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識字能力 識字能力 識字能力 識字能力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識字能力 識字能力 識字能力 識字能力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識字能力 識字能力 識字能力 識字能力

《漢書.藝文志》記載:「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

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始也。」所以,學習知識的基礎 就是識字,要能聽、能懂、能用、能說還有能寫,這樣才能算是完整的識字,才能 透過文字汲取、吸收資訊,這也奠定了識字最基本的定義。

壹 壹 壹

壹、 、 、 、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識字能力的意義 識字能力的意義 識字能力的意義 識字能力的意義

從拼音文字來看識字能力的意義,Aaron 和 Joshi(1992)將識字能力的成分分為 聲韻字音的編碼(phonological coding)、視覺──字形編碼

(visual-orthographical coding)與語意字義編碼(semantically coding)等成 分。而我國文字為形音表義的方塊文字,所以,從圖像文字的角度來看識字能力的 意義,林尹(1971)認為文字是表達情思、紀錄語言的圖形符號。因為文字是表達情 思的,所以必須有「義」可說;因為文字是紀錄語言的,所以必須有「音」可讀;

因為文字是圖形符號,所以必須有「形」可寫。三者缺一,都不成文字。

萬雲英(1991)針對語文教學應包括識字、閱讀和寫作三方面,提出識字是閱 讀和寫作的基礎,更是一種知覺、記憶和思維轉化的複雜過程。她認為在識字的心 理過程中,所謂正確地掌握漢字,不僅是熟記字形的完整結構,而且要形成該字的 形、音、義三者,緊密聯繫的統一整體,達到會讀、會解、會寫、會用。從此可知,

想要討論識字能力,就必須深入了解形、音、義三者的關係,也唯有形、音、義三 者交互作用,才能夠交織出中國文字獨有的文字特色,並且穿越時空的限制,不斷 進化至今。

賴惠玲與黃秀霜(1999)指出,文字是為了超越時空限制所設立的象形符號,

亦是歷史文化傳承的主要工具,藉由文字可以使人類用來表達思想、傳遞知識,可 充實生活內容增加知識。識字的意義就是認識文字的結構、讀音和表示的內涵。只

有對字體的結構、字音的形成和字義的了解有根本的認識,才能書寫出正確的國字、

詞語以及句子,進而能加以運用。

賴慶雄(1989)與柯華葳(1992)更以此將完整的識字定義成字形、字音、字義三 者的緊密結合,其中包括有視覺的知覺、字形的辨識、字義的直接觸接、或由聲韻 轉錄(phonological recoding)以觸接字義幾個方面(蔡慧菁,2003)。而賴慶雄 (1989)更進一步指出字形、字音、字義三者的重要內涵:

一、 字形:要寫得沒有錯誤。

二、 字音:要唸得準確。

三、 字義:要懂得意義。

綜合上述說法可知漢字重在「形」、「音」、「義」三者。識字(word recognition)

的內涵包括字形辨認(letter recognition)、字音辨讀(phonetic astivation)以及 字義搜尋(semantic encoding)(Perfetti,1985;黃瑋苓,2004),三者具備,才 能算是完整的識字能力。也就是說,完整的漢字識字能力必須具備掌握正確的字形、

說出完整的字音、理解正確的字義並且能正確的使用,才能算是真正的識字能力。

貳 貳 貳

貳、 、 、 、 漢字結構對識字能力的影響 漢字結構對識字能力的影響 漢字結構對識字能力的影響 漢字結構對識字能力的影響

人類的文化產物中最與眾不同的,就是能夠區隔出動物與人類界線的「語言」。

從語言開始,人類有了溝通,為了溝通的普及性與大眾化,文字因應而生。然而中 西文化不同,所產生的語言文化還有文字也截然不同,正因為如此,在不同文字的 環境下學習識字、閱讀以及其他技能,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會有所不同,影響習得過 程的因素也並不一致。

從西方拼音文字的角度來看,文字僅是紀錄語言的聲音,是語音的符號而已,

從字形上看不出其字的意義。所以當語言隨著時代在變,拼音文字就必須隨著語言 的改變而改變(蔣世德,2004),因此,西方國家使用拼音文字的人,無法看懂幾千 幾百年前的拼音文字。

漢字同樣必須隨著時代、語言的改變而改變,但有別於一般西方的拼音文字使 用字母將單字排列組合而成,漢字明顯的特色便是像圖畫一般的方塊文字。程祥徽、

田小琳(1992)認為現行漢字是一種有表形、表音和表義成份的文字,簡言之,漢 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與世界上其他文字比較,漢字是一獨特的系統,而這樣獨特 的系統便深深影響著我們習得閱讀技能,獲取知識的過程。

《漢書.藝文志》記載:「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

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始也。」自古以來,我國學校即 教導學童六書內涵,藉由漢字之特色以識字。由此段話可知,中國文字本身有其獨 有的特色內涵,而這樣的特性便也是影響人類識字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若要了 解影響識字能力的因素,必須從中國文字最基本的構造法則──六書說起。

一、 漢字的構造法則—六書

六書乃歸納而得,且造字是有其先後次序,而文與字也有所不同(謝雲飛,

1963),如下表所列。

表 2-1-1 六書次第之各家異同表 (謝雲飛,1963,頁 80)

