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4.4 「離合詞」的結構特點

D. 充當及物動詞的「離合詞」

D.1 格語法的簡介

筆者根據格語法,主要參考鄧守信(1975)對漢語的格關係之研究來 分析「離合詞」的及物性。同時,筆者也參考鄧守信(1975)對「及物性 關係和介詞」與「狀語性關係和介詞」的研究來分析「給」、「替」、「向」、

「對」這些「介詞」對「離合詞」的功能。

鄧守信(1975)參照Fillmore(1968)的格變語法、Halliday(1967a)

的系統語法、Chafe(1970)的語法之理論來分析漢語的「格」關係,並特 別著重於語義格(深層結構的語義現象)與語法兩個層次的相互關係。鄧 守信於書中11提到最初提出格變語法的Fillmore對格變語法的研究。

Fillmore指出,「傳統的語法中的主語與賓語等功能是由關係而定義,而不 是具體說明句子的必要概念」。而他認為「主語─賓語」語法是屬於表層

9 筆者認為有深入探討「離合詞」的及物性之必要,原因有二:

一、因為「離合詞」的及物性是印尼學生使用「離合詞」時的困難之一;

二、因為在 3.4.5.2 探討「離合詞」與「動補式合成詞」的區別以及在 3.4.6.2 探討「離 合詞」與「動補式詞組」的區別時,筆者也將提到及物性「離合詞」的議題。所以於下 文中簡介何謂及物性和及物性「離合詞」之性質。

10 鄧守信於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92 下學期的語法學課程所提出的看法。

11 參閱鄧守信(1975/1983:1-12)。

結構(Surface Structure)的概念,不能體現動詞與名詞的相對關係。如:

無法體現「the door opened」、「John opened the door」以及「the key opened the door」中的「the door」的作用。「the door」的作用應是不變的,但依

「主語─賓語」語法,「the door opened」中的「the door」是「主語」,

而「John opened the door」以及「the key opened the door」中的「the door」

卻是「賓語」,可見以「主語─賓語」語法不夠全面,無法體現上述那樣 的一個事實。故Fillmore賦予每一個名詞角色(亦稱為「格」)以進入結構,

即「the door」是「客體格」(objective)、「John」是施事格(agentive)、

而「key」是工具格(instrumental)。如此,在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

裡面,不同的角色(格)是無序的,以一套轉換規則可將名詞分配到各自適 當的位置上去。總之,Fillmore認為每一個名詞(組)在深層結構中皆具有 一定的「格」角色。可見,Fillmore主張以名詞為中心,它決定動詞的插入。

而至於這一點,鄧守信參照了Chafe(1970),主張以動詞為中心來分析漢 語的語法。鄧守信於書中指出,「在Chafe的體系中,句子的語義結構從某 種意義來說完全由動詞的選擇特徵來決定的,而動詞特徵規定了名詞角色 的類型」。也就是,句中的名詞所起的作用是由動詞來規定的。此外,鄧 守信於書中也提到,他借用Halliday(1967a)的術語「及物性」與「狀語 性」來分別格範疇。

此外,鄧守信(1975)也指出,根據介詞的引入12,「格」之範疇可 分為下列兩大組:

z 一組為不受介詞支配的「核心格」(transitivity roles),即包含:施事

(agent)、受事(patient)、範圍(range)、目標(recipient)。

z 二組為受介詞支配的「周圍格」(circumstantial roles),即包含:工具 (instrument)、方位(locative)、起點(source)、終點(goal)、受惠

