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定向之意義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涯定向之意義與相關研究

壹、生涯定向與未定向之意涵 

生涯定向  (career decision)  乃是一個人在面臨生涯決定時,受到不同環境刺 激後,所反應出來的認知和情緒的學習經驗(林幸台,1987);是指個體在許多 選項中權衡輕重緩急之後,做出對於自己個人生涯發展最有價值和意義的生涯方 向之決定。生涯決定的概念源自於英國經濟學,Krumboltz (1987)等人認為一個人 作出生涯決定,必定是在所有可能的選擇方案中,選擇其中具有最大酬賞及最小 損失的方案(引自洪文婷,2009)。 

生涯已定向  (career decidedness)  則指個人已澄清其生涯目標、瞭解自我與 環境的訊息、並且能處理各種阻礙的現象,進而做出適當的生涯決定、確定未來 個人的職業選擇,且準備開始執行,或已執行其生涯決定的一種狀態(金樹人,

1997;紀憲燕,1994)。反之,無法做出明確生涯決定,具有生涯選擇難題者,

則為生涯未定向者。 

過去的研究對於生涯未定向投注了許多關注,且已產生豐富的成果。相較之 下,對於生涯已定向之研究則顯得不足。也許學者認為生涯未定向的人對於生涯 協助的需要更為迫切,而生涯已定向者則較無此方面的問題不良,故反應在研究 興趣偏向於生涯未定向的議題。但是目前逐漸有研究發現部分生涯已定向之大學 生,對其早期形成之生涯決定感到不滿意或發覺不適合(Newman, Fuqua, & 

Minger, 1990)  ,因此轉換跑道或重新進行生涯探索(Herr & Cramer, 1988)。Jones  於 1989  年針對大學生生涯定向的調查發現,大學生中有 20.8%為生涯已定向 者,但對其生涯目標卻感到不滿意(引自劉淑慧、朱曉瑜,1999)。而林清文(1994)

之研究也發現生涯已確定的大學生仍有少部分對其生涯目標感到不滿意。由此可 見,對於生涯已定向之大學生仍有必要探討其定向的內涵。 

貳、生涯定向的類型 

綜觀過去對生涯定向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們對於所謂的生涯決定狀態各以不 同的角度進行分析,並提出不同的生涯定向類型,簡述如下: 

一、Marcia 的分類 

Erikson (1963)  與  Marcia (1966)  皆認為「職業決定」之認定,是個體生涯認 定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發展任務,一旦缺乏認定感,則個體會反應出生涯決定的 困難,造成生涯不確定(引自楊智馨、林世華,1998)。 

Marcia (1980)  基於「要達成認定就要經歷過危機」和「認定的主要目標是解 決職業和意識型態危機,投入個人選擇,而後形成承諾」兩個假設,以危機  (crisis)  和定向感  (a sense of commitment)  兩個向度,來劃分自我認定的成功與否。共 可分為四種認定狀態: 

(1) 自主認定  (Identity achievement):已有自己決定的職業目標,再度經 歷衝突的可能性低。 

(2) 尋求認定  (Moratorium):目前正在經歷選擇生涯目標的危機,因為信 念、價值觀仍猶疑不定,因此容易高焦慮、善變與延遲行動,但另一 方面也可能積極主動、有高度創造力。 

(3) 提早認定  (Foreclosure):已確定職業目標,但未曾經歷過自己探索的 過程與面臨抉擇之危機,而是接受父母和他人安排而定向。傾向遵循 傳統價值和社會標準,很少從不同觀點看待事物。 

(4) 混淆認定  (Diffusion):面對抉擇的危機,個人缺乏承諾,對於壓力可 能採退縮的方式因應,生涯方向與職業目標漂浮不定,隨時可能做職 業轉換。 

   

二、金樹人等人的分類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等人(1989)參考 Marcia (1980)的理論,將大學生 生涯定向分為五種,向度與例題如下: 

(1) 自主決定型:如「我曾經對將來要選擇何種職業感到困惑,無法決定,

但經過一段日子的探索,我現在已肯定未來的職業方向」 

(2) 他主決定型:如「我沒有經歷過困惑無法決定的階段,但我知道以後 要做什麼」 

(3) 迷失方向型:如「我還不知道以後選擇什麼職業好」 

(4) 探索性未定向型:如「我對將來選擇何種職業感到困惑無法決定,主 要是因為我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對職業世界的認識還不夠清楚的緣故」 

(5) 焦慮未定向型:如「我對將來應選擇何種職業感到困惑無法決定,主 要是因為面對決擇,我經常會感到焦慮,就算是有機會讓我了解自 己,認識職業世界,我還是很難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 

金樹人等人(1989)以 950 位大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後發現,國內大學生生 涯定向情形約 56%皆處於迷失方向和未定向型。 

三、  Jones 與 Chenery 的分類 

近年來,開始受到矚目的則是 Jones 與 Chenery (1980)  所提出多向度的生涯 定向狀態(洪文婷,2009),他們將生涯定向分為: 

