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

一、 研究母群體

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cross-sectional survey)進行,以 100 學年 度第二學期就讀新竹市某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在學學生為研究母 群體。其中七年級有 24 班(768 人)、八年級 26 班(832 人)、九年級 28 班(896 人),共有 2496 人。

二、 研究樣本

根據 Krejcie 和 Morgan(1970)的抽取樣本數建議,母群體 2496 人,

至少應抽取 334 人。為使樣本更具代表性,並考慮學生的缺課、廢卷 等因素造成問卷為收不足(約 10%),故取 365 人為樣本數。

以班級為單位,以年級為分層,採用分層集束抽樣,依照各年級 人數比,七年級有 24 班,抽取 3 班;八年級 26 班,抽取 4 班;九年 級 28 班,抽取 5 班,共抽取 12 班(每班約 32 人),以達到預定抽取樣 本數。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自編的結構式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問卷初稿的擬定乃針 對欲測量之變項,並參考相關文獻編製而成,內容題目之設計擬配合 研究架構,並由專家學者的指導編製而成。

一、 擬初稿問卷

問卷初稿擬參考相關文獻編製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個

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蔬果攝取知識」、「蔬

果攝取行為」。茲分別敘述如下:

22

(一) 個人背景因素:包含性別、年級、自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態、

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等五大項,共計 6 題。

(二) 社會心理因素:本研究社會心理因素內容根據許羽婷(2010)、

李貞儀(2011)、陳俐蓉(2008)、魏米秀(2009)的社會心理因素概 念設計而成。包含蔬果的喜好 6 題、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7 題、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13 題、蔬果攝取結果期望 11 題、蔬果攝取 知覺障礙 15 題等五大項,共 52 題。

(三) 蔬果攝取知識:本研究蔬果攝取知識是採用胡惠碧(2008)及張 玉鳳(2001)等人文獻設計而成,共計 12 題。

(四) 環境因素:本研究蔬果攝取環境因素參考自許羽婷( 2010)、陳 俐蓉(2009)、吳昭芳(2008)概念設計而成,包含蔬果攝取角色楷 模 12 題、蔬果攝取可獲性 8 題、蔬果攝取可近性 7 題,共 27 題。

(五) 蔬果攝取行為:由研究對象自行評估最近一個月內蔬果攝取,

是否符合每日都攝取三份蔬菜、兩份水果。

二、 專家內容效度

問卷初稿擬定之後,為確認問卷內容的適切性、周延性及涵蓋面,

邀請健康促進、營養教育與國中教師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附錄一),

針對問卷內容給予建議,並進行內容效度評定。根據專家意見與指導 教授討論後修改及刪減題目,定稿為預試問卷。

三、 進行預試

為了解研究對象對問卷內容的理解狀況、填答問卷的反應、回答 所需時間,以及實施時可能發生的狀況,自母群體排除抽樣班級後,

以利益取樣於各年級隨機各抽取一個班級,於 101 年 5 月由研究者親

自進行施測。實際測得 89 人,有效問卷 89 份,有效回收率 100%。

23

四、 試題分析

回收預試問卷後,將資料譯碼、鍵入、轉換等程序後,再利用 SPSS 統計軟體進行試題分析工作。

預試問卷回收後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考驗,問卷的「蔬果的喜 好」、「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 望」 、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 「蔬果攝取可獲性」 、

「蔬果攝取可近性」及「蔬果攝取行為」量表均進行 Cronbach α係 數評估其內部一致性,各部份的信度分析結果如表 3-3-1,各量表皆具 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Cronbah α 介於 0.71~0.95),而「蔬果攝取知識」

量表則使用庫李信度 20 考驗(得分 0.66),結果尚可。

五、 正式問卷

依預試分析結果,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修定為正式結構式問卷。主 要內容包括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

分別說明如下 :

