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人物影片教材發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歷史人物影片教材發展

本節描述電腦網路單元歷史人物影片教材發展的過程,以下針對教材主題 與教材設計兩部份進行說明。

壹、教材主題

高中資訊科技概論課程綱要(教育部,2008)將「電腦網路」單元列為教 學的重點主題,並明定為資訊科學發展重要里程碑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電腦 網路概論、網際網路與網路安全等三個部分,其中教學重點又細分為八點,如 表 3-1 所示。陳怡芬(2013)對高中資訊教師調查的研究結果亦顯示,有九成的 教師認為,電腦網路單元是高中生應該知道的電腦科學發展重要里程碑,並建 議教師們可以設計相關的主題式探究學習活動。因此本研究選定「電腦網路」

單元作為電腦科學史教材主題。

表 3-1 高中資訊科技概論課程綱要「電腦網路」單元內容

主題 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電腦網路

電腦網路概論 1-1 網路發展 1-2 網路功能 1-3 網路運作原理※

網際網路 2-1 網際網路架構 2-2 網際網路服務 2-3 網站建置與維護※

(續下頁)

主題 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電腦網路 網路安全 3-1 網路安全問題 3-2 網路安全防護

【※】為選授教材

本教材之電腦科學史歷史人物事件分散於高中資訊科技概論課綱中,包含

「網路發展」、「網路功能」、「網際網路架構」與「網際網路服務」等教學重 點;因「網路安全」著重於網路安全問題與防護,無相關的電腦科學史發展人 物與事件,故未納入此次科學史教學規劃,將於課程結束後,另由教師安排教 學。

依上述所列,本研究將教材分為三個單元實施,各單元教學內容分述如 下:

一、網路發展

「網路發展」的教學內容,以電腦網路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如網際網路、

無線網路)介紹電腦網路的發展與現況為主。因此本教材「網路發展」單元歷 史人物分為兩大類,一為無線網路發展,歷史人物包括詹姆斯.克拉克.馬克 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與諾 曼.艾布拉姆森(Norman Abramson );二為網際網路發展,歷史人物包括查爾 斯.赫茨菲爾德(Charles Herzfeld) 、文頓.瑟夫(Vint Cerf)與鮑勃.卡恩

(Bob Kahn)等六人,人物與事件對照如表 3-2。

表 3-2 「網路發展」單元之歷史人物與事件

人物(組織) 歷史事件

查爾斯.赫茨菲爾德(Charles 建置 ARPAnet

Herzfeld)

文頓.瑟夫(Vint Cerf) 提出 Internet 概念

(續下頁)

人物(組織) 歷史事件

文頓.瑟夫、鮑勃.卡恩

(Vint Cerf & Bob Kahn)

提出 TCP 協定

詹姆斯.克拉克.馬克斯威爾

(James Clerk Maxwell)

發現電磁波的存在

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

研究無線電信,成功傳送無線電報

諾曼·艾布拉姆森(Norman Abramson) 建置 ALOHAnet,為無線網路起源

二、網路功能與服務工具

「網路功能」之教學內容為說明電腦網路在訊息傳遞、資料交換、分工合 作、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功能;「網際網路服務」包括介紹各種常見的網際網路服 務(如 Email、WWW、搜尋引擎等)的運作原理及用途。因此,本教材設計之

「網路功能與服務工具」單元歷史人物包括雷蒙德.湯林森(Raymond Tomlinson)、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賴瑞.佩吉(Larry Page)、塞 吉.布林(Sergey Brin)、保羅.巴蘭(Paul Baran)等五人,人物與事件對照如 表 3-3。

表 3-3 「網路功能與服務工具」單元之歷史人物與事件

人物(組織) 歷史事件

雷蒙德.湯林森(Raymond Tomlinson)

發展 E-mail 服務

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 研發全球資訊網(WWW)

賴瑞.佩吉(Larry Page)、

塞吉.布林(Sergey Brin)

