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病中,失能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排名前五名的負擔 疾病(WHO 2014);換言之,重鬱症是青少年在 2012 年失能和未達預期壽命 就死亡的五大高負擔疾病之一。另外,青少年期是女性罹患重鬱症的重要時 期(Rohde et al. 2009)。在台灣,10 歲到 18 歲的青少年重鬱症點盛行率約為 8.66%,而女性的點盛行率(12.79%)比男性(4.86%)高出 2.5 倍左右(陳 為堅 2005)。對女性而言,青少年期的憂鬱情緒將帶來長期和短期的影響:

憂鬱與女性一年後的自殺意念有關(Mazza and Reynolds 1998);此外,女性 在青少年時期的憂鬱與早婚、婚姻滿意度有關(Gotlib, Lewinsohn and Seeley 1998)。不少個人、社會和行為因素是女性在青少年期憂鬱症狀的風險因子, (Chen et al. 2009, Davila 2008, Joyner and Udry 2000);其二是青少年談戀愛和 特殊生命事件,比如約會暴力(Exner-Cortens, Eckenrode and Rothman 2013)、

性行為(Davila et al. 2009)、分手(Chen et al. 2009)、自殺(Kazan, Calear and Batterham 2016)等;其三是青少年談戀愛(初級壓力源)和二級壓力源,比 如,親子衝突(Dowdy and Kliewer 1998)、同儕關係(Aneshensel and Gore 1991)、非本真性(Inauthenticity)(Soller 2014, Soller 2015)等;其四是青少 年談戀愛和社會心理資源,比如,自尊(Simmons et al. 1979)、知覺家庭支持 (Valle and Tillman 2014);其五是青少年談戀愛和家庭結構(Cavanagh, Crissey and Raley 2008, Ivanova, Mills and Veenstra 2011, Valle and Tillman 2014);其

命事件(Soller 2014),如分手、約會暴力、性行為等。實際上,和早戀有關 的壓力源、社會心理資源也能夠帶來憂鬱,為了更全面地瞭解談戀愛和憂鬱

1979)、早戀提高親子衝突的壓力源(Dowdy and Kliewer 1998, Joyner and Udry 2000),而以上關聯在年幼的女性尤其明顯。另外,知覺家庭支持的缺乏與 後來的談戀愛有關(Valle and Tillman 2014)。亞洲社會方面,Chen et al. (2009) 以具有北京中學(7 年級到 12 年級)代表性的橫斷面資料,以 10,509 位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研究問題一:青少年女性談戀愛與憂鬱症狀有何關係?

研究問題二:以上關係是否與親子衝突、知覺家庭支持和自尊有關?

本文之行文安排如下:首先,筆者將回顧青少年談戀愛和心理健康、

壓力源(親子衝突)、社會心理資源(自尊)的文獻。以過去研究為基礎,

筆者將提出若干研究假設。接著,筆者將以追蹤性調查資料中的台灣青少年 女性為實際分析樣本,採用迴歸分析建立路徑分析等方式檢驗研究假設。最 後,筆者將檢討研究結果,也提出若干未來研究。

是情緒問題的負擔之一(Chen et al. 2009);早戀也與性行為有關 (Soller 2014),進而 帶來憂鬱。雖然特殊生命事件有助於研究者了解早戀青少年的憂鬱,然而其他較為 一般(Commonplace)的壓力源和社會心理資源的耗費也能夠達到此目的。首先,

生命事件之所以會帶來壓力(Distressing),有很大部分是由於該生命事件,即初 級 壓 力 源 ( Primary stressor ) 造 成 個 人 無 法 順 暢 地 履 行 其 原 本 的 社 會 角 色 (Aneshensel and Gore 1991),因此憂鬱。另外,Pearlin 主張,生命事件的初級壓力 源可能會在其他領域引起二級壓力源(Secondary stressor),此過程稱為壓力增生

(Stress proliferation)(Pearlin 1999),舉例,青少女談戀愛後,親子衝突的二級壓 力源明顯增加,因此憂鬱。生命事件的初級壓力源除了直接帶來憂鬱和二級壓力源 之外,生命事件也能夠降低社會心理資源,進而提高憂鬱(Ensel and Lin 1991)。換 言之,研究者必須試著了解青少年談戀愛的初級壓力源如何直接帶來憂鬱,如何直 接帶來角色方面的二級壓力源,和如何直接帶來社會心理資源降低之問題,才能夠 更全面地瞭解青少年談戀愛後的憂鬱。

過去研究以角色重組(Role restructuring)觀點解釋青少年談戀愛的初級壓力源、

親子衝突的二級壓力源和憂鬱之間關聯的社會機制(Aneshensel and Gore 1991)。首 先,角色重組觀點認為,當青少年獲得新角色,比如,開始談戀愛、開始工作的發 展轉變的時候,他們除了需要扮演新角色之外,青少年仍需要持續履行舊角色的義 務和期待;然而,如上一段 Pearlin (1999)所主張的,談戀愛帶給青少年無法順暢地 履行其原本社會角色的問題;為了能夠達成新角色和舊角色的義務和期待,青少年 需要經歷一段與舊有的關係調整他們之間關係的義務、期待和規範的過程;此發展 轉變對談戀愛的青少年而言是初級壓力源,因此筆者認為談戀愛可能會與憂鬱有直 接(Direct)的正向關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