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論基礎與可能影響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理論基礎與可能影響因素

自我效能和接受度都將影響其實施課程的效益(Anwar, 2019;Goode &

Margolis, 2011;Keren & Fridin, 2014;Pittí et al., 2013;Zhong & Xia, 2020); 且有學者指出,教師在應用科技工具進行教學時,會因為受到許多因素 的限制而影響教學意願(Baek, Jong, & Kim, 2008)。

根據前述的文獻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教學現場和相關研究大多將機 器人教學應用於跨領域的學習中,針對跨領域的學習,Lin 和 Williams

(2016)便曾提出,了解教師進行跨領域教學的影響因素,可以提高跨

Ajzen(1985)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是將 Fishbein 和 Azjen(1977)

的理性行為理論加入「知覺行為控制」因素,以檢視無法被意識控制的 行為如何影響行為意向以及行為,其理論架構如圖2-1。

2-1 計畫行為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Ajzen (1985)。

在計畫行為理論中,行為意向(Intention)是用來預測實際行為的關 鍵因素,又行為意向會受到對其他三個因素,例如「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和「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的影響。態度指的是一個人對某行為產生的正向或 負向評價;主觀規範指的是一個人感受到的社會性鼓勵或壓力,包含來 自主管、家人或同事的支持度或壓力;而知覺行為控制則是指一個人對 自己是否具有能力執行某一行為,或是能否掌握足夠的資源去執行該行 為。此外,在計畫行為理論模式中,知覺行為控制對個人的行為會產生 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換句話說,當個人無法掌握適當的資源,或者對自 身能力感到不足時,即便擁有正向的態度和高支持的主觀規範,仍然會 影響到個人是否進行某行為的決定,然而,當個人對該行為的認知較少、

可操控的資源發生變化、或是當有新的條件加入情境時,知覺行為控制 對於行為的預測準確程度便會降低,因此在計畫行為理論的架構中,知 覺行為控制對行為的影響以虛線表示。計畫行為理論在教育研究中被用 於預測教師的行為意向和實際教學行為,是以當教師對某教學行為抱持

正向的態度、高支持度的主觀規範、以及具有高程度的知覺行為控制,

則會提高教師的進行某一教學行為的意願,進而影響教師實際進行某教 學的行為。

計畫行為理論時常被用來預測教師對於某議題的行為行為模式與 影響因素(Crawley, 1990;Zint, 2002),又應用機器人作為科技工具進行 跨領域或 STEM 教學已是現今非常普遍的機器人教學課程,故計畫行為 理論也經常被用以探討教師應用科技工具進行教學或是實施跨領域教 學的行為意向。例如,Lin 和 Williams(2016)藉由延伸計畫行為理論模 式,探究職前科技教師實施跨領域教學的行為意向及影響因素,其研究 結果顯示跨領域教學行為意向會受到教師的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 影響;Li、Kam 和 Zhang(2019)透過計畫行為理論模式檢視科學教師 實施跨領域教學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行為意向會受到態度、 同科技工具於教學中的行為意向,例如,Teo、Zhou 和 Noyes(2016)在 研究中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模式探究影響教師使用電腦進行教學的因素,

響。依據Ajzen(1985)的研究顯示,當中學教師對機器人教學認知較薄 弱、無法掌握教學資源、抑或是有新的挑戰(例如課綱調整)的時候,

知覺行為控制對實際教學行為的預測力會降低。在本研究中,參加者皆 為曾指導過學生參加機器人競賽的中學教師,其對機器人教學知識有較 完整的概念、對於資源的掌握度高、也較能解決教學過程中的挑戰,又 知覺行為控制在本研究中代表教師掌控機器人教學的資源的程度與解 決實際教學困難之能力,此二者應會影響教師實際實施機器人教學的情 況,故本研究推論中學教師的知覺行為控制會對實際教學行為有直接的 影響關係。

透過上述之文獻分析可以發現,如今計畫行為理論已廣泛使用於教 育領域之研究,且能有效預測教師使用科技工具進行教學、或是實施跨 領域STEM 教學的影響因素。據此,可推論於本研究中之假設如下:「態 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分別對中學教師實施機器人教學 的「行為意向」有影響關係;「行為意向」對中學教師實施機器人教學的

「實際教學行為」有影響關係。又藉由上述文獻蒐集發現有研究顯示,

知覺行為控制對於教師的實際教學行為會產生直接影響(Salleh, 2016), 且在本研究中,中學教師對於機器人教學的自我效能與資源掌控程度應 確實會影響教師之實際教學行為,故可以提出本研究之假設:「知覺行為 控制」會對中學教師實施機器人教學的「實際教學行為」有影響關係。

二、其餘之可能影響因素

計畫行為理論雖然最初被提出來是主要應用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 研究範疇中,然目前已有許多以計畫行為理論模式作為理論基礎探討教 師行為意向影響因素的教育相關研究(Dillon & Sointu, 2015;Sadaf, Newby, & Ertmer, 2016;Taherdoost & Masrom, 2009;Valtonen, Kukkonen,

制兩個因素能有效彌補科技接受模式忽略社會影響因素和使用者的內 在動機因素的缺漏,另外,知覺行為控制因素用於考量現實層面的狀況,

同時檢視教師自我效能的展現(Taherdoost, 2018),因此使用計畫行為理 論模式來探究教師的行為意向不僅能了解社會因素對教師的影響,同時 衡量教師自我效能對其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

除了模式中的因素外,教師對於某課程的重要性評價高或低也是影 響教師是否願意規劃或進行該課程的原因(Lin & Willians, 2016),若教 師認為機器人教學重要性高且對於學生學習會產生正向的效益,則教師 面的環境條件及教師自我效能表現(Taherdoost, 2018)。據此,依據計畫 行為理論模式與前述資料搜集的結果,可以推論到本研究中得出以下假 設:(1)「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三個因素分別會影響教

師的行為意向表現程度;(2)「實際教學行為」的表現程度會受到知覺行 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的影響;(3)「價值認定」會影響教師的「態度」、「知 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綜合以上,本研究所用之延伸型計畫行為 理論模式中包含「價值認定」、「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

「行為意向」和「實際教學行為」等六項因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