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案例二:921 大地震後日月潭伊達邵族(Ita Thao)部落重建工作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第二節 案例二:921 大地震後日月潭伊達邵族(Ita Thao)部落重建工作

壹、案例基本資料

一、案例類型:住居地重建。

二、案例內容: 921 大地震後日月潭伊達邵族(Ita Thao)原住民部落居住地 重建工程。

三、案例地點:。南投縣日月潭德化社。

四、案例發表時間:2003 年 9 月 20 發表,潭南協力造屋之省思研討會。

五、參考文獻:

(1)謝英俊,《由環境、社會(文化)、經濟層面談 921 震後家屋重建協力造 屋的永續建築理念》,2003。

(2)網站: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 http://www.atelier-3.com/

邵族安置部落全景

(照片來源: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 http://www.atelier-3.com/)

貳、案例背景

二、工法:開放建築(OPEN BUILDING),開放式建主工法主要是考量材料取 得與加工的方便性,以及未來居民可以自行維護管理,建立自主經營 體系為目的。(謝英俊,2003)

 

伍、案例施作概念與特性

一、案例概念主軸:永續營建—環境、社會(文化)、經濟 (謝英俊,2003) 1998 年國際建築與營建研發聯盟(CIB: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集合相關研究單位在 21 世紀議程 原則下擬定,規劃團隊引進永續營造概念,落實在部落總體營造,永續營建的 架構如下:(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網站,2013)

(資料來源: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 http://www.atelier-3.com/)

二、案例技術概念—簡化構法(謝英俊,2003)

將材料、構法、工具、組裝做適度的簡化才可行,尤其震災後,建築專業 者不會失業,失業或轉業者大多不具備建築專長。同時如果要將協力造屋組織 轉化成合作社,各工種的可互換性,或言全能工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簡 化」成為協力造屋技術上必須克服的關鍵。

原材料加工、現地組裝流程如下: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i~ix 照片來源: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 http://www.atelier-3.com/)

主體結構為輕量型鋼,樑柱系統,加抗水平力之斜撐或剪力牆。與美日輕 量型鋼 BALLON 系統相比較,可減少結構接點之數量。以螺栓接合,施工簡 易。

(照片來源: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 http://www.atelier-3.com/)

三、案例技術概念—開放建築(OPEN BUILDING)(謝英俊,2003)

開放建築隨不同的時代條件有不同的詮釋,主要構想是隨時代趨勢的改變,

和構件使用年限的差異,方便做自體調整以延續建築使用壽命。我們研發的細 部構造如圖。

除了構建的可替換性以外,還要考量與不同材料的結合性與彈性互換,如 圖,這讓建築在不同社群、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條件的需求下,具有多樣性的 可能。材料的取得與加工的方便性,避免被壟斷,這是建立自主營建體系的重 要因素之一。

(照片來源: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 http://www.atelier-3.com/)

四、自主(非依賴性)營建體系的建立(經濟)

小區域範圍自主營建體系,可以讓建築材料和勞動力與當地結合,減少材 料與勞動力的流動,以及資訊與運輸方便所帶來的過度消費。

目前的營建體系由於專業分工與高度資本密集化,和日趨快速的全球化,

漸漸的朝向集約式與專業化發展,這也是讓災區經濟弱勢者無法建屋的主要原 因,手上握有30~50 萬補助款,失業在家還要等專業的營造廠幫他蓋房子,但 這點錢沒有任何一家營造公司願意承包。建立自主性的營建體系,由部落居民 自行發包施工,而不是仰賴外來的營建公司,居民得以自力更生,以工代賑,

同時也達到凝聚社區意識的效果,這就是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下圖為各個合作 社與規劃單位的關係圖。Supporing Groupj 為規劃單位,主要是提供技術指導、

規劃設計、材料採購、品管及教育訓練;Cooperative 就是合作社,邵族建築勞 動合作社主要工作是原料加工、運輸、品管、勞安、現地組裝、社區總體營造。

震災幾乎讓族人集體失業,用以工代賑的方式讓族人集體參與社區的營建 勞作,一方面解決生計問題,最重要的是要透過集體的勞作來重新凝聚部落意 識,因為建築房屋是要參與者高度協調的工作,在相互衝突與協調中,摸索彼 此的相處之道,這是做為部落重建的基礎。

【圖5- 2】推動合作社組織架構圖

(圖片來源: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 http://www.atelier-3.com/)

五、社區部落主體意識與文化多樣性與以儀式空間為主軸的社區配置(謝英 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網站,2013)

不同於其他族群,也可能是歷史因素,邵族部落的頭目階級制度不明顯,

式分別在主其事的家族長老家舉行。在BRAWBAW 土地重劃以後,幾乎每個 家族的祭場(即晒穀場)皆被政府強賣給平地人或公務員,祭儀被迫必須在馬 路上舉行;祭典進行時,習慣上是用兩根竹竿隔出祭場範圍,人畜不得進入,

看似簡陋,實際上非常嚴肅莊重,各種禁忌嚴格無比;但在馬路上,區區兩根 竹竿無法防止路人、車輛對他們的干擾與踐踏。

祖靈信仰和祭儀,是維繫邵族人最大的支柱,安置社區的配置是以儀式空 間為主軸,配合環境地勢結構而成,讓他們得以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有尊嚴 地進行祭儀。

(照片來源: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 http://www.atelier-3.com/)

六、環境保護(環境)(謝英俊,2003)

邵族部落重建工程融入包含綠色建築和環境教育等議題,以下是個概念解 釋:

(1)引入綠建築概念

竹子是邵族人熟悉的建材,傳統家屋大多是用竹子和茅草蓋成;台灣由於 竹製工業外移,滿山遍野的竹林,幾乎是免費供應,竹頂、竹牆施工簡易,即

外廊,遮陽效果好;格柵窗通風防蚊,天窗讓室內明亮通氣,節能環保衛生。

鋼是可回收材料,輕量型鋼設計成可拆卸構法,方便修改重複使用。房屋的主 要設計目標就是適當的絕緣斷熱、通風採光,以及搭配出簷遮陽節能。

(照片來源: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 http://www.atelier-3.com/)

(2)環境教育(謝英俊,2003)

必需將這些觀念傳授給部落民眾,融入生活,才有可能推動,成為社會集 體參與的社會運動,邵族社區動員志工參與約800 人次,松鶴部落約 300 人次、

2003 潭南協力造屋約 2000 人次、各社區部落教室動員社區居民約 1900 人次,

家戶參與約3500 人次每一位參與者都親身實踐、體驗綠建築的觀念。

陸、小結

邵族部落重建案例中,主要的特色就是成立部落自主的營建團隊,讓營造 部落的主權回歸部落體系,不受外來商業化建築的剝削,同時也透過與設計單 位的合作,規劃出符合傳統部落需求的社區環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