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前言

跆拳道於2017年世大運改變賽制,品勢決賽時增設「自由品勢 (free-style poomsae, FSP)」項目。FSP為個人展演的美學運動 (如:競技體操、花式滑冰、極限武術等),以 空中踢擊高度、空翻踢擊次數與旋轉度數等高難度技巧動作為主要評分項目,而在空 中 必須 有 足夠的緩 衝空 間 才能 增 加 騰空中 的 動作變化 與穩定 性 (Gittoes, Irwin, Mullineaux, Kerwin,Mullineaux & Kerwin, 2011),因此,如何提升跳躍高度成為訓練上 主要目的。自由品勢在評分上強調空中踢擊動作中力與美的表現,以跆拳道品勢技術 動作為基礎,配合60至70秒音樂與武藝編排結合的展演形式。動作上不受公認品勢之 限制,但是展演中必須完成指定空翻、側翻、360˚旋轉等高技巧性的空中踢擊技術動 作 (陳雙俠,2014),表現分數的高低,主要以選手的速度力量 (爆發力) 來判定,突 顯爆發力對跆拳道自由品勢的重要性。由於跆拳道自由品勢偏向於個人展演的美學運 動,主要以空中踢擊高度、空翻圈數及旋轉度數等高難度技巧動作獲取分數 。 Dubravcic-Simunjak, Pecina, Kuipers, Moran & Haspl(2003)指出過去美學運動教練與 選手都只重視在專項訓練,卻忽略了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如:肌力、爆發力)對於運動 表現的影響(Jakubiak & Saunders, 2008;Topal, Ramazanoglu, Yilmaz, Camliguney &

Kaya, 2011)。但要提升運動員技能之外,有多位學者都認為運動員的爆發力,更是高 技巧性美學運動表現(如:跳躍高度、空翻踢擊等)Marina & Jemni, 2014)。

在過去的研究中指出,增強式訓練 (plyometric training, PT) 能使身體激發出爆發 力的一種訓練(Allerheiligan, 1994)。Chu & Plummer (1984) 指出:「PT的動作型態為 在負重狀態下,肌肉受到快速牽拉(離心收縮),隨即伴隨著快而有力的收縮(向心 收縮),也就是縮短離心與向心收縮之間轉換時間的一種爆發力訓練」。其主要生理機 制就是透過肌肉彈性位能(muscle elastic energy)的使用:原理就像是橡皮筋一樣,

當肌肉從靜止狀態被拉長,會產生更多的力量,以快速回到原有的長度,讓肌肉和肌 腱 中 起 到 了 彈 簧 的 作 用 ; 而 伸 張 反 射 (stretch reflex) 是 牽 張 縮 短 循 環 (stretch

shortening cycle,簡稱SSC) 的重要機制,簡稱SSC,因為當肌肉被快速的被伸展拉長 學者透過6週增PT,使用立定跳遠、單腳跳、蹲跳 (squat jump)、單腳蹲跳 (single counter movement hop),每個動作前3週各進行8次3組,總計96次跳躍,後3週則為10次3組,

總計120次跳躍,能顯著提升籃球員的垂直跳高能力 (King & Cipriani, 2010)。Asadi 等 (2016) 學者透過8週增強式訓練,對青年排球選手的研究發現,進行四種不同的PT (單 腳抬膝跳、下蹲跳、單腳跳、踝關節彈跳),以漸進方式逐漸增加每週的跳躍總量 (117~183次),結果顯示能夠顯著提升選手的垂直跳高度、立定跳遠、垂直跳高度、立 定跳遠、敏捷性等測驗 (Asadi, Ramirez-Campillo, Meylan, Nakamura, Canas-Jamet &

Izquierdo, 2016)。由上述研究文獻可知,增強式訓練設計上大多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增 加訓練總量,最少需介入5~8週,每週2至3次效果最為明顯。運用增強式訓練原理再 al., 2017; Marina & Jemni, 2014)。張葆紅與姚俠文 (2010 )指出空翻必備能力為騰空高 度與騰空時間,然而,如何提升空翻高度,成為選手與教練在訓練上的目標。因此有

方面確實有進步,尤其在垂直跳方面訓練組顯著高於控制組。綜合上述之文獻可以了 解在美學運動專項訓練外,透過PT的介入確實可以更進一步提升垂直跳能力及運動表 現,但也有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增對跳躍能力並沒有顯著的效果 (Morrissey, 1995)。因 此,PT對垂直跳能力以及高技巧性的動作展現的影響效果仍值得研究。

過去,傳統的阻力訓練 (resistance training) 一直是用來提升肌力的重要手段。翁士航、

俞智贏 (2012) 表示提升肌力,也能提升爆發力及跳躍能力的表現。有文獻指出6週阻力 訓練能有效提升跳躍高度,Zearei 等 (2013) 招募20名跆拳道青少年選手為期6週每週 2-3次的阻力訓練,每次進行3-6組,每組分別進行了6-10下反覆,動作包括腿部推舉 (leg press),坐姿雙腿彎舉 (seated leg curl),坐姿腿屈伸 (leg extension) 等動作,結果 發現,垂直跳方面有顯著的增加 (5.8%)。Brown等 (2007) 招募18名年齡在18至23歲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假設如下:

6週增強式訓練組與阻力訓練組皆能提升自由品勢選手原地垂直跳、助跑單腳垂直 跳、飛越側踢、後空翻動作及蹲舉最大肌力的運動表現,但是增強式訓練在提升自由品 勢選手的最大肌力、爆發力與專項動作技術表現上優於阻力訓練組。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受試者以16名大專優秀跆拳道自由品勢專長選手,皆參加過大專運動會公開組 之選手為研究對象,每週至少訓練6小時以上,並有一年以上之阻力訓練的經驗,年齡在18-22 歲之間,並無受過上下肢重大傷害。

一、本研究以18-22歲的選手為參與對象,所得結果只能推論到相同條件參與者。

二、研究參與者除了維持原本的生活作息、訓練方式之外,仍有其他不可控制因素會 影響實際參與情況,例如生活作息、營養、與訓練上的疲勞、個人情緒等均可能 影響研究結果。

三、本研究是以自由品勢動作中的「飛越側踢」、「後空翻」來評估增強式訓練與阻 力訓練後的運動表現之影響。研究結果能不能應用在其他自由品勢動作上則有待 商榷。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過去跆拳道自由品勢選手或是教練對於空中表現動作的訓練方式,就是不斷進行踢 擊與空翻的反覆訓練。只透過自由品勢的專項技術練習,使技術純熟,進而提升運動表 現分數。但是踢擊高度 (爆發力) 是技術分數上區分勝負的關鍵,如何提升,目前尚無 研究。因此參考先前的美學運動項目與球類的相關研究,探討6週增強式訓練與阻力訓 練介入下肢爆發力的影響,來分析飛越側踢與後空翻實際離地高度,藉此探討是否能夠 作為提升運動表現的指標。

再者,阻力訓練在訓練上必須依賴固定式的機械器材來給予一定的負荷下實施,除 了增加訓練上的器材成本外,訓練上也必須額外安排,無法於道場內直接實施,因此會 造成訓練上的困難。期望本研究結果可以提供給跆拳道自由品勢選手以及教練作為訓練 方法與手段上的另一項選擇。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 增強式訓練

本研究之增強式訓練為使用多種跳躍組合進行,參考先前增強式訓練相關研究的動 作設計 (Jennifer et al., 2016),總共有4種基本跳躍性動作,總計一堂訓練課程包含跳躍 次數為100-160次,前兩週為總計100次跳躍,中間兩週增加為140次,最後兩週則為160 次跳躍。因為考量到實際訓練的情況,所以在訓練一段時間後增加訓練量,以達到足夠 的訓練刺激。基本動作包含下蹲跳、側跳、側跨步彈跳、單腳跳,並在發展期階段加入 旋轉訓練以及箱上訓練等變化動作,以符合跆拳道自由品勢動作展演。

二、 阻力訓練

本研究參考先前Lamas 等 (2012) 的訓練計劃,阻力訓練採漸進式之方式增加強度 與負荷,訓練動作為槓鈴蹲舉 (back squat),而訓練計畫之強度負荷為1RM (30%~50%),

每週槓鈴蹲舉的次數依序為 32、40、42、52、52、56下;實驗過程總計一週2次訓練,

共12堂訓練課。阻力訓練過程將記錄參與者的運動自覺努力量表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簡稱RPE),以監控訓練的強度,藉由 RPE 和實際訓練情形來決定是否增加重 量負荷。

三、飛越側踢

先將6顆反光球黏貼於在受試者的前、後上髂脊 (各2顆) 與腳內踝 (各1顆),並於 四周架設8組VICON 3D動作分析系統,進行影像數位化處理,收集動作相關參數資料,

擷取頻率設為200Hz。採預備姿勢,聽從實驗執行者的口令後,於拍攝中心點右方3公尺 處助跑向前,腿部發力蹬離地面騰空躍起,雙腳膝蓋迅速提起抬至身體側面,踢擊時攻 擊腳大腿發力,小腿直線向目標擊出,腳尖及腳內側往後勾,輔助腳小腿要與地面平行,

攻擊完成後收腿,回到準備姿勢。進行三回合正式測驗,每回合間休息1分鐘,以踢擊 腳之高度紀錄離地高度,取其最大值進行取樣記錄。

四、 後空翻

動作過程一樣採用使用VICON 3D動作分析系統收集動作相關參數資料,擷取頻率 設為200Hz。進行空翻踢擊預備姿勢為雙腿併攏直立於地面,雙手下擺至身體後方,雙 腳微蹲後雙手用力由後方至上方帶動拉手;同時腿部也用力向上方蹬離地面,身體以團

身姿勢向後翻轉一圈落地。進行三回合正式測驗,每回合間休息1分鐘,以VICON 3D動 作分析系統紀錄離地高度,取其最大值進行取樣記錄。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分成以下五節:第一節、跆拳道自由品勢相關研究;第二節、增強式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