表 3-3-1 問卷信度考驗

問卷內容 題數 Cronbach α

蔬果喜好 6 0.87

蔬果社會支持 7 0.91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13 0.95 蔬果攝取結果期望 12 0.93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14 0.89

蔬果攝取知識 20 0.66*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5 0.84

蔬果攝取可獲性 7 0.78

蔬果攝取可近性 5 0.74

蔬果攝取行為 2 0.71

註:*代表庫李信度 20。

24

(一) 個人背景因素

本研究之家庭社經地位是以林生傳(2005)訂 A.B.Hollingshead 於 1957 年所提出之「兩因素社會地位指數」(two fac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為測量方法,以研究對象家長的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別為主要 決定指數。

將受試者家長教育程度加權(成以 4),以及家長職業加權(乘以 7) 合併,擇父親或母親所得的社經地位級別較高者為受試者之家庭社經 地位指數。凡數值介在 11~18 之間者為「等級Ⅰ」(高社經);數值介 在 19~29 之間者為「等級Ⅱ」(中高社經);數值介在 30~40 之間者為

「等級Ⅲ」 (中社經);數值介在 41~51 之間者為「等級Ⅳ」(中低社經);

數值介在 52~55 之間者為「等級Ⅴ」(低社經) 。如表 3-3-1 與表 3-3-2 所示。本研究再根據指數分為 11~29 者為高社經地位、30~40 分者為 中社經地位、41~55 分者為低社經地位。

表 3-3-2 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等級

等級 教育程度 職業類別

I 研究所 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II 大學或專科學校 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III 高中職、國(初)中 半專業人員、一般性公務人員

IV 小學或雖未上學但識字 技術性工人

V 不識字 無技術性、非技術性工人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49)。台北:巨流圖書。

25

表 3-3-3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教育程度 教育指數 職業等級 職業指數 社經地位指數 社經地位等級

I

1

I

1 11-18

I 高社經

II

2

II

2 19-29

II 中高社經

III

3

III

3 30-40

III 中社經

IV

4

IV

4 41-51

IV 中低社經

V

5

V

5 52-55

V 低社經

社經地位指數=教育指數*4+職業指數*7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49)。台北:巨流圖書。

(二) 蔬果攝取行為

由研究對象自行評估最近一個月內是否每日都攝取蔬菜三份(1 份

=100 公克)、水果二份(1 份=200 公克)。採用 Likert 五分量表,計分方 式為 1=從未如此、2=很少如此、3=有時如此、4=經常如此、5=總是 如此。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蔬果攝取行為越佳。

(三) 社會心理因素 1、 蔬果的喜好

由研究對象主觀評估對蔬果攝取的喜好。採用 Likert 五分量 表,計分方式包括: 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意見、4=

同意、5=非常同意,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蔬果的喜好越佳。

2、 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指過去一個月內研究對象的重要他人(包括家人、老師、同學 或朋友)對其蔬果攝取行為的支持程度。採用 Likert 五分量表,計 分方式分為 1=從未如此、2=很少如此、3=有時如此、4=常常如此、

5=總是如此。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蔬果攝取社會支持性越好。

26

3、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對自己完成某項行為的自信程度(Bandura, 1982)。在此研究所指蔬果攝取自我效能是指研究對象在特殊情境 下,能克服攝取蔬果行為困難的把握程度,選項分為 1=完全沒把 握、2=有兩成把握、3=有五成把握、4=有八成把握、5=完全有把 握。分數越高表示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越好。

4、 蔬果攝取結果期望

研究對象評估蔬果攝取行為所造成結果的可能性與評價行為 結果所造成的重要性。計分方式:結果可能性以 1=非常不可能、

2=不可能、3=中立意見、4=可能、5=非常有可能;結果重要性以 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中立意見、4=重要、5=非常重要。

兩者乘積和代表蔬果攝取結果期望(Rogers & Braeley, 1991),總平 均分數越高,代表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越趨於正面。

