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結束主題」(Closing Theme I)、「第二結束主題」(Closing Theme II)以 及「小尾奏」(Codetta)。第 80 小節為「發展部」的開始,此處調性開始游移

13 Douglass M. Green Form in Tonal Music : An Introduction to Analysi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1979), 241.

【表 1】第一樂章的樂曲結構。

【譜例 1】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旋律,1-6 小節。

「第一主題」處,出現了節奏素材「節奏 a」(譜例 2)。

【譜例 2】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中的「節奏 a」以及其運用手法,

1-4 小節。

接著,「過門」處的和聲除了 I 級和弦以及 V7和弦之外,在第 8 小節處出 現了 IV 級的附屬和弦(V7/IV),並結束於 V 級和弦上(譜例 3),再由第 11 小節引導出「第二主題」。

【譜例 3】第一樂章,「呈示部」,「過門」,6-11 小節。

「第二主題」的和聲一直游疑在 I 級和弦、VII 級和弦、IV 級和弦、II 級 和弦以及 II 級的附屬和弦(VII65/II)上。此段落在調性上雖然會產生一些模糊 感,但大致上仍停留在主調上。「第二主題」由第 11 小節第三拍一直持續到第 18 小節的第一拍,在其中也可發現,在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彼此之間,每兩拍 出現一次反向進行的手法,此手法不只豐富了曲子的和聲色彩,更讓此段落充 滿活潑的氣息(譜例 4)。

【譜例 4】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旋律及反向進行的手法,11-18 小節。

「第二主題」處,出現了節奏素材「節奏 b」(譜例 5)。

【譜例 5】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中的「節奏 b」以及其運用手法,

8-11 小節。

第 18 小節開始到第 23 小節第一拍為「擴充」的樂段,此樂段的和聲並無 太多變化,僅止於 I 級和弦、V 級和弦以及 V7和弦之間。第 18 小節中,鋼琴 右手彈奏雙簧管與小提琴聲部的旋律,左手則以八度音程彈奏出大提琴以及低 音大提琴的旋律。到了第 19 小節與第 20 小節中,所有的高音以及低音的鋼琴 部份,除了各自以八度音程增強音響效果之外。於第 19 小節處,高音聲部以 及低音聲部彼此之間呈現了三度關係效果(譜例 6)。

【譜例 6】第一樂章,「呈示部」中的「擴充」樂段,18-23 小節。

到了第 23 小節即進入了「第一結束主題」。此結束主題一直持續到第 26 小節的第二拍。一開頭除了連續使用四次的琶音下行之外,並以同手法出現兩 次。而一連串的琶音下行更是讓樂曲有延展擴充的感覺。但此處的和聲和前段

「擴充」樂段一樣,僅止於 I 級和弦以及 V7和弦(譜例 7)。

【譜例 7】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結束主題」,23-26 小節。

樂曲在第 26 小節中進入了「第二結束主題」。此結束主題的高音聲部為鋼 琴右手所彈奏的兩聲部小提琴旋律,除了出現多次的模進手法之外,在兩聲部 之間,彼此還不斷地以三度和六度的關係交替呈現。而此處低音部分則呈現持 續音(Pedal Tone)的效果,不斷的停留在 V 級和弦的根音,保留 V 級的功能

(譜例 8)。

【譜例 8】第一樂章,「呈示部」中的「第二結束主題」,模進以及持續音的手 法,26-29 小節。

(接下頁)

另外,「第二結束主題」在第 30 小節第一拍中出現了省略音(Elision)的 手法。所謂的省略音(Elision)意指一個樂句最後的一個音,剛好為下一個樂 句的第一音(譜例 9)。

【譜例 9】第一樂章,「呈示部」中的「第二結束主題」,第 30 小節省略音(Elision)

