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道及器:《漢書.藝文志》的部次觀點

道、器之辨,典出《易繫辭》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 器」,講述的是宇宙間無形、抽象的秩序、動力、原理和有形、具體的事物、

制度、法術間的相對關係。道是器的源頭與基礎,器是道的實踐與應用,兩 者之間既有發生先後之別,又有本末相須、體用合一的關係39

39 如孔穎達疏曰:「道是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旡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 而後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謂之道也;自形內而下者,謂 之器也。形雖處道器兩畔之際,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質可為器用」。見王弼、韓康 伯注,孔穎達疏,《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0),頁158。

。借此為喻,

則「由道及器」顯然是《漢志》在折中六藝之外部秩古書次第、條別古學源

流的另一重要原則40

首先,從《漢志》由六藝到方技各略的部秩先後來看:

。以下,我們便分別針對六略的先後,個別圖書的類屬 與部秩,以及各略之內各種圖書的次第等三個方面提出說明。

一、〈六藝略〉「總敘」已經明言:樂、詩、禮、書、春秋,

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 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於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 之更用事焉。

說明六藝之旨在本於天地之道,備論王官治世大端,故列在六略部首41 二、〈諸子略〉,如前文所述,其「總敘」謂:「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 與流裔」,可知諸子被視為王官流亞、六藝羽翼,故次序於六藝之後;又,

如章學誠所說:「諸子立言以明道,兵書、方技、數術皆守法以傳藝,虛理 實事,義不同科故也」

42

40 如章學誠就曾以《漢志》諸子論治之書為例指出:「諸家之言,部於首條,所謂道也;其相 沿典章故事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此外,在他的筆下,道不但往往可與言、體、

本、文辭、虛理相擬,指謂比較抽象的原理大綱;器也往往與法、用、末、藝、制度、

實事、典章故事、法術名數相當,指涉比較具體的制度、技術或作法。以上,見氏著,

《校讎通義》,〈補校漢藝文志第十〉八、〈校讎條理第七〉五、〈補校漢藝文志第十〉

四、〈漢志兵書第十六〉三,頁578、573、576、607-608。

,因此,諸子又列在兵書、數術與方技之前。

41 值得一提的是,章學誠曾指出:「後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經,以謂六經載道之書也;而 不知六經皆器也」,(見《文史通義.原道》中,頁40),這自然否定了六藝為「道」的論 述,而且也與他個人對「六經皆史」、「皆先王之政典」的認識及「道器合一」、「道 不離器」、「即器言道」、「道因器而顯」等灼見有關。不過,「六經皆器」的理解卻 和《漢志》的本義並不一致。事實上,如〈六藝略〉敘論所云,《漢志》將六經視為「載 道之書」是非常清楚的。另,晚近對《漢志》體例中「由道及器」一條的相關研究可參,

王璇,〈從「道」的核心到「術」的外在——《漢書.藝文志》根本排序原則淺議〉,

《經濟與社會發展》,1:2(2003),頁157-158。

42 章學誠,《校讎通義》,〈校讎條理第七〉,頁573。

三、〈詩賦略〉,「總敘」以為此詩賦歌謠者,起於周道寖壞,春秋之後 布衣賢人所作。詩本「諭其志」、「別賢不肖而觀盛衰」,賦重「惻隱古詩」

有「風諭之義」,歌謠則「可以觀風俗,知薄厚」,可見詩賦之指固有上探六 藝、諸子遺韻之處,惟秦漢以下多沒其風諭之義,故次於諸子之後43

四、〈兵書略〉,「兵權謀」敘錄引《老子》「以正守國,以奇用兵」論其 指意,顧實則以《孫子》所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因此指出:「道 家與兵家通也」

44

五、數術、方技之所以部次六略末座,其一,如前引章學誠說,以其多 法術名數,而少虛理、文辭,相對於前此諸略最近於實用;其二,文辭易傳 而度數難久,故數術「雖有其書而無其人」(〈數術略〉「總敘」),方技也有「今 其技術晻昧」(〈方技略〉「總敘」)的困境,其授受端緒、家法源流相較於諸略尤 為不明

