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識管理的核心是知識,探討知識管理必須對知識的主體有所瞭解,何 謂知識?知識分類有那些類型?知識在組織成員間如何轉移?

2.1.1 知識的定義

在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的相關研究中,普遍以數據、資訊、知識之間的 差異,及發生在其間的轉換現象,做為知識形成的三個階段。

Bohn(2001)1認為,數據直接來自於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感覺,它反 映在變量的測量值中。資訊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組織好的,或有特定 結構的並被賦予某種意義的數據。」資訊描述的是生產系統某部分目前 或過去的狀況。知識則是可以對未來進行預測,進行因果聯繫,並據之 制訂行動方案。

Davenport and Prusak(1998)71認為數據是對事件審慎、客觀的紀錄,

資訊是可以扭轉乾坤的數據,而知識是來自於人的思想。他們將知識定 義為:「知識是一種流動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值、以 及過文字化的資訊,此外,也包含專家獨特的見解,為評估、整合新經 驗與資訊等提供架構。」(林雯雯,2001)35

知識雖然可由數據與資訊兩者綜合分析而得,不過其中最大差異在於

「人」的介入,經過分類、分析後的數據構成前後關係而形成資訊,加上

「人」的經驗判斷直覺心智作用應用創造綜合推理便構成了知識。(胡瑋 珊﹐1999)2

劉漢癸(2001)13依據知識產出順序,將知識資產(Knowledge Asset)

包括四項概念,如下

1.「資料」是對觀察到事物所作的記錄(Data=Perceived Facts)

資料太多未必對決策有用,有時反而增加決策的困擾,好的決策主要 取決於關鍵性的資料而非鉅量的資料。資料本身無法提供判斷與行動 的依據,但資料是創造「資訊」的原料。

2.「資訊」是經過處理後具有意義的資料(Information=Meaningful Data)

許多人以為資料首先被「處理」,然後再賦予「意義」。其實是應先 決定要賦予什麼樣的意義,再決定要如何處理資料,通常處理資料的 分法包括五個C,即文字化(Contextualized)、分類(Categorized)、

計算(Calculated)、更正(Corrected)及濃縮(Condensed)。

資訊的意義在於能否啟發接受者的看法,進而影響其判斷與行動。因 此資訊的價值因人而異。依傳送者的處理與表達方式而產生不同效 果。也依接受者的知識與目的決定資訊的品質與功能。資訊在組織內 的流動可以藉由硬性網路如郵件、記錄、電子文件等,也可以透過軟 性網路如口傳、非正式集會等,但是真正能使資訊產生價值的是員工 所擁有的知識。

3.「知識」是人類思考資訊的能力(Knowledge=Conceptualization of Information)這個定義有三種涵義,第一、知識來自於人的思想,只 有人才能創造知識,任何組織都無法不藉由個人而自行創造知識。組 織能做的是支持有創造力的個人,或者改善組織的環境有利於員工創 造知識。第二、資訊是知識的糧食,就如同資料是資訊的糧食。人類 思考資訊的方法包括以下四個C:

◇比較(Comparison):和其他資訊相比有何異同?

◇結果(Consequences):對決策的重要性。

◇關聯(Connection):和其他知識的相關性。

◇溝通(Communication)別人的意見為何?

這些思考的活動都是由「人」所執行的,組織只能把思考的結果記錄下 來,並稱之為「知識」,資訊化後的知識,如果可以適當地流通與分享,

則有助於新知識的產生。

4.價值是知識創造的行動(Value=Knowledge-Driven Actions)

在數位科技和全球競爭的壓力下,創造公司產品創造與服務價值的主要 生產要素是員工的知識,它深藏在員工日常的工作與實踐當中。員工把 知識化為行動,為公司創造市場價值,也為個人創造生存價值。唯有具 備豐富知識和知識管理良好的公司,藉著不斷提昇品質、創意、效率及 顧客價值,才能持續不斷地維持競爭優勢。有形資源越用越少,知識資 產則是越用越多,企業唯有「知識導向」(利用知識創造價值),組織 才能在未來具有競爭力。

Earl(1994)73認為,知識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見表1

1.科學:是經過公開、測試等程序的定義、事實和原理。可以從教科書、

參考書或期刊中獲得。

2.判斷:也可以說是專家的專業知能。專家發展經驗法則、吸收並培養他 們所理解的事物模式、建構分析的架構、並在必要時做出有所根據的猜 測或判斷。

3.經驗:來自處理事務過程、歷史、觀察等來源的資料,收集過程會受限 於個人的科學分析或判斷偏好,這些資料也是新的科學或判斷的潛在來 源。

表1 知識的階層 比喻

(metaphor)

知識狀態

(knowledge state)

典型要素

(typical component)

科學 判斷 經驗

已被接受的知識 可運作的知識 潛在知識

法律、原理、程序 政策規則、可能性參數 交易、歷史、觀察

資料來源:Earl, M. J. Knowledge as strategy: reflections of Skandia International and Shorko Films.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1997)73 p.6

Earl(1994)73也認為,知識的三個階層可以和知識概念化過程的三個階 段互相解釋與呼應,見圖 2。

事件 數據 資訊 知識

再呈現 操作 測試

收集 呈現 確認

處理 詮釋 符碼化

圖2 知識概念化的過程

資料來源:Earl, M. J. “Knowledge as strategy: reflections of Skandia International and Shorko Films,”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1997) 73p.7