(benefactive)、陪伴(comitative)。

根據鄧守信(1975)對「及物性關係和介詞」與「狀語性關係和介詞」

的研究可知以下兩個重點:

z 「核心格」此「格」範疇與動詞的關係叫做「及物性關係」(transitivity relation),是以動詞為中心的(在概念上而不是在句法上)並形成一

12 參閱鄧守信(1975/1983:50)。

切語義結構的內部核心。

z 周圍格是由內部「核心格」強制地或任選性地選擇的。而「周圍格」

此「格」範疇與動詞的關係叫做狀語性關係(circumstantial relation),

是構成句子的外緣部份的。

D2. 離合詞的及物性

由上文的探討可知,「格語法」是在深層結構根據語義角色,以動詞 為中心進行動名關係的分析,也就是由句中的動詞特徵來決定名詞所扮演 的「格」角色。

只有受事(patient)、目標(recipient)以及範圍(range)能充當賓語13。 那麼,將可帶賓語的「離合詞」歸納在於「及物動詞」,反之,不能帶受 事、目標、範圍的「離合詞」,也就是不能帶賓語的,則歸納在於「不及 物動詞」。

受事可以定義為名詞在施事的影響下經歷某種狀態的改變;而範圍(r 的功能是說明施事行為的界限(鄧守信,1975/1983:125-126)。目標14可 以定義為:當主語是施事(agent)的時候,主語所做的動作動詞15所涉及 的人或事物就是目標;當主語是受事時,主語所做的變化動詞或狀態動詞 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就是目標。

接著,我們將探討下列「離合詞」的及物性:

(27)我給他打針。

(28)我給他化妝。

13 根據鄧守信於華語文教學研究所92 下學期的語法學課程對格語法的解說。

14 鄧守信於書中說明了如何區別受事(patient)、目標(recipient)以及範圍(range),

詳細內容,請參閱鄧(1975/1983:166)。他指出:受事(patient)可以用於賓格和假擬 分裂結構中,而目標(recipient)只能用於假擬分裂結構中,而範圍(range)不能用於 賓格和假擬分裂結構。如:可以說:「他把書賣了」「他賣的是書」,因此在例句中的「書」

是受事(patient);可以說「他買的是書」,但是,不能說「*他把書買了」,因此在例句 中的「書」是目標(recipient);而我們不能說「*他把歌唱了」、「*他唱的是歌」,因此

「歌」是範圍(range)。

15 鄧守信(1975)遵照Chafe(1970)的分法,將動詞分為動作動詞、狀態動詞以及過 程動詞(本文所謂的變化動詞)。鄧於書中指出:「動作動詞說明活動,包括物質方面的 和精神方面的;狀態動詞說明性質和狀況;過程動詞說明狀態的變化」(1975/1983:65)

(29)我給他洗澡。

(30)我給他拍照。

(31)我給他錄音。

(32)我替他拍照。

鄧守信認為除了「代替」之外,受惠格(benefactive)還有“為了....的 利益"的特徵,但不可有目標性16的解釋,例如:「醫生給病人看病」

(1975/1983:185)。該施事者(agent)並不是因為受惠格沒有能力(或其他 原因)而代替去做某件事情,而是他從事某種活動,使受惠格能從活動的過 程中受益。根據此理論,「給病人治病」的「病人」從「治病」此活動的 過程中受益,是受惠格,而不是個賓語。筆者認同此分析,而基於此分析 來探討例句(27-32)中「離合詞」的及物性:

以上例句(27-32)中的「給」、「替」具有“為了…的利益"的特徵,

故例句中的「他」皆是受惠格,皆是從某個活動的過程中受益。故例句中 的「他」不能充當賓語。由此可知:「打針」、「化妝」、「洗澡」、「拍 照」、「錄音」此「離合詞」是不及物動詞。

再分析下列例句:

(33)我對這件事情非常擔心17

(34)我對他的課業非常操心。

(35)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轉變,亦須加以留意。

(36)我替他擔心。

(37)我替他值班。

分析以上所列出的例句之前,筆者將簡單地探討一下格語法的降格

(demotion)。「降格」是在核心格的動名關係從核心格降到周圍格的過程,

也就是該動名關係本來為及物性關係,而經過降格此過程在表層結構就轉 換為狀語性關係來實現。

核心格

16 在此的「目標」指goal,而不是格語法裡面的recipient。

17 雖然「擔心」此由FF構成的組合並非在本文的研究範圍內,但是,在此筆者主要探討 的是「對」「替」對於「擔心」的功能,而筆者將此點與「對」「替」對「操心」「值 班」此「離合詞」的功能一併分析並比較。