,是知兵者雖主武備器械、法術技巧,但亦有近於諸子道 論的一面,故鄰接於數術、方技之前;然兵者,《老子》所謂奇道,不祥之 器也,故又次於詩賦之後。

45。至於數術、方技之遞為先後,則大體反映天道為人道之本的意義46

43 如章學誠說:「賦者,古詩之流」,又說:「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國諸子:

假設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非儲說之屬也;

徵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也。雖其文逐聲韻,旨存比興,而深探本源,實能自成一子之 學,與夫專門之書初無差別,……然則三種之賦,亦如諸子之各別為家,而當時不能蓋 歸一例者耳」。見氏著,《校讎通義》,〈漢志詩賦第十五〉二、三,頁604。此外,有 關《漢志.詩賦略》的研究討論,尚可參:汪祚民,〈《詩》入樂與《漢書.藝文志》

中的詩觀念〉,《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3(1996),頁301-306;〈《漢 書.藝文志》「賦」分三種新探〉,《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8:5(1999),

頁80-83;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賦」臆說〉,《文學遺產》,2002:6,頁9-17。

44 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頁203。另,呂思勉也說:「兵家之言,與道法二家,最為 相近」,見氏著,《先秦學術概論》,下編,第7章〈兵家〉,頁134。

45 其實兵書也有傳授不明的問題,如章學誠即指出:「(《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僅存十 三,非後人之刪削也。大抵文辭易傳而度數難久,即如同一兵書,而權謀之家尚有存文,

據此,從六藝至方技六略的部次來看,《漢志》大體勾勒了一個由天及 人,從抽象的治道大端到具體的日用技術,體用相須又互為表裡的圖書、學 術分類光譜。同時,這個由道及器的圖書部次,不僅反映了劉向等人對古學 淵源流別與發展次第的歷史認識,也表明了他們在追求王道、返本王官學術 的前提下,對不同範疇知識優先順序的整體評價。

其次,就《漢志》所列個別圖書的類屬及先後次第來看,上述由道及器 的部秩原則也有相當細緻的體現。在這,我們可以下幾種類型加以說明。

甲類、系出或依託同源而指趣相為表裡的圖書47

(一) 〈諸子略〉「儒家」《景子》3 篇,〈兵書略〉「兵形勢」《景子》13 篇;

。如:

(二) 〈諸子略〉「儒家」《公孫尼子》28 篇48

(三) 〈諸子略〉「道家」《力牧》22 篇

,〈諸子略〉「雜家」《公孫尼》

1 篇;

49,〈兵書略〉「兵陰陽」《力牧》15 篇50

(四) 〈諸子略〉「道家」《鬻子》22 篇

51

若形勢、陰陽、技巧三門,百不能得一矣;同一方技,而醫經一家尚有存文,若經方房 中神仙三門,百不能得一矣。蓋文辭人皆誦習,而制度則非專門不傳,此其所以有存逸 之別歟!然則校書之於形名制度,尤宜加注意之意也」。見氏著,《校讎通義》,〈漢 志兵書第十六〉三,頁607-608。晚近的相關討論可參:李零,《吳孫子發微》(北京:中 華書局,1997),導言/頁19;李建民,〈中國古代「禁方」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集刊》,68:1(1997),頁121-137。

,〈諸子略〉「小說家」《鬻子說》

46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遠東出版社,2000修訂本),頁19-27。

47 有關的討論,特別是班《志》所謂「依託」問題,尚可參李零,〈說「黃老」〉,《道 家文化研究》,1994:5,頁142-157。此不贅。

48 班固自注曰:「七十子之弟子」。

49 班固自注曰:「六國時所作,託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50 班固自注曰:「黃帝臣,依託也」。

51 班固自注曰:「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19 篇52

(十四) 〈諸子略〉「小說家」《師曠》6 篇59,〈兵書略〉「兵陰陽」《師曠》

8 篇60

(十五) 〈諸子略〉「小說家」《務成子》11 篇

61

此外,《漢志》中依託黃帝君臣父子的大量圖書,也分別以直接或間接 的形式列在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各略,如:〈六藝略〉「樂」敘論 謂:「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春秋」有《世本》15 篇

