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橢圓機握把之影響

第肆章 結果

一、 橢圓機握把之影響

(一)肱二頭肌

研究結果顯示,在這三種方式下進行橢圓機運動對肱二頭肌之活化 程度並不高,最大的負荷都低於10 % mvc,在 Free 的情況下,在各時期 也發現到有較低活化的趨勢(表4-1),但經統計分析結果顯示,Orig 之 肱二頭肌在任何時期與 Free 都未達顯著差異,而在 3D 握把 (P2、P3 和 P4 期) 之肱二頭肌活化顯著大於 Free (p<0.05)。

(二)肱三頭肌

雖然橢圓機握把可提供拉和推的方式進行運動,但在三種方式進行 橢圓機踩踏時,Orig、3D、Free 之肱三頭肌在任何時期都沒有顯著差異 存在(表4-1)。

表4-1 Orig、3D、Free 之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之平均肌電振幅(單位:%)

Orig 3D Free

肌群 肱二頭肌

Phase1 3.44±4.20 5.46±4.02 2.93±2.60

Phase2 2.26±2.62 3.30±2.41 * 1.26±1.36

Phase3 6.83±7.55 9.14±6.96 * 2.91±3.16

Phase4 4.65±5.83 6.72±4.51 * 1.58±1.12

肱三頭肌

Phase1 3.16±2.94 3.83±3.41 2.84±2.22

Phase2 2.98±2.68 3.62±3.18 3.21±2.53

Phase3 3.04±2.24 4.28±3.08 6.07±6.28

Phase4 2.73±2.37 3.88±3.40 2.52±2.26

*3D 與 Free 達顯著差異(p<.05)

(三)股直肌

表4-2 Orig、3D、Free 之股直肌和股二頭肌之平均肌電振幅(單位:%)

Orig 3D Free

(五)關節平均角度

在肘關節角度方面,因在不同的握把方式下踩踏,直接造成了角度 上的差異,在P1、P4 期時,3D 之肘關節角度顯著大於 Orig 和 Free;在 P2、P3 期三者間都達到顯著的差異 (p<0.05)。在髖關節與膝關節角度方 面,經統計結果顯示,三種方式的踩踏並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圖4-2)。

最後在踝關節部位,可發現在主要踩踏期(P4 到 P1)有較大的趨勢,且 在P4 期 Free 的踝關節角度與 Orig 和 Free 都有達顯著上的差異 (p<0.05)。

(A) 肘關節

(B) 髖關節

(C) 膝關節

(D) 踝關節

圖4-2 Orig、3D、Free在各時期之平均關節角度(A)肘關節(B)髖關節(C)膝關節(D) 踝關節。 註:*表示達顯著差異 (p<0.05)

(六)身體質量中心之變化量(Center of mass)

研究結果顯示(圖 4-3),身體質量中心在上下變化量方面,Free 的 變化量都比Orig 和 3D 大,且經統計分析結果,在 P1、P2、P3 期 Free 的上下變化量都與Orig 和 3D 達顯著差異 (p<0.05)。身體質量中心在左 右變化量方面,三者間沒達顯著差異。在前後變化量上,3D 在 P2 期的 變化量有顯著大於Free 的結果。

(七)握把軌跡

本研究擷取右手拇指側腕骨之光球移動軌跡,作為橢圓機握把運動 軌跡的參考,以下為三個平面之軌跡變化圖(圖4-4)。

(A)

上下

(B) 左右

(C)

前後

圖4-3 Orig、3D、Free在各時期之身體質量中心變化量(A)上下變化量(B)左右變化 量(C)前後變化量。 *表示達顯著差異 (p<0.05)

(A)

(B)

(C)

圖4-4 Orig、3D與Free之光球移動軌跡(A)額狀面(B)橫切面(C)矢狀面

二、不同握把前後距離之影響

(一)肱二頭肌

研究結果顯示,在三種握把方式下踩踏的肱二頭肌平均肌電振幅都 相當低,都未達到10%mvc 以上,且任何時期之肱二頭肌在 Orig、Middle 與Proximal 間都沒有任何的顯著差異。

(二)肱三頭肌

在三種的握把前後距離上,可觀察到隨著握把距離越靠近身體

(Proximal → Orig),肱三頭肌之平均肌電振幅有增加的趨勢,且在 P3 期時Proximal 的肱三肌平均肌電振幅顯著大於 Orig。

表4-3不同握把前後距離 (Orig、Middle、Proximal) 之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之平均 肌電振幅 (單位:%)

*Orig 與 Proximal 達顯著差異(p<.05)

(三)股直肌

握把前後距離在 P1、P2 和 P3 期,隨著越靠近身體股直肌都有較大 的趨勢,但在統計分析上沒有任何顯著差異,而三種握把前後距離 (Orig、Middle、Proximal) 的股直肌間都沒有顯著上的差異。