5、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研究對象自覺蔬果攝取行為可能遭遇到的障礙程度。計分方 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意見、4=同意、5=非常同 意。分數越高,表示蔬果攝取知覺障礙性越高,反之則表示蔬果 攝取知覺障礙性越低。

(四) 蔬果攝取知識

此部分參考相關文獻(胡惠碧, 2008),內容包括研究對象每日所 需攝取蔬果之份量和種類,以及蔬果攝取與健康的關係之瞭解程度。

答對給 1 分,答錯或答不知道者給予 0 分,得分越高者,表示研究對

象蔬果攝取知識越佳,反之則蔬果攝取知識越差

27

(五) 環境因素

1、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由研究對象評估重要他人(如父母親、兄弟姊妹、爺爺或外 公、奶奶或外婆),最近一個月內的蔬果攝取情形。採用 Likert 五 分量表,計分方式: 1=從未如此、2=很少如此、3=有時如此、4=

常常如此、5=總是如此。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研究對象之重要 他人蔬果攝取行為越佳。

2、 蔬果攝取可獲性

由研究對象自行評估最近一個月內,於生活中可獲得蔬果的程 度。以 Likert 五分量表計分,包括 1=從未如此、2=很少如此、3=

有時如此、4=常常如此、5=總是如此。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蔬 果攝取可獲性越佳。

3、 蔬果攝取可近性

由研究對象自行評估最近一個月內,於生活中獲得蔬果的便利 程度。以 Likert 五分量表計分,包括 1=從未如此、2=很少如此、

3=有時如此、4=常常如此、5=總是如此。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 蔬果攝取可近性越佳。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

為了根據研究架構達成本研究目的,本研究步驟分為文獻蒐集、

行政聯繫、問卷設計、問卷施測與資料處理,步驟進行詳細說明如下:

一、 文獻蒐集:依研究主題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做為發展研究 問卷的參考資料,並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研究主題、目的、架構。

二、 行政聯繫:施測前向校方說明施測目的,經校方同意後,由研究

者親自施測。

28

三、 問卷設計與施測 (一) 初擬問卷

根據本研究目的、研究架構、相關文獻及問卷,由研究者自行初 擬問卷,分成「個人背景因素」 、 「社會心理因素」 、 「蔬果攝取知識」、

「環境因素」及「蔬果攝取行為」等五部分。

(二) 專家內容效度:根據專家意見與指導,定稿為預試問卷。

(三) 結構式問卷預試:為瞭解研究對象填答問卷之反應與問卷適切 性,於正式施測前兩周,除樣本班級之外,各年級抽取一個班級 進行預試,共得 89 份問卷。

(四) 正式問卷施測:本研究共發出由研究者親自對抽樣班級進行施 測,施測完畢後立即回收問卷。於 101 年 6 月 11 日至 6 月 22 日進行施測,作答時間約 35 至 40 分鐘,實際施測 385 人,去除 填答嚴重部完整的不當問卷 10 份,得有效問卷 375 份,為本研 究統計分析使用

四、 資料處理:將所有效問卷依照研究假設進行資料分析,並歸納結 果。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施測後,將問卷編碼、譯碼、鍵入資料,使用 PASW Statistics 18 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本研究目的、研究假設進行統計分 析,運用下列統計方法分析,如表 3-5-1、3-5-2 所示。

一、 描述性統計

描述自變項與依變項的分佈情形時,類別資料使用次數分配、百

分率,等距資料使用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與最小值來呈現各個變

項的分佈情形。

29

二、 推論性統計

依據變項的性質,分別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複迴歸分析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等統計方法來分析各變項之間的關係,

與預測影響研究對象蔬果攝取的因素。統計上的考驗皆以α=0.05 為 顯著水準。

(一)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考驗受試者研究者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進行變 異數分析之前,為了解樣本變異數是否符合變異數同質性之前提,先 進行變異數同質性考驗(homogeneity of variance)。若樣本符合變異數 同質性考驗(P>0.05),則以薛費氏法(Scheffés Method)做事後比較。若 P<0.05,表示樣本呈現違反變異數同質性,則以 Dunnett'T3 做進一步 的事後比較。

