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8-78)

第 五 章 結論與建議

5.2 建議

針 對 本 論 文 之 缺 失 , 本 文 建 議 之 研 究 課 題 有 : 一 、 加 入 平 均 當 機 修 復 時 間(MTTR)的考量因素

平 均 當 機 修 復 時 間(Mean Time To Repair, MTTR)是指機台當 機 時 需 要 修 復 的 時 間 , 而 在 連 續 型 時 間 限 制 系 統 中 具 有 等 候 時 間 限 制 , 因 此 , 機 台 當 機 修 復 時 間 長 短 亦 會 影 響 等 候 線 上 產 品 的 等 候 時 間 , 故 平 均 當 機 修 復 時 間 的 長 短 將 會 直 接 影 響 連 續 型 時 間 限 制 系 統 中 的 產 能 損 失 。 在 本 論 文 所 提 出 的 產 能 決 策 模 式 中 , 針 對 機 台 當 機 修 復 問 題 , 是 利 用 可 用 率(Availability, A)來修正機台當 機 修 復 時 所 損 失 的 產 能 , 但 可 用 率 是 由 平 均 當 機 間 隔 時 間 與 平 均 當 機 修 復 時 間 所 組 成 的 比 例 值 , 因 此 , 並 無 考 慮 到 平 均 當 機 修 復 時 間 的 實 際 大 小 。 舉 例 來 說 , 當 可 用 率 為 0.9 時,平均當機間隔 時 間 與 平 均 當 機 修 復 時 間 可 能 分 別 為 9 小時與 1 小時,亦可能為 90 小時與 10 小時,兩種情況下的可用率皆為 0.9,但平均當機修 復 時 間 10 小時對於系統產能的影響將比 1 小時來得大。因此,單 純 以 可 用 率 來 作 為 機 台 當 機 修 復 時 的 修 復 因 子 並 無 法 獲 得 精 準 的 產 能 估 計 , 故 針 對 此 一 因 素 , 在 未 來 的 研 究 中 可 將 平 均 當 機 修 復 時 間 納 入 考 量 , 使 整 個 模 式 能 更 趨 完 備 。

二 、 加 入 成 本 因 素

本 論 文 所 提 出 之 產 能 決 策 模 式 只 考 量 產 能 規 劃 問 題 , 並 無 加 入 成 本 因 素 之 考 量 , 當 管 理 者 在 做 決 策 時 , 僅 能 根 據 本 模 式 提 供 的 資 訊 做 出 產 能 設 置,但 此 一 資 訊 仍 須 輔 以 成 本 考 量 因 素(例如機 台 投 資 成 本)。因此,在未來研究中如能加入成本考量因素,方能 提 供 管 理 者 更 充 足 的 參 考 資 訊 。

三 、 以 宏 觀 的 觀 點 為 考 量

當 管 理 者 面 對 連 續 型 時 間 限 制 系 統 的 挑 戰 時 , 其 思 考 方 向 必 須 從 設 立 時 間 限 制 的 長 短 、 產 能 規 劃 、 機 台 定 期 維 修 的 時 程(PM schedule)到現場派工法則都加以考慮,才有可能獲得一個良好的 解 決 方 案 。 而 本 論 文 僅 從 產 能 規 劃 部 分 著 手 , 本 論 文 所 提 供 的 參 考 資 訊 亦 僅 能 解 決 產 能 規 劃 問 題 , 並 無 法 完 全 的 解 決 連 續 型 時 間 限 制 問 題 , 因 此 , 未 來 研 究 可 以 宏 觀 的 觀 點 , 考 量 所 有 可 能 影 響 連 續 型 時 間 限 制 系 統 的 因 素 , 以 整 體 的 考 量 因 素 來 分 析 利 弊 得 失 所 在 。

參考文獻

1. 杜 瑩 美 (1998),「 晶 圓 製 造 廠 之 在 製 品 管 理 模 式 」, 交 通 大 學 工 業 工 程 與 管 理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

2. 林則孟(2001),「系統模擬-理論與應用」,滄海書局。

3. 趙 裕 修 (2002),「 晶 圓 代 工 廠 產 能 支 援 決 策 模 式 」, 中 華 大 學 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4. Andersson, M. and Olsson, G. (1998), “A Simulation Based Decision Support Approach for Operational Capacity Planning in a Customer Order Driven Assembly Line”, Proceedings of the 1998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Vol. 2, pp.935-941.

5. 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 (1992), “APICS Dictionary”.

6. Atwater, J. B. and Satya S. C. (1994), “Does protective capacity assist managers in competing along time-based dimensions?”,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Vol. 35 ,No. 3, pp.53-59.

7. Chen, H., Harrison, J. M., Mandelbaum, A., Ackere, V. and Wein, L.

M. (1998),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 queueing network model for semiconductor wafer fabrication”, Operations Research, Vol. 36, No.

2, pp.202-215.

8. Christie, Robert, M. E. and Wu S. David (2002), “Semiconductor capacity planning: stochastic modeling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IIE Transactions, Vol. 34, pp.131-143.

9. Craighead, Christopher W., Patterson, J. Wayne, Fredendall and Lawrence D. (2001), “Protective capacity positioning: Impact on manufacturing cell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ume: 134, Issue: 2, October 16, pp.425-438.

10. Cunningham, J. A. (1990), “The Use and Evoluation of Yield Models in Integrated Circuit Manufactu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Vol. 3, No. 2, pp.60-71.

