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絃樂四重奏《GERMINATE》自我創作分析

第二節 樂曲分析

第六節 《十一月的腳步》之和聲技法 第七節 結語

第四章 絃樂四重奏《Germinate》自我創作分析 第一節 創作理念

第二節 樂曲分析 第五章 結論

5

1 James Siddons, Toru Takemitsu: A Bio-Bibliography. (Westport: Greenwood, 2001), 2.

2 “Later, hearing traditional classical Japanese music always recalled the bitter memories of war.”

From Toru Takemitsu, “Contemporary music in Japan,” Perspective of New Music, Vol. 27, No.2 (Summer, 1989): 200.

6

1944 年因戰爭的關係,武滿徹的正規教育被迫中斷進而從軍,於琦玉縣為軍備效力,

也因此倖免於砲火攻擊。儘管當時西洋音樂在日本被禁止播放,一名軍官與幾位同仁偷 偷地用自製留聲機播放西洋歌曲,武滿徹在軍隊裡聽到的第一首便是法國女歌手鮑華耶

(Lucienne Boyer, 1903-1983)演唱的《對我訴說愛語》(Parlez-moi d'amour, 1930),對此他 曾說:「那首音樂震撼了我,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西方音樂的傑出品質。」3 戰爭結束 後,武滿徹有機會聽到更多的西洋音樂,其中對法朗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的鋼琴 作品《前奏曲,聖詠與賦格》(Prelude, Chorale and Fugue, 1884)之崇敬,促使他決心成 為一位作曲家,他開始嘗試創作,並研讀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等其他西方作曲家之的作品,此 外同輩作曲家一柳慧(Toshi Ichiyanagi, 1933-)也介紹了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 的音樂給武滿徹。4 由於武滿徹感到自己欠缺音樂的專業訓練,1947 年拜訪了作曲家平 尾貴四男(Kishio Hirao, 1907-1953),5 欲成為其學生未果,因此 1948 年起向作曲家清瀨 保二(Yasuji Kiyose, 1900-1981)學習,6 兩人絕大多數的時間討論著音樂美學與哲學,武 滿徹也因為清瀨保二的關係擴展了音樂圈的人脈。

1950 年,武滿徹開始活耀於音樂圈,展開了創作生涯,他加入「新作曲派協會」,7 並在該會第七次作品發表會上發表了鋼琴曲《兩個樂章的慢板》(Lento in Due Movimenti,

3 “For me, hearing that music came as an enormous shock; I was stunned,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 suddenly realized the splendid quality of Western music.” From Peter Burt, The Music of Toru Takemitsu.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3.

4 日本先鋒派作曲家一柳,為約翰凱基的學生。

5 平尾為日本留法作曲家,曾任日本現代音樂協會主席,梅湘著作《我的音樂語言》日文版譯者。

6 清瀨,日本作曲家,被認為是日本民族樂派先驅,1946 年與早坂文雄組成「新作曲派協會」。

7 日本現代作曲家協會(ISCM)前身,1946 年由清瀨保二、松平賴則、早坂文雄等人組成,於 1947 至 1952 年間共舉辦九次作品發表會。

7

1950),儘管首次的作品演出未受大眾肯定,卻影響了兩位同輩作曲家:湯淺讓二(Joji Yuasa, 1929-)與秋山邦晴(Kuniharu Akiyama, 1929-1996)。8 9 1951 年武滿徹與湯淺讓二、

福島和夫(Kazuo Fukushima, 1930-)等各領域的藝術家組成「實驗工房」,10 11 武滿徹此 益良多。此外與黛敏郎(Toshiro Mayuzumi, 1929-1997)的友誼在 1950 年代萌芽,13 個性 與風格不同的兩人在音樂與生活上產生了長達一生的羈絆。1957 年的住院期間,武滿徹 在病痛煎熬下緩慢地創作了《絃樂安魂曲》(Requiem for Strings, 1957),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於 1959 年訪日時聽到此曲且極為讚賞,將武滿徹這個名字介紹給 歐美,同年 11 月,武滿徹的室內樂作品《字之聲 II》(Le Son Calligraphic II, 1958)首次

8

於美國演出,至此確立了武滿徹在音樂界的基礎。

1960 年代起,武滿徹開始活耀於國際並與各國音樂家進行了許多交流。1962 年凱 基(John Cage, 1912-1992)與都鐸(David Tudor, 1926-1996)第一次訪日,14 武滿徹帶領他 們參加札幌現代音樂節,彼此交流音樂思想;1964 年武滿徹出席舊金山磁帶音樂中心

(The San Francisco Tape Music Center)舉辦的電子音樂節,15 再次遇到凱基與都鐸;同年 受邀到夏威夷檀香山參加音樂節,結識了美國當代畫家瓊斯(Jasper Johns, 1930-),16