(二) 皮爾森積差相關:用以分析研究對象的蔬果攝取知識、蔬果攝取 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

(三) 複迴歸分析:用以分析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蔬果攝取知識、

蔬果攝取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對蔬果攝取行為的預測力。

30

表 3-5-1 研究變項操作型定義及方法

變項名稱 操作型定義 計分方法

個人背景因素

性別 性別分類 1=男生

2=女生

年級 研究對象就讀年級 1=七年級

2=八年級、

3=九年級

學業總成績 研究對象在校之學業總成績 1=班排名前 1/3、

2=班排名中間 1/3、

3=班排名後 1/3

自覺體型 研究對象主觀認定自己一個

月內的體型

1=瘦 2=適中 3=胖 自覺健康狀態 研究對象主觀認定自己最近

一個月的健康狀態

1=差 2=普通 3=好 父母親

教育程度

研究對象父母之最高學歷 1=不識字

2=國小或雖未上學卻識字 3=國中、高中、高職 4=專科、大學

5=研究所以上 6=其他

父母親職業 研究對象父母之最高職業 1=無技術工作 2=技術性工人 3=半專業人員 4=專業人員 5=高級專業人員 6=其他

社會心理因素

蔬果的喜好 主觀評估對蔬果的喜好 1=非常不同意 2=不同意 3=中立意見 4=同意 5=非常同意

共 6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6,為 蔬果喜好的平均分數

31

32

表 3-5-1 研究變項操作型定義及方法

變項名稱 操作型定義 計分方法

攝取蔬果障礙的平均分數 一、 蔬果攝取知

研究對象對蔬果營養知識 了解情形

0=答錯或不知道 1=答對

共 20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20,

為蔬果攝取知識的平均得分 二、 環境因素

蔬果攝取角色楷 模

研究對象評估其重要他人 (如父母、兄弟姊妹、爺爺 或外公、奶奶或外婆)最近 一個月內的蔬果攝取行為

1=從未如此 2=很少如此 3=有時如此 4=常常如此 5=總是如此

共 5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5,為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平均得分 蔬果攝取可獲性 研究對象評估最近一個月

內,於生活中可以獲得蔬果 的程度

1=從未如此 2=很少如此 3=有時如此 4=常常如此 5=總是如此

共 7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7,為 蔬果攝取可獲性的平均得分 蔬果攝取可近性 研究對象評估最近一個月

內,蔬果攝取的便利情形

1=從未如此 2=很少如此 3=有時如此 4=常常如此 5=總是如此

共 5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5,為 蔬果攝取可近性的平均得分 三、 蔬果攝取行

研究對象最近一個月內,每 日都攝取三份蔬菜、兩份水 果的情形

1=從未如此 2=很少如此 3=有時如此 4=常常如此 5=總是如此

共 2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2,為 蔬果攝取行為的平均得分

33

表 3-5-2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 統計方法

一、 瞭解研究對象之個人 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 境因素、蔬果攝取知識分佈情 形以及蔬果攝取行為的現況。

瞭解研究對象之個人背 景因素、社會心理因 素、環境因素、蔬果攝 取知識分佈情形以及蔬 果攝取行為的現況為 何?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 均數、標準差、

最大值與最小值

二、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 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環境 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的關係。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 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 素、環境因素、蔬果攝 取知識的關係為何?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Scheffé’s

事後比較、

Dunnett'T3 事後比較

三、 探討研究對象之社會 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蔬果攝 取知識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 的關係。

探討研究對象之社會心 理因素、環境因素、蔬 果攝取知識與蔬果攝取 行為之間的關係為何?

