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陳克華:浮出批評的地表 55

第三節 與時代之風逆行的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三節 與時代之風逆行的人 小結

絕大多數的陳克華研究者,都從其詩作下手。然而如果在陳克華的評論文字 中實際探討,則可以發現有明顯對於台灣當地的關懷與時事針砭:一、陳克華對 台灣民族性的批評;二、陳克華展現的生命關懷與人道精神;三、故鄉與環保關 懷;四、對教育的注重。在陳克華這類型的批判散文當中,可以發現其往往並非 是帶有著藝術性或美學上的文字語句的應用,更多的則是對於社會政治現實的批 判,他的文字著重在思想性,有時諷刺,有時無奈。於是對他而言:「文學無關 乎政治?錯了,文學其實是非常非常政治的。」31

而陳克華與楊照最大的差異,在於其自我的同志身份,陳克華必須經受異性 戀霸權的窺視,於是對於社會對同志的誤解如愛滋議題等等,陳克華所展現的是 為弱勢而戰的戰鬥精神。在陳克華筆下,面對性向歧視的迫害,常常是毫無保留 地進行諷刺,但在文字之中仍存有理性的思考。諷刺筆法在陳克華的筆下的使用,

其重要性也許不在於其影響了多少時政與人心,而是要具有勇於批判的態度。也 正如其詩作所言:「我確然已走在與時代逆行的方向。」32

31 陳克華,《哈佛‧雷特》(台北:九歌,2003),頁 166。

32 陳克華,〈我確然走著與時代逆行的方向〉,《善男子》(台北:九歌,2006),頁 92。

第五章 兩種批評視角的結合 第一節 楊照與陳克華的性別意識

第二節 殊途同歸:公共知識分子的價值所在 小結

本章將討論楊照與陳克華第一個可注意到的共同點,也就是他們都對於台灣 的主體性有所評論。而這兩位作家也對於性別霸權有所批判,比如說楊照提出新 男性的觀點,反省男性一直以來對女性的枷鎖;而陳克華則是以自身的同志身分,

對抗異性戀的壓制。這兩人對於性別霸權都有所反思,是本章所著重的另一個焦 點。

第三節則藉由整合楊照與陳克華許多共同討論的議題,來論述兩人如何從不 同文風與觀點,對同樣的事情展開批評。如對於教育、醫療、環保與動物權等等 的討論,都可以見出兩人身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堅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結論

本章總結全文,總結前列各章要點,說明在討論過程中所得出的成果與發現,

並指出侷限與未來研究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第二章

台灣戰後至解嚴的知識分子與論述場域

首先我將概略性地討論台灣戰後知識分子的世代性,做為本文討論楊照與陳 克華的背景架構。戰後台灣因為政治環境(戒嚴)的關係,是以知識分子的各種 活動必然和民主運動緊密相連。當時異議人士如果對當時強權加以批判,輕則主 持或發表的刊物遭到勒令停辦,重則受到莫須有的死刑與政治冤獄的壓迫。往後 許多人更必須逃往海外,成為遭受國民黨政府通緝的「黑名單」無法回國。這就 如同薩伊德所指出的,「流亡」是某些時代與地區的知識分子現象1

回過頭來,我所討論的兩位作家楊照與陳克華在表明政治批判立場時,則不 會受到那樣危及性命的壓迫,但也不是全然的自由。他們依舊是在戒嚴下度過了 青年時期,時代的壓迫與限制,仍然在他們的心靈層面投下暗影。其正如楊照在

《臨界點上的思索》自序裡所提及,在他所成長的七○年代,理想是什麼,其實 不是真的那麼知道。至少對於理想的行動主義是無緣接觸的,畢竟其生活周遭根 本就不存在社會運動、政治運動、學生運動的可能

──不流亡,

就死亡。

2

1 艾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2004),,頁 90。

2 楊照,〈一個本土左派世界觀的嘗試〉,《臨界點上的思索》(台北:自立晚報,1993),頁 7。

也就是說,在楊照開始寫作批判時政的文字之前,他所成長的經歷必然深深 影響他為何而寫的行為。同樣陳克華念茲在茲的創作主題,便是政治壓迫如鄭南 榕等人。在他們青少年的時代,即便因為社會經驗的關係尚未能寫出批判時政的 文字,但當台灣社會逐漸脫離政治禁錮的牢籠,他們的批判之筆也就破繭而出。

八○年代以降,時代氛圍開始擾動台灣鐵幕般的政權。在社會經濟結構改變 以及海外華人的推波助瀾下,台灣人民的政治枷鎖開始鬆綁,各種學運、女性等 社會運動蜂擁而起。在這時代與人勢之所趨,知識分子開始大展手腳,對於台灣 社會和文化的關懷也就蔚為風雲。也因此解嚴後的政治環境,無疑提供給知識分 子更多可以大量發聲的可能,兩人的批判精神於是近乎毫無窒礙的發展了起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第一節 戰後至六○年代:被壓迫的聲音