處,29-32 小節。

第 32 小節開始為「小尾奏」部份。此段「小尾奏」共三小節,開頭除了 明確地以降 B 大調音階上行呈現之外,在第 34 小節處,更用 I 級和弦原位,

明確地確立調性位置。此旋律為第一樂章重要的「重複樂段」(Refrain)(譜例 10),不僅在樂章中重複出現許多次,並引導出低音管主奏。

【譜例 10】第一樂章,「呈示部」中的「小尾奏」,32-34 小節。

此樂章在第 35 小節引導出低音管主奏,低音管開頭便吹奏出「第一主題」

的旋律。此處的和聲與第一小節開始的「第一主題」相同。右手鋼琴部份,以 三和弦的手法彈奏小提琴及中提琴聲部;左手則穩重地彈奏出大提琴以及低音 大提琴的聲部,穩固和聲效果。

「第一主題」結束後,緊接著由樂團演奏三小節的「重複樂段」,並於第 45 小節處再次引導出低音管主奏吹奏「過門」樂段。第 45 小節開始的「過門」, 即出現了屬和弦,開始慢慢的將調性轉移到屬調區,但因開頭先前並無明確的 F 大調終止式,因此,尚無明顯的轉調確定感。此段開頭處,在鋼琴連續八分音

符的 V 級和弦中,低音管主奏於第三拍開始,出現了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琶音 模進上行。此十六分音符的琶音模進上行,會在每一拍十六分音符中的第二音 突然大跳往下,再加上鋼琴部份的八分音符,因此,在主奏以及鋼琴的合作中,

會呈現出類似切分節奏的感覺(譜例 11)。

【譜例 11】第一樂章,「呈示部」,「過門」處鋼琴與低音管呈現類似切分的節 奏效果,45-46 小節。

此段「過門」處,雖然不斷地出現 V 級的附屬和弦,但全曲由第 57 小節 的和聲變化「I6/V – II6/V – I64/V – V7/V」,一直至第 58 小節處所停留的屬調 I 級和弦,真正的確定轉入屬調(譜例 12)。

【譜例 12】第一樂章,「呈示部」,「過門」處的和聲及轉調手法,57-58 小節。

「第二主題」於第 59 小節中,承「過門」樂段的調性,繼續建構在屬調

(F 大調)上。鋼琴於此處再次使用了「節奏 b」素材,彈奏先前於第 11 小節 中的旋律,並與低音管不斷的交替齊奏三和弦琶音上行以及四度的級進下行。

亦可發現,鋼琴低高音聲部與低音管聲部每兩拍呈現一次反向進行(譜例 13)。

【譜例 13】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鋼琴以及低音管之間每兩拍呈 現一次反向進行的手法,59-61 小節。

第 62 小節開始,低音管主奏部份以大跳的方式吹奏連續六拍的八分音符

(共六個大跳),每個大跳音程之間的距離為十度。由大跳所組成的低音管主 奏片段,在連續的大跳吹奏中,高音與低音的旋律,各自呈現音階下行,高音 部分為「D– C– Bb– A– G– F– E」,和鋼琴右手高音(第一部小提琴)聲部一樣;

低音部分為「Bb– A– G– F– E– D」,與鋼琴左手低音(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

聲部的旋律一樣。因此,低音管主奏所吹奏出的單一聲部旋律,其實是包含著 兩個聲部的旋律(譜例 14)。

【譜例 14】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62-63 小節。

樂曲於第 66 小節第一拍結束在 F 大調 I 級和弦上,進入「小尾奏」部份。

「小尾奏」開始的第一拍,於低音管聲部出現了省略音(Elision)手法。低音 管所吹奏出來的「F」音,不但是上一個樂句的結束音,剛好也是接下來 F 大 調音階上行中開頭的第一音(主音)(譜例 15)。

(接下頁)

【譜例 15】第一樂章,「呈示部」,「小尾奏」中低音管出現的省略音(Elision)

部分,65-67 小節。

「小尾奏」部分仍停留在 V 級調區,一開始便以屬調的音階上行以及琶音 下行來呈現。鋼琴和低音管主奏部份則特別強調了第 66 小節第四拍和第 67 小 節第一拍中所使用到的 IV 級附屬和弦(V65/IV)(譜例 16)。

