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小號協奏曲自巴洛克時期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的 D 大調協 奏曲、古典時期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與洪麥爾(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1)的降 E 大調小號協奏曲之後,直到二十世紀才有重要的小號協奏曲出現。

托瑪希(Henri Tomasi, 1901-1971)法國近代作曲家兼指揮家,於 1948 年所寫作的《小號 協奏曲》又是近代小號協奏曲中,極為重要的一首作品,不論是在技巧或是音樂的詮 釋上都大大考驗著小號演奏者,而此協奏曲也時常是國際音樂比賽的指定曲目,或是 交響樂團小號招考時的指定曲目,幾乎是小號學習者都會接觸的作品。筆者對於此曲 氣勢萬鈞的開場,樂曲中段,使用弱音器製造多變的音色和第三樂章活潑又有精神的 主題感到相當有興趣,故選擇這首協奏曲作為研究的主題。透過資料蒐集,整理出托 瑪希的生平資料,並深入分析樂曲曲式,從研究分析的過程中,尋找作曲家安排音符 的深層意義。最後綜合聆聽 CD 的吹奏加上筆者個人詮釋呈現,希望對此首協奏曲有 更深入的了解,盼此論文對要演奏此曲的學子有所幫助。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由於一般通史的音樂史參考書中,對托瑪希的介紹篇幅不多,筆者主要透過有聲 資料(包含 CD、LD)其中附有曲目介紹的小冊子以及網路資料:托瑪希個人官方網站、

維基百科(Wikipedia)以及牛津音樂辭典(Oxford Music Online)中托瑪希的介紹,來了解 其生平。另外也透過法國近代史料和當代法國音樂家的介紹,從托瑪希的生活環境及 三位法國小號演奏家:安德烈(Maurice André)2、狄博(Pierre Thibaud)3及歐畢耶(Eric Aubier)4

3 狄博(Pierre Thibaud, 1929-2004)法國近代著名小號演奏家,曾任巴黎歌劇院交響樂團首席小號,

於 1975-1994 年擔任巴黎高等音樂院小號教授。

4 歐畢耶(Eric Aubier, 1960-)法國當知名小號演奏家,14 歲至巴黎高等音樂院畢業,師事安德烈,

曾任巴黎歌劇院獨奏小號,是知名的小號教授及國際小號演奏家,1995 年後陸續到世界各地舉辦音樂 營以及演奏會,到過芬蘭、日本、台灣等地。

第二章 托瑪希的生平與小號作品特色

第一節 托瑪希生平簡介

亨利.托瑪希(Henri Tomasi, 1901-1971)法國作曲家、指揮家。1901 年 8 月 17 日 出生於法國南方大城馬賽(Marseilles),他的父親澤維爾.托瑪希(Xavier Tomasi)來自科 西嘉島5

1918 年托瑪希進入法國巴黎高等音樂院 (Conservatoire Nationale Supérieur de Musique de Paris)就讀,主要學習作曲,師事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

(Corsica)是一位郵政人員。在托瑪希七歲時,父親將他送進入馬賽音樂學院 (Conservatoire de Musique de Marseille)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在學生時期,托瑪希曾夢想 成為一位偉大的水手,所以在學校就讀時常翹課。暑假期間會回到科西嘉島,與祖母 學習科西嘉島的傳統音樂,這對他往後的音樂創作有所影響,利用這些傳統音樂作曲。

年輕的他為了賺錢,到馬賽的酒店、餐廳和電影院演奏鋼琴,在這段期間鋼琴即興的 天分漸漸顯露。

6以及維達

爾(Paul Vidal, 1863-1931)7,還有學習指揮,師事高貝爾(Philippe Gaubert, 1879-1941)8。 他的好友法朗克(Maurice Franck)曾說:他總是孜孜不倦的學習,一個標準的工作狂。9

5 科西嘉島(Corsica)為法國屬地,地中海上島嶼,位於義大利西方、法國本土東南方,另外於科西 嘉島下方有一島嶼,是義大利屬地薩丁尼亞島(Sardinia)。

由此看出托瑪希的轉變,開始認真學習後,對音樂非常熱衷。

6 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法國作曲家、教育 家,於 1894 年創辦聖歌學校(Schola Cantorum),

著重格雷果聖歌及 16、17 世紀音樂的研究,任教於聖歌學校及巴黎高等音樂院。 樂院為音樂會組成的協會樂團(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首席指揮,在作曲方 面承襲法朗克、拉威爾、德布西的特色,並沒有太大創新。

9 His friend Maurice Franck described Tomasi as a hard worker: "He showed up with a fugue a week, he was indefatigable - an inveterate workaholic."