一、戒嚴初期台灣的言論禁錮

二戰結束後,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的台灣脫離了帝國殖民,台灣的執政者由日 本轉變成國民黨政權。然而光復初期的雀躍與期待,漸漸被來台的國民黨軍隊以 及當時中國政府的不當施政,使得台灣進入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的時代,人民困 苦而高官享樂,台籍菁英無施展身手之地。更有甚者,前來接收的陳儀為泯除台 灣受日本殖民的經驗,開始實施政經與文化上的統治,換言之,即是以中國化來 替代皇民化。如果說皇民化是代表日本帝國殖民,那麼中國化無非便是國民黨以 殖民統治台灣的模式。這些情況都造成了台灣人民的不滿,在一九四七年終於爆 發出二二八事件。

陳芳明對於這段歷史曾經說道:

來台接收的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無論在權力結構上或組織規格上,都是日 本台灣總督府的翻版。這種體制的設計,最初是考慮到台灣曾經有過特殊 的歷史經驗,亦即具備長達半世紀的殖民地社會性質。因此,長官公署的 成立全然與中國各省的省政府結構完全不同。恰恰就是經過這樣的設計,

台灣政治特殊化的性格反而顯得特別突出,並且使新的政治權力與舊的殖 民統治密切銜接越來。也就是說,整個行政長官公署的規模,完全是依照 台灣總督府的機關單位量身訂做。因此,行政長官陳儀不僅掌握行政、財 政、司法的權力,而且還握有地方的軍事大權。陳儀兼任台灣警備總部的 總司令職位,權力甚至還超越了日本派駐在台灣的總督。重慶時期台灣調 查委員會的接管計畫,全然遭到長官公署的推翻。一個比日本殖民時期的 權力支配還要嚴苛的體制,儼然浮現於台灣。3

3 陳芳明,〈戰後初期台灣文學的重建與頓挫〉,《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頁 211。

這段話是其再殖民概念的重點,亦即陳芳明認為,來台的國民黨政府,是接續日 本之後的下一個對台灣的殖民者。而假如回顧當時的知識分子發聲狀況,主要還 是以報刊雜誌為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台灣知識分子在這段時期開始接受兩種重要的文化挑戰,一是如何省視殖 民時期的歷史經驗,一是如何面對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文化。來台的大陸 知識分子,事實上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亦即如何在中國的歷史經驗與台灣 殖民地文化之間取得平衡點。9

在重建台灣文化的過程裡,右翼官方的文化論述不斷藉「奴化論述」來界 定中國語台灣在文化位階上的優劣,並以取消日文等假去「奴化」之名,

行剷除台灣文化「世界化」之實。這種新興文化領導權的建立,及台灣文 化人提出的反文化、反國府論述,已經預示了五○年代後台灣文化寒冬的 先兆。

換句話說,當時的台灣知識分子與中國來台知識分子,都面臨到在兩方不同立場 下,如何互相理解的問題。但畢竟隨國民黨軍隊來台的知識分子,擁有執政當局 做為靠山。陳建忠就指出:

10

事件中被殺的王添燈(人民導報社長)、林茂生(民報社長、台大文學院 長)、林宗賢(中外日報社幹部)、吳金煉(新生報日文版總編輯)、宋斐 如(接替王添燈為人民導報社長)、陳澄波(畫家);被捕的楊逵、張文環、

吳新榮、黃師樵(新竹縣圖書館長)、莊垂勝(台中市圖書館長)、蔡鐵城

(和平日報記者);遭通緝而逃離台灣的:江文也、陳文彬、蘇新……

總而言之,中國文化人與台灣文化人的爭論,是官方與民間的對立。而在此時對 於台灣主體性的問題,除了文學界的爭擾,更顯現在言論傳播的面向上。一般來 說,言論自由是保持民主政治環境的必要基礎之一。回頭看中華民國《憲法》第 十一條所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也就是說國民可以 表達意見,並且不會遭受阻礙。不過,隨著二二八的爆發,讓台灣人民的心靈受 到恐慌,隨後戒嚴令的頒布,也成為極權政府限制人民自由的手段。

在二二八事件中,根據彭瑞金的統計,受迫害的知識分子群眾如:

11

從上述可以看來,國民黨在二二八事件中,對於台灣知識分子大量殘害,於是二 二八事件之後,報章雜誌的主導權多為落入認同統治者裡念的人士手裡。也還不

9 陳芳明,〈戰後初期台灣文學的重建與頓挫〉,《台灣新文學史》,頁 210。

10 陳建忠,〈徘徊於「祖國認同」與「台灣認同」之間:戰後初期台灣文化的重建與頓挫〉,《被 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頁 278。

11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 40 年》,頁 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僅如此,陳芳明指出二二八後的台灣文學的創作可以說中斷:

面對殘酷的政治現實,所有的日據作家都停止文學創作。呂赫若參加了地 下政治組織,從此向文學告別。朱點人、郭秋生、楊熾昌、郭水潭、陳垂 映、巫永福、劉捷、林芳年、王昶雄、莊培初等人,或因語文障礙,成因

面對殘酷的政治現實,所有的日據作家都停止文學創作。呂赫若參加了地 下政治組織,從此向文學告別。朱點人、郭秋生、楊熾昌、郭水潭、陳垂 映、巫永福、劉捷、林芳年、王昶雄、莊培初等人,或因語文障礙,成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