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舊好茶石版家屋變遷與建造

第二章 魯凱族好茶部落住居空間文獻回顧

第二節 舊好茶石版家屋變遷與建造

畫,1998:51)

二、傳統家屋的構成與空間使用

畫,1998:52)

傳統主屋平面,屋身略大於屋寬,立面高僅約 1.25 米。由入口進去之後,

必須經過轉折才能進到中央的大空間,這個大空間又可分為前、中、後三室,

各有其功能。基本上每一部分都有多項不同使用功能的重疊性。前室的 Thururu3和 Dolopane4,是由石版架高的床,可坐可臥,不僅是睡眠的地方,也 多半是女性工作或社交的空間,中室(Tsakona)以中柱(Darhi)為中心,是地面 的意思,亦用石版鋪成,為吃飯、搗小米、開會、埋葬、祭祀的空間。後室則 是石版或木板5架高之平台,靠近門的一邊是穀倉,另一邊則是一家之主坐臥之 處。中柱以後也是屋中神聖之處,女子與小孩不能進入。低腳灶設於遠離門口 的側牆,一般有兩個,各由三顆立石構成。(魯凱族好茶舊社聚落保存暨社會 發展計畫,1998:52)空間使用如【圖 2- 3】

 

       

註3 魯凱族語睡覺的地方,也就是寢台。

註4 魯凱族語睡覺的地方,比 Thururu 差的睡覺處。

註5 現況的好茶舊社所有家屋均使用石版做為平台的材料,僅有一戶的其中一間複室是使用木

(資料來源

【圖2- 2 源:圖片重繪自

【圖2- 3】家

2】傳統家屋剖

《石版屋的營

家屋各部空間使 剖面圖 營造》,1998

使用示意圖

,14 頁。)

三、空間使用與秩序

由於家屋提供不同層次的生活性質與使用,同時也存在著社會區隔,我們 依照和家屋相關的社會活動及空間使用來探討空間秩序。主要包括生產、消費 (飲食、居住)、社交、信仰等不同性質之空間使用分析。(石版屋的營造,1998) 以下是空間依性質的分類:

(一)生產性空間,主要的活動有各類農作物加工、猪隻飼養、女性刺繡紡織、

男性獵具擺放以及農具存放位置。

(二)生活起居空間,包含飲食、就寢、更衣…等。

(三)社交活動空間,有分為正式社交空間及青年男女社交空間。

(四)祭祀及喪葬空間。

四、空間使用與秩序表

3.就寢及

5.青年男

貳、舊好茶時期石板屋空間變遷

一、傳統時期

傳統時期的家屋(Dano)空間如前段所示【圖 2- 3】。主屋(Tandananan)空 間特色是單室,沒有隔間;家畜飼養於屋內,以石版區隔;同時也作廁所使用;

為了便於禦敵,屋舍低矮,出入口較小。附屬屋(Sangubalan)做儲藏用。前庭 (Kalatathathan)同時也作為聚落的主要道路。

石版屋的構造主要是石版承重牆系統,牆體由石版堆砌,屋頂使用原木作 展計畫,1998:63)

【圖2- 4】好茶頭目家屋老照片

【圖2- 5】舊好茶頭目家安家(Roroan)測繪記錄,1935/1/3,千千岩助太郎。

(資料來源:千千岩助太郎,《臺灣高砂族住家の研究》,臺灣建築會發行,昭和 12[1937]。)

三、光復初期 灶等。"(民政廳,1954:107-108)

另據村民們表示,光復後政府要他們要求增加房屋高度及門窗尺寸,把廁

大體而言,好茶部落家屋光復後空間的變遷主要是由單室轉變為複室空間,

【圖2- 6】舊好茶石板家屋平面圖,屋主翁秋英,管理人杜義雄。

(資料來源:圖片重繪自《好茶舊社石版屋群落及周邊環境調查暨修復規劃》, 2006。)

【圖2- 7】好茶舊社石版屋現況照片,屋主翁秋英,管理人杜義雄。

遷村新好茶後,舊好茶的空間就呈現停滯狀態。光復後政府要求好茶居民將主屋高度加高,同 時增加開窗數;前庭空間會放置石桌椅;左下角照片是附屬屋,居民自行建造的蓄水池及廁所,