降格 周圍格

【圖3-2】 「降格」之過程

以下,我們以「我必須探討這個問題」此句子為例來探討降格之過程。

我必須探討這個問題 (核心格) (及物性關係)

降格

我對這個問題必須加以探討 (周圍格) (狀語性關係)

【圖3-3】 「我必須探討這個問題」之「降格」過程

「我必須探討這個問題」中之動名關係,是由核心格降到周圍格,也 就是它本來為及物性關係,而經過降格此過程在表層結構就轉換為狀語性 關係來實現,即為「我對這個問題必須加以探討」。可見:「我必須探討 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是被「降」的,雖然如此,「這個問題」所起 的作用應該是不變的。就語義而言,也就是,依格語法來分析,「這個問 題」還是動作的目標(recipient)。因此,不管在「我必須探討這個問題」

或在「我對這個問題必須加以探討」裡頭的「這個問題」都是賓語,「探 討」是及物動詞。

例句(33-36)的動名關係本來為及物性關係(transitivity relation),

即為「我非常擔心這件事情」、「我非常操心他的課業」、「父母亦須留 意孩子行為的轉變」,「我擔心他」,在經過降格的過程後,表層結構就 轉換為狀語性關係(circumstantial relation),即為「我對這件事情非常擔心」、

「我對他的課業非常操心」、「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轉變,亦須加以留意」、

「我替他擔心」。其分析如下:

「我非常擔心這件事情」 (及物性關係)

降格

「我對這件事情非常擔心」 (狀語性關係)

【圖3-4】 「我非常擔心這件事情」 之「降格」過程 「我非常操心他的課業」 (及物性關係)

降格

「我對他的課業非常操心」 (狀語性關係)

【圖3-5】 「我非常操心他的課業」之「降格」過程

「父母亦須留意孩子行為的轉變」 (及物性關係)

降格

「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轉變,亦須加以留意」(狀語性關係)

【圖3-6】 「父母亦須留意孩子行為的轉變」之「降格」過程

「我擔心他」 (及物性關係)

降格

「我替他擔心」 (狀語性關係)

【圖3-7】 「我擔心他」之「降格」過程

由【圖3-4】至【圖 3-7】可見,「這件事情」、「他的課業」、「孩 子行為的轉變」與「他」皆經過降格的過程。故不論在「我對這件事情非 常擔心」、「我對他的課業非常操心」、「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轉變,亦須 加以留意」、「我替他擔心」中的「這件事情」、「他的課業」與「孩子 行為的轉變」所起的作用是不變的,皆仍然是目標(recipient),皆是賓語。

因此,「擔心」、「操心」、「留意」皆是及物動詞。

例句(37)「我替他值班」與例句(36)中「我替他擔心」的「他」

是不同的。例句(37)中的「他」並非經過降格的過程,而例句中(36)

的「他」是經過降格的過程而來的。因此我們不能說「*我值班他」,但 卻能說「我擔心他」。在該例句(37)中的「替」有“為了…的利益"的 特徵,是從某個活動的過程中得益的,故該例句中的「他」是受惠格

(benefactive),不能充當賓語。因此,「值班」此「離合詞」也是不及物 動詞。

接著,筆者參考了鄧守信(1975)對及物性目標與狀語性目標的研究 來分析「求婚」此「離合詞」的及物性。鄧守信於書中指出,及物性目標 與狀語性目標此兩個目標類型。狀語性目標,即終點格(goal),是與起點

(source)相對的;而及物性目標,即目標(recipient),是與受事(patient)、

範圍 (range) 相對的,可歸入及物的領域內(1975/1983:159)。

範圍 (range) 相對的,可歸入及物的領域內(1975/1983:1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