1927 年托瑪希以作品《柯里歐蘭清唱劇》(Coriolan Cantata)贏得羅馬大獎(Prix de Rome)10

托瑪希於 1931-1935 年擔任法屬印度支那廣播交響樂團

的第二獎,並在同年拿下指揮第一獎。在此之後,開始作曲與指揮雙軌並進的 音樂生涯。

11(Radio Colonial Orchestra in French Indochina)指揮一職,也因此到東南亞工作的關係,在 1933 年創作了《寮國 之歌》(Chants Laotiens)。1936 年後回到了法國,時常在巴黎及法國其他地區指揮交響 樂團演出,這一年與著名的女中音(mezzo-soprano)哈維爾(Alice Raveau, 1884-1951)合 作,所錄製葛路克(C.W. Gluck, 1717-1787)歌劇《奧菲歐與尤里荻倩》(Orphée et Eurydice, 1762)被評選為年度最佳唱片(Grand Prix du Disque)。一九三零年代,托瑪希和奧乃格、

浦朗克、米堯、普羅高菲夫是巴黎現代音樂組織「圖頓」12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托瑪希被徵召至法國國家軍樂隊擔任 (French Army)指揮一職。1940 年擔任法國國家交響樂團(Orchestra national de la Radio diffusion française) 指揮,當時這個樂團因受到戰爭的影響,被迫遷移到馬賽。1944 年寫作安 魂曲(Requiem),為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軍民。1946 年擔任蒙地卡羅歌劇院交響樂

(Triton Group of Contemporary Music)的創立者。

(National Opera Orchestra of Monte Carlo)的首席指揮,開始他指揮生涯的黃金時 期,成為法國首屈一指的指揮,並開始在歐洲到處擔任客席指揮。1951 年其最著名的

12 圖頓現代音樂組織(Triton Group of Contemporary Music)「Triton」字面上的翻譯為「三全音」。

在法國組成,主張編制簡化、形式簡單。

13 蒙地卡羅歌劇院交響樂團(National Opera Orchestra of Monte Carlo)位於法國南部,屬於摩納哥大 公國(Monaco),蒙地卡羅這個城市的樂團,由法語系人組成。

專心於作曲的托瑪希,晚年有多部重要的歌劇創作。於 1958 年歌劇《亞特蘭提斯》

(L'Atlantide)的首演再次獲得大眾好評。1959 年完成歌劇《海的寧靜》(Le Silence de la Mer)。1961 年完成《小提琴協奏曲》,1965 年完成《長笛協奏曲》,並由郎帕爾(Jean-Pierre Rampal)擔綱長笛主奏首演。晚年的作品是為政治目的而創作,表達支持第三世界國 家,1968 年創作《越南之歌》(Chant pour le Vietnam)。1969 年和他的兒子克勞德.托 瑪希(Claude Tomasi)做一系列的訪談,稱為「錄音機錄製的自傳」(Autobiography with a tape recorder)。此年,最後一次回到他的家鄉—馬賽,此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創作 力也越來越減弱,甚至發現肺部水腫的症狀。1971 年 1 月 13 日於巴黎 (Paris)去世。

托瑪希最重要的作品是戲劇音樂,包括歌劇《馬奈拉的唐璜》(Don Juan de Mañara)、《亞特蘭提斯》(L'Atlantide)、《海的寧靜》(Le silence de la mer),以及為管樂 器所寫的協奏曲。托瑪希總共為 12 種樂器寫作協奏曲,包括小號、長號、長笛、單簧

15 Tomasi said: "Although I haven't shirked from using the most modern forms of expression, I've always been a melodist at heart. I can't stand systems and sectarianism. I write for the public at large. Music that doesn't come from the heart isn't music."引用自托瑪希官方網站

特殊的地方,在配器的部份有創新,出現令人意想不到新的音響。例如:在《小號協 奏曲》當中樂團部分使用高音木琴敲奏清脆旋律,也有使用加上弱音器的長號還有英 國管來演奏旋律,製造多變的音色。

法國著名作曲家杜提勒斯16(Henri Dutilleux, 1916-)談到托瑪希時說到:我很喜歡 且景仰托瑪希先生,因為他的人格特質與他藝術天賦方面的活力。這樣熱烈、熱情的 音樂家,其名聲跨越了美學差異,這樣的差異區分藝術家的不同,他們個別的經驗帶 領他們至不同的道路上。17

