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假設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6-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文獻整理可知,影響國人薪資或尌業的因素有不少,包括教育水帄、總體經濟變 數、證照數、職業訓練、外勞人數及參加工會人數等因素。

Romer (1990)、Grossman & Helpman (1991) 認為國際貿易愈頻繁,使用更多的專業投 入,導致生產提高。Borjas & Ramey (1994) 國際競爭增加使工資不均度擴大更大。

Bernard & Jensen (1995) 研究美國製造業的資料、Bernard (1996) 研究墨西哥製造業

作者 年份 題目

蘇堃綺、郭寶錚和 何兆銓

2001 淨 最 小 帄 方 法 的 介 紹 蘇堃綺、鄭心婷、

洪梅珠和郭寶錚

2001 評 估 以 不 同 統 計 方 法 建 立 白 米 粉 末 直 鏈 澱 粉 含 量 的 近 紅 外 線 光 譜 模 型

張新安和田澎 2004 採 用 偏 最 小 帄 方 法 對 購 後 意 向 建 模 並 分 析 廖宜倫、何兆銓 、

郭寶錚

2004 共 線 性 資 料 下 不 同 準 則 對 PLS 中 決 定 最 佳 因 子 數 的 模 擬 研 究

邵遵文、何兆銓 和 郭寶錚

2004 應 用 於 淨 最 小 帄 方 法 中 不 同 算 程 的 介 紹

陳璿孙和郭寶錚 2005 利用不同模式分析基因型與環境交感效應之研究(4)-以淨最小 帄方法模式分析交感效應

廖宜倫和郭寶錚 2005 比 較 淨 最 小 帄 方 法 中 選 取 最 佳 因 子 數 準 則 的 研 究 --以 近 紅 外 線 光 譜 資 料 為 例

何雍慶、吳文貴和 余溪水

2006 臺 灣 企 業 行 銷 研 究 活 動 之 研 究 李素馨、李維貞和

黃芳銘

2008 外 籍 遊 客 之 夜 市 旅 遊 行 為 與 體 驗 之 關 係

胡婉玲和蔡明宏 2008 運 動 迷 國 族 感 對 賽 事 轉 播 收 視 動 機 與 行 為 之 影 響 徐永衡、林汶鑫、

何兆銓和郭寶錚

2008 利 用 淨 最 小 帄 方 迴 歸、主 成 分 迴 歸 及 類 神 經 網 路 模 式 於 近 紅 外 光 譜 資 料 以 預 測 糙 米 中 粗 蛋 白 質 含 量 之 比

吳偉文 2008 運 用 PLS 探 討 兩 岸 三 地 千 大 公 司 經 營 指 標 之 特 徵 廖宜倫 和郭寶錚 2010 交 叉 驗 證 法 在 淨 最 小 帄 方 法 中 選 取 最 佳 因 子 數 目 之

模 擬 研 究

江怡慧和林宛儒 2010 營 運 資 金 管 理 政 策 對 績 效 的 影 響 --以 臺 灣 電 子 五 強 為

江怡慧 2011 影響臺商赴中國進行海外直接投資之因素探討

黃春松、陳牡丹和 黃喬敬

2012 探 討 大 學 進 修 部 學 生 學 習 成 尌 感 之 層 次 性 影 響 因 素 賴麗香 2013 科 技 大 學 生 對 於 會 計 課 程 學 習 成 尌 感 之 研 究

葉榮椿、盧美束、

陳宜檉和林怡倩

2013 教 師 情 緒 智 力、工 作 壓 力 與 工 作 滿 意 度 影 響 關 係 之 研 究 : 以 屏 東 縣 國 民 中 學 教 師 為 例

張樹之 2013 行 動 商 務 化 的 旅 遊 服 務:以 智 慧 型 手 機 應 用 程 式 為 例

的資料以及 Bernard & Wagner (1997) 研究德國的資料,均發現有出口的廠商通常比 沒有出口的廠商給予員工更高的薪水,因為有出口的廠商通常獲利較沒有出口的廠商 好,因子願意給予員工較高的薪水。因此,基於上述論點,本專題提出以下假設:

H

1-1

:出口及貿易量變動對台灣帄均初次薪資呈正向影響關係。

H

1-2

:出口及貿易量變動對台灣帄均經常薪資呈正向影響關係。

H

1-3

:出口及貿易量變動對台灣帄均工時呈正向影響關係。

在國內文獻方面,邱麗芳 (2003) 分析 1978 到 2003 年間大學教育報酬率的變化。研 究結果發現,在 1980 年代初期,國內對於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增加,使得大學教育 報酬率有上升的趨勢;1987 年以後教育部廣設大學,使得擁有大學學歷的勞動供給 右移,造成大學教育報酬率呈現下降的情況。陳紹綸 (2010) 以高中職畢業生的薪資 做為對照組,檢視大學畢業生的相對薪資受教育擴張政策的影響。結果發現,大學畢 業生的相對薪資的確受教育擴張政策影響而顯著下降。探究其結論與歷史文獻結論相 左的原因,在於先前文獻多以過去幾年的大學畢業生薪資當對照組,但薪資變化通常 十分緩慢,導致過去文獻的統計結果雖然發現教育擴張政策對大學畢業生薪資有負向 影響,但影響不並顯著。國外也有類似的文獻,像是 Freeman (1976)、Katz & Murphy (1992) 和 Mincer (1993)等,他們同樣支持大學畢業生供給人數的增加,可以解釋 1970 年代大學畢業生薪資相對高中畢業生薪資差距所小的現象。不過,李靜洵 (2009) 的 研究結果則與上述文獻相反,她認為在 1975 到 2001 年這段期間,高等教育的擴張並 未對教育報酬率產生顯著負面的影響。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化,本專題認為,大學畢 業生人數增加,造成勞動市場的供給增加,對於初次薪資有負向影響,但對於已在尌 業市場上的工作者來說,其一般經常薪資則呈正向影響。因此,基於上述論點,本專 題提出以下假設:

H

2-1

:大學畢業生人數變動對台灣帄均初次薪資呈負向影響關係。

H

2-2

:大學畢業生人數變動對台灣帄均經常薪資呈正向影響關係。

H

2-3

:大學畢業生人數變動對台灣帄均工時呈正向影響關係。

黃于玲、張一穗、陳建名和苗坤齡 (2006) 認為,企業面對全球商品價格競爭,只能 選擇壓低成本,使出口物價指數成長下降,薪資成長不易。同時,躉售原物料物價指 數增幅大於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增幅,顯示廠商為維持競爭力,吸收原物料上漲的成本

並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以致影響薪資成長。傳統經濟理論認為,隨著經濟成長薪資 也將逐漸成長,故經濟發展程度較高,其勞動工資也相對較高。

Rodgers & Nataraj (1999) 指出,競爭壓力變化是失業率影響工資的主因。在高失業率 環境下,競爭壓力大,故資方有籌碼可以以較低的工資雇用員工;反之在低失業率的 環境下將會造成工資較高的現象。經濟景氣好,個人收入必隨之增加,而經濟不景氣,

自然以減薪或裁員的方式圖生存。因此,基於上述論點,本專題提出以下假設:

H

3-1

:總體經濟環境變動對台灣帄均初次薪資呈正向影響關係。

H

3-2

:總體經濟環境變動對台灣帄均經常薪資呈正向影響關係。

H

3-3

:總體經濟環境變動對台灣帄均工時呈正向影響關係。

江豐富 (2006) 採用 1996 至 2002 年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的個體合併資料,研究 引進外勞對本國的勞工失業、職業選擇和薪資影響。其中,引進外勞對於薪資影響的 結果顯示,在大多數的職業中,外勞使用密集度雖然會有負面影響,但並不顯著;不 過,外勞的引進確實會排擠掉本國基層勞工的尌業機會,並同時使台灣勞工失業率上 升。陳坤銘 (2007) 則利用 1991 投入產出表,並配合 1994 年國民所得以及其他相關 資料,來進行引進外籍勞工對實質薪資影響的研究。其結果顯示,不但沒有不利的影 響,反而可能帶來正面的效果,也有助於提高技術勞工的薪資成長,不過對於高低技 術勞工之間的相對報酬並無不利影響。一般而言,台灣外籍勞工的工作內容和剛畢業 的大學生不同,前者人數的多寡和後者的薪資並不相關,但因金融海嘯後,台灣政府 的 22K 政策,使得大學剛畢業者的薪資幾近於外勞的基本工資;再者,以台灣企業 文化來看,只要多聘一名員工,其工作範圍和時數尌增加,外勞人數增加並不會讓整 體的工時因而減少。因此,基於上述論點,本專題提出以下假設:

H

4-1

:外勞人數變動對台灣帄均初次薪資呈正向影響關係。

H

4-2

:外勞人數變動對台灣帄均經常薪資呈正向影響關係。

H

4-3

:外勞人數變動對台灣帄均工時呈正向影響關係。

工會成立的目的旨在爭取員工待遇福利為其職責所在,或與雇主簽訂團體協約訂定有 關薪資給付問題,或個別交涉,但如果工會過度的抗爭薪資問題,可能會造成勞資雙 方的傷害。因此,基於工會成立的目的和參加人數日亦增加,本專題提出以下假設:

H

5-1

:參加工會人數對台灣帄均初次薪資呈正向影響關係。

H

5-2

:參加工會人數對台灣帄均經常薪資呈正向影響關係。

H

5-3

:參加工會人數對台灣帄均工時呈正向影響關係。

除了上述 5 個假設外,由於台灣是屬於出口導向的國家,出口及貿易量的增加,不僅 影響經濟成長等總體經濟環境,也影響著台灣教育環境 (大學畢業生增加)、外籍勞 工人數增加,連帶著勞工的意識抬頭,也促使著工會數目和參加工會的人數均增加。

因此,我們亦提出以下假設:

H

6

:出口及貿易量變動對總體經濟環境變動呈正向影響關係。

H

7

:總體經濟環境變動對大學畢業生人數變動呈正向影響關係。

H

8

:出口及貿易量變動對外籍勞工人數變動呈正向影響關係。

H

9

:外籍勞工人數變動對參加工會人數變動呈正向影響關係。

H

10

:大學生畢業生人數變數變動對參加工會人數變動呈正向影響關係。

茲將本專題之研究架構,繪製如圖 3-1 所示。

T & E

LU FL

MAE

HE

AWH AFRW H

2-1

H

2-2

H

3-1

H

3-2

H

1-1

H

1-2

H

4-1

H

4-2

H

5-1

H

5-2

H

6

H

9

ARW H

2-3

H

3-3

H

1-3

H

4-3

H

5-3

H

7

H

8

H

10

圖 3-1 研究架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6-4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