,〈數術略〉「五行」《務成子 災異應》14 卷,〈方技略〉「房中」《務成子陰道》36 卷。

62;〈諸子略〉

「道家」有《黃帝四經》4 篇,《黃帝銘》6 篇,《黃帝君臣》10 篇63,《雜黃帝》

58 篇64,前引《力牧》22 篇,「陰陽家」有《黃帝泰素》20 篇65,「雜家」有

《孔甲盤盂》26 篇66,「小說家」有《黃帝說》40 篇67;〈兵書略〉「兵形勢」

有《蚩尤》2 篇68,「兵陰陽」有《黃帝》16 篇、《圖》3 卷,《封胡》5 篇69

《風后》13 篇、圖 2 卷70,前引《力牧》15 篇,《鬼容區》3 篇、《圖》1 卷71

59 班固自注曰:「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託之」。又,〈六藝略〉「樂」有

《雅琴師氏》8篇,班固自注曰:「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後」。

60 班固自注曰:「晉平公臣」。

61 班固自注曰:「稱堯問,非古語」。

62 班固自注曰:「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

63 班固自注曰:「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64 班固自注曰:「六國時賢者所作」。

65 班固自注曰:「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顏師古注曰:「劉向《別錄》云或言韓諸公孫 之所作也。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也,故曰泰素」。

66 班固自注曰:「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67 班固自注曰:「迂誕依託」。

68 班固自注曰:「見〈呂刑〉」。

69 班固自注曰:「黃帝臣,依託也」。

70 班固自注曰:「黃帝臣,依託也」。

71 班固自注曰:「黃帝臣,依託」。顏師古注曰;「即鬼臾區也。」。

《地典》6 篇72;〈數術略〉「天文」有《黃帝雜子氣》33 篇,「曆譜」有《黃 帝五家曆》33 卷,「五行」有《黃帝陰陽》25 卷,《黃帝諸子論陰陽》25 卷,

《風后孤虛》20 卷,「雜占」有《黃帝長柳占夢》11 卷;〈方技略〉「醫經」

有《黃帝內經》18 卷,《外經》39 卷,「經方」有《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

23 卷73

要之,如上所示,這類圖書除第(二)、(四)兩種同屬一略而以其古近、文 野之別部次先後外,其餘則分屬二至五略。大體而論,借章學誠的話說,這 類圖書凡在六藝、諸子者,蓋多「空論其理而不徵其數」,而列入兵書、數 術或方技者,則多「顯徵度數而不衍空文」

,前引《黃帝神農食禁》7 卷,「房中」有《黃帝三王養陽方》20 卷,

「神僊」有《黃帝雜子步引》12 卷,《黃帝岐伯按摩》10,《黃帝雜子芝菌》

18 卷,《黃帝雜子十九家方》21 卷。

74

乙類、系出一源而指趣有異的圖書。如:

。可以說,在這,《漢志》以由 道及器原則部秩群書的作法是非常清楚的。

(一) 〈六藝略〉「樂」原有淮南劉向等《琴頌》7 篇75,〈諸子略〉「雜家」

《淮南內》21 篇,《淮南外》33 篇76

(二) 〈六藝略〉「春秋」《虞氏微傳》2 篇

,〈詩賦略〉「屈原賦之屬」《淮南 王賦》82 篇;

77

72 劉昭補注《後漢書.張衡列傳》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曰:「黃帝以風后配上台,天 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其餘知天、規紀、地典、力牧、常先、封胡、孔甲 等,或以為師,或以為將」。

,〈諸子略〉「儒家」《虞氏春

73 應劭注說俞拊:「黃帝時醫也」。

74 章學誠,《校讎通義》,〈漢志諸子第十四〉十一、十三,頁596-597。

75 班固自注曰:「出淮南劉向等《琴頌》7篇」。姚振宗曰:「此言出者,當是複見在〈詩

75 班固自注曰:「出淮南劉向等《琴頌》7篇」。姚振宗曰:「此言出者,當是複見在〈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