皮爾森積差相關

四、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 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 境因素、蔬果攝取知識對蔬果 攝取行為之預測力。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 景因素、社會心理因 素、環境因素、蔬果攝 取知識對蔬果攝取行為 之預測力為何?

複迴歸分析

34

3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節依據研究架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將資料 進行分析與整理後,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分布情 形」 ;第二節「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 識、環境因素、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研究對象之社會 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 ;第 四節「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及環 境因素對蔬果攝取行為的預測力」;第五節「討論」,以下分別加以闡 述之。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 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分布情形

本節針對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 識、環境因素及蔬果攝取行為現況,分別說明其分布情形。在本研究 中,少數學生因部分題目漏答或資料不明確,進行統計分析時將該樣 本排除,因此不同研究變項,人數不盡相同。

一、 個人背景因素之分布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包含性別、年級、在校學業總成績、自 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態及家庭社經地位,分布情形如表 4-1-1 所示。

(一) 性別

研究對象的性別分布,男生 183 人(48.8%),女生 192 人(51.2%)。

(二) 年級

研究對象的年級分布,七年級 122 人(32.5%),八年級 107 人

36

(28.5%),九年級 146 人(38.9%),以九年級人數最多,七年級次之。

(三) 在校學業總成績

研究對象的在校學業總成績分布,班排名前 1/3 有 122 人(32.5%),

班排名中間 1/3 有 135 人(36.0%),班排名後 1/3 有 117 人(31.2%),有 1 人未填答(0.3%)。

(四) 自覺體型

研究對象的自覺體型,以自覺體型「適中」者居多,有 179 人 (47.7%),其次依序為自覺體型「胖」有 123 人(32.8%)、自覺體型「瘦」

有 73 人(19.5%)。

(五) 自覺健康狀態

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態分布,以自覺健康狀態「普通」者居多,

有 210 人(56.0%),其次依序為自覺健康狀態「好」有 121 人(32.3%)、

自覺健康狀態「差」有 43 人(11.5%),有 1 人未作答(0.3%)。

(六) 家庭社經地位

研究對象的家庭社經地位分佈,以「低社經地位」居多,有 158

人(42.1%),其次依序為「高社經地位」有 122 人(32.5%)、「中社經地

位」有 84 人(22.4%),有 11 人(2.9%)未作答。

37

表 4-1-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分析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183 48.8

女 192 51.2

年級

七年級 122 32.5

八年級 107 28.5

九年級 146 38.9

在校學業總成績

班排名前 1/3 122 32.5

班排名中間 1/3 135 36.0

班排名後 1/3 117 31.2

未作答 1 0.3

自覺體型

瘦 73 19.5

適中 179 47.4

胖 123 32.8

自覺健康狀態

差 43 11.5

普通 210 56.0

好 121 32.3

未答 1 0.3

家庭社經地位

高社經地位 122 32.5 中社經地位 84 22.4 低社經地位 158 42.1

未答 11 2.9

38

39

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家人社會支持各題平均得分落在 2.67-4.14

之間,以「會和我一起吃蔬果」得分 4.14 最高(標準差 1.06),其次為

40

41

42

(三)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量表共 13 題,分數越高,表示研究對象蔬果攝 取自我效能越佳,各題答題情形見表 4-1-6,平均得分在 2.11-3.01,

其中以「當同學朋友都不吃蔬果時,我仍然能每日攝取五蔬果」得分 3.01 最高(標準差 1.23),其次為「即使我心情不好時,我仍然能每日 攝取五蔬果」得分 2.96(標準差 1.29),然以「當我自己去吃飯,雖然 錢不太夠,我仍然能堅持每日攝取五蔬果」得分 2.11 最低(標準差 1.05)。

