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時代背景與作曲家概述

第一節 法國之音樂發展

第二章 時代背景與作曲家概述

第一節 法國之音樂發展

法國音樂的發展可溯源至中世紀的「遊唱詩人」(Troubadours, Trouvères)4, 他們是世俗音樂的代表,其創作的歌曲稱為「香頌」(chanson)5,多用以歌頌純 純的愛(fine amour)。在複音音樂(polyphony)興起後,十二世紀聖馬修爾修道院 (Abbey of st. Martial)6發展出華彩奧干農(florid organum),十三世紀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更發展出節奏型的奧干農,法國遂成為「古藝術」(Ars Antiqua)時期的複音宗教音樂發展重鎮。其後至十四世紀的「新藝術」(Ars Nova)7時期,世俗音樂風氣更盛,發展出新的記譜法,拍子可二分或三分法,

並有了單旋律歌曲(monophonic songs)的產生,使此時期的法國與義大利同列音 樂發展之中心。

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前期歐陸的布根第樂派(Burgundian school)8

5

法國作曲家班舒瓦(Gilles de Binchois, 1400-1460)與杜菲(Guillaume Du Fay, 1397-1474)為代表,前者以香頌聞名,杜菲的經文歌則受英國和諧風味(English quality)頻繁使用三度、六度音程的影響,以「假低音」(Fauxbourdon)手法寫 作。至十五世紀中期的法荷樂派亦有歐克該姆(Johannes Ockeghem, 1420-1497) 和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 1450-1521)等重要作曲家。

進入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時期(Baroque Era),法國宮廷雇用了上百位的音樂 家,並組成弦樂團,是管絃樂團發展歷史上重要的先驅;而在位期間將君主極 權政權帶至最高峰的法王路易十四9,其宮廷音樂家尚•巴布迪斯特•盧利(Jean Baptiste Lully, 1632-1687) 於 1670 年代發展出符合法文語韻和風格的法國歌 劇,並奠定了法國序曲的形式(慢─快─慢)。同樣以歌劇著稱的還有作曲家拉摩 (Jean Philippe Rameau, 1683-1764),他認為旋律應根源於和聲,並於 1722 年出 版和聲理論專書(Treatise on Harmony)。

十八世紀初,以法國巴黎為中心而發展出的「優雅風格」(galant style),強

(Versailles),自號太陽王(le Roi Soleil)。

6

至維也納,法國音樂的表現較不明顯,直到十九世紀的浪漫樂派(Romantic Era),才又出現具代表性的法國音樂家。

被視為現代管弦樂法之父的赫克塔•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在

「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作品《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1830) 中使用了「固定樂思」(idée fixe)。另外像查里斯•古諾(Charles Gound, 1818-1893)、凱密利•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和加布里耶爾•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等人,也都各自 在音樂史中扮演相當重要的地位,致力於曲種的創新與法國特有風格的注入。

早在浪漫樂派中期,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作品中頻繁 的轉調與半音的使用,就已預示著調性系統的逐步瓦解;至二十世紀以法國為 重心的印象樂派(Impressionism)認為音樂只能提供一種意象或心境,而非客觀地 描繪事物,因此在吸收了印象派繪畫與東方音樂元素後,終於成功擺脫德奧音 樂的傳統,捨棄以調性為中心的概念,改以全音階、調式,甚至不和諧和弦創 作,代表作曲家如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和摩利斯•拉威 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而真正開啟無調性音樂創作的是奧地利作曲家阿諾德•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所提出的十二音列理論(Twelve- tone Method),荀貝格與 學生組成的「第二維也納樂派」(The Second Viennese School)也深深影響到後世 的音樂發展;之後的奧立佛•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亦扮演著承上啟

7

下的重要意義,除了繼承十二音列的技法,在鋼琴作品《音值與力度的調式》

(Mode de Valeur et d’Intensités, 1949)中甚至進一步延伸次序排列的概念,為「序 列音樂」之代表作,然而,忠於個人風格的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隨

後便投入「鳥歌」的研究,嘗試以音樂紀錄與描繪鳥聲,並不多在序列音樂創 作上琢磨。與梅湘同時期的作曲家亨利•杜悌尤(Henri Dutilleux, 1916-2013)同 樣以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活躍於音樂圈,其融合傳統與現代音樂元素的手法正 如現今仍居領導地位的法國,在舊有資產的取經創新與新素材的跨界整合之 際,呈現出蓬勃傲人的生機。

8 坦•杜悌尤(Henri-Joseph-Constant Dutilleux, 1807-1865)是一位畫家;外公于 連•寇祖爾(Julien Koszul, 1844-1927)是一位管風琴家兼作曲家,同時也是盧貝 音樂院(Conservatoire de Roubaix)的院長,年輕時曾就讀巴黎的尼德梅耶學校 (The Ecole Niedermeyer),師從查理斯•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ёns, 1835-1921),並結識加布里耶爾•佛瑞(Fauré Gabriel, 1845-1924),成為一生的摯友。

在耳濡目染之下,杜悌尤雖宣稱自己並無繪畫的天份,卻仍始終對視覺藝

12 Henri Dutilleux and Claude Glayman, Henri Dutilleux: Music-Mystery and Memory:

Conversation with Claude Glayman, trans. Roger Nichols (Aldershot and Brookfield:

Ashgate, 2003), 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