創辦 Google 搜尋網站

保羅.巴蘭(Paul Baran) 提出分封交換(Packet Switch)概念

三、社群媒體與社群網路

網際網路服務包括介紹各種常見的網際網路服務(如影音串流、部落格、

檔案分享等)的運作原理及用途,與瞭解資訊科技與生活的關係。因此社群媒 體與社群網路單元之歷史人物包括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陳士駿、

查德.赫利(Chad Hurley)、賈德.卡林姆(Jawed Karim)、吉米.威爾斯

(Jimmy Wales)等五人,人物與事件對照如表 3-4。

表 3-4「社群媒體與社群網路」單元之歷史人物與事件

人物(組織) 歷史事件

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 創辦 Facebook 社群網站 陳士駿、

查德.赫利(Chad Hurley)、

賈德.卡林姆(Jawed Karim)

創辦 Youtube 影音網站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 創辦維基百科(Wikipedia)

貳、教材設計

本教材依據上述規劃之「網路發展」、「網路功能與服務工具」與「社群媒 體與社群網路」三個單元共計十三個事件,進行歷史人物影片素材蒐集與後

製,最終共產生十三部歷史人物影片。

歷史人物影片設計,以歷史人物使用第一人稱方式親口敘述其本身的故事 為核心概念,內容包括提出重要概念的時空背景與發展過程、重要概念內涵、

或創辦的原因與構想等;場景則涵蓋人物本身正式或非正式之演講與訪談,如 電視人物專訪、記者會、慶祝活動、校園演講。

在素材製作方面,首先根據人物姓名與重要概念,搜尋以該人物為主講者 的影片數十部,影片原始長度依據其性質與內容,自五分鐘到兩小時不等;接 著觀看所有蒐集的影片,根據影片敘述之內容與完整性,篩選出一部符合上述 核心概念之影片。利用 Windows 系統內建之「Movie Maker」影片剪輯軟體進行 影片剪輯,內容著重於人物敘述其重要概念的時空背景、發展過程與內涵,或 是網站創辦的原因與構想,並將內容長度設定在一分鐘左右。由於九成的影片 為英文發音,且並無中英文字幕,因此再根據剪輯完成的影片,進行翻譯與加 入字幕,讓學生能流暢地進行觀看與學習。學習單內容配合人物述說的概念,

讓學生思考事件發展的原因、對電腦網路的影響、與對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性。

以文頓.瑟夫(Vint Cerf)提出 Internet 概念的影片為例,Cerf 曾接受電視 台人物專訪,講述 Internet 的起源與發展,原始片長為五十分鐘。根據上述影片 素材設計概念,以 Cerf 講述 Internet 發展的過程與時空背景為此部影片之內 容,後經過剪輯與後製,圖 3-1 為 Internet 影片呈現之效果,內容節錄如下:

「美國國防部將發展的網路稱為 ARPAnet,

資助它的機構是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我們因此命名為 ARPA,

因此我們可以在全美國境內使用網路,

ARPAnet 自 1967 年開始運行,並且非常成功。

他告訴我說,我遇到問題了,

我想說什麼問題啊?

這時候有線網路的分封交換,透過專用電話線路連結數台電腦進行傳輸,

但我們希望能夠使用在行動操作上,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地面無線電」。 我們也希望在海上的船可以使用,透過衛星來進行遠距離傳輸,

所以我們開始發展衛星封包和無線電封包網路,

然後我們問自己,要怎麼將這些東西連接起來,

這是「inter」跟「net」間連結的問題。

在 1973 年,我們花了六個月的時間來連結它們,探討系統設計的可能性,

我們在 1973 年 9 月完成第一篇論文,在 1974 年完成審查與發表。

這篇論文描述網際網路的功能及如何運作,

剛開始我們不叫它為「Internet」,我們把它叫做「封包網路連結協定」,

一直到 1974 年 12 月,才命名為 Internet。」

圖 3-1 Vint Cerf 提出 Internet 概念之影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