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本節中,我們主要模擬 11n 提案中的 2 2× 的基本模式,詳細的環境已在第二章 中說明,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模擬第二章及第三章所提及的各種演算法。模擬分 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們使用一個簡單的通道,假設在每根傳送天線 i 跟每根 接收天線 j 之間的通道可以模擬為一個 FIR 濾波器,並且可以用序列

[...Hij l,...],l=0, ,L表示, L 代表最大 tap 數,且這些 taps 都是由獨立複數高斯 隨機變數所產生。而每個 tap 可用表示如下:

2 2

,

2 2

0 2 0

(0, ) (0, ) exp( / ) 1 exp( / )

ij l l l

l s RMS

s RMS

H N j N

lT T T T

σ σ

σ σ

σ

= + ⋅

= −

= − −

(3-37) 我們令Ts =50nsTRMS =150ns,且在模擬用的 SNR 是定義在接收到每個 OFDM 符碼後,計算出經過通道後的訊號能量加入在這 SNR 下該有的雜訊能量。

模擬的演算法主要分成 2 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在模擬比較 ZF、MMSE 及 V-BLAST 演算法加上 Soft-decision Viterbi 解碼在上述的環境中的效能表現,而 CSI 便是影響 ZF、MMSE 及 V-BLAST 的效能最主要的因素,這部分的模擬結果 包括了圖 3-14 至圖 3-19。圖 3-14 比較了 ZF 及 MMSE 在不接 Viterbi 解碼器下 之效能,而在圖中 only 表示不接 Viterbi 解碼器而單獨使用 ZF 或 MMSE。圖 3-15 比較了 2 種 ZF 作法,ZF 的 CSI 計算方式是使用 3.1.5 所介紹,而在圖中 NO CSI ZF 則是令 CSI 為 1 的情況。圖 3-16 比較了 2 種 MMSE 作法,MMSE 的 CSI 計 算方式是使用 3.1.6 所介紹,而在圖中 NO CSI MMSE 則是令 CSI 為 1 的情況。

而圖 3-17 則綜合比較 ZF、MMSE 及 V-BLAST 加上 Soft-decision Viterbi 解碼在 上述環境下的表現,其中 CSI1 是在 V-BLAST 演算法中,假設前一級的決策是 正確的情況下,使用一級一級降低的通道矩陣所計算出來的 CSI,而 CSI2 則是

直接使用第一級 MMSE 的計算出來的 CSI。圖 3-18 是使用 ZF 演算法,比較在 Single-Input Single-Output (SISO)、2 2× 、

3 3 ×

和 4 4× 的天線組合下之效能比較。

圖 3-19 是使用 ZF 演算法,在不同通道雜訊(channel noise)下之效能比較,其中 Perfect 表示 Perfect channel,而 CN1%、CN0.5%和 CN0.1%分別代表加上 zero mean 而功率分別為 1%、0.5%和 0.1%的高斯通道雜訊。從圖 3-14 模擬結果發現,不 接 Viterbi 解碼器而單獨使用 ZF 或 MMSE 下,MMSE 較 ZF 有較好的效能,而 SNR 越高時,ZF 與 MMSE 的效能也就越來越近。從圖 3-15 至圖 3-17 模擬結 果發現,ZF 及 MMSE 皆受 CSI 影響甚鉅,有使用 CSI 及沒有使用 CSI 在 ZF 及 MMSE 約造成 3dB 的影響,另外,由於整個系統皆有連接 Viterbi 解碼器,因為 Viterbi 解碼器擁有錯誤更正(error correction)的能力,導致 ZF 及 MMSE 演算法在 效能上非常接近,這也是吾人在硬體實現上採用 ZF 偵測器的原因。從圖 3-17 模擬結果發現,MMSE 的效能較 V-BLAST 好,這結果與一般的認知相反,這可 能是 Soft V-BLAST 在計算 CSI 上並不容易,而假設前一級的決策是正確的情況 下,所計算出來的 CSI1 效能又不如預期。而使用 CSI2 的 Soft V-BLAST 所表現 出來的效果又和單純使用 MMSE 差不多。從圖 3-18 模擬結果發現,ZF 演算法 的效能亦隨著天線數的增加而降低,主要是因為天線數增加,資料傳輸量也跟著 增加導致。從圖 3-19 模擬結果發現,ZF 演算法的效能亦隨著通道估測(channel estimation)所造成的 channel noise 增加而降低。

10 12 14 16 18 20 22 10-3

10-2 10-1

SNR(in dB)

BER

MMSE-only ZF-only

圖 3-14 不接 Viterbi 解碼器而單獨使用 ZF 或 MMSE 之效能比較圖 (64QAM)

10 12 14 16 18 20 22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SNR(in dB)

BER

ZF ZF-NO CSI

圖 3-15 ZF 之 CSI 與 NO CSI 的比較圖 (64QAM)

10 12 14 16 18 20 22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SNR(in dB)

BER

MMSE

MMSE-NO CSI

圖 3-16 MMSE 之 CSI 與 NO CSI 的比較圖 (64QAM)

10 12 14 16 18 20 22

10-4 10-3 10-2 10-1 100

SNR(in dB)

BER

VBLAST-CSI2 MMSE VBLAST-CSI1 ZF

圖 3-17 ZF、MMSE 及 V-BLAST 之比較圖 (64QAM)

10 12 14 16 18 20 22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SNR(in dB)

