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蝴蝶的生態特性 蝴蝶的生態特性 蝴蝶的生態特性 蝴蝶的生態特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蝴蝶的生態特性 蝴蝶的生態特性 蝴蝶的生態特性 蝴蝶的生態特性

本節說明台灣蝴蝶生物多樣性的意義與形成原因,說明目前蝴蝶在生物研究 中分類階層的地位,與各科蝴蝶的習性特徵;另外亦探討蝴蝶各生活史的特性與 蝴蝶生態教育的內涵。

一、 蝴蝶的生物多樣性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各種各樣生命形式的總稱,不僅包括了各種 各類的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等不同物種的層次,同時也包含同一個物種內,

各式各樣具有不同遺傳變異的群體或是個體 (陳立人譯,2000/1998)。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定義,生物多樣性包含: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 與生態系多樣性(黃昱莘,2005)。台灣是亞洲大陸邊緣的島嶼,又處於東亞島弧 中央,因此昆蟲相深受大陸華南、華北以及日本等北方溫帶與菲律賓、馬來西亞 等南方熱帶系統的昆蟲種類影響(陳建志,1999),加上冰河期結束,分隔大陸與 台灣,以及台灣本身擁有的多樣性地形:高山、平原、盆地、縱谷、溪流、湖泊 等,與複雜的氣候因素: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使得台灣昆蟲中蝴蝶種類 數量繁多 (李俊延、王效岳,2002)。

根據「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簡稱「

TaiBIF

」至 2012 年 9 月的資訊顯 示,目前有紀錄的台灣蝴蝶種類數量多達 432 種。因為多源性昆蟲加上複雜的地 形景觀、多變的氣候型態及多樣性的植物相,足以包容錯綜複雜的昆蟲相,也提 供各類昆蟲棲息環境,加上島嶼隔離後獨立演化,就形成高比例特有種(陳建志,

1999)。且從西元 1866 年至今約一個半世紀,除了台灣蝶類物種多樣性的資料大 致已建立外,近年來仍然陸續有台灣原生蝶種被發現(徐堉峰,2009),所以總括 來說,台灣蝴蝶物種個體間遺傳的差異、蝶種的多樣與生態系的豐富,造就了台 灣世界知名的蝴蝶生態多樣性面貌。

二、 蝴蝶的分類地位

全世界的鱗翅目昆蟲種類約有 25 萬種,佔昆蟲綱第二大目,而世界上已知 蝴蝶種類約有 19000 多種(李俊延、王效岳 ,2002)。台灣產蝴蝶約 432 種,其中 特有種達 64 種(引自 TaiBNET 台灣物種名錄 Last update 2012.9.22)。台灣出產 的蝴蝶,多半屬於亞熱帶系統蝶種,如果以單位面積而言,台灣的蝴蝶種類和年 產數量都是世界第一(陳維壽,1977)。在台灣的海島地形環境上,因為氣候與地 形因素,使台灣同時具有寒帶、溫帶和熱帶系統的棲地條件,也因而能孕育種類 多樣的蝴蝶,也使台灣早期擁有「蝴蝶王國」的稱譽。

蝴蝶的生物分類階級從上而下為:「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

「鱗翅目昆蟲」。台灣蝴蝶早期的分科分為 10 科,屬於鱗翅目下的蝶亞目,蝶 亞目細分為 12 科,其中有兩科為熱帶南美洲的特產,台灣具有的十個科別分別 是鳳蝶科、粉蝶科、斑蝶科、蛇目蝶科、蛺蝶科、環紋蝶科、天狗蝶科、小灰蛺 蝶科、小灰蝶科、弄蝶科(陳維壽,1997)。經歷時代與分類研究的進展,亦曾將 蝴蝶分為七大科:鳳蝶科、粉蝶科、蛺蝶科、喙蝶科、蜆蝶科、灰蝶和弄蝶科(李 俊延、王效岳,2002);現今則採行五科的分類法:弄蝶科、鳳蝶科、粉蝶科、灰