「經驗」可以看成是透過數據以及其他資料來源的累積之下,建立的對事物 的描述性認知,而資訊則是根據「判斷」對數據資料進行的判讀與反應;或 根據「科學」,對數據資料進行的詮釋,經過測試、確認之後,可幫助使用 者進一步形成新的知識。

知識是一種,從原始為修飾的數據資料,逐漸經由精煉的過程、篩除原有的 發生脈絡,產出抽象化的普遍原則。從脈絡中抽取出的知識,能夠提供的是 對事物的基本認識,要對事物產生完整的認識,仍需要脈絡所提供的完整連 結,也就是根據數據或資訊逐漸建構的、精煉程度較低的知識類型。

2.1.2 知識的類型

知識具有主要相通的特性,但會因目的不同、抽象(Abstract)程度不 同或是其它分類基準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分類。

James(1950: I221)處理理性主義跟經驗主義,認為人的知識確實分

為兩類:歸納性知識(knowledge about)和熟習性知識(knowledge of acquaintance ) 。 相 似 的 分 類 法 還 有 Ryle 常 被 引 用 的 , 將 知 識 分 為 know-what 與 know-how。Polanyi[1962, 1967]將知識分為顯性(explicit)

與隱性(implicit)兩類,James(1950)認為歸納性知識與熟習性知識間 的互動,就是實用主義者所謂的科學方法。經驗提供了立即的熟習性知 識(knowledge of acquaintance),而歸納性知識(knowledge about)則 是系統性地思考的結果,去除了主觀性與經驗的情境脈絡,從中抽取熟 習性知識背後的原理。科學即是將熟習性知識純化成歸納性知識的過 程。(Spender, 1996b)85和James 原本的知識分類上有所對照之餘,

Polanyi 還加上一些細微的分別。顯性知識就跟 knowledge about 一樣,

屬於抽象性質的知識。但在隱性知識方面,Polanyi 將後佛洛伊德學派的 心理構面加入討論範圍,隱性知識這時超越了意識的範圍,還包括了下 意識的及前意識的認識(knowing)。(Spender, 1996b)85

Nonaka & Takeuchi (1995)81也將知識分成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與內隱知識(Implicit Knowledge)。外顯知識是「可用文 字或數字表達客觀且形而上的知識。」外顯知識有規則也有系統可循且 容易藉具體的資料、科學公式、標準化程序或普遍的原則來溝通和分享。

內隱知識是「無法用文字或句子表達的主觀且實質的知識。」,是主觀 和經驗的產物且包括認知與技能兩元素,技能部分包括具體的技術、工 藝和技巧。兩者關係一如圖 3 之光譜圖。

圖 3 內隱與外顯知識光譜示意圖(林東清﹐2003)4、(廖鋸賢﹐2006)34 Spender(1996b)85也指出,顯性與隱性知識之分別非常重要,因為 這個分別使分析者能夠展現不同的適應機制以及不同的知識與學習特

性。個人使用顯性知識來進行思考,以作成合理的最佳選擇。這種短期的 合理調整過程,同時也是根據隱性知識演化之長期過程而來。這些隱性知 識往往超出個人的意識範圍。

知識除了儲存於個人身上,也存在於社會團體的互動之中。Collins

(1993)69的知識分類中,就包括了存在於社會互動中的知識。根據 Collins(1993)69的看法,知識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符碼形式存在的知識(symbol-type knowledge):可以像磁片拷貝一樣,

可完全傳遞而不遭受損失或減少的知識。

2.由身體經驗而來的知識(embodied knowledge):我們藉由將實體世界 拆解成片段,以及辨識、理解這些片段的能力,而得到關於這個世界的 知識。

3.腦中的知識( embrained knowledge):與腦中的實體結構,包括神經傳 導、化學作用等有關的腦內活動所形成的知識。

4.文化中的知識(encultured knowledge):存在於社會團體中,隨著社會 變遷而改變,必須藉由持續與其互動才能獲得的知識。自然語言就是典 型的例子,適宜的說話方式由社會團體決定,而非個人;任何與社會團 體缺乏聯繫的個人將失去得體發言的能力。

依知識的抽象程度分類,知識可分為理論知識(Theoretical Knowledge)

和實務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理論知識是指利用科學、客觀的方 法來收集資料證據,並加以歸納分析及驗證後,所得到的一種概念性

(Conceptual)知識。實務知識是指個人經由對某一特定事件、工作上的 實際經歷,由實作中學習到工作上的 know-how 、經驗法則、教訓、因 果關係等,一種抽象化較低、詳細、複雜、內隱的知識。

Beckman(1997)64認為實務知識與理論知識有如下的互補性。

1.理論知識能演譯和指導實務知識,而實務知識則能利用歸納或驗證以形 成(或補強)理論知識。

2.同時運用經驗性的(Experiential)實務知識與方法論的理論知識,比任 一單方面的運用更有效。

3.實務必須與理論模式整合對應、互相印證,有助於能夠更深入地瞭解知 識。

4.從實作中學習到的實務知識較為生動(Vivid),但由於未經過驗證,可 能無法適用於未來或其他情境,應此儘可能透過專家、教育與訓練,從

4.從實作中學習到的實務知識較為生動(Vivid),但由於未經過驗證,可 能無法適用於未來或其他情境,應此儘可能透過專家、教育與訓練,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