11. Daniel P. Connors (1996), “A Queuing Network Model for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Vol. 9, No. 3, pp.412-427.

12. Deosthail, P. and Gardel, A. (1990), “Using Simulation in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pp.22-26.

13. Donald Gross and Carl M. Harris (1985), Fundamentals of Queueing Theory(2nd Edition), Wiley.

14. Goldratt E.M. (1990),The Haystack Syndrome, North River Press.

15. Hillier, Frederick S. and Lieberman, Gerald J. (2002), 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research, McGRAW-HILL.

16. Hopp, W. J. and Spearman, M. L. (2001), FACTORY PHYSICS, McGRAW-HILL.

17. Ja-Hee Kim, Tae-Eog Lee, Hwan-Yong Lee and Doo-Byeong Park (2003), “Scheduling Analysis of Time-Constrained Dual-Armed Cluster Tools”,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Vol 16, No 3, August.

18. Kadipasaoglu, Sukran N., Xiang, Wenuang, Hurley, Simon F. and Khumawala, Basheer M. (2000),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extent and location of protective capacity in flow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ume: 63, Issue: 3, January 25, pp.217-228.

19. Leachman, R. C. and Carmon T. (1992), “On capacity Modeling for Production Planning with Alternative Maching Types”, IIE Transactions, Vol. 24, No. 4, pp.62-72.

20. Leachman, R. C. and Hung, Y. F. (1996), “A Produc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for Programming Method”,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Vol 9, No 2, pp.257-269.

21. Lee, S. H. and Jung, M. Y. (2003), “Timing constraints’ optimization of reserved tasks in the distributed shop-floor schedu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Vol. 41, No. 2, pp.397-410.

22. Matsuura, H., Tsubone, H. and Kataoka K. (1995), “Comparison between Simple Infinite Loading Considering a Workload Status under Uncertainty in Job Operation Ti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 40, pp.45-55.

23. Robinson, J. K. and Giglio, R. (1999), “Capacity planning for semiconductor wafer fabrication with time constraints between operations”, Simul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Winter, Volume 1.

24. South, J. B. (1985), “Continuous excess capacity versus intermittent extra capacity to control average queue size in a random environment”,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Vol. 26, N0. 1, pp.103-110.

25. Vollmann, T. E., W. L. Berry and D. C. Whybark (1997), Manufacturing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s, McGraw-Hill, Irwin.

26. Wolfgang Scholl and Joerg Domaschke (2000), “Implementation of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semiconductor wafer fabrication with time constraints between wet etch and furnace oper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Vol 13, No 3, August.

27. Wortman, J. C., M. J. Eume, M.Taal and V. C. S. Wiers (1996), “A review of capacity planning techniques within standard software packages”,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Vol. 7, No. 2, pp.117-128.

附錄 1

P1 產 品製程

加 工 步 驟 工 作 站 加 工 時 間(分鐘)

1 A 35.00

2 B 40.00

3 C 48.00

4 D 45.00

5 E 35.00

6 F 37.00

7 G 35.00

8 H 43.00

9 A 31.00

10 B 42.00

11 C 55.00

12 D 58.00

13 E 42.00

14 F 47.00

15 G 37.00

16 H 35.00

17 A 32.50

18 B 45.00

19 C 32.00

20 D 63.00

21 E 47.00

22 F 35.00

23 G 37.00

24 H 35.00

25 A 30.50

26 B 25.60

27 C 35.00

28 D 57.60

29 E 40.00

30 F 33.00

31 G 23.20

32 H 35.50

33 A 30.18

34 B 43.00

35 C 37.60

36 D 54.50

37 E 32.00

38 F 50.00

39 G 38.00

40 H 35.50

附錄 2

P2 產 品製程

加 工 步 驟 工 作 站 加 工 時 間(分鐘)

1 A 31.50

2 B 43.00

3 C 30.00

4 D 56.00

5 E 38.50

6 A 32.00

7 B 43.00

8 C 33.00

9 D 62.00

10 E 34.00

11 F 32.60

12 G 44.00

13 H 40.00

14 D 58.00

15 E 35.00

16 F 33.00

17 G 47.00

18 H 32.00

19 A 35.89

20 B 41.00

21 C 32.00

22 D 62.00

23 E 40.00

24 A 26.25

25 B 50.00

26 C 35.00

27 D 55.00

28 E 42.00

29 A 36.50

30 B 44.50

31 C 38.40

32 D 55.00

33 E 38.00

34 F 41.00

35 G 47.00

36 H 46.00

37 E 39.00

38 F 35.00

39 G 42.00

40 H 30.50

41 A 31.50

42 B 42.00

43 C 30.00

44 D 52.00

45 E 43.00

46 F 37.00

47 G 43.50

48 H 32.00

附錄 3

P3 產 品製程

加 工 步 驟 工 作 站 加 工 時 間(分鐘)

1 A 37.50

2 B 44.00

3 C 38.00

4 D 52.00

5 E 41.00

6 F 33.00

7 G 46.00

8 H 44.00

9 C 32.00

10 D 62.00

11 E 47.00

12 F 30.24

13 G 43.00

14 H 50.00

15 A 41.00

16 B 50.00

17 C 41.50

18 D 64.00

19 E 46.00

20 F 37.50

21 G 43.50

22 H 48.00

23 E 51.00

24 F 38.00

25 G 49.00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8-7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