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美術理論與創作實踐

第一節 相關美術理論的研究

在繪畫上,一次大戰後由德國藝評家佛朗次.羅(Fronz Roh,1890 -1965)所提 出的「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這種稱謂,大致適用於任何顯示出小心翼 翼於草圖工程與精雕細琢的平面表現藝術,他們將現實加工或重建,在畫面中

32

傳遞特定的「內在生命」(the inner life)企圖與人類心理狀態,尋求潛意識的、受 壓抑的,以及無法用言語表達之表現方式;相對的,魔幻寫實主義同樣在乎存 在之意義,但與現實世界之「物質現實」(material reality)有著密切的關聯,雖然 常帶有神秘色彩,但很少去表現不平常的「夢」之形式與心理學經驗。超現實 實主義」(Photo Realism)與缺乏想像力的「描述性寫實」(literal Realism)之窠臼。

基於「性」是人性基本需求,某個層面來說,與魔幻寫實繪畫有關的畫

27 亞歷山大里安(Alexandrian, Sarane)著/李長俊譯:《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台北市:大陸 書店,1971,頁 48。

33

是其與幻想藝術與超現實主義最大的區別。在表現幻想的影像時「變形」似乎 是必須的手段。幻想的表達類似夢的機制,由於心中的意象已經改變,影像之 調換、錯置、並列、混合與雜交,乃是自然的趨勢。28

然而和超現實繪畫之盡可能「激烈地變形」手法不同的是,魔幻寫實繪畫 其幻想與象徵的成分主要是藉由「現實之再創造」的手段進行的,將現實加工 成如夢般的畫境,而非追逐分崩離析的夢境,故其手法多半採取嘲諷、揶揄或 簡化的「輕度變形」之具象形式。

魔幻寫實繪畫較不作「夢境」與「心理學情境」的鋪陳,而堅持以寫實之 形式表達現實世界與其背後所隱藏的精神性。超現實畫派的基礎是心理學的、

讓人覺得不是真的,放棄了藝術家只能從外在世界找到其模特兒的假設,用毫 無節制的「幻想」為手段去推展與擴張,所使用的手法是想像結合心理學和夢 境,而非現實物質的層面。魔幻寫實繪畫並不贊成超現實主義的過度變形、破 壞與毫無節制的幻想。

總之,超現實主義偏重內在心靈之開發,表現夢境與幻想,傳達潛意識心 理作用,追求其所認為的更高一級的現實--「超現實」。而魔幻寫實主義在表 現形式上仍是一種寫實主義,它並沒有特別偏重內在世界的開發,反而強調客 觀現實的重要性,其方法是將現實加工成魔幻現實--令人驚異、如奇蹟般的現 實。

28 呂清夫:《前衛美術大系 2:現代人的幻想》。台北市:玉豐出版社,1978,頁 92。

34 http://www.buzhibushi.com/info/2eRhNph55zQ ,2019/05/18

35

30 董江海,中國書畫獨有的境界-氣韻生動,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r9xj5o.html,

2019/0516

36 致力於理解圖像意義內容,解釋圖像含意的歷史學方法。31圖像學(iconography) 是德裔美籍的藝術史學家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所應用的學術研究方法,

37

38 論,而《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Sexuality,2000/1905)與《夢 的解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1985/1900)是他一生中兩本極重要的著作,

被廣泛應用在對於藝術品的詮釋與分析。33

32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名譯,《性學三論》,志文出版社,1994,頁 164。

33林伯賢, 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6):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學, 藝術欣賞 2:7 民 95.07 頁 33-41

39

復興晚期畫家提香(Titian,1485-1576)的名作〈烏比諾的維納斯〉(Venus of Urbino)相類似,但是整個場景換成在一個神秘的叢林中,一輪明月掛在淡藍的 清空上,時空的錯置預示了人在夢境中,心靈的解放與意念的重組。根據亞當 斯(Adams,1996)的詮釋,圖中央的舞蛇人正是人類對於原始性慾的一種呼 喚。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叢林中的花與蛇,都與男、女的性特徵有關。而 草叢裏窺視的獅子,則象徵人類對於兩性之間的好奇與探索。

圖 3-1-1,盧梭,〈The Dream〉,油彩, 204.5X 298.5cm,1910

圖 3-1-2,提香,〈烏比諾的維納斯〉 ,油彩,119 x 165 cm,1534 年

六、後現代藝術運動思潮的影響

後現代社會是一個沒有完整的結構,時而和諧,時而矛盾,是一個拼裝的 社會,永遠沒有一個 「最後 」的結構。後現代藝術不只以沒創作為創作,且以

「返回傳統」、「返回歷史」成為西方後現代藝術最大的象徵(現象),如新表 現主義、超前衛、新幾何、新觀念、後普普、觀念等,在後現代的藝術性所謂

「新」(Neo)或是「後」(Post)似乎只是時間(非形式)架構的不同而已,然而從歷

40

史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既是連續又不連續的,雖是現正流行「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現象,但並不意謂過去的觀念,已經停止產生影響,相反的傳 統繼續再發展,甚至在已定型的事物上也會產生重大轉變而產生新的意義。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 50 年代以來歐美各國(主要是美國)繼現代主 義之後前衛藝術思想的總稱,又稱為後現代派。後現代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 建築領域,後來逐漸擴展到美術其他部門,事實上,當今的變化發展仍在進行 中,它的涵義可謂眾說紛紜,藝術評論家對後現代主義的認識也不盡相同。

後現代主義絕非現代主義的衍生或延續,而是「反」現代主義的諸多觀念 和種種努力形成的一股新「文化氣候」-後現代主義充滿了挑戰性,甚至破壞 性,這些除免風格(Style-free)與自由風格(Fee-style),戲謔的,同時充滿質疑地,

並不否定一切,兼容並蓄,多重意義(ambiguity),相互矛盾(contradiction),錯綜 複雜(complexity),難以連貫(incoherence),屬於不同軸心的融匯;以「時間」(而 非形式)來結構,重視以內容(而非風格),運用記憶,研究,供承,虛構等手 法,訴說敘事性的譏諷、怪誕、疑慮,而又發自內心的語言。簡單的說:由入 世的文化進入出世的思潮--是現代主義;由出世的境界又回到入世的文化---後現 代主義。

個人主義的崛起及孤獨的生活趨勢,揭露了現代人的悲慘命運,我們一方 面在有意無意之間追求自主的個人意識,一方面對有意無意之間渴求能夠從

「存在之孤獨」的痛苦中解脫,因此也常將自己帶入「孤立」「孤寂」狀態;

也就是和自己的內在世界嚴重脫節。或許這正是普遍現代人的焦慮現象。

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