與希臘作曲家森納基斯(Iannis Xenakis, 1922-2001)、法國作曲家喬拉斯(Betsy Jolas,

1926- )、傅樂雷(Maurice Fleuret, 1932-1990)等人進行交流,19 20 這趟印尼之旅讓武滿徹

14 都鐸為美國鋼琴家、作曲家,與凱基有密切合作關係。

15 該組織成立於 1962 年,1967 年併入米爾斯學院的當代音樂中心(Mill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Music)。

16 瓊斯以油畫與版畫創作為主,著名作品為《旗幟》(Flag, 1954-1955),受夢中的美國國旗啟發而作。

17 “From Cage I learned life—or I should say, how to live and the fact that music is not removed from life. This simple, clear fact has been forgotten. Art and life have become separated, and specialist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skeletons of methodology. Aesthetics led us to music without any relationship to live sound, mere symbols on paper.” From Toru Takemitsu, Confronting Silence:

Selected Writings. (Scarecrow Press, 1995), 258.

18 謝弗為加拿大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作家。

19 喬拉斯為法國女性作曲家,近年任教於坦格伍德音樂節與加州米爾斯學院。

20 傅樂雷為法國作曲家、評論家、廣播人,曾舉辦多場音樂節。

9

認識了甘美朗音樂。1981 年更遠赴澳洲一座小島展開為期十天的土著音樂研究。在此段 時期一系列的國際交流與異國文化之深入了解,拓展了武滿徹的藝術視野與人生經驗。

武滿徹一生獲獎無數,筆者擷取重要獎項陳述,此處不一一列舉。1958 年以室內樂 作品《字之聲 I》(Le Son Calligraphic I, 1958)獲得人生中第一個獎項:輕井澤現代音樂 節(Karuizawa 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首獎;同年以管絃樂作品《黑色繪畫》(Tableau

noir, 1958)榮獲第一個國際獎項:義大利獎(Prix Italia);1963 與 1965 年兩度在聯合國教

科文組織(UNESCO)國際作曲家評議委員會(International Rostrum of Composers)分別以

《珊瑚島》(Coral Island, 1962)與《織體》(Textures, 1964)獲得殊榮;1975 與 1980 年以

《四行詩》(Quatrain, 1975)與《遠方的呼喚,來了,遠方!》(Far Calls, Coming far! , 1980) 兩度獲得尾高賞(Otaka prize);1987 年以電影配樂《亂》(Ran, 1985)獲洛杉磯影評人協 會獎(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ward);1993 年獲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獎(Japan Foundation

Award);1994 年以《幻想/詩》(Fantasma/Cantos, 1991)獲格威梅爾獎(Grawemeyer Award);

1996 年獲顧爾德獎(Glenn Gould Prize)。除了國內外各獎項,武滿徹曾受邀至各地學術 機構演講,諸如美國耶魯大學(1975, 1983)、加州聖地牙哥分校(1979)、哈佛大學(1983)、

波士頓大學(1983)、哥倫比亞大學(1989)等。

武滿徹晚年開始構思一部歌劇,可惜它並未被實現,1996 年 2 月 20 日武滿徹病逝 於東京,享年 66 歲。在他去世後一年,以其為名的「武滿徹作曲獎」(Toru Takemitsu Composition Award)成立,第一屆的評審團包括李給替(György Ligeti, 1923-2006)、杜悌 尤(Henri Dutilleux, 1916-2013)與貝里歐(Luciano Berio, 1925-2003)。這位享譽國際的作曲

10

家身體力行實踐自己的音樂理想,並留下許多傑作給世人,他的名字在音樂史上刻下重 要的一頁。

第二節 音樂風格分期與代表作品

對於一位作曲家,後人要將其一生的作品分期與歸類並沒有所謂絕對,只是在時間 的劃分中梳理作曲家的創作手法與風格轉變,也因此各家有不同看法與分析。筆者主要 根據伯特的觀點以及相關論述,將武滿徹的音樂創作風格大致畫分為以下三個時期,早 期:1950-1960 年,中期:1960-1970 年,晚期:1970-1996 年。

一、早期(1950-1960):

二十世紀中期日本音樂界新興了許多不同派別的音樂團體,提倡不同的音樂風格,

大體來說分為歐洲與日本傳統音樂兩大類,年輕的武滿徹因「新作曲派學會」與「實驗 工坊」認識了序列技法、電子音樂、具象音樂等西方的新音樂風格,也嘗試運用在自身 的創作當中。此時期可見魏本(Anton Webern, 1883-1945)、德布西與梅湘對他的影響,

包含音組概念與調式使用。代表作品有《兩個樂章的慢板》(Lento in due movimenti, 1950),

武滿徹於 20 歲時創作的鋼琴曲,是他第一部公開發表的作品,儘管樂譜已遺失,這首 曲子卻以兩種形式流傳於世,其一為作曲家重新創作的概略版本,此版收錄在 1982 年 錄製的一張 CD 當中;其二為 1990 年的鋼琴獨奏《連禱─紀念米歇爾》(Litany–In Memory

11

of Michael Vyner, 1990),武滿徹憑著對原曲的記憶之再創作。此外武滿徹也嘗試電子音

樂的創作,《水之音樂》(Water Music, 1960)便是其中之一,此曲以預錄的水聲貫穿整首 作品。 tradition” From Burt(2001), 110.