BER

ZF-SISO ZF-2*2 ZF-3*3 ZF-4*4

圖 3-18 SISO、 2 2× 、

3 3 ×

及 4 4× 之比較圖 (64QAM)

10 12 14 16 18 20 22

10-4 10-3 10-2 10-1 100

SNR(in dB)

BER

ZF-Perfect ZF-CN1%

ZF-CN0.5%

ZF-CN0.1%

圖 3-19 不同 Channel Noise 下之效能比較圖 (64QAM)

第二部分的模擬則是針對 802.11n TGn Sync 所定義的通道模型 B-F 做更進一 步的模擬,首先我們先設定系統為 2 2× 的基本模式,並且通道頻寬為 20MHz,

而且假設通道效應為已知。再則,根據 TGn Sync 所定義,每 96 個 OFDM symbol 通道會變化一次,而通道的 tap 數會因通道模型 B-F 而各有不同,另外定義一個 packet 是由 1000Bytes 構成,也就是說一個 packet 有 8000bits。我們將採用 Packet error rate (PER)做效能之評估標準。圖 3-20 是使用 ZF 演算法和 MMSE 演算法 在不同通道模型下之比較,而使用的編碼率為 1/2,其中 RAN 為第一部分所用 的獨立複數高斯隨機變數所產生的通道,而 B-F 則為 802.11n TGn Sync 所提出的 通道模型 B-F。圖 3-21 是使用 ZF 演算法和 V-BLAST 演算法在不同通道模型下 之比較,其中 B、D 和 E 分別代表通道模型 B、D 和 E,CSI2 表示直接使用第一 級 MMSE 所計算出來的 CSI。圖 3-22 是使用 ZF 演算法在獨立複數高斯隨機變 數通道與 AWGN 通道下之比較,其中 RAN 如上述圖 3-20 的說明,而 AWGN 表示 AWGN 通道。圖 3-23 至圖 3-27 是 ZF 演算法在不同的 QAM 數和不同的 編碼率在相同或不同的通道模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效能。其中 B、D 和 E 分別代 表通道模型 B、D 和 E,而 Q1、Q2、Q3 和 Q4 分別代表 BPSK、QPSK、16QAM 和 64QAM,C1、C2、C3 和 C4 則分別代表編碼率 1/2、3/4、2/3 和 5/6。從圖 3-20 模擬結果發現,ZF 演算法和 MMSE 演算法在不同的通道下,彼此仍有非常相近 的效能,其原因已在第一部分解釋過,而通道模型 B-F 因為通道之間存在有相關 性,故較獨立通道條件下所造成的效能為差,另外,通道模型 B-F 的效能排序由 高到低依序為 D、E、B、F 和 C。從圖 3-21 模擬結果發現,V-BLAST 演算法除 了對通道模型 B 有較明顯的效能改善外,對通道模型 D、E 均無明顯的效能改善。

從圖 3-22 模擬中發現,AWGN 通道效能較佳。從圖 3-23 至圖 3-27 模擬結果發 現,不同的 QAM 數,由於 QAM 數的增加,造成系統使用更多的 bits 去表示一 個 QAM symbol,自然會造成效能的變差,而不同的編碼率,隨著編碼率的變高,

將造成打掉不送再於接收端補上無意義的位元之比例增加,造成錯誤率的增加,

相對的效能也會因此變差,另外通道模型效能的排序也如圖 3-20 模擬結果所示。

10 12 14 16 18 20 22 10-4

10-3 10-2 10-1 100

SNR(in dB)

BER

MMSE-RAN ZF-RAN MMSE-B ZF-B MMSE-C ZF-C MMSE-D ZF-D MMSE-E ZF-E MMSE-F ZF-F

圖 3-20 ZF 與 MMSE 在不同通道之比較圖

10 12 14 16 18 20 22

10-4 10-3 10-2 10-1 100

SNR(in dB)

BER

ZF-B ZF-D ZF-E

VBLAST-CSI2-E VBLAST-CSI2-D VBLAST-CSI2-B

圖 3-21 ZF 與 VBLAST 在不同通道之比較圖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10-4

10-3 10-2 10-1 100

SNR(in dB)

BER

ZF-RAN ZF-AWGN

圖 3-22 ZF 在獨立複數高斯隨機變數通道與 AWGN 通道下之比較圖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10-2 10-1 100

SNR(in dB)

PER

ZF-B-Q1-C1 ZF-B-Q2-C1 ZF-B-Q2-C2

圖 3-23 BPSK 與 QPSK 在不同編碼率下之比較圖

15 20 25 30 35 40 10-2

10-1 100

SNR(in dB)

PER

ZF-B-Q3-C1 ZF-B-Q3-C2 ZF-B-Q4-C3 ZF-B-Q4-C2

圖 3-24 16QAM 與 64QAM 在不同編碼率下之比較圖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10-2 10-1 100

SNR(in dB)

PER

ZF-B-Q3-C2 ZF-B-Q4-C4

圖 3-25 16QAM 與 64QAM 在不同編碼率下之比較圖(channel B)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10-3

10-2 10-1 100

SNR(in dB)

PER

ZF-D-Q3-C2 ZF-D-Q4-C4

圖 3-26 16QAM 與 64QAM 在不同編碼率下之比較圖(channel D)

15 20 25 30 35 40

10-3 10-2 10-1 100

SNR(in dB)

PER

ZF-E-Q3-C2 ZF-E-Q4-C4

圖 3-27 16QAM 與 64QAM 在不同編碼率下之比較圖(channel E)

第4章硬體實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