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零開始的電子學習 孔令仁

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

當我初作為一位數學老師的幾年,我花了非常大的力氣去 設計每一個課堂、教學工作紙、小測、練習,當時我告訴 我自己花下的這些時間建立起來的材料,在我餘下的教學 生涯中也可以用到,所以花多少時間也是十分值得的。

大家可以想像到,要在學校推動電子學習困難重重。現今 改變速度比以前快很多,大家想想當2008 年索尼的藍光碟 擊敗東芝的DVD,不消數年 DVD 已被 USB 所取代,光碟 機已不再是一台電腦的必需品了,及後雲端技術的普及,

和別人分享只需一個雲端硬碟便可輕而易舉地辦到,短短 十年間已有如斯變化。問一個出賣年齡的問題,大家還記 得那張3.5 吋 1.44MB 的 Floppy Disk 嗎?由 1981 年推出直 至2003 年開始式微,2009 年正式停產,經歷達 28 年之多,

改變速度之不同大家可見一斑。

面對改變,有些人會否認世界及環境的變化,並認為不須 對這些變化作出反應。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以下的說話:

“我現在的教學方法行之有效,學生公開試成績理想,我想 不到為甚麼要作出改變。”

“電子學習只是一場大龍鳳,只是做給人看,沒實際用途 的。”

“我一聽到電子學習就覺得很煩。”

School Mathematics Newsletter  Issue No. 23

但我個人認為面對變化,唯一方法是以變化應對變化,我 們教導學生“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現今世代中,教 學也何嘗不是呢? 但我不認為電子教學是要來一場文化大 革命除舊迎新。數學教學的發展應該建基於過往的經驗上,

配合資訊科技提高課堂的深度和廣度,突破傳統教學的盲 點以達致更佳的教學效果。

電子教學紮根在良好的土壤上才能健康地成長開花,而這 土壤便是教師,良好的土壤為電子教學提供養分,帶來新 氣象。因此如何帶動教師推行電子教學,是一項極為艱難 同時十分重要的一環。一所機構內一定不會所有人也是樂

於成為改變先驅者,這類型的人大約只有30%左右,其餘

當中有不少是抱觀望態度的。

作為帶領電子學習的牽頭人,一年前我對電子學習是一無 所知,例如:甚麼叫學習管理系統LMS,工具型 App 與內 容型App 的分別,甚麼是 BYOD? 所以須把握每一個學習 的機會,參與教育局舉辦的研討會、觀看不同網頁介紹各 種工具、與朋友提問討論。只有增值自己豐富自己才能為 同事提供支援,電子學習才能得以推行。另外,一個人能 力有限,透過招募不同學習領域的先導教師建立開荒團隊,

共同研究,提供不同視野,電子學習才能顧及不同的層面。

在嘗試的過程中,我曾經迷失,我亦看到很多同事經歷著 我曾犯的錯誤。開始時,我學習不同的資訊科技教學工具,

然後不斷在想如何在課堂中使用這些工具,慢慢地我變得 為使用這些工具而設計我的課堂,每一個堂也是為了 “展

School Mathematics Newsletter  Issue No. 23

示” 這些資訊科技工具,變成了為用而用。我很記得那天凌 晨時分,我在為下星期的開放給同事觀課的電子學習課堂 籌劃著,我突然想起我的教學法,如:教學目標、課前預 習、同儕協作教學、教師提問、點撥……。為甚麼不是我 設計課堂時最核心的部份,我知道我迷失了。突然間想起 陶淵明<<歸去來兮>>中的一節: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 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跟著我思考一個課 堂教學法和資訊科技工具的關係,以下是我個人的一點看 法:

一個課堂中最重要的是這個課堂的教學目標,無論教學法 還是資訊科技工具最終也是為了成就教學目標,永不能離 開教學目標這個核心。教學法與資訊科技工具是相輔相乘 的,有些時候資訊科技工具幫助教學法實行得更有果效,

同時資訊科技工具也刺激了新教學法的創新及發展,最後 達致教學目標更有效地達到,讓學生學得更好。就如我之 前所說,電子學習不是除舊迎新,它和自主學習、協作學 習是良好的合作夥伴。

對我來說,另一個最令我苦惱的問題是網絡的負荷與穏定 教學目標

Teaching Goal 資訊科技的角色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教學法 Pedagogy

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平台 Platform

School Mathematics Newsletter  Issue No. 23

性問題。其中一個令教師對電子學習有戒心的就是網絡穏 定性問題,這方面的擔憂不難理解,當你設計了一堂電子 學習課堂,在進行時突然發生硬件、軟件、網絡等技術問 題時,對於任教老師來說可以用 “災難”來形容。我自己也 經歷了多次技術性的故障,在學生的課堂、教職員專業發 展活動、工作坊等,我只能說那種徬徨簡直是非筆墨所能 形容。對網絡認識的迫切性是我在學期中後段參與教育局

舉辦關於BYOD 的研討會及工作坊時才開始明白的,但作

為一個當年非主修電腦/資訊科技的大學生,網絡設置當中 所牽涉到的知識對我來說極度艱深,我甚至連和ITSS 溝通 的語言也没有。結果我付出了很多時間去認識相關知識,

讓自己有一定的基礎去了解基本情況及和相關同事溝通。

若要推行電子學習,我建議非相關主修的同工與校內資訊 科技主任保持良好的關系與溝通,他會成為你推動電子學 習的助力。反之没有他的支援,電子學習會舉步為艱,很 難成功。

