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概念與重要議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概念與重要議題

本節首先說明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意涵,其次進一步探討校園閒置空間 再利用的規劃設計、執行、經營與維護管理等內容。

壹、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意涵 一、 校園閒置空間之定義與成因

「閒置」是沒有使用的狀態或者是舊有使用機能的終結;「空間」包含了 空地、建築物及附屬設施等。「空間的閒置」代表了空間沒有使用或者無法發 揮機能(傅朝卿,2001)。曾能汀(2006)定義閒置空間為:原有空間因機能 不符使用需求,所以甚少或停止使用的建築及其週邊。因此「閒置空間」可定 義為不被需要或無使用機能而沒有使用的空間;換句話說,因缺乏經費而暫時 用作其他用途的空間,非為閒置空間(湯志民,2008)。

間閒置的因素;例如金門早期處於戰略位置,在地底下埋了許多地雷,由今日 時代背景來看,那些地雷圈劃的地點也是閒置空間。空間的閒置也可能是原有 空間機能因時代改變、階段性功能喪失以致無法符合現代使用需求等因素而產 生。曾梓峰(2002)認為閒置空間的形成,主要是在社會演變及都市擴張的過 程中,一些老舊、既存建物等需因應當時特定使用方式及需求的空間,隨著都 市機能擴張及使用方式改變,而呈現的一種空間閒置狀況。亦有因原使用者已 不存在或所有權人放棄、管理維護不當等因素,導致使用功能性不彰,以致空 間停止或不再使用的情形(曾能汀,2006;傅朝卿,2001)。

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7)對「校園」的定義為「一學 校所有的範圍或泛指教育環境」;狹義的定義專指學校教學、休憩區(熊智銳,

1990);廣泛來說校園的範疇則包含了校地、校舍、運動場地及其附屬設施等

(湯志民,2006)。校舍又分為老舊校舍及新、改建校舍,老舊校舍可能具有 古蹟、歷史性等特質;附屬設施包含了基本教學設施、遊戲器材及防空避難設 施等。整體而言,校園空間包含了校地的利用、校舍的設計、庭園的規劃、運 動場的配置及附屬設施的設置等(湯志民,2006)。

教育思潮、教育需求以及對於學校空間規劃理念等轉變,會影響校園空間 的使用,往往因為不同教學理念所形成不同的教學方式與活動,轉變了人們對 於校園空間的需求。湯志民(1992)即指出學校建築規劃由局部性、單層面的 設計,邁向整體性、多層面並且兼顧人性化、生活化、現代化等的配置。而那 些因無法滿足教學策略、生活方式、入學人數等因素所帶來新使用需求的舊有 空間、設施,因逐漸喪失使用性而被淘汰,產生了校園空間的閒置;換句話說,

校園閒置空間是原有教育性功能喪失,或使用功能不彰而逐漸閒置的空間(張 嘉原,2006)。湯志民(2008)歸納校園閒置空間產生的原因,包含了因使用 人數減少、規劃設計不當、管理使用不當、建築法令限制、維護經費不足、年 久失修等因素,致全部或局部的校園空間與設施有多餘、使用效能不彰或長期 未能運用之狀況。而萬知新(2005)特別指出校園空間有因災後而閒置的情形,

如 921 大地震震毀校舍後,有些學校遷往他處,原址可修建使用的校舍因此而 閒置。

綜合上述,「校園閒置空間」係指因未能符合現代教育性功能需求,以致 使用效能低落或不被使用之校地、校舍、運動場地及其附屬設施。本研究所指

的校園閒置空間係指因少子化、未妥善規劃維護管理或未能因應現代教學需求 等因素,而使用效能不彰之校舍空餘教室及附屬設施。

二、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定義

西方學者與建築專業人員對於再利用的看法分歧,常用來描述再利用的字 眼有整修(renovation)、修復(rehabilitation)、再循環(recycling)、環境重塑

(environmental retrieval)、再生(reborn)、可適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失 落空間再結構(resturcturing)、活化(revitalization of lost space)等,傅朝卿(2001)

認為「可適性再利用」最能表達舊屋新用之觀念,是建築物生命週期的再循環,

使其原有機能有被轉化或持續使用之機會。而「再利用」經常與「活化」一詞 併用,「活化」是一種行動,「再利用」則是設計策略之執行,使建築物脫胎換 骨(傅朝卿,2001)。Craven(2008)認為「再利用」是在保存原有空間風貌、

特質之基礎上,賦予老舊建築物新生命,兼具保存與重生的手段。李清全(1993)

提出再利用是在建築物生命週期間改變其原有用途,或重新組構建築物使其原 有機能得以延續下來的一種過程。而其主要目的在透過延續建築物主要機能,

使具有價值的建築物免於毀壞或荒蕪,並透過經濟存活的手段來重塑建築物的 新生命。其特別強調再利用後建築物的經濟存活條件。

綜合上述,「再利用」是為空間注入新生命的手段,透過在建築物生命週 期裡連續不斷的進行空間活化,使得那些因缺乏實際使用功能、被遺棄的建築 物空間機能得以轉變,重新具有使用價值、經濟性,並得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

