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樂曲詮釋

第一節 樂句處理

撰寫此章節前,除了參考威森伯格譜寫於低音管部份的詮釋手法之外,亦 聆聽了幾位低音管演奏大師的錄音版本,例如:李奧納多‧夏洛(Leonard Sharrow, 1915-2004)、麥可‧查伯曼(Michael Chapman, 1934-2005)、克勞斯‧

杜勒曼(Klaus Thunemann, 1937-)以及米蘭‧圖克維奇(Milan Turkovic, 1939-)

等。深刻的體會到,這幾位大師們對於音樂的詮釋皆有其獨到的見解,不同的 表達方式之下,各有其令人回味之處。筆者也因此在詮釋樂曲方面,得到了許 多靈感及感觸。

一、第一樂章

「第一主題」中的「節奏 a」素材,在整個樂句中會造成類似切分音的感覺,

加上鋼琴低音部份每兩拍彈奏一次的四分音符,很容易將 4/4 拍的感覺變成 2/2 拍。因此,在吹奏「第一主題」時,應強調「節奏 a」中的第二音(二分音符),

除了用來穩定節奏之外,更確定 4/4 拍的效果(譜例 74)。

【譜例 74】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35-38 小節。

(a)鋼琴及低音管合奏部份。

(b)低音管強調「節奏 a」第二音的手法。

第 45 小節到第 46 小節開始的「過門」由一連串十六分音符的琶音上行,

「第二主題」中第 62 小節到第 63 小節處,低音管的大跳手法,在高音域

【譜例 79】第一樂章「呈示部」中的「小尾奏」部份,66-67 小節。

(a)鋼琴與低音管合奏中所強調的四級附屬和弦(V65/IV)處。

(b)低音管部份需以重音強調處。

承上述,第 67 小節中,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再次於正拍出現屬調的 ii7和 弦的主要構成音之外,亦使用到級進上行的手法。因此,吹奏此段落時,可同 第 51 小節開始處的吹奏方式(使用連音並加重正拍),強調正拍中的 ii7和弦 音,以及利用漸強來強調級進上行的手法(譜例 80)。

【譜例 80】第一樂章「呈示部」中的「小尾奏」部份,低音管強調 ii7和弦處 以及漸強手法,67 小節。

「過門」處中的第 132 小節和第 133 小節為相同的旋律節奏及音群,為了 避免樂句重複處的單調乏味,在詮釋上需以連音、點音及大小聲的不同來區分 此兩小節,增加樂句的層次感(譜例 81)。

【譜例 81】第一樂章,「再現部」,「過門」處開頭兩小節的強弱對比、連音以 及點音的變化,132-133 小節。

二、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中,如同詠嘆調般的旋律,因此在吹奏此樂章時,除了強弱對比 之外,呼吸處的選擇也是演奏樂曲的關鍵點。「A 段落」中的「A 主題」,歌唱 性的線條,在吹奏時可使用多一點強弱對比增加戲劇張力(譜例 82)。

【譜例 82】第二樂章,「A 段落」中的「A 主題」,低音管部份的漸強漸弱、連 以及斷音的使用,7-9 小節。

承上述的旋律,在第 9 小節中,低音管一連串以四個為一組的三十二分音 符級進下行旋律中,每一組的第二個音剛好和鋼琴同音,依序為「F– D– Bb」。

因此,在演奏此段落時,除了使用連音之外,可於每組的第二音以重音來強調 此處(譜例 83)。

【譜例 83】第二樂章,「A 段落」,9 小節。

(a) 低音管於三十二分音符中,與鋼琴同音處。

(b) 低音管需以重音強調處。

「B 段落」中第 13 小節處,低音管以及鋼琴彼此以三度音程關係同時演 奏相同的旋律線條。因此,此部份的連音及斷音的處理需跟鋼琴演奏者溝通,

確定彼此所使用的詮釋方式,讓音樂更協調。相同的手法,於第 38 小節將再 次出現。下列譜例為低音管以及鋼琴於此處的連音及斷音處理方式(譜例 84)。

【譜例 84】第二樂章,「B 段落」,14 小節。

(a) 鋼琴與低音管旋律。

(b) 低音管處所使用的連、斷音方式。

低音管於第 14 小節的全音符長音處,搭配了鋼琴以三十二分音符及十六 分音符所構成的旋律線條。此處,低音管可在長音做大幅的漸強以及漸弱,除 了避免長音的單調之外,更可用來增加樂曲張力(譜例 85)。而相同的手法,

在第 39 小節處將再次出現。

【譜例 85】第二樂章,「B 段落」,14 小節。

(a)鋼琴與低音管合奏部份。

(b)低音管的漸強漸弱使用法。

三、第三樂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