(1) 生涯定向程度  (decidedness):  個體對於未來生涯、職業方向和目標 等所抱持的確定程度。 

(2) 對定向狀態的滿意程度  (comfort with level of decidedness):指個體對 於自己目前生涯定向狀態的主觀感受,而這些感受將可能影響或增強 個體的行為或決定。 

(3) 未定向原因  (reasons for being undecided):指影響個體無法形成滿意 之生涯決定的阻礙因素。Jones 與 Chenery (1980)認為,不同的未定向 因素,導向不同的因素模式和生涯處遇方式。 

事實上,Jones 與 Chenery (1980)  認為,生涯定向者若對自己定向狀態感到 不滿意,那麼他們可能比生涯未定向者更需要協助。Jones 與 Chenery (1980)  的 研究結果指出,生涯已定向且對此感到滿意者的自我認同顯著高於已定向但卻不 滿意者的自我認同,因此,了解生涯已定向者對其決定的滿意程度  (comfort)  亦 有其必要。Newman、Fuqua 與 Minger (1990)應用生涯成熟問卷─態度量表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Attitude Scale)  探討大學生的生涯定向,也發現確實有 一群學生生涯已定向,但對於生涯的焦慮感近似於未定向者。 

参、生涯定向的測量 

一、職業決定量表  (Vocation Decision Scale, VDS) 

Jones  與  Chenery (1980)  依照多元變項的概念所發展的職業決定量表,採用

「生涯定向程度」、「對定向狀況的滿意程度」和「未定向原因」三個向度來評量 生涯定向狀態。不過  Jones  與  Chenery  的研究所關心的議題主要是辨認生涯未 定向的成因,因此排除高度生涯已定向  (complete vocational decidedness)  的人。

而利用該量表所做的研究發現生涯未定向成因有三類:(1)一般性自我不確定  (general    self‐uncertainty):包括猶豫、缺乏做決定能力及職業潛能的信心、缺乏 對自我的了解,如興趣、技術或能力;(2)低選擇/工作適配度  (low choice/work  salience):包括興趣或能力與其所讀之專業領域不相符、以及缺乏執行該工作的 動機等;(3)轉變中的自我  (transitional self):包括缺乏教育或職業資訊、與重要 他人的衝突等;此類的人感受到外在而來的作決定的壓力,如父母,但仍自覺認 識自我、以及職業世界的必要。 

 

二、生涯決定困難問卷(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CDDQ) 

Gati、Krausz  與 Osipow 於 1996 年發表一套職業選擇過程中,可能遭遇到之 決策困難的理論性分類  (theoretical taxonomy),並實徵檢驗此分類的適切性。研 究結果將生涯定向之困難的測量分為兩個階段、三個類別、以及共  10  種職業決 定困難因素:(1)「開始決定過程前」之階段  (prior to beginning the process)─「尚 未準備就緒」類別  (lack of readiness):包含 1.  缺乏動機、2.  猶豫不決、3.  不適 切的迷思;(2)「決定過程」階段  (during the process)─「缺乏資訊」類別  (lack of  information)、以及「不一致訊息」類別  (inconsistent information);前者包含 4.  知 識的缺乏、5.  自我知識不足、6.  職業資料不足、以及 7.  獲得訊息方法的不足;

後者則包含 8.  不可靠的訊息、9.  內在衝突與 10.  外在衝突。 

三、生涯決定困難量表 

田秀蘭(1998)翻譯  Gati、Krausz  與  Osipow (1996)  所發展的生涯決定困難 問卷,並依照台灣學生樣本特質進行修訂,加列「文化環境因素」,用以診斷國 內大專生生涯決定問題。修訂後結果總共分為四大類困難,分別是「尚未準備就 緒」、「各方面訊息不足」、「訊息不一致」和「文化環境因素」,其因素分析結果 與 Gati 的結構模式相同。 

四、生涯發展問卷 

林清文(1994)依據  Jones 與 Chenery (1980)  的多向度生涯定向理論,編製 了「大學生生涯發展問卷」。量表架構包含「生涯確定」與「不確定源」兩大向 度。生涯確定狀態又分為「生涯確定程度」和「生涯滿意程度」;生涯不確定源 則包括「猶豫習性」、「覺察不足」、「志趣不合」、「生涯決策焦慮」、「認識不足」

和「信心不足」等六大類。 

茲將上述各測量工具整理於表 2‐2‐1: 

 

表 2‐2‐1 生涯定向測量工具摘要表 

作者  量表名稱  測量向度 

Jones 與 Chenery  (1980) 

職業決定量表  (Vocation  Decision Scale, VDS) 

1. 生涯定向程度 

2. 對定向狀況的滿意程度  3. 未定向原因 

Gati、Krausz  與  Osipow (1996) 

生涯決定困難問卷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田秀蘭(1998)  根據  Gati et al. (1996)  生

涯決定困難量表翻譯修 林清文(1994)  參照  Jones  與  Chenery 

(1980)  編製之「生涯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