16 杜提勒斯(Henri Dutilleux, 1916-)活耀於二十世紀後半的法國作曲家,於 1938 年獲得作曲羅馬大 獎,他的作品承襲德布西拉威爾的特點,但更多受到巴爾托克和史特拉汶斯基影響,作品聲響更為尖 銳,重要作品有寫給管樂的作品:長笛奏鳴曲、雙簧管奏鳴曲以及交響曲。

17 I loved and respected Henri Tomasi as much for his human qualities as for the liveliness of his artistic talent. An ardent, passionate musician, his reputation as a character stretched beyond the esthetic discrepancies that can separate artists whose individual experience takes them on divergent paths. 引用自托瑪希官方網站

托瑪希(Henri Tomasi, 1901.08.17 - 1971.01.13)

第二節 托瑪希小號作品特色

Fanfares Liturgiques pour ensemble de cuivres, choeur et soprano

《祭典的銅管樂》給銅

Concerto pour Trompette et Orchestra

《小號協奏曲》 1948 題獻給費雍(Ludovic Vailant)19

Six Etudes I. Scherzo

II. En Forme de Saltarelle III. Theme et Variation IV. Etude Heroique V. Etude Cambodgienne VI. Largo

Semaine sainte a Cuzco 《庫斯科的神聖禮拜 節》

1962 提獻給安德烈,使用高 音小號與 C 調小號演 奏

小號與管風琴 Variations Grégoriennes sur

un Salve Regina

《格雷果聖歌變奏》 1963 提獻給圖內薩克20 小號與管風琴 Suite pour 3 trompettes 《為三支小號寫作的組

曲》

由上表可以發現,《小號協奏曲》是托瑪希為小號獨奏所寫的第一個作品,扣除掉

《六首練習曲》,之後再有重要的小號獨奏作品已經是十幾年後,分別是 1962 和 1963 年創作的《庫斯科的神聖禮拜節》、《格雷果聖歌變奏》,時間相差甚遠。托瑪希第一次 為銅管樂器寫作的作品—《祭典的銅管樂》給銅管樂團、合唱團及女高音,至今仍是 法國銅管音樂重要作品之一,目前時常被演出。

托瑪希的小號作品,小號主奏的部份技巧是困難的,見下列譜例 1、譜例 2 所示,

分別是出至《庫斯科的神聖禮拜節》與《格雷果聖歌變奏》的片段。這兩首作品原先 的編制是給小號及管風琴,在教堂裡演奏的。托瑪希喜歡寫給小號在高音域演奏分解 和弦,製造燦爛輝煌的效果。

譜例 1:《庫斯科的神聖禮拜節》片段,開頭 8 小節

譜例 2:《格雷果聖歌變奏》片段,第 49-51 小節

這兩首樂曲也都有慢版樂段,長旋律線條的部份,托瑪希喜歡使用五聲音階或是 調式來創作,增添了東方色彩。見下列譜例 3 及譜例 4。

譜例 3:《庫斯科的神聖禮拜節》片段,小號部分第 20-31 小節,沒有 E 跟 A 音,由 G 音開始的羽調式五聲音階組成

譜例 4:《格雷果聖歌變奏》片段,開頭前 15 小節,使用艾奧里安調式(Aeolian)

另外在《六首練習曲》中的第五首標題為「柬埔寨曲調的練習曲」就使用標準的 五聲音階來創作,只用到「C、D、E、G、A」五個音。見譜例 5。

譜例 5:《六首練習曲》中第五首「柬埔寨曲調的練習曲」片段,開頭前 13 小節

托瑪希在樂曲伴奏的部分喜歡使用平行和弦以及平行四度,承襲了德布西和拉威 爾喜歡使用平行和弦的特點,製造推移的效果。見下列譜例 6 及譜例 7。

譜例 6:《庫斯科的神聖禮拜節》片段,管風琴伴奏部份,第 1-4 小節,出現連續平行 三和弦

譜例 7:《格雷果聖歌變奏》片段,管風琴伴奏部份第 1-6 小節,使用平行四度進行

由於工業科技的進步,在二十世紀初期發明 C 調小號,首先在法國受到重視,C 調小號的特點是移調快速,交響樂團的小號手多會使用 C 調小號,而且高音域的片段 使用 C 調小號演奏會比使用降 B 調小號來的輕鬆許多,而托瑪希生活的年代正是 C 調小號在法國流行的時期,所以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寫給 C 調小號來演奏。

由於工業科技的進步,在二十世紀初期發明 C 調小號,首先在法國受到重視,C 調小號的特點是移調快速,交響樂團的小號手多會使用 C 調小號,而且高音域的片段 使用 C 調小號演奏會比使用降 B 調小號來的輕鬆許多,而托瑪希生活的年代正是 C 調小號在法國流行的時期,所以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寫給 C 調小號來演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