山泉是自水源地接管;爐灶是屋內重要的生活起居空間,居民會在爐灶上方加開天窗。(資料 來源:本研究拍攝,日期 2012.10.4)

四、小結

光復後的家屋空間變化主要是主屋空間由單室空間轉變為複室空間,其中 最主要的環境影響因子有市場經濟進入,人口外移,西洋宗教傳入,以及居住 空間面積需求增加等。這些境影響因子的介入導致「傳統的聚落」空間產生變 化,最顯顯而易見的是傳統空間的式微,經濟及現代化的需求增大。附屬屋的 轉變形式多元,有與主屋相連或是獨立室,空間機能也更為多元,可作為穀倉、

浴廁、儲藏室…等。主屋的機能則向戶外前庭空間延伸,前庭空間除了原有的 過道、生產、社交、消費…等機能外,也乘載了向戶外延伸的日常起居以及社 交聯誼等活動。然而受地理環境及交通等因素限制,光復後舊好茶石板屋的營 造還是使用當地建材,這也使得傳統家屋風貌得以保存。

 

參、舊好茶石板屋的建造

本段主要是介紹石板屋的營造流程,參考的文獻是 1998《石版屋的營造》, 以及訪問有造屋經驗的好茶人士杜義雄先生。《石版屋的營造》寫到石板屋的 營造順序為整地、放樣、疊牆、屋頂、中柱、立面、室內、置物台、斜支撐;

杜義雄先生自居家屋的建造順序是整地、放樣、疊牆、留設室內置物櫃、室內 平台、立中柱、屋頂、立面、室外平台、斜支撐。總體來說,石板屋主要的構 造原則是先立乘重牆體,再蓋屋頂,其餘並非主要結構體並無一套標準化的營 造流程,端看各屋主財力及空間需求。以下的造屋順去是參考 1998《石版屋的 營造》,再搭配杜義雄先生造屋時所拍攝的相片作說明。

一、整地與備料

1.久未人居石板屋重建

清理坍塌的屋樑及長年無人照顧而長起的雜草樹木,將散置的石板、腐朽 的屋樑與足林註堆往牆邊。

【圖2- 8】整理久未人居的石板屋基地。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圖2- 9】將石板等建材分類、整理再利用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2.建造新的石版屋

收集石板、木頭等建材備料,占卜選定新址後開始整地。清除新址上的雜 草以及刨除樹根。

【圖2- 10】在附近林間剛砍下的樑材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圖2- 11】杜義雄先生從遠方搬運石板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圖2- 12】大片的石板面積往往比人還大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圖2- 13】建造石板屋前要先備料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二、放樣

取一根竹竿,以屋主手部張開 2.5 倍寬度來定石板屋的開間寬度。

圖2- 14】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15】在基地上放樣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三、疊牆

1.立前石板(Parotaleve)

依放樣定出的牆的位置先立一石板(Parotaleve)做為牆壁厚度的依據。挖 出深約一尺的凹洞,拉線對齊左右兩邊之牆來確定石板的位置,對好位置後,

在石板兩側底部壓石塊固定。

【圖2- 16】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17】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2.豎立牆面兩側的石板

調整後以鐵絲及樹枝固定。在立此兩塊石板時,需略微向外側傾斜,待後 續屋頂蓋好後,其水平推力及向下的重力會使石板逐漸垂直。

【圖2- 18】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19】立牆面兩側石板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3.豎立室內通道兩側石板

留出室內通道,由於現場不易尋得等長之石板,故石板長度不一,在後續 疊牆時將另行處理。

【圖2- 20】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4.挖基礎構、填基礎石

挖一深一尺、寬兩尺的溝槽,接著把比較大的石塊填滿基礎溝,石塊間需 互相卡緊;如不穩,需用小石塊墊穩。

【圖2- 21】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22】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23】牆體底部要疊較大塊的石板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5.疊牆

基礎石疊好後,開始往上疊牆,疊牆的方式為靠牆兩側放置較大的石板或 石塊,中間填補小石片;牆體逐漸疊高時,間或放置大的石板壓穩。牆面必須 保持垂直,如稍有傾斜,重心容易偏移而倒塌。石板有突出時,需以木槌敲平,

如凹入則須將石板拉出。如有空隙,盡量用小石頭補塞。

【圖2- 24】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25】疊牆體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6.搭工作台

