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主題、目的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目的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主題、目的與動機

一、研究主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受到民族自決觀念的影響,導致不少新興國 家紛紛獨立。事實上,此時全球的經濟面臨衰退期,而台灣便在這樣的經 濟風暴中,因「經濟奇蹟」躍升為世界舞台的重要角色之一,並擠身為亞 洲四小龍的行列。

針對這樣的局勢演變,有不少的學術論文,甚至在教科書中,將台灣 的輝煌成果,都歸因於政府徹底執行土地政策,有效的完成土地改革所帶 來的正面成就。大部分的論調認為這樣的轉變最大動力因素,是國民政府 鑒於大陸失敗的教訓,以致於在遷臺後,便積極從事各項改革。其中以土 地改革來提高農民的生產意願和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進而促使台灣整 體經濟蓬勃發展。1因此自1949 年 4 月起至 1953 年 1 月間,便大力推展「三 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一連串的重大土地政策,2再加 上韓戰爆發,受到美援支持,不僅穩定了物價,也啟動了經濟基礎建設。

3不但促使農業快速發展,生產量大幅增加,並為工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 礎。在農業政策的引導下,短短的三十年左右,台灣社會由農業社會轉化 為工商社會。4

在許多的論述中,認為土地改革是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它不僅是為 了要真正實行國父孫中山「平均地權」的思想,更是政府在台灣生聚教訓,

貫徹實施改革。也由於土地改革的成功,使台灣地區民生富裕、農業豐收、

1 王安泰等,《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二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頁 87。

2 黃秀政等,《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年,頁 282-284。

3 尤勉文等,《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二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頁 60。

4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1995 年,頁 6-7。

工商發達、文教進步、經濟繁榮,達到三民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5戰後的 台灣能以這樣少的土地,養活這麼多的人口,並使社會富庶安樂,係得力 於土地改革的成功。整個社會經由一連串的相關土地政策,不但改變了土 地所有權的結構,並使地主的資金和剩餘的人力轉入工業,以農業支持工 業的發展,工業領導農業的進步。6

從許多的研究論文或書籍中,更可以看出對土地政策的執行有著正面 的評價,對於台灣的發展趨勢,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也是造就台灣經濟 成功的重要角色。就這種改革的成功經驗,使農村的結構改變,其經濟富 有進而使工業欣欣向榮,這樣重大成就,國際上許多國家均認為是土地改 革的重大成就,就連中南美洲、菲律賓等國家,也紛紛派員到台灣來考察、

學習。7

在這些論文及著作中,大部分著重在土地政策的架構分析、或探究造 成土地改革成功的因素、或分析土地改革對經濟的影響、或探討土地改革 對農村社會發展之的影響、或農民在這樣的局勢下其內在因素…等。就土 地政策對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之影響為何?處在這樣變遷的局勢之下,人 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狀況為何?在這一連串的土地政策下,地權結 構、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等方面如何受到影響及改變?面對土地政策的制 訂與推行,它所產生的影響力及促使社會經濟改變的趨勢為何?針對推動 一連串的土地政策之下所造成經濟社會的改變,便成為本研究的主題。換 言之,本文主要目的即是要從歷史沿革、地權結構、產業結構、土地利用 等方面來探究戰後土地政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然而台灣各地的社會環 境,擁有其個別的獨特性,為了要方便的深入研究長時間的演變,便將研 究範圍限制在烏日鄉,始能具體且細微的呈現社會經濟的風貌。

5 鄧文儀,〈第二期土地改革的研究(上)〉,《革命思想月刊》第 51 卷第 2 期,1981 年,頁 13。

6 段家鋒,〈土地政策的評估與比較:中華民國的台灣土地改革和中共人民公社〉,《復興崗學報》

第 28 期,1982 年,頁 6-1。

7 高信,〈蕭著「土地改革五十年」讀後感〉,《逢甲學報》第 15 期,1982 年,頁 186 。

二、研究動機

自戰後,台灣在短短的數十年間由農業社會邁進工商業社會,更是在 近期階段服務業也持續成長,成為社會結構重要的一環。這樣的經濟演變 對社會結構造成極大的影響,也促使台灣社會各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其 實每一個社會與文化,不論是何等的傳統與保守,都會不斷地變遷。8社會 變遷已經是現代社會無法避免的重要部分。9雖然社會需要有穩定和有秩序 才能繼續存在和延續,但是社會也是要有變遷才能應付和適應新的環境及 新的需求。10

