠網、都市氣 候、生物基因交流、國土保育,均有莫大的幫助(林憲德,2004)。

二、 校園生物棲地營造原則

校園能夠符合生物多樣性原則及環境教育所需的環境條件,其中應該具備

「可營造多樣化的棲地環境」,並種植「本土多樣性的生物食草與蜜源植物」,

且能「採行低頻度的管理措施」,落實推展「環境教育」(吳勝斌,2005)。在 林明瑞、劉惠元及巫麗雯 2006 年的研究中也指出,有自然生物棲地的校園,可 以提供生物多樣性之生態教材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學習,可以使其養成愛護動植 物、尊重大自然的態度與習慣。因此校園生物棲地對生物物種,對環境生態、對 教育學習都有許多正向的助益。該研究並提出構成校園生物棲地有兩大面向:一 是生物棲息環境;二為生存其間的生物物種,在校園生物棲地的經營上,兩者扮 演最關鍵的角色。

依據吳勝斌、劉惠元、林明瑞(2005)整理提出校園生物棲地營造的原則有:

(一) 充足多樣的覓食環境:

覓食環境愈多樣,愈能符合多種類的生物覓食需求,也就愈有助於維持生物 豐富的種類及數量。

(二) 複雜多樣的空間環境:

各種不同的空間,可以提供不同生物的各種生息需求,對於校園棲地的營造 有重要的功用。

(三) 原生植物綠化:

原生植物適應當地已有相當長的時間,會隨著土地與生物一起演化,在演化 的過程中,與其中的各種生物產生生物鏈中複雜又協調的聯結,因此校園棲地營 造時綠化需採用原生植物。

(四) 物種多樣性綠化:

植物族群的自然穩定,需建立在多樣性條件下,可以降低天敵危害與地力的 平衡,達成植物系統的穩定平衡,而多樣性的綠化方式也間接創造了豐富的棲地 條件。

(五) 多層次綠化:

不同生物因生理習性與構造的不同,對於棲息空間條件需求也不一樣,所以 提供綠化植栽多層次的栽種方式,可以滿足其中生物的不同需求,有利於生物生 存。

校園裡棲地環境的規畫愈符合自然,經營管理過程愈少人為干擾,最能有效 維持各物種的生存。所以營造良好的生物棲地,維持物種多樣性,減少人為的干 擾和汙染,如此可以帶來鳥類、水生動物、蟬、甲蟲、椿象、蝴蝶、蚯蚓、蟋蟀、

螢火蟲、鍬形蟲等生物,能自然棲息其間,讓校園達到接近自然的校園生物棲地 環境條件(林明瑞、劉惠元、巫麗雯,2006)。

一個校園的生物豐富度除了受校園本身的條件(校園大小、位置、學生人數、

建築物密度)影響外,學校的周邊環境與圍籬的材質與型式也會有影響,而校園 裡如果能夠多種植生物的食草,不要過度干預生物的生存並且設置生態水池,將 能夠增加校園的生物棲地。另外因為植物是地球生態系最基本的生產者,亦是環 境空間重要的營造者之ㄧ,其構成的植被或植物群落更是其他生物繁衍、活動、

掠食與棲息的必要場所,營造植物生長環境,在某些意義上便是營造生態的基盤

(林信輝、簡伃貞、黃俊仁,2004),許多研究發現,具備豐富植被的地區除了生 態盎然外,景觀美質也會提升,當地的微氣候、水文狀態也得到調節,更能提昇 環境的品質及資源永續利用的機會。

植物多樣性可以軟化人工化的工程、也創造生物棲地、生物群落、生態歷程 等多樣性生態因子,使其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與資源的永續利用(林信輝、簡伃 貞、黃俊仁,2004)。在校園中,植物雖然不如大自然中種類的豐富與多樣,但校 園的綠地是城鄉生態環境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具有綠化、透水及生物棲息的重要 功能(林憲德,2004),透過植栽的規劃與設計就可以創造更理想的生態環境,在 校園中提供更佳的生物棲息空間。

限於學校所在的位置與面積,一般校園比野外自然環境的物種單調許多,但 校園內還是可以透過適當的管理與設計生物棲地來增加生物多樣性。校園的管理 除了考慮學生的使用方便與美觀,為了讓校園的生態更加豐富,低頻度的管理措 施有其必要(吳勝斌、劉惠元、林明瑞,2004)。

三、 校園生物棲地的效益

校園生物棲地提供校園中生物物種棲息繁衍的場所,對人與環境產生重要的 影響,在楊禎家 2007 年的研究指出,校園生物棲地對不同的對象有以下的效益:

(一) 對學生的助益

 提供學生動手做、做中學的學習機會。

 跨科域的學習成果。

 提供具體而實際的學習材料,利於學生觀察與探究,並獲取第一手的經驗。

 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

 增加學生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進而學會如何尊重大自然,

 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二) 對教師的助益

 可彈性實施教學,活動時間與範圍易掌握,教學更具安定感。

 可協助教師準備教學資源。

 可作為遠距離戶外教學的準備。

(三) 對學校的助益

 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進而更加愛護學校環境。

 良好的校園規劃有助於實施戶外環境教育,做為生態教育的場所。

 增進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的視覺效果。

 達到環境教材化的「境教」功能。

(四) 對生物的助益

 可作為生物的棲息地。

 提供生物喘息空間,做為綠網的連結點,串連都市中破碎的生態系。

 保存物種種源,作為種源的基因資料庫,以作將來不時之需。

(五) 對社區的助益

 提供居民接觸自然的機會。

 社區及職員的參與感。

 提昇都市居民的生活品質。

校園生物棲地可讓不同的對象接觸自然生物與環境,所以透過校園中生物棲

息空間的營造,可以產生學生、教師、校園環境、物種與社區間彼此多贏的局面,

是校園中推行環境生態教育值得落實推廣的方式。若在校園中創造機會提供師生 合力營造校園生物棲地,營造過程更是一種環境教育課程,而且具有強烈的環境 教育意義 (楊禎家,2007)。

校園中的棲地本身就是教學的素材與場域,校園棲地應用於教學,提供了師 生做中學、意義化的第一手經驗,而營造校園學習棲地就是利用校園環境來進行 有意義的教與學的歷程,是環境教育的一環,就是一種教育(吳文德,2001)。

而教師營建與管理校園棲地,並實施環境教育,對學校的未來是有前瞻性 的,在營建與管理校園的歷程中,校園的利用會被轉化為課程的一部份,對師資 能力的強化與學校知名度的提昇都有助益 (宋秉璋,2007)。

因此,擁有空間與生態資源的校園其實具有許多營造生物棲息地的條件潛 力,也具有肩負環境教育使命的責任,若能將校園營造成為生物棲地,使具有豐 富的生物與環境資源,校園就可以成為實施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更可成為永續 台灣的生態基石(吳勝斌,2005)。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