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討論

第二節 討論 

 

        本節將根據前述之研究結論,依主題分別進行討論。 

一、政大學生之生涯資源現況與需求 

        從研究中發現,政大學生雖然對學校中的各種生涯服務資源有所認識,但實 際會使用的人數比例卻相對低。細究之下會發現,大一學生中對校園的各種資源 有所認識的人最多,返倒是年級愈高對資源知道的人數比愈低。不過在資源的使 用上,卻是大四、大五的學生要比大一學生使用的多。可能的原因是生涯問題對 大一的學生而言並不是那麼急迫,雖然學校已早早讓其知道校園存在的生涯資 源。另外,由學生們傾向於向學長姊或系上老師尋求協助,也可以看出生涯資源 的「能見度」雖是基本條件,但可接近性可能更重要──意即,這些服務學生是 否容易取得?是否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本研究前期,為修改量表曾與 20 位學生進行訪談,其中便有學生指出,雖 知道學校有職涯中心、諮商中心等單位可提供生涯服務,但因「感覺」不熟悉、

不方便、課業相關發展全校性單位難以解答、以及無法像諮詢系上老師或學長姊 般方便、就近…等因素,是故即使知道有資源可使用,卻可能還是不會去使用。 

        不過,儘管如此,有關生涯相關活動方面,調查結果仍指出,學生對於相關 生涯服務仍是需要的,因此,或許未來在舉辦相關活動時,可就服務的「方式」、

「設計」等層面進行斟酌,例如,針對單一學院的生涯活動、直接走入班級的生 涯服務以及和導師的合作等,都可以提高服務的精緻度,更能滿足學生們獨特的 需求。此外,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亦學校各單位提供生涯協助資源是否淪為浪費的 關鍵。 

二、政大學生之生涯定向狀態 

        本研究顯示政大全體學生中,有將近六成的學生是屬於生涯未定向者,此發 現與過去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學者田秀蘭(1998)、金樹人(1989)的調查

皆指出較高比例的大學生仍處在未定向階段。如果進一步就來看年級,大一學生 尚未決定生涯定向的人數最多。此外,本研究中,亦將「生涯定向」分為數個層 次──因此,即使學生指出「已」決定就業或升學,在下一個問題仍可能表示自 己「尚未」決定職業類別或科系類別。由此可理解,即使學生已選擇就業或升學,

並不代表這群學生可被放在生涯服務之外,可能仍須進一步探索其定向的內涵;

過去的研究者便有類似的呼應,例如,他們提到,即使生涯已確定的大學生,仍 可能對其生涯目標不滿意(Jones, 1989;  引自劉淑慧、朱曉瑜,1999),又或者,

大學生早期形成的生涯決定到了晚期,可能發現不適合,而需要重新進行探索 ( Newman, Fuqua, & Minger, 1990; Herr & Cramer, 1988)。所以,如何協助學生進行 自我及就業環境的探索是生涯服務的重要課題。 

        此外,較多學生傾向選擇與自己所學相關的職業或科系做為生涯目標,這部 分或許是熟悉感、已經培養對該領域的認知、已學有專精所致。104 人力銀行的 調查便指出,2007 年在畢業前就找到工作的大學生認為,他們之所以能順利獲 得主管青睞的關鍵因素之一為「相關科系畢業」;尚不論企業主之評價標準,就 學生「主觀」方面的看法,選擇相關科系或許可部分提升其自信和安定感,以面 對生涯發展過程中的挑戰。 

        又,本研究亦發現政大學生在就業的選擇中,最多人試圖兼顧興趣和現實條 件,其次為以現實條件為主,以興趣為優先考量的比例佔最低。但是,大一的學 生中,卻有較多比例的人選擇興趣優先於現實條件。不過,無論以何種條件為生 涯選擇方向,皆反映出學生們在生涯發展進程中的自我調適過程,就「生涯適應 力」的觀點而言,不同選擇的學生,未來可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自然需要自我 準備以因應不可預期的變化  (Savickas, 1997)  。 

三、政大學生之生涯困擾問題與生涯抉擇不安感狀態 

        本研究顯示在生涯困擾問題中,困擾程度最高依序為「自信」、「求職管道方 法」、「自我認識」、「焦慮猶豫」、「產業趨勢」等。其中自信、自我認識與焦慮猶 豫,屬於個人內在世界的認識與探索,而求職管道方法與產業趨勢,則屬於外在

環境的認識與了解。此結果顯示,在生涯困擾問題處遇上,需兼顧個人內在世界 與外在環境的探索與了解,才是對生涯輔導介入的有效策略與方法。在「生涯抉 擇不安感」的平均數得分雖偏低,但約有 1/4 學生的平均數得分已達「符合」以 上的焦慮不安情緒,約有 2.3%的學生已出現較嚴重的心理不健康狀態。 

另外,就「生涯困擾程度」各別題目上的反應來看,和「做決定」、「自信」, 

與「就業市場的變化」等皆有 1/3 以上的學生自覺是其生涯困擾的問題。由於大 學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協助個體從青少年邁向成人。做為成人,能確定自己的生 涯目標,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是很重要的成熟指標。政大學生反應的生涯抉擇困 難,其實就是在疑惑「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在過去的輔導經驗中,