22 文樂原指演出人形淨琉璃的劇場,現今用來作為人形淨琉璃的代稱。文樂的三要素包括說唱、三味 線以及木偶。

23 “At that time especially I was seriously ill,…… I’d like to create one piece before my death. I thought I ought to write my own requiem” From Burt(2001), 50.

24 Burt(2001), 50.

12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奏發展,而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濃縮再現。

1961 年為長笛、吉他(terz guitar)以及魯特琴所作的《環》(Ring, 1961)表現了武滿徹 對機遇音樂與圖像音樂的實踐,該年一柳慧回國,為日本音樂界帶來了凱基的音樂思想,

武滿徹稱之為「約翰凱基衝擊」(John Cage shock),25 他也因此引入了機遇因素於作品 當中;此曲分為 R、I、N、G 四個部分,R 代表逆行(Retrograde),I 代表倒影(Inversion),

N 代表噪音(Noise),G 代表主題(General theme)。演奏者依照圖形記譜,從圓形的任意 點開始順時針或是逆時針演奏,譜上記有音高與時值,但是沒有明確的速度、力度與演 奏法標記,展現出機遇的不確定性。

武滿徹第一首為傳統樂器所寫的作品是 1966 年的《蝕》(Eclipse, 1966),使用尺八 及琵琶,由鶴田錦史(Tsuruta Kinshi, 1911-1995)演奏琵琶,橫山勝也(Yokoyama Katsuya,

1934-2010)演奏尺八。尺八與琵琶的樂譜各用三張紙,其中兩張白紙寫上黑音符,一張

25 Takemitsu(1995), 258.

13

1974 年為馬林巴木琴與管絃樂團的協奏曲《香酒的歌》(Gitimalya: Bouquet of Songs, 1974) 便加入了一系列的打擊樂器,包括中國與爪哇銅鑼以及非洲長鼓。 重奏》(Quatour pour le fin du temps, 1972)的創作理念與分析;而兩部編制皆為單簧管、

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的室內樂作品《四行詩 I、II》(Quatrain I, II, 1974-1975, 1977)便 是對《為時間終結的四重奏》的致敬之作。此曲與「四」這個數字有強烈的關聯性,這 反映在四小節的樂句、四度音程的動機以及四個主要樂器。

1963 年開始,武滿徹創作一系列以日式庭園為題材的作品,為鋼琴與管絃樂的《弧 I》(Arc Part 1, 1963-1976)與《弧 II》(Arc Part2, 1964-1976)各自包含三個可獨立演出的 樂章,在這兩部作品中,武滿徹將日式庭園的多種元素:沙、石、花、草、樹與漫步於

14

15

Dream-Say Sea, Take Me!, 1991)當中除了夢的想像之外,更結合水的意象,樂曲由如「夢」

的十二個片段組成,也「引用」了德布西的《海》(La mer, 1903-1905)與武滿徹先前作品 中與海有關的片段。副標題「海阿,帶我走!」是啟發自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的詩句。

在武滿徹 90 年代的作品,比先前有著更加強烈的調性、調式傾向,但只有部分時 候,整段直接使用自然調性(Diatonic tonality),可觀察到晚期趨向新浪漫主義(New

romanticism)風格。《家庭樹》(Family Tree, 1992)為一部有朗誦者的管絃樂作品,它反映 了武滿徹的音樂養成,其中搖擺風格的爵士樂元素彷彿引領聽眾回到武滿徹與父親共賞 音樂的童年。

16

26 “In the fugal technique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structure is very important. When played by any instrument, that musical structure remains essential and will not be destroyed. In my case it is quite different. I learned much from the music of Debussy. (Of course, I studied in my own way, but I think of him as my great mentor.) While his music can be analyzed in different ways, his greatest contribution was his unique orchestration, which emphasizes color, light, and shadow. Unlike the orchestration of German composers, that of Debussy has many musical focuses. Of course, he was European with sensibilities different from mine, yet he learned from both Japan and the West, and his

17

27 “A copy of a score by Olivier Messiaen, which I got quite by accident from Toshi Ichiyanagi in 1950, was to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my musical development. I am still captivated by a kind of enigmatic power in that music.” From Takemitsu(1995), 264.

28 “John Cage shook the foundations of Western music and, with almost naive clarity, he evoked silence as the mother of sound. Through John Cage, sound gained its freedom.” From Takemitsu(1995), 258.

18

30 “Koozin, for example, glosses ma as ‘an expressive force which fills the void between objects separated in time and space’” From Burt(2001), 237.

19

31 “…when I decided to be a composer I wasn’t interested in my own tradition. Then, by chance, about ten years after I began studying Western music, I cam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Japanese

31 “…when I decided to be a composer I wasn’t interested in my own tradition. Then, by chance, about ten years after I began studying Western music, I cam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Japanes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