電子學習的發展是一條長遠的路,很難短期內達到成果,

計劃須以乎合校情的步伐推行,亦要兼顧同事相異的進度,

欲速則不達。我服務的學校剛完成三年發展週期的第一年,

電子學習是一棵剛發芽的幼苗,一不小心便會毁掉。下一 年是週期的第二年,目標是深化與普及化第一年建立的內 容,不少問題開始表面化,每一步就像摸著石頭過河,本 人不才實在不知最後是否能成功推行,令莘莘學子學得更 好,同事能享受電子學習帶來的優點。以上僅為本人膚淺 的感受,還望各位包涵,更望同工多多提點讓我知所不足 而有所進。

School Mathematics Newsletter  Issue No. 23

11.

電子教學於數學科的推行與反思 林澔基老師、關子雋老師

隨著第四個資訊科技策略於數年前開展,各學校在無線網 絡的基建及流動裝置的購置大致完成。老師們心裡不禁要 問這一波的電子學習浪潮,跟以往的有何不同呢?

筆者近年跟不同學校的資訊科技統籌、數學科老師有不少 接觸,發覺大家對電子學習的想法的差異很大。而這些多 樣性,究竟會令電子學習百花齊放,還是會迷失方向呢?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筆者在一次教師發展課程中,問了在

座老師兩條問題:「甚麼是電子學習?」和「你期望電子學

習做到甚麼?」。過程中,筆者用了標籤雲工具來收集老師

的意見。而以下是他們的意見截圖:

School Mathematics Newsletter  Issue No. 23

對於電子學習的定義,老師們的想法較多樣,有無紙化、

教材用多媒體及電子化、網上學習、用電子產品學習等...。

但當問及電子學習的期望時,意見則較集中於提升學與教 的互動、提高學習深度和效度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善用課時。

這眾多的想法,若老師對以上的想法沒有理念的一一實行,

恐怕老師會陷入一次又一次的事倍功半的困境,隨時還會 招來同事譏諷為「搞大龍鳳」。

每當筆者遇到熱心於推動電子教學的老師遭遇以上的困境 時,筆者心裏不禁想起過往十多年來走過的冤枉路,亦會 提醒同工推行電子學習的 SAMR Model。該 Model 由 Dr.

Ruben Puentedura 提倡,他定義了資訊科技在學與教的四 個階梯,依次為最底層的 Substitution (S,取代)、Augment (A,擴增)、Modification (M,改良)以及 Redefinition (R,

重新定義)。Dr. Ruben 建議在課堂中若要運用資訊科技的 話,儘量應在較高 M 或 R 階梯才使用,以獲取較高的課堂 效能。若以廿年前香港第一波的電子學習浪潮的主角-

PowerPoint 來衡量的話,它屬於哪個階梯呢?一般來說,

PowerPoint 投影片是書本內容的重點節錄。就這種投影片 來說,它屬於取代黑板或用高影片的用具,是 S 的階梯。

那麼在投影片中加入動畫,影片或音效呢?這會使該投影 片移上一個階梯,到 A 的階梯。但是,Dr. Ruben 並不鼓勵 在這兩個階梯使用資訊科技,因為這兩個階梯的使用效能 不高,對教學無顯著的幫助。這亦印證了當年不少老前輩 認為運用eBook 或 PowerPoint 等工具輔助教學是「搞大龍 鳳」的想法是不無道理的。

School Mathematics Newsletter  Issue No. 23

同工們該怎樣做才能善用電子教學呢?回到本文開初時的 問題,就是同工該如何看待電子教學。同工們會傾向以現 有教學工具來理解電子教學,這是人之常情,但若以SAMR model 來審視的話,這難免會陷入流於取代的圈套,令電 子學習的優勢未能發揮。究竟電子學習的優勢在哪裡呢?

筆者認為,要回答這問題,首先要回到事物的本質,電子 教學的背後是電腦科技,無論是平板、手機或手提電腦,

都是電腦的一種,是不同規格(Form Factor)的電腦的展現 而已。多年來電腦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一)自 動化,即將重覆的事物有效率的處理,如批改多項選擇題,

複製文件等。(二)數據化,將紙本的檔案變為電子檔,儲

存教學材料時既節省地方亦更方便分析。(三)微型化,把

以往多部機器,如電腦,相機,錄音筆等都化成一體了。

當認識到電腦的優點後,在處理電子教學時亦應按以上長 處出發。以下筆者會介紹一下電子工具的種類和特點。一 般來說,電子教學工具分為兩大類:學習管理平台(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 以 及 一 般 應 用 程 式 (Applications,坊間稱之為 App)。兩者的區別是 LMS 能夠 管理學生的電子書/作業或習題並將學習過程記錄下來,而 後者則多為單一用途的程式。這兩種軟件宜分工合作,並

互相整合以發揮電子教學的優勢。例如老師可在LMS 中連

結不同App 所發出的家課,並將學生在不同 App 的家課得

分在 LMS 中整合,以助評估學生表現。在以上的例子當

中,如何展現筆者所提及電腦的三大優勢呢?在LMS 中,

當老師分發電子堂課時,會將堂課複製給每一位學生並將 學生的堂課連結到老師帳戶,如圖(一)所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