(四)股二頭肌

三種握把前後距離 (Orig、Middle、Proximal) 並不會造成肱二頭肌 有任何的顯著差異與趨勢存在。

表4-4 不同握把前後距離 (Orig、Middle、Proximal) 之股直肌和股二頭肌之平均 肌電振幅 (單位:%)

Orig Middle Proximal

肌群 股直肌

Phase1 12.15±6.21 13.56±6.43 16.68±9.20

Phase2 8.57±6.55 11.42±10.37 16.44±13.34

Phase3 24.57±9.77 27.13±12.07 35.06±13.15

Phase4 10.33±5.05 10.37±4.91 11.03±4.73

股二頭肌

Phase1 13.64±4.84 13.47±7.50 12.81±8.28

Phase2 1.89±1.16 1.78±0.92 1.79±1.10

Phase3 1.96±1.27 2.49±1.67 2.62±1.34

Phase4 7.33±5.49 8.22±4.93 9.00±4.10

(五)關節平均角度

在肘關節角度方面,因不同的握把方式,直接造成了角度上的差異,

在各個期時Orig、Middle 與 Proximal 三者都達顯著的差異 (p<0.05)。另 外在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角度上,並沒有任何的顯著差異存在(圖 4-5)。

(A) 肘關節

(B) 髖關節

(C) 膝關節

(D) 踝關節

圖4-5 Orig、Middle、Proximal各時期之平均關節角度(A)肘關節(B)髖關節(C 膝關節(D)踝關節。 *表示達顯著差異 (p<0.05)

(六)身體質量中心

不同的握把前後距離上,身體質量中心(上下、左右、前後)在 Orig、

Middle 與 Proximal 間沒有任何的顯著差異(圖 4-6)。

(七)握把軌跡

下圖為 Orig、Middle、Proximal 之右手拇指側腕骨之光球移動軌跡,

因改變握把前後距離對光球軌跡改變不大,所以以一個人的資料呈現,

以下為三個平面之軌跡變化圖(圖4-7)。

(A) 上下

(B) 左右

(C)

前後

圖4-6 Orig、Middle、Proximal在各時期之身體質心變化量(A)上下變化量(B)左右 變化量(C)前後變化量

圖4-7 Orig、Middle、Proximal光球移動軌跡(A)額狀面(B)橫切面(C)矢狀面

(八)平均力量

力量感應器以壓為正;拉為負值。握把提供拉與推的方式,在 P1、

P2 期為握把往前;在 P3、P4 期為握把往後,但力量值結果都呈現正值 較多。而在Orig、Middle 與 Proximal 的平均力量間並無顯著的差異(圖 4-8)。

圖4-8 Orig、Middle、Proximal 在各時期之平均力量

三、不同握把寬度之影響

(三)股直肌

(五)各關節平均角度

三者不同握把寬度之間在肘關節有顯著的差異(圖 4-9),在 P1、

P3、P4 期 Wide 之肘關節角度與其他兩者 (Narrow、Orig) 達到顯著的差 異,在P2 期 Narrow 之肘關節角度與其他兩者 (Orig、Wide) 則達顯著差 異 (p<0.05)。在其他各部位關節上,三種不同握把寬度 (Narrow、Orig、

Wide) 都無任何的顯著差異。

(A) 肘關節

(B) 髖關節

(C) 膝關節

(D) 肘關節

圖4-9 Narrow、Orig、Wide在各時期之平均關節角度(A)肘關節(B)髖關節(C膝關節 (D)踝關節。 *表示達顯著差異 (p<0.05)

(六)身體質量中心

不同的握把寬度上,Narrow、Orig、Wide 之身體質量中心(上下、

左右、前後)沒有任何的顯著差異存在(圖4-10)。

(七)握把軌跡

下圖為 Narrow、Orig、Wide 之右手拇指側腕骨之光球移動軌跡,因 改變握把前後距離對光球軌跡改變不大,所以以一個人的資料呈現,以 下為三個平面之軌跡變化圖(圖4-11)。

(A)

上下

(B)

左右

(C)

前後

圖4-10 Narrow、Orig、Wide在各時期之身體質量中心變化量(A)上下變化量(B)左 右變化量(C)前後變化量

圖4-11 Narrow、Orig、Wide光球移動軌跡(A)額狀面(B)橫切面(C)矢狀面

(八)平均力量

在不同寬度握把上,與先前不同距離之握把結果有相似,力量值方 面都呈現`拉`較多,並在三種不同握把距離 (Narrow、Orig、Wide) 間並 沒有任何顯著差異(圖4-12)。

4-12 Narrow、Orig、Wide 在各時期之平均力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