而就「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理念來看,係透過再利用的手段,於傳統與創新間 找出「閒置空間」的新生命,並且在尊重空間原有特質下,發揮空間最大的潛 能。

而「校園閒置空間」係指因未能符合現代教育性功能需求,以致使用效能 低落或不被使用之校地、校舍、運動場地及其附屬設施。本研究所指的「再利 用」,係指學校就校園閒置空間,經由規劃設計、執行及經營與維護管理等歷 程,重新規劃配置空間,延續並賦予空間新生命,且具有效益之持續性歷程。

構使其原有功能得以延續,並在機能與建物之間適當調適的歷程,以符合使用 者需求的作為(陳桂蘭,2007;湯志民,2009);透過機能之轉變,原有因無 法使用或未使用的校園空間得到新生。

又因學校是師生活動、教育之場所,因此在尊重空間原有特質之前提下,

學係校環境之營造應由教育出發,相關的規劃設計亦應以人性化、教育性為優 先考量,同時配合整體學校環境與經營特色作規劃設計。湯志民(2006)即提 到校園空間之規劃應以教育性為優先考量,依照藝術美感、教育理念、課程設 計及教學方法進行規劃,使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休憩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是以,本研究所稱「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可定義為:在教育性之基礎上,

針對那些使用效能不彰或長期未運用之空餘、閒置校舍及教室,增加或適當改 變其原有空間與設施之用途,使其能符合現代或未來教育之需求,並有利於師 生學習活動進行之作為。

三、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流程

營建工程生命週期一般說來可分為可行性評估、規劃、設計、發包、施工、

驗收及管理等七階段(魏嘉甫,2003),張玉璜(2001)則提出閒置空間再利 用之流程,以「建物與空間的形成」為開端,「經營不善」為因,進而導致「閒 置空間」之形成,接著是一連串再利用的流程,最終在達到空間永續經營之目 標。湯志民(2008)將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步驟,分為評估、規劃、設計施 工及營運階段。根據前述並參酌研究者實務工作經驗,本研究將校園閒置空間 再利用之流程,分為一、評估、規劃及設計,二、執行,三、經營與維護管理 三階段,並整理如下圖 2-1:

圖 2-1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流程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張玉璜(2001)。

校園建物與空間形成後,因使用率降低、規劃不良、管理使用不當、建築 法令限制、維護經費不足、年久失修等情形,導致那些空間因不符需求或無法 使用而被遺棄,產生了校園中的閒置空間。而為了賦予空間新的生機,相關人 員經就空間潛能進行評估後,進一步就其特質進行空間規劃設計,也開啟了校 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一扇門。藉著規劃設計、執行及經營與維護管理的歷程,

我們透過再利用的手段與策略,試圖尋求校園空間的永續經營。

校園建物與空間之形成

使用率降低、規劃設計不良 管理使用不當、建築法令限制 維護經費不足、年久失修

校園閒置空間的形成

價值與新機能評估 空間規劃設計

執行:整理、修復、改造

營運、管理、維護

空間永續經營

再 利 用

貳、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規劃與設計

校園空間環境是一種潛在課程,會影響身在其中的師生行為與學習,並改 變其種種表現;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後所帶來的空間環境改變,亦會對校園中 的人事物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事先確認閒置空間具有再利用的潛力與價值,

對於避免因錯估情勢、策略而導致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後二度閒置的問題是重 要的。縝密的規劃與設計,則提供了執行再利用方案的明確指引;又為了滿足 不同使用者個別需求,校園空間再利用時,應以能作多功能的運用為原則,增 加其用途及使用率(陳木金、溫子欣,2008)。

「規劃」係預先對做事程序或各部分進行配置安排的方法,「設計」則強 調按照目標、目的而作的小心安排(黃世孟,2000);湯志民(2006)指出規 劃與設計為學校建築計畫歷程中,偏向動態性的一部份,「規劃」較重各項設 施整體性之安置,且以學校行政人員為主導,建築師為輔;「設計」是規劃的 延伸,多以建築師為主導,學校行政人員為輔。

「規劃」之後的階段,與「設計」的前階段有部分特質銜接,也就表示規 劃階段的各種決策與決定,要有明確的課題與方向的後續指示,提供設計階段 接續參用(黃世孟,2005)。規劃與設計之關係,詳如下圖 2-2 所示,並就校 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評估」、「規劃」和「設計」進行探討。

圖 2-2 建築「規劃」與「設計」之關係 資料來源:引自黃世孟(2000:149)。

一、 評估

及使用者使用的安全性與便利性,如空間堪用與否、結構是否安全、位置是否

及使用者使用的安全性與便利性,如空間堪用與否、結構是否安全、位置是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