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自我效能總得分單題平均為 2.44(標準差 0.87),蔬果攝取自我效能把握程度介於「有兩成把握」和「有五成把 握」之間,得知研究對象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偏中下強度。在「當我遇 到不喜歡吃的蔬果時,我仍然能每日攝取五蔬果」、「當我不在家裡用 餐時,我仍然能每日攝取五蔬果」、「當家人都不吃蔬果時,我仍然能 每日攝取五蔬果」、「當我很懶時(懶得買或懶得削),我仍然能每日攝 取五蔬果」、「當我自己去吃飯,雖然錢不太夠,我仍然能堅持每日攝 取五蔬果」及「雖然家人沒為我準備蔬果,我仍然能設法每日攝取五 蔬果」等六項情形,研究對象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在有兩成把握以下者 佔一半以上。

因此,想要提高研究對象蔬果攝取自我效能時,應注意其蔬果的

喜好、家中蔬果供應情況、在外用餐時蔬果的可獲性及研究對象取得

蔬果的技能。

43

44

均得分在 3.21-4.39,其中以「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促進排便、

預防便祕」得分 4.39 最高(標準差 0.77),其次為「我認為每日吃五蔬 果,可以幫助消化」得分均為 4.35(標準差 0.78),然以「我認為每日 吃五蔬果,會使身體有農藥殘留」得分 3.21 最低(標準差 0.93)。研究 對象之蔬果攝取可能性在「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提供身體許多

(續)

45

46

47

48

11.03-17.63 之間,以「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幫助消化」得分 17.63

最高(標準差 5.76),其次是「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促進排便、

49

表 4-1-9 蔬果攝取結果期望各題分布情形

題目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最 小 值

最 大 值 1.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提供身體許多維生素。 16.79 5.95 2 25 2.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促進排便、預防便祕。 17.60 5.74 3 25

3.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幫助消化。 17.63 5.76 2 25 4.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使我營養均衡。 17.58 6.03 1 25 5.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發生率。 16.20 6.35 1 25 6.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會使身體有農藥殘留。 11.03 5.18 1 25

7.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養顏美容。 13.12 6.61 1 25 8.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有助維持正常體重。 15.14 6.68 1 25 9.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16.40 6.20 1 25 10.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 15.30 6.39 1 25 11.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減少生病請假。 13.55 6.70 1 25 12.我認為每日吃五蔬果,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11.90 6.89 1 25 註:結果期望=

Σ結果可能性*結果重要性

註:總平均值為15.18,標準差為 4.55,最小值為 1,最大值為 25。

(五)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本研究蔬果攝取知覺障礙量表共 14 題,分數越高,表示研究對象 之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越大。由表 4-1-10 可知,各題平均得分在 2.17-3.09 之間,其中以「我會因為外食的蔬果很少,而無法做到每日攝取五蔬 果」的分 3.09 最高(標準差 1.04),其次為「如果家中沒有準備蔬果,

我會無法做到每日攝取五蔬果」得分 3.03(標準差 1.14),表示此研究 對象的家人若沒有準備蔬果或是外食時,比較難以達到每日蔬果標準 攝取量;然以「我自認健康狀況很好,而沒有做到每日攝取五蔬果」

得分 2.17 最低(標準差 1.02)。整體而言,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知覺障

礙總得分單題平均為 2.63(標準差 0.63),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知

覺障礙屬中下程度。

50

51

52

95.0%;答對率較差的是「可以多吃水果,替代蔬菜類的不足攝取」

僅 44.5%,其次是「纖維質屬於醣類,會提供熱量」僅 51.0%答對。

四、 環境因素

(一)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角色楷模量表共 5 題,分數越高,表示研究 對象的蔬果攝取角色楷模越佳。研究對象蔬果攝取角色楷模各題填答 情形如表 4-1-12,各題平均得分在 3.13-3.67 之間,其中「我奶奶或外 婆每日都會吃五蔬果」得分 3.67 最高(標準差 1.10),其次為「我媽媽 每日都會吃五蔬果」得分 3.64(標準差 1.09);然以「我的兄弟姊妹每

