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實驗架構

4.4 皮膚樣品量測

4.4.2 痣

痣是每個人身上都多多少少都會有的黑色素斑點,痣在醫學上稱為痣細胞或 黑色素細胞痣,是表皮層或真皮層內黑色素細胞增生所導致,以痣的分布位置分 為三類,為皮內痣(intra dermal naevus)、混合痣(Compound naevus)、交界痣 (junctional naevus)。痣細胞逐漸脫離基底層而完全進入真皮層內稱為皮內痣,呈 結節狀,可長毛,成人多見。痣細胞在表皮層與真皮層交界處之外還深入到真皮 層部分,外觀顏色比交界痣還要深的暗褐色,觸感上略微凸起稱為混合痣,當面 積大時有毛是交界痣向皮內痣演變的過渡型。交界痣顧名思義痣細胞位於表皮層 與真皮層交界處,一般光滑無毛,少數會自行消退。痣幾乎都是良性的,但極少 數痣會因外在刺激而產生癌變,癌變的症狀有下列幾種現象,如痣的範圍突然擴 大,形狀突然改變等。傳統皮膚鏡只能觀察皮膚表面的型態變化,當皮下型態改 變就無法提早發現,而本系統可以克服皮膚鏡無法觀察皮膚底下型態的障礙,進 而觀察到痣區型態上的變化。

我們量測受試者 B 的痣區,可以發現 OCT 三維影像痣區有黑色斑點,可能 是黑色素群聚造成光被吸收掉而無法穿透到組織下方,因此從圖 4-30(c)不同深度 切面會有網格的形狀產生,我們再看不同面,發現痣區的部分幾乎與旁邊正常皮 膚一樣高度,如圖 4-30(c)(d)。圖 4-31(b-2)(b-3)(b-4)明顯看到痣區有往真皮突出 的手指狀影像(︿),而且表皮與真皮交界處有明顯的反射訊號,那是黑色素細胞 生長在交界處因折射率差異甚大所造成的。所以初步研判它是屬於平坦型無毛的 交界痣。

55

(a) (b)

(c) (d)

(e)

圖 4-30 (a) 皮膚鏡平坦痣影像。 (b)(c)(d) 平坦痣的 OCT 三維影像。

(e) 平坦痣的(X-Y)平面影像深度圖。

56

(a)

(b)

圖 4-31 (a) 平坦痣 (X-Z)平面影像示意圖。

(b-1) 正常皮膚圖,(b-2~4) 平坦痣影像圖。

57

接著量測受試者 A 的痣區,掃描範圍為 4mm*4mm 大小。從皮膚鏡上無法清 楚看到毛髮從哪些方向生長出來,只能看到毛髮交錯於皮表上,但是從 OCT 三 維影像可以清楚發現毛髮是從痣區中心點長出來,如圖 4-32 (b)。我們再把 OCT 三維影像從不同角度觀看,可以明顯發現受試者 A 的痣是高於周圍皮膚如圖 4-32(c)(d)。圖 4-33(b-2)(b-3)(b-4)明顯看到痣區有凸出的手指形狀影像(*),所以初步研 判它是屬於凸型有毛的混合痣。

(a) (b)

(c) (d)

(e)

圖 4-32 (a)凸型痣的影像。 (b)(c)(d) 凸型痣三維影像。 (e) 凸型痣 (X-Y)平面影

像深度圖。

58

(a)

(b)

圖 4-33(a) 凸型痣(X-Z)平面影像示意圖。(b-1)正常皮膚,(b-2~4) 凸型痣。

59 脈分出小動脈(small artery,SA)進入真皮層並在真皮層分細動脈,互相連結行成 真皮乳凸層(papillary dermis,PD)的細動脈叢,之後細動脈會接到毛細血管的輸 入支,之後毛細血管會急遽轉彎接入真皮乳凸的細靜脈叢此為輸出支隨後進入小 靜脈(small vein,SV),而甲壁毛細血管的輸入支與輸出支形如髮夾狀,故稱毛細 血管絆(papillary capillary loops,PCL)如圖 4-34(a)。目前觀察甲壁末梢血管主要 有型態與流速,我們主要來觀察型態上的變化。在 1984 年起由大陸學者田牛等 將毛細血管絆形態大致分類為 16 項且持續增加中,型態改變可能伴隨著不同疾 病的發生,如管絆纖細,可能末梢供血不足與缺血性疾病、老年動脈硬化有關。

接著我們量測受試者 C 的甲壁影像,從圖 4-34(c)可明顯發現角質層、表皮層、

基底層(basement membrane,BM),以及在真皮層可以清楚看到血管(blood vessel,

BV)與微血管絆,隨後把二維 OCT 影像組成三維如圖 4-34(b),並切不同面的影 像去觀察,圖 4-34(d)左面為指甲方向,右面為甲壁方向,影像可以清楚看到有許 多微血管往指甲方向流之後反轉回流向甲壁方向,很像三維圖微血管絆的現象。

圖 4-34(e)平面有許多微血管被切各種角度的影像,如圓形孔洞就是血管流向指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