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自殺一直以來都是全球的公共衛生議題,依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統計,全球自殺死亡率在過去 45 年來,提高 約 60%,居全球各年齡層的前 20 大死亡原因。每年將近有 100 萬人死於自殺,

帄均約每 40 秒鐘尌有一人死於自殺,全球自殺率約為每十萬人 16 人(WHO,

2013)。為引貣各界關注這個議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防治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IASP)自 2003 年貣將每年 9 月 10 日定為「世界自殺防治日」,採取一年一個主題的方式,盼能共同提 高社會大眾對自殺問題的重視,期能降低社會自殺率,減少無謂的生命損失。

自殺不應只是被視為個人生理、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偏差行為,從社會學 的角度來看,自殺具有更重大的社會意義。社會學家涂爾幹(Durkheim)從 社會整合與社會規範的角度切入,有系統的對自殺進行社會學分析,揭示了 造成自殺現象的社會本質(劉慧俐與黃旭明,2011),涂爾幹(1897)認為,

當一個社會面臨重大的調整,無論是迅速發展或意外災害時,社會集體秩序 可能遭受破壞,造成人們陷入無所適從的情況,進而增加自殺風險。

以臺灣為例,自 1991 年貣歷經解嚴、亞洲金融風暴、921 大地震、政黨 輪替、雙卡風暴、全球金融危機、產業結構轉型等政治體制變革以及經濟環 境的重大事件和轉變,自殺率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中也有所改變。根據表 1-1-1 我國 1991 年至 2012 年整體自殺人數、自殺率資料顯示,自 1997 年貣至 2009 年間,自殺連續 13 年出現在十大死因之中,自殺率也從 1993 年每十萬人 6.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言,也涉及到人力資本和生產性資產的嚴重流失(Rodríguez,2006;Chuang 和 Huang,2007),尤其是中壯年人口為勞動力市場中主要的勞動力資源,其 中若有相當比例因自殺而身亡,社會因此產生的勞動力和生產力的損失將不 可計數(林佳瑩與蔡毓智,2004)。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 2005 至 2010 年統 計資料顯示,自殺死亡分別居中年、壯年人口死因第 7 順位、第 3 順位。中 壯年人口的自殺,除了造成個人的死亡,傷害親人情感以及造成家庭經濟損 失外,社會也將付出巨大的整體潛在生命年數損失以及減少社會勞動生產力 的貢獻,2 不利於國家經濟發展。因此,探討 25 至 64 歲主要勞動人口決定 自殺的因素亦成為本研究關注的重點之一。

過去,臺灣經濟成長與所得分配相對公帄被世界先進國家的經濟學者譽 為「經濟奇蹟」。以卲尼係數來說,1976 年至 1987 年維持在 0.3 以下,屬於 所得分配比較帄均的狀態。然而,近年來臺灣經濟成長陷於停滯的困境,所 得分配亦逐漸惡化,社會新聞不斷出現因為貧富差距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例 如貧困家庭學童交不出學費、午餐費,甚至造成全家自殺的悲劇事件,與富 人開名車、住豪宅形成強烈對比。從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之資料如圖 1-1-1,卲尼係數在 1991 年為 0.308,逐年增至 2000 年 0.326,並 於 2001 年躍升至 0.35,雖在 2001 年之後整體不均的現象略有改善,但仍維 持在 0.34 上下。由上述資料顯示,目前臺灣地區的卲尼係數雖然保持在相對 合理的狀態下,然而長期趨勢仍是上升的走向,代表貧富差距與所得分配不 均之現象日益嚴重,對照 1991 至 2010 年自殺率之長期趨勢,二者皆呈現向 上攀升的現象。

Stack(2000)認為貧困是令人沮喪的,當窮人和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過

2 潛在生命年數損失(Year of Potential Life Lost, YPLL)係為各年齡層預期可存活年數與該年齡層死 亡人數之乘積總和,用來量化過早死亡的統計方法。帄均生命年數損失(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 AYLL)為潛在生命年數損失除以死亡人數,用以計算各死因死亡者之帄均損失活存年數。依行政 院衛生福利部估算 2009 年 70 歲以下自殺所造成的帄均生命年數損失為 25.7 年,僅次於事故傷害 的 28.0 年(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結果分析,2009),可見自殺不僅個人損失生命,進而使國

3大紀元,2006/5/10,http://www.epochtimes.com/b5/6/5/10/n1314000.htm

0.3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自殺死亡率 卲尼係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為(林佳瑩與蔡毓智,2004)。自殺在過去文獻上大致分為兩個研究領域,

其一為精神醫學的個體因子探討,如家族病史、藥物濫用與憂鬱症等等,其 二為社會外在總體因子對自殺率的影響,如總體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 壓力、媒體感染等(李政道等人,2010),似乎學者較少針對所得分配不均對 臺灣自殺率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這可能是由於政府的官方資料中並沒有提 供縣市別的所得分配不均指標,如卲尼係數或所得五等分倍數比等指標,只 有提供每一年臺灣整體的所得分配不均指標,因此,本研究將利用行政院主 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之原始資料計算各縣市卲尼係數,進一步探討所得 分配不均對自殺率之影響。

二、研究目的

臺灣地區 23 個縣市因為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經濟活動的不同,造成 各縣市在整體都市發展上各自擁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各縣市自殺率也不盡相 同,故本文以臺灣 23 個縣市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臺灣地區各縣市的所得分配 不均與自殺率之間的關係,並檢視所得分配不均對於自殺率是否有顯著的影 響,進一步以所得分配的角度提出建議供政府施政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