戰後台灣實施了土地政策,造成地權結構、產業結構及土地使用方式 的改變,連帶也使土地價值、經營管理隨之有所不同。因土地政策的執行 所延伸出來的地權結構改變,卻影響了土地經營方式,改變人與土地之間 的關係;因土地政策的執行促進了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也隨之變化,相對 的也影響社會發展的模式,也改變了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造成社會流動的變化、社會生活的改變。因土地政策所造成連帶關係的轉 變,對經濟社會之發展便有了不同層次的意義。尤其近日高速鐵路全線通 車11,對於全台的五個高鐵特定區12的土地利用、規劃及未來社會發展趨勢 等相關問題,成為目前熱門話題。對於這樣政策的執行勢必會造成區域的 地權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等各層面的改變,連帶也會使當地的人對 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也受到影響,因此 針對這一連串的轉變,便成為此次研究的重點。

在這樣概念的前提之下,為了深入認識及瞭解戰後的土地政策對經濟

8 謝高橋,《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年,頁 529。

9 同註 8。

10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2 年,頁 2。

11 高速鐵路自台北到高雄,全長 344 公里,歷經六年半完工,於 2007 年 1 月 5 日通車,是全世 界採用 BOT 模式最大規模的公共工程

12 交通部高速鐵路資訊網,http://www.hsr.gov.tw/homepage.nsf/station?OpenFrameset;「高 鐵車站特定區」簡稱為「特定區」,係為配合高速鐵路之興建及帶動車站與地方發展需要,於 車站周圍所劃定之都市計畫區。

社會的影響,選取台中縣烏日鄉作為研究的對象。選取此區域為研究對象 的原因,其一此區域位於台中盆地的西邊,是大肚溪流出台中盆地的地 方,自大肚山台地的東南麓,沿著台地,南至大肚溪北岸,東接筏仔溪為 界。此區域的西北部分有大肚台地地勢較高,台地以南地勢平緩,水利設 施完善,導致本鄉在土地利用上都是以農業耕種為主。因此經戰後一連串 土地政策的推動,對此區域的租佃關係、土地所有權及使用權上有了很大 的改變,相對的在人口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等層面上也產生了影響。

另外,本研究將都市計畫含蓋在土地政策中,故烏日鄉因高速鐵路台 中站的設立,使得烏日鄉的西北三村---三和村、榮泉村、學田村,以高速 公路為界,以南的土地大部分被納入高鐵特定區裡。為了執行這項政策,

致使這個特定區裡的土地進行區段徵收,並做了整體性的規劃、建設,整 個區域土地使用方式被規劃成文教區、特殊農業區、商業區、產業區、公 園休閒綠地區、住宅區等。在這樣的政策執行下,使特定區中擁有土地的 地主及當地的居民,面對這樣的轉變其社會經濟結構是否受到影響?而在 這些人與土地之間、人與社區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各方面是否相 對的也受到相當的衝擊?相形之下,也使得此區域的人口結構、社會結 構、經濟發展等各層面是否受到改變?在這樣不同的土地政策影響下,對 土地的利用的影響,及形成社會的改變便成為另一個驅使筆者深入研究的 重點之一。

三、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主題及研究動機的說明,本文所欲達成的研究目的如 下:

(一) 探討戰後不同階段的土地政策,對此研究區域所造成經濟社會 改變的情形,以及改變的過程與原因。

(二) 分析現存的土地政策在經濟發展層面上,對此研究區域的地權

結構、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等之影響;在社會發展層面上,對 人口發展及社會流動之變化的現象,及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 之間所產生的社會生活模式之變化。

(三) 藉由高速鐵路的都市計畫區所形成新的土地利用模式,來探討 此區域土地利用的變化與未來的發展趨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