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定義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個概念最早是源自於 Bandura(1977)的社 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其認為個體的行為表現是受到環 境、個體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個人行為三者的交互作用影響。而自我效能 指的是個體對自己從事某項工作或者是表現某種行為所具有的能力,以 及對工作或行為可能達到何種程度的一種主觀評價;換言之,即是個體 預 估 自 身 完 成 某 項 工 作 所 具 有 的 能 力 與 信 心 程 度 (Taylor &

Betz,1983)。也就是說,當個體的自我效能高時,則表示越有信心完成

某件事情;反之,當個體的自我效能低時,則表示越沒有信心完成某項 事情。而生涯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是延伸於自我效能理論的一 個理論框架(Betz & Hackett,1981),其將自我效能理論概念應用在生涯

領域。指的是個體對於從事與生涯選擇和生涯適應相關行為的自我效能 評價(Lent & Hackett,1987)。

而生涯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在生涯決定過程中的態度與行為(Luzzo, Funk, & Strang,1996)。如同自我效能般,個體若有高生涯自我效能,則 未來在生涯選擇上較能彰顯出自身的興趣以及會有較寬廣的選擇,在態 度上會有較正面的想法;相反地,若個體是低生涯自我效能者,儘管是

有興趣的職業,仍然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勝任以及面對未來的生涯選擇 會有所侷促。學者Niles & Sowa(1992)指出低生涯自我效能的人會比擁 有高生涯自我效能的人擁有更高的生涯決定焦慮感。換句話說,若個體 缺乏生涯自我效能時,將容易產生不滿意的生涯抉擇、計畫以及成就,

當 面 對 生 涯 阻 礙 或 者 負 面 經 驗 時 , 會 產 生 恐 懼 感 (Betez &

Hackett,1981)。隨著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的增加,Taylor 與 Betz 在 1983 年的時候,延伸生涯自我效能概念,提出了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指的是個體對自身可以成功地完 成在生涯決策上的信念程度。然而,為了測量此效能,亦發展了生涯決 策 自 我 效 能 量 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 簡 稱 CDMSE)。最後,在其研究結果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高的人,其生 涯定向較確定;反之,若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偏低者,其生涯定向較不穩 定。且若個體是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人,那麼個體會避免採取某些行 為,導致自身的生涯停留在未定向的狀態(Taylor & Betz,1983)。

二、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理論內涵

在針對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上,最一開始的研究並沒有將生涯自我 效能視為多因素的一個概念。然而,國內學者田秀蘭與郭乃文(2002)所 編製的「成人生涯認知量表」中,有「自我效能」此一分量表,此部分 用來測量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此分量表將「自我效能」分成:信心強

度、難度知覺以及推論性三個因素:1.信心強度:指的是個體相信自己 能夠完成一項任務的信心程度。2.難度知覺:指的是個體自身覺得工作 任務難以完成的主觀知覺。3.推論性:指的是個體認為自身某方面的能 力可以推論到其他方面的主觀想法。而國外學者 Taylor 和 Betz(1983)以 Crites(1961,1965)生涯成熟模式中關於生涯決定的五個因素為標準,編製

了「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其中有:自我評估(Self-Appraisal)、職業 資料(Occupational Information)、目標選擇(Goal Selection)、計畫(Planning) 以及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五個因素。整理過後如表 2-1-1 所示:

表2-1 生涯自我效能內涵之彙整

學者 年代 生涯自我效能內涵

Taylor、Betz 1983

1.自我評估 2.職業資料 3.目標選擇 4.計畫 5.問題解決 田秀蘭、郭乃文 2002

1.信心強度 2.難度知覺 3.推論性

雖然國內針對「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以及「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

兩個概念有許多的研究,其研究者各自也修訂的不同量表,但綜觀後發 現其內涵不脫於上述 8 種因素,因此在本研究中不多加敘述其他研究所 修訂量表之因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