蝶科和蛺蝶科五類(TaiBIF ,2012)。

三、 蝴蝶分科特性:

(一) 弄蝶科

弄蝶大多屬於小型蝶,在台灣記錄有 68 種,其觸角末端呈鉤狀,基部距離 較其他蝶種為遠,身體體型厚實,停棲時翅膀傾斜角度形似戰鬥機,飛行時振翅 速度迅速。弄蝶幼蟲寄主植物主要以單子葉植物多於雙子葉植物,且會對寄主植 物吐絲製作成「蟲巢」而躲藏其中,其化蛹型態為「帶蛹」,羽化成蝶後弄蝶喜 好吸食腐爛的果汁與鳥類的糞便(張保信、蔡百峻,1997)。

(二) 鳳蝶科

屬於中、大型蝴蝶,台灣已記錄有 41 種。翅膀外觀底色以黑色為主,其餘 斑紋有白色、紅色、綠色、黃色等。由於鳳蝶後翅少一根臀脈而使腹部外露,成 為外觀上的特點之ㄧ。鳳蝶幼蟲具有「禦敵」功能的臭角,受驚嚇時可以由頭胸 部交接處翻出,釋放出刺激性物質,達到嚇阻天敵的功能,其化蛹時為帶蛹,幼 蟲的寄主主要則有芸香科、樟科、木蘭科、馬兜鈴科等植物。

(三) 粉蝶科

屬中小型蝴蝶,台灣已記錄者有 38 種,多數翅膀底色為黃色或白色,掺雜 黑、紅、白、黃等斑點,腳部末端的爪呈二分叉。粉蝶化蛹型態為帶蛹,幼蟲大 多為綠色的保護色,寄主植物有豆科、十字花科、山柑科等。

(四) 灰蝶科

屬於小型蝶,台灣已記錄有 124 種,在台灣蝴蝶種類中佔極高比例。灰蝶觸

角多有白色圈紋,後翅肛角處具有 0~3 條的尾狀突起及醒目的假眼。幼蟲因種類 差異而有不同的生活史,有植食性者啃食植物葉片、果實、花朵或花苞等;有肉 食性者可捕食介殼蟲、蚜蟲等,部份種類的灰蝶與螞蟻之間存在特殊的共生關 係,灰蝶化蛹時為帶蛹型態。

(五) 蛺蝶類

蛺蝶的形態與習性極為多樣,台灣已記錄者有 158 種,包括舊有分類的長鬚 蝶(天狗蝶)、斑蝶、蛺蝶、環紋蝶、蛇木蝶,其主要特徵是前腳特化萎縮,有垂 蛹(吊蛹),觸角節的腹面有兩條縱溝。大部分的蛺蝶科可再劃分為三個演化分支:

斑蝶、眼蝶和蛺蝶。這一科的蝴蝶具有強勁的飛翔力,而且喜歡陽光,部分成蟲 喜好吸食動物屍體液、樹液、腐爛果實,訪花的相對較少(張保信、蔡百峻,1997)。

四、 蝴蝶生活史

蝴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牠們完整的生活史必須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 個外形大相逕庭的生命週期。其中除了成蟲以外的階段都稱為幼生期,一般容易 被賞蝶者忽略,若能多去觀察,則可看到更多蝴蝶生態的奧秘(黃行七、胡文華、

洪素年,2010)。

蝴蝶壽命長短隨種類不同,差異懸殊。台灣一年一世代的種類大部分棲息在 中高海拔山區,這些壽命長達一年的蝴蝶,生命史中越冬的階段(卵、幼蟲或蛹),

幾乎時間都長達半年以上。而生活在平地或低海拔地區的蝶種,一年會有二至 五、六個世代,一個世代的壽命通常一至三個月左右;而有明顯休眠越冬的世代,

其壽命一般都超過半年 (張永仁,2005) 。

(一) 卵

雌蝶交配後,將雄蝶的精液存於儲精囊內,直到產卵時才讓卵粒沾附精液受 精。大部分雌蝶會將卵粒產於幼蟲可食之食草植物上,少數則產於食草附近,卵 的外形有球形、半球形、砲彈形等,卵受精後約一兩天後會在卵表面出現特殊顏 色或斑紋的「受精斑」。蝴蝶產卵的習性因種類而異,有些種類一次只產一枚卵;

