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涯調適力

一、 生涯調適力之定義

生涯調適力的概念被提及是在 Super 與 Knasel(1981)針對 20 世紀末 期到 21 世紀後,就業市場變化情形對個人與組織上的影響。當時,Super 與Knaesl(1981)所指的生涯調適概念具有四項特性:

1. 不將焦點放在個體成熟或成長的狀態。

2. 視個體為主動行為者。

3. 關注「人-環境」之間的互動,而不是「人」對「環境」的配合。

4. 注重調適的歷程,亦指個體在職業環境中,如何在可接受的壓力

下與自身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力之間取得平衡。

隨著相關研究的發展,Savickas(1997)將 Super 的概念延伸,發展出 生涯調適理論。他以生涯調適力的概念來取代「生涯成熟」,強調個體 運用有目的性、彈性以及有力的方法或策略去因應多變職業環境的需 求。而生涯調適指的是個體在準備或進入一個工作場域時,對於面對社 會環境中可預期或無法預期的工作任務以及工作環境變遷的準備程 度。他強調生涯調適力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個體在面對每一天不斷 地變換的人與環境中,必須要在其中取得自己與所處的環境之間的平 衡,因此生涯調適為一心理社會構念,注重個人與社群連結以及建構個 體生涯時的因應歷程(Savickas, 2013)。簡言之,生涯調適是個人在因應

目前或未來的生涯發展任務、生涯轉換以及個人遭遇挫折時的心理準備 程度與內在資源,並非是以適應作為目的(Savickas, 2013)。

二、 生涯調適力之理論內涵

早期,Savickas(1997)提出的生涯調適力指的是個體的心理準備程 度,意即個人對自身工作角色可預見的任務因應,以及面對工作任務和 環境不可預期時,所進行的調整。當時調適力的三大內涵為:計劃態度、

自我及環境探索以及清晰的決策態度。隨著生涯調適的研究發展,

Savickas(2013)將此概念形成更完整的理論模型,將「調適」分成四個成

分 , 分 別 是 : 調 適 準 備(adaptive readiness) 、 適 應 資 源 (adaptability resources)、調適反應(adapting responses)、適應結果(adaptation results)。

調適準備指的是意願的心理特質,去面對陌生、複雜、因為職業發展任 務或職位轉型所帶來的不明確的問題以及工作創傷;適應資源指的就是 生涯調適力,並且根據四個內涵進行衡量: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 好奇以及生涯信心;調適反應則是表現調適的解決變化環境行為,像是 生涯規劃與生涯探索等;最後生涯結果指的是調適行為後的結果,通常 以生涯決定、生涯承諾、工作滿意度等來衡量(Hirshi et al, 2015)。

由於本研究想探討的是生涯調適力的效果,因此針對適應資源的四 個衡量構面進行解釋,本研究以 Tien、Wang、Chu 與 Hung(2012)針對 Career Adapt-Abilities-International Form2.0 (CAAS- International)的臺灣

實證研究量表進行施測,因此以下僅針對四個內涵進行解釋:

(一) 生涯關注(Career concern)

指的是個體能對自身未來職涯發展有所關注,並能意識到對未 來發展做準備的重要性。

(二) 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

指個體對於自身未來職涯發展擁有控制感,並且相信自己在個 人生涯的建構上是擁有自我決定以及負責的。

(三) 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

指的是個體對自身未來職涯發展擁有的可能性感到好奇及期 待,並且願意對此可能性進行積極的嘗試與探索。

(四) 生涯信心(Career confidence)

指個體對自身未來職涯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對自己是否 能有效克服與因應之預期感,亦即個人對自我能否適當處理之 自我效能。

除了內涵外,生涯調適的中間層次包含了態度(attitudes)、信念(beliefs) 與能力(competencies)三個部分。態度指的是引起個人行為的情感與感

受;信念為指引個人行為改變之意向;能力則是指個人的理解能力與解 決問題能力。而第三層為職業行為(vocational behavior),為整個理論模 式中最具體的層次。該行為與個人生涯因應行為有關,像是:適應工作

上的變化、熟稔並處理個人具備的發展任務、工作上的創傷以及工作轉 換時的協商等。簡言之,生涯調適理論除了四個主要抽象層次的內涵以 外,亦包含了態度、信念、能力與行為層面的意涵,後兩者的層次會透 過個體擁有抽象層次的四個內涵,進而形成個人對生涯任務與挑戰的態 度、信念與能力,以及最終的具體行為展現,以協助個體達到適應的狀 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