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楊照(1963~)和陳克華(1961~)這兩位看似差異頗大,幾乎可說是甚少關 係的作家,何以能夠放在一起討論?事實上,光是有相近的生長年代,以及至國 外求學的經歷,並不足以共同論述楊照與陳克華。但在筆者的實際閱讀經驗中,

發現這兩人對於相同的公眾事務與議題都以各自的觀點進行批判。這些議題包含 了台灣主體性、性別霸權、學校教育、威權體制(戒嚴)、環保甚至動物權等等。

他們批判精神的立足點並不一樣,楊照高舉本土左派的大旗,而陳克華則是 以魯迅為師,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任何霸權的壓迫提出異議。因此,

我討論的這兩位作家,雖有文字風格等等極大的差異,卻共同在戒嚴時期經歷了 青壯階段,在相同的時代成長,並且對許多不公不義的事件展開批判,我認為他 們所展現的不僅是知識分子的價值,也是一種時代氛圍的縮影。

而楊照自從一九九一年在報章上的文字集結成《流離觀點》一書後,迄今已 出版十來本評論社會時事的文集。他的評論書寫出發於政治禁忌壓迫已逐漸消失 的九○年代,再加上學院的深刻訓練,這讓他對於時事的見解往往突破盲點,也 敢於批判弊政。王健壯認為,以楊照為首的新世代評論家,不僅擁有百科全書的 知識、敢秀敢炫的態度,更有放膽面對一切勇氣1

豐沛的書寫能量與豐富的知識容量,建立了楊照鮮明的發言位置。進入一 九九○年代以後,他不僅在歷史、文學領域據有極大版圖,也在社會批評 方面發出極具分量的聲音。他是台灣當代不可或缺的公共知識分子,撐起 一支雄健的筆,既干涉政治現實,也指向文學世界。

。這些特性,無疑造就楊照對 各種議題皆能評論的健筆。陳芳明更指出:

2

這一段話,清楚說明楊照涵納歷史、文學領域和社會批評等領域,在這二十多年

1 王健壯,〈尋找一位評論家的位置〉,收於《倉皇島嶼──歷史與現實分析》(台北:遠流,

1996),頁 13-14。

2 陳芳明,〈文學史的逐夢與築夢〉,收於楊照《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

2010),頁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來的苦心書寫之後,他無疑可稱之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

而如果說一般讀者可以理解楊照是了一個極為活躍的批判者,相對來說,陳 克華則可以說是被「詩名所累」,但他的詩作其實多跟政治有關,而並非僅止於 字句上理解的情色詩。他曾言:「我的情色詩只是手段,背後其實隱藏著政治的 意圖,欲拆解異性戀主流社會的價值。」3

3 鄭順聰紀錄,〈為台灣的書評診脈──創作者談書評〉,聯合文學第 273 期,2007.07,頁 70。

然而,陳克華雖然言多必稱自己是以「魯迅為師」,要做發出惡聲的鴟,也 就是對公眾事務進行批判,但真正注意到的人並不多。這同樣也是以情色與身體 詩作為對陳克華第一印象的緣故。比如說筆者曾躬逢中正大學在二○一二年「第 五屆經典人物陳克華研討會」的現場,會後陳克華致詞時曾說:「現場真是器官 飛舞,血肉橫陳」。筆者當時和與會的老師同學們聊天時,發現他們都對陳克華 原來還寫過評論文字感到驚訝。因此我認為一般對陳克華未深入了解的讀者,往 往會認為他就是一個寫情色和身體詩的作家。

當然,另方面來說,研究陳克華的學者們以其情色或身體詩的方向入手,自 有其參照與意義。然則如果我們一一比對其文化評論與詩作先後年代,就可以發 現陳克華這位與楊照同為一九六○年代出生的作家,對於各種社會與政治議題往 往也是挺筆而出。這些文章收錄成《愛人》、《給從前的愛》、《無醫村手記》、《顛 覆之煙》、《在城市中迷失的地圖》、《哈佛雷特》等書。已蔚為可觀,值得研究者 的注意,卻甚少有人去發掘。

因此相對於楊照明顯地被視為一個具有公共知識分子身分的批判者,我將陳 克華視為社會裡隱性的批判知識分子,畢竟我周遭的大多數人都只了解他是一位 詩人。沒有任何實際數據可以得知他在報章上書寫的言論傳閱給多少人,但我將 在本論文一方面對於陳克華的文化評論加以剖析;另方面也說明這些文章可以讓 一種求知與求真的態度傳達給閱讀者。

而更可以肯定的是,藉由對這兩位公共知識分子的探求,將可以明白他們為 何又或為誰發聲。進而了解台灣當代知識分子所批判的是什麼,又以何種方法來 進行批判。

於是在這裡首先遇到的重要問題便是,何謂本文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在二

○○八年聯合報刊載陳芳明與楊照的訪談中,楊照指出:

(Russell Jacoby),他認為所謂的公眾知識分子是:「對有學識的一般讀者做陳述 的作者與思想家。」此外還要具有不對任何人負責的堅定獨立的靈魂。並且必須 除去學術圈嚴謹語言結構對大眾的隔閡。此外,也正如社會學家鮑曼(Zygumunt Bauman)在《立法者與詮釋者》所謂:「典型現代知識分子工作策略的最加描述 特徵就是『立法者角色』,立法者建構在權威性的陳述上……一個典型的後現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知識分子最佳的工作策略就是『詮釋者』,詮釋者建構在轉譯性陳述上。」14

14 鮑曼(Zygumunt Bauman)著,王乾任譯,《立法者與詮釋者》(台北:弘智文化,2002),

頁 8。

鮑 曼的這段話,表示出詮釋者的重要性在於讓艱澀的想法,經過這類型知識分子的 傳達,更容易普及於大眾。這恰好說明楊照個人如何深入淺出地在學術字彙以及 歷史典故中,鮮明地指出社會上所面臨的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方式,我將討論楊照與陳克華在不同的立場下,他們是如何 對台灣的時政與社會作出批評。這樣的研究企圖在於,理解台灣當代公共知識分 子的批判精神在不同學術、知識與美學涵養下,呈現出怎麼樣的面貌與特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