有些是三至五枚卵產在一起;也有些是花很長的時間將數十枚到一、兩百枚卵集 中產下。

(二) 幼蟲

卵內的幼蟲發育成熟後,會用大顎從內將卵殼啃破,再蠕動柔軟的身軀鑽出 卵殼,大多數的幼蟲會將卵殼吃掉,以補充增強體壁的營養物質,接著便以攝食 食草來成長。幼蟲的外皮組織有彈性但無法增生長大,所以一般幼蟲每隔四至七 天需要休眠蛻皮一次。剛孵化的幼蟲稱為一齡幼蟲,蛻皮一次增加一齡,多數的 幼蟲分為五齡,最末齡又稱為「終齡幼蟲」。

(三) 蛹

「蛹」是蝴蝶幼蟲蛻變為成蟲的過渡階段,當終齡幼蟲停止攝食之後,會在 食草間或是附近隱蔽空間準備化蛹,利用吐絲做蛹台的方式將自己固定在附著物 表面,再經歷一次蛻皮之後就變為蝶蛹。吐絲固定蛹的方式因蝶種而異,可分為

「垂蛹」與「帶蛹」兩種型態。

蝶蛹已具備成蟲的雛形,外觀上可找到複眼、口器、觸角、胸部背側、上翅、

腳與腹部位置。一般非越冬型蛹期約一至二星期羽化,蝶蛹無法自由移動位置,

通常以保護色、擬態、警戒色或扭擺動作來達到自保的功能。

(四) 成蟲

蝶蛹羽化前,蛹壁會變成半透明狀態,內部可見蝴蝶的縮影。成蟲羽化通常 在夜間或凌晨,從蛹殼胸前裂口探出身體,倒掛在枝條或蛹殼上,再將體液輸入 翅脈,撐開縮皺的翅膀,待翅膀硬化成型,即羽化完成(張永仁,2005)。

五、 蝴蝶生態教育

在整體昆蟲種類中,與人類有直接利害關係的昆蟲,占極少數而已,昆蟲在 生態上的功能角色,與人類之關係才是更重要的。一般昆蟲除了種類及數量在食 物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量外,各種昆蟲並分別演化適應成捕食者、植食者、腐 食者、授粉者、分解者等功能角色,故昆蟲在生態系中之功能角色複雜且重要。

近年來科學家甚至發現,熱帶雨林中之昆蟲與溫室效應等全球變遷有密不可分的 關係(陳建志,1999)。

多數昆蟲因具多項優點,適合成為科普教育中理想的實驗題材,其中蝴蝶因 為多白晝活動,易於被察覺、飼養容易,再加上歐、美、日及本國學者一百四十 年研究累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蝴蝶成為環境教育推廣上理想的素材(林柏昌,

2009)。且蝴蝶是台灣自然資源中重要、珍貴的一環,認識蝴蝶不單是邁開了生 物多樣性的物種基礎研究工作上的第一步,並且是具有指標性作用的一項工作,

必須特別加以重視(李俊延、王效岳,2000)。蝴蝶種類繁多,外型顯眼容易觀察,

生態習性又與環境息息相關,認識蝴蝶不僅是親近自然的最佳途徑,也是喚起自 然關懷的最佳媒介(林永發,2010)。

表 2-2

11 國小生態教材園經營管理及教學使

22 校園生物棲地物種指標之適切性及 現況調查

問卷調查及專家訪談法 自 然 保 育 季 刊 65 2009.03[民 98.03]

校園生物棲地 ; 物種指標 林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