石牆疊置約人胸部的高度時,搬運石板已頗為吃力,此時在兩側以樹幹與 廢木樑等搭設工作台,以方便工作人員在牆邊或牆上工作。

【圖2- 26】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27】搭工作台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7.加強固定

在室內通道兩邊的石板上各敲出一個洞,以鐵絲拉住垂直石板以加強牆的 結構。

【圖2- 28】

【圖2- 29】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8.室內通道兩側石牆細部處理

當時牆疊置與通道側石板等高時,覆蓋與牆等寬之平整石板以準備置樑,

但由於通道兩側所立石板不等高,選擇較大而坪的石板,以維持美觀。

【圖2- 30】

9.置室內通道橫樑、定斜度

將三根等長之木樑安置於通道之上。疊於通道正上方的石板,需選擇大而 平的石板,此為防水之用。以兩側石牆為參考,以竹竿拉線定出牆頂位置,牆 頭須預留未來放置檐桁的空間。

【圖2- 31】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32】

【圖2- 33】放置通道上方石板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圖2- 34】留設室內後牆壁龕空間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圖2- 35】壁龕空間使用現況

(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拍攝日期 2012 年 10 月。)

四、屋頂 1.上檐桁

【圖2- 36】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2.定坡度

疊牆先抓大概之坡度,待疊置一定高度,以竹竿拉線定出坡度,逐步校正。

【圖2- 37】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3.置脊樑

放置脊樑時,以水平尺與垂線(以線綁石)調整樑之水平與垂直,垂線垂下 的位置需與坐台邊緣切齊,再以竹竿檢查及樑至檐桁距離是否相等。

【圖2- 38】

【圖2- 39】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4.置樑

【圖2- 40】

【圖2- 41】立柱、上樑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5.修正居室後側屋頂

在安置靠山坡的樑時,先鋪一平坦的底座再置樑,然後以石板補滿。

【圖2- 42】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43】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44】整理後側牆頂及屋頂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6.鋪面版

再樑上鋪滿面版,天窗處留設開口,或放置玻璃方便採光。

【圖2- 45】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46】

【圖2- 47】杜義雄家屋屋頂天窗現況 (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拍攝日期 2012 年 10 月。)

7.鋪屋頂石板

鋪設屋頂石板三大原則:第三塊與地一塊重疊約 3 寸(非固定數值),第四 塊與第二塊同樣重疊約 3 寸,以此類推,每一行的石板大致對齊,不互相重疊,

每一塊石板都與前一行石板交會處錯開,以增加防雨效果。

【圖2- 48】

【圖2- 49】鋪設後方面板及石板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圖2- 50】鋪設前方面板及石板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五、中柱

根據現況調查,舊好茶的家屋並非每棟家屋都立中柱,主要是依據其個人 需求及部落的威望而定,家事顯赫者會在中柱上雕刻,如頭目家屋的中柱。好 茶部落的中柱使用材料是樹徑大的木頭8

       

註8 中柱在不同的原住民部落間所代表的意涵及名稱有些許差異,材料也不盡相同。根據現況

1.挖洞立柱

在預定立柱處挖一深洞,由於中柱柱頭原就留有穿繩洞,穿繩入洞,繞過 最高之橫樑,將中柱拉起,置於定位。

【圖2- 51】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52】中脊下方的中柱,是原住民家屋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拍攝日期 2012 年 10 月。)

      

下方;而在遠方的排灣族老七佳部落,中柱又稱為親柱,材料是大片的石板,立柱位置

2.立坐台垂直向之石板

【圖2- 53】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54】立室內坐台垂直面的石板。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六、立面 1.立正面石板

挖一寬約一尺深,深一尺的溝,先立靠牆一側的石板,同時對準未來檐桁 要放置的位置。在窗戶開口兩側放置大片石板,長度需達檐桁。

【圖2- 55】

(圖片來源:引用自 1998《石版屋的營造》。)

【圖2- 56】杜義雄家屋立面牆體及木窗完成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2.置檐桁、短石板

放置已挖好溝槽之檐桁,壓住立面大石板,然後在立面大石板間放置較短 石板,為出窗戶開口。

【圖2- 57】

【圖2- 58】置立面石板上方檐桁 (照片來源由杜義雄先生提供。)

【圖2- 59】邱金士家屋立面完成

【圖2- 59】邱金士家屋立面完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