【譜例 16】第一樂章,「呈示部」,「小尾奏」中所強調的四級附屬和弦(V65/IV)

手法,66-67 小節。

「小尾奏」最後四小節中,先於第 68 小節處,利用低音管一連串的十六 分音符配上鋼琴正拍強調出 II7和弦之後,第 69 小節和第 70 小節中,鋼琴左 手則不斷的彈奏屬調(F 大調)V 級的根音。若從鋼琴右手部份的和弦來看,

此兩小節的和聲卻截然不同,分別為第 69 小節的 I64和弦與第 70 小節的 V 級 和弦。此段落最後在第 71 小節的第一拍中,以屬調(F 大調)I 級做解決(譜 例 17),並進入了「過門」樂段。

【譜例 17】第一樂章,「呈示部」,「小尾奏」,68-71 小節。

此處「過門」僅有兩個小節,使用了之前於第 6 小節「過門」處的前兩個 小節素材。雖然此段落的和聲級數與第 6 小節處相同,但是卻建立在屬調上,

並整整移高了五度呈現。除此之外,「過門」後依序出現的「第一結束主題」

以及「第二結束主題」,和聲亦是建構在屬調上,並同樣是以移高五度的手法 呈現。

全曲於第 80 小節進入了「發展部」。此段落除了增加新的旋律素材之外,

調性方面也開始不停地轉移。筆者將此段分成兩大部分來分析,第一部份為第 80 小節到第 87 小節,第二部分為第 88 小節到第 97 小節。

第一部份即出現了新的旋律素材,此素材共三小節。鋼琴右手部份和低音 管演奏相同的旋律線條之外,於第 81 小節處的鋼琴左手,再次演奏相同的旋 律來做對應。第 82 小節中,亦做了模進上行的手法。此素材第一次出現於第 80 小節時,便將調性由屬調(F 大調)轉至 c 小調(譜例 18)。

【譜例 18】第一樂章,「發展部」,新素材的運用及和聲架構,80-83 小節。

(接下頁)

上述的旋律素材,第二次則以模進下行的方式再次出現於第 83 小節,並 將調性由 c 小調再轉回主調(降 B 大調)(譜例 19)。

【譜例 19】第一樂章,「發展部」,由 c 小調轉回主調處,84-87 小節。

「發展部」的第二部份,於第 89 小節中出現了一小節的新素材。此素材以 鋼琴與低音管彼此一問一答的方式呈現(譜例 20),並以模進的手法連續出現 五次。

【譜例 20】第一樂章,「發展部」中的新素材,89-90 小節。

(接下頁)

在連續出現五次新素材的過程中,調性也開始轉移,依序轉為「g 小調 – c 小調 – F 大調 – 降 B 大調 – 降 E 大調」,而此手法稱為「五度循環手法」(Circle of fifths)(譜例 21)。

【譜例 21】第一樂章,「發展部」中的「五度循環手法」,89-94 小節。

第 95 小節處回到了主調(降 B 大調),在低音管連續吹奏兩小節以上的 V 級根音長音時,鋼琴部份則再次使用了持續音(Pedal Tone)的手法來做搭配,

並將和聲停留在 V 級功能上(譜例 22)。

【譜例 22】第一樂章,「發展部」,95-97 小節。

樂曲於第 97 小節第四拍,由低音管吹奏一小段的「裝飾奏」(Cadenza)

後,便進入了「再現部」。「再現部」的開頭與「呈示部」相較起來並無太多的 變化,僅將樂團合奏部份的「第一主題」縮短為四小節,並在第 101 小節處,

多了一組完整的降 B 大調 I 級和弦分解和弦來做變化(譜例 23),帶出低音管 所吹奏出的「第一主題」旋律。

【譜例 23】第一樂章,「再現部」,「第一主題」做了變化的部份,101 小節。

全曲於第 102 小節中,再度由低音管吹奏「第一主題」的旋律。此段落與

全曲於第 102 小節中,再度由低音管吹奏「第一主題」的旋律。此段落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