人名 書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班 固 《漢書藝文志》 象形 象事 象意 象聲 轉注 假借 鄭 眾 《周禮解話》 象形 會意 轉注 處事 假借 諧聲 許 愼 《說文解字敘》 指事 象形 形聲 會意 轉注 假借 顧野王 《玉篇》 象形 指事 形聲 轉注 會意 假借 陳彭年 《廣韻》 象形 會意 諧聲 指事 假借 轉注 鄭 樵 《通志六書略》 象形 指事 會意 諧聲 轉注 假借 張 有 《復古編》 象形 指事 會意 諧聲 假借 轉注

表 2-1-1 六書次第之各家異同表 (謝雲飛,1963,頁 80)(續)

人名 書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趙撝謙 《六書本義》 象形 指事 會意 諧聲 假借 轉注 吳元滿 《六書正義》 象形 指事 會意 諧聲 假借 轉注 戴 侗 《六書故》 指事 象形 會意 轉注 諧聲 假借 楊 桓 《六書溯源》 象形 會意 指事 轉注 諧聲 假借 王應電 《同文備考》 象形 會意 指事 諧聲 轉注 假借

雖然次序有些不同,但名稱上並未超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與假借 六者。其中班固所說之「象事」、「象意」、「象聲」,即許慎所說之「指事」、「會意」

以及「形聲」;鄭眾所說之「諧聲」便是許慎所指之「形聲」。而後世多數襲用許慎 之六書名稱,另取班固之次第。茲以此六書之內容分述如下(林尹,1971;許錟輝,

1998):

一、 象形

《說文解字.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所謂象形,

就是像形之意,也就是像物之形,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來的,隨著物體的輪廓,用 詘曲的線條,畫出物體的形狀,例如「日」-「 」、「月」-「 」就是象形字。

二、 指事

《說文解字.敘》:「指事者,識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所謂指事,

就是以符號表示事情所要象徵的意思,因為事情沒有具體之形可像,只能用抽象符 號來表示,使人們看見它可以看見它所要表示的事情,觀察它可以發現它的意思,

例如「 」是指一件東西在另一件東西的上面,「 」則反之,這些都是指事。

三、 會意

《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所謂會意,

就是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合,使人領會出它的意思。比的意思是比附,類所指的 是相關事物或文字,便是比附相關的文字,綜合它的意思,以顯現它所指。例如「武」

字中的止象左足形「 」,而戈本形「 」,一表行動,一表武器,將兩者相關的字 連結起來,就成了意會戰爭行動的武字;「信」則人言必有信,因此結合人言二字 成信。

四、 形聲

《說文解字.敘》:「形聲者,以事為名,取闢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便是 取一字為表示類別屬性的形符,再取另一個字為表示聲音的聲符,「形」和「聲」

兩者的配合之下產生的字即為形聲字。例如「江」、「河」二字中的「水」以表水之 形,再取「工」、「可」來表示事物之聲。

五、 轉注

《說文解字.敘》:「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轉注有不同 的解釋,一是形轉,二是音轉,三是義轉,然《說文》之解釋含糊。轉注是「語基 相同,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間之轉注相釋」,例如「考」和「老」是同義 字,意義相同,字音也相近,但是形體卻不同,因此,考老之間的解釋,就是轉注。

六、 假借

《說文解字.敘》:「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所謂的假借,

便是在紀錄語言的時候,借用以造出來的同音文字代替尚未造初的文字。例如借本 義為「畚箕」的「其」字為語詞的「其」;又如「耳」本來是「主聽者也」的耳朵,

卻假借為語末助詞。

透過六書的造字條例,可知漢字的形、音、義之所以形成有其原理與規則,而

「形」、「音」、「義」就是文字的三要素。林尹(1971)指出漢字從字形而言,既紀 錄字音,也表現字義;在字音上,或效物形的音,或效物義的音;在字義上,既源 於字形,又源於字音,更加證明了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關係綰結密切,並發展出

漢字獨有的許多特性。

二、 漢字的特性

潘重規(1983)認為,漢字與世界各國文字特異之點,在於中國人不但可以用 聽覺接觸到文字所代表的聲音,同時可以用視覺接觸到文字所代表的意義,對於學 習認識記憶上都有莫大的便利,也是漢字優於他國文字之處。

許多學者埋首於漢字的研究多年,不管是針對學術研究而言,還是於語文教學 的使用功能上,也都對於漢字的特性有著許多的闡釋,其內容有多有少,但大致相 似。茲整理如表 2-1-2 所列:

表 2-1-2 「漢字特色」綜合整理表

年代 學者姓名 漢字之特色內容

1968 龍宇純 1. 由形音義三個質素所構成。

2. 可直接從字形上揣摩其代表的意義。

1971 林尹 1. 漢字的完整性。

2. 漢字的統覺性。

3. 漢字的穩定性。

4. 漢字的藝術性。

1991 萬雲英 1. 「音節-字」單元化,單音節是漢字的一個基本特點。

2. 構字規則簡明。

3. 意音結構的形聲字的科學性。

4. 同音字多。漢字單音節詞是由聲母、韻母和聲調組成的三維 模式,具有四聲表義的特點。

表 2-1-2 「漢字特色」綜合整理表(續)

年代 學者姓名 漢字之特色內容 1995 裘錫圭 1. 兩個層次的符號

2. 漢字同時使用了意符、音符、記號。

3. 「語素──音節文字」。

4. 要求每個字大體上能容納在一個方格裡的特點。

5. 可為雙音節造字,分開後沒有意義。

6. 可為假借字造字,分開後上有它本固有的字義。

6. 可為假借字造字,分開後上有它本固有的字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