當學生們對自己的了解越充分,對自己越有自信,面對生涯的問題就較不會茫然 與困惑。建議後續在生涯輔導介入上,可提前為學生預作心態上的準備,並從生 涯輔導的主題擴大成自我探索的思考,鼓勵學生多做嘗試與探索,以協助學生們 更能成熟與自在地為自己的未來作選擇。此外,在就業市場的變化上,研究結果 顯示外在環境就業市場的變化,的確對這一代的年輕人,形成更嚴峻的挑戰。因 此在生涯輔導介入上,習慣過去思維的傳統輔導人員,如何跳脫框架,以更新更 符合目前的就業趨勢的角度來介入處遇,是在生涯輔導上值得思考的議題。 

以「生涯抉擇不安感」的各別題目上的反應來看,反應較高的生涯抉擇不安 感問題上,皆與「焦慮」情緒有關,反應較低的生涯抉擇不安感問題上,較與「無 望悲觀」的情緒有關,可見本校學生在面對生涯抉擇問題上,雖然焦慮但多數人 不至於對未來感到悲觀失望。 

 

四、政大學生背景特質在生涯問題上的差異 

        本研究發現政大學生於生涯問題上的得分在性別、年級、學院和自評成績上 有差異。男生的困擾程度及生涯抉擇不安感較低,此結果與學者田秀蘭於 1998 年的研究結果並不相同,其發現大學男女生的生涯決定困難並無差異。本研究的 結果或許與過去學者認為  (Betz, 1994)  女性在生涯發展上,容易遭受環境的阻

隔,例如受到性別角色刻板化、個人/社會化的阻隔,家庭和生涯的衝突等因素 的影響;也可能是女性特質,如情緒導向的影響,例如本份量表就顯示女生較易 猶豫、焦慮,女生在「人格特質」因素上的平均得分便遠高於男生。 

        本次研究也顯示出學院之間的生涯問題、困擾程度、生涯抉擇不安感等有所 不同。整體而言,法律學院和理學院的學生主觀知覺的生涯困難較少,此部分可 能與大部分法律學院學生之生涯方向較明確有關,未來從事司法官、律師、法律 顧問等工作,其職業方向較不若其他學院學生模糊或開放,如文學院、外語學院 等。至於理學院方面,其知覺之生涯困難較低,可能是與性別因素的交互作用,

或理工背景之特質的影響。然,此部分需未來進一步的分析探究。 

        至於年級方面,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生涯困難程度,相較於碩博士生高,與 過去類似的研究結果相似(田秀蘭,1998)。或許,隨著年齡因素,年紀較大者 有較多的歷練,對生涯方面的思考也較多,因而呈現出的困難較少,而大學階段 確實是個體生命中生涯的過渡時期,其焦慮感可能較高(黎麗貞,1997)。此外,

本研究發現個體的生涯困難隨著年級之不同而遞減,也符合「生涯適應力」概念 中,生涯乃一「動態性」發展的本質。簡言之,個體確實是不斷地主動調節以適 應環境發展及改變的有機體,人們是會為自己找尋生涯出口的。 

        此外,不令人意外地,自評在校成績較好的學生,總體而言,其所知覺的生 涯困難程度較低。此結果與張佳晏(2003)的研究結果類似,她發現生涯自我效 能較高的女大學生,其生涯阻隔越低。因此,雖然自評在校成績並不代表實際的 專業程度或能力,但它確實影響個體的自我評價,更影響其所知覺到的生涯決定 困難、以及生涯抉擇不安感。 

五、政大學生生涯定向狀態在生涯問題上的差異 

        本研究結果支持「生涯已定向者」之生涯困難與焦慮程度低於「生涯未定向 者」之論述(田秀蘭,1990),顯示生涯定向與否確實影響個體所知覺的生涯問 題多寡、焦慮程度等;換言之,個體若對其生涯方向有越清晰的澄清和輪廓,則 其心理安定感越高,也表示個體對就業環境、職業發展趨勢、對自己特質的了解

等認知成熟度較高  (Marcia, 1980)  。 

        本研究特色之一,乃探索了就業者的「興趣」或「現實」之抉擇。就生涯適 應力的觀點而言,一個適應的個體,不僅能調適個人內在的感受,也能調適自我 以適應外在環境與解決問題  (Savickas, 2005)  。如同本研究所支持的結果──能 兼顧個人興趣和現實條件者,其在生涯困難量表中的各分量表或困擾因素得分皆 最低。反之,若僅考慮現實條件者,可能因面對個人內在的較大衝突,如必須犧 牲自身的真正興趣以迎合外在的要求、條件、甚至期待,終將產生個體生涯發展

        本研究特色之一,乃探索了就業者的「興趣」或「現實」之抉擇。就生涯適 應力的觀點而言,一個適應的個體,不僅能調適個人內在的感受,也能調適自我 以適應外在環境與解決問題  (Savickas, 2005)  。如同本研究所支持的結果──能 兼顧個人興趣和現實條件者,其在生涯困難量表中的各分量表或困擾因素得分皆 最低。反之,若僅考慮現實條件者,可能因面對個人內在的較大衝突,如必須犧 牲自身的真正興趣以迎合外在的要求、條件、甚至期待,終將產生個體生涯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