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 XTRACT進 行斷面分析

4.1.1 模式分析工作

模式建置主要工作可分為:1.建置塑鉸分析模式;2.建置側 推分析模式。工作內容與理論背景詳述如下。

1.建置塑鉸分析模式

本階段預計利用Matlab (The MathWorks. 2010)為平台,開

分成:(1)圍束區;與(2)無圍束區,以下分述擬採用的行為模型。

(1).圍束區內之混凝土:即核心混凝土,指受橫向箍筋所包 圍之區域。有關圍束混凝土之應力-應變曲線的理論於近三十 年來發展的相當多,一般有關受箍筋圍束混凝土的應力-應變曲 線, Mander 等人所發展之圍束混凝土組成律(Mander et al.

1984與Mander et al. 1988)為國內學者常採用的分析模式之一,

本階段計畫針對試體構架特性亦採用此理論進行分析,其方法 敘述如下:

Mander等人(1988)提出之適用於矩形及圓形RC 斷面之 圍束混凝土組成律,係假設在一緩慢應變速率(slow strain rate) 與單向載重(monotonic loading)條件下,由橫向鋼筋圍束之混凝 土軸向壓應力 f 隨著圍束混凝土壓應變cc 之增加而遞增,於 fc

式中: f ' =圍束混凝土之抗壓強度;cc x=正規化之混凝土應

兩個不同方向之有效圍束應力,再比較 f'1x f'c與之 f'1y f'c大小,

鋼筋材料模型擬採用Mirza and MacGregor(1979)[22]所提

出之應力-應變曲線模式,可分成三個階段:(1)彈性階段、(2)塑

撓曲行為

本研究擬採斷面彎矩與曲率分析求取撓曲行為,該分析藉 由漸增斷面曲率值,在滿足材料組成率(式4.1至4.18)、變形 諧和(平面在撓曲旋轉後仍保持平面)與力平衡三大條件下,

逐步求得相對應的彎矩值,最終建立完整斷面彎矩與曲率關係。

圖4.4顯示典型彎矩與曲率關係。由圖4.3可知,該關係在達開裂 彎矩M 與曲率crcr前保持線性,開裂後中性軸移動,受壓區縮減,

勁度下降,但彎矩與曲率關係仍近似線性,直至第一根縱向鋼 筋降伏,所對應之彎矩與曲率分別為降伏彎矩My與降伏曲率 ,y 降服後彎矩與曲率關係開始軟化,呈現顯著轉折,隨著曲率進 一步增加,最終材料達其極限應變,其定義如前節所述,此時 彎矩與曲率分別為極限彎矩 M 與極限曲率uu

圖4.3 典型塑鉸斷面曲率與彎矩之關係 剪力行為

塑鉸剪力行為之求取,本計畫擬採用國內橋梁耐震設計規範

(交通部,2008)之模式,該模式乃參考Priestley等人(1994)與 Aschhiemand等人(1992)之研究,考慮鋼筋混凝土柱在承受地震 力作用時,混凝土的剪力強度會隨柱韌性之增大而呈現遞減的現

象。該模式規定橋墩之標稱剪力強度V (n kgf )計算如下:

圖4.4 剪力強度V 與韌性容量n

R

之關係

塑鉸破壞模式

塑鉸破壞模式之決定,需先將剪力行為以塑鉸斷面彎矩與曲 率關係表達,再與撓曲行為相互比較,詳述如下。

(1)以塑鉸斷面彎矩與曲率關係表達剪力行為:

假設 柱固定端 至自由端 或反曲點之長度 為

l

,在 其自由端 受 一水平的集中力

V

,則固定端彎矩

M

與剪力

V

的關係如下:

l V

M  

... (4.26) 而韌性

R

的定義為:

y p y

R

u

 

 1

... (4.27) 式中:u=構材最大總轉角; =構材降伏轉角;y  =最大塑性p

轉角,其值為u 之差。透過式(4.26)與(4.27),可分別將剪力y

強度V 與韌性容量n

R

之關係,轉換成彎矩與轉角之關係,如圖4.5 所示:

V

n

V

s

+ 0.53 f '

c

( 1+ F )

V

s

+ 0.53 f '

c

A

e

( k + F )

1.0 R

max

R

A

e

A

e

圖4.5 剪力強度對應彎矩與轉角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