表 4-1-11 蔬果攝取知識答題各題分布情形

題目 答對(%) 答對順位

1.攝取蔬果可預防癌症的發生。 93.2 6

2.蔬果所含的纖維質,可刺激腸胃蠕動、促進排便。 98.2 1

3.纖維質屬於醣類,會提供熱量。 51.0 19

4.多食用蔬果可降低心血管疾病。 95.0 3

5.可以多吃水果,替代蔬菜類的不足攝取。 44.5 20

6.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 93.5 5

7.市售蔬果汁等同新鮮蔬果的營養成分。 70.7 17

8.牙齦易出血可能是維生素 C 缺乏所致。 81.9 11

9.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 C。 96.9 2

10.攝取蔬果可預防腦血管疾病。 86.6 8

11.五蔬果是指 2 份蔬菜、3 份水果。 62.8 18

12.蔬果攝取不足會增加慢性病的發生機率。 86.6 8

13.蔬果要先洗再切,營養較容易保留。 75.4 14

14.蔬菜烹煮得越熟爛,營養成分越容易流失。 74.1 16

15.水果一份約是一個拳頭大。 88.2 7

16.維生素是維持生命、促進生長的重要物質。 85.1 10

17.青春期成長迅速,可多食用深綠色蔬菜補充鈣質。 77.2 12 18.蔬果中含維生素 A,能保護眼睛、黏膜和皮膚。 94.5 4

19.越貴的蔬果,營養價值越高。 74.9 15

20.蔬果中的 β 胡蘿蔔素可在人體轉變成維生素 A。 77.0 13 註:總平均值為16.07,標準差為 2.33。

53

54

55

56

57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58

(二) 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社會支持」之間的關係 1、 個人背景與蔬果攝取家人社會支持

由表 4-2-2 發現,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家人社會支持,會因在校學 業總成績、自覺健康狀態、家庭社經地位(F=11.69,P<.001;F=4.83,

P<.01;F=6.33,P<.01)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再經 Scheffé’s 事後比較發 現,班排名前 1/3 者較中間 1/3 及後 1/3 者佳;自覺健康狀態好者,較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59

2、 個人背景與蔬果攝取老師社會支持

由表 4-2-3 可知,研究對象蔬果攝取老師社會支持,會因年級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F=4.06,P<.05),經 Scheffé's 事後比較發現,七年級 蔬果攝取老師社會支持程度較九年級高。

3、 個人背景與蔬果攝取同學或朋友社會支持

由表 4-2-4 得知,研究對象的蔬果攝取同學或朋友社會支持會因年 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F=6.32,P<.001),經 Dunnette’s T3 事後比較發

表 4-2-3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老師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60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61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62

男生;進一步做 Sheffe’s 事後比較,班排名前 1/3 結果期望程度高於 班排名後 1/3;自覺健康狀態好期望程度高於差。

(五) 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知覺障礙」之關係

由表 4-2-7 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知覺障礙,會因年級、自 覺健康狀態(F=4.16,P<.05;F=6.41,P<.01)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表 4-2-6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結果期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63

年級經過 Sheffe’s 事後比較發現,九年級的蔬果攝取知覺障礙程

度較七年級高;Dunnette’s 事後比較發現,自覺健康狀態普通及差者

的知覺障礙較好的高。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64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65

三、 個人背景因素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 (一)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由表 4-2-9 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角色楷模,會因在校學業 總成績、自覺健康狀態、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F=9.23,

P<.001;F=14.66,P<.001;F=9.95,0<.001。經過 Sheffe’s 事後比較 得知,班排名前 1/3 者較中間 1/3 及後 1/3 佳;自覺健康狀態好者較普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66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67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68

四、 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

由表 4-2-12 可知,研究對象的蔬果攝取行為,會因年級、在校學 業總成績、自覺健康狀態、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顯著性差異 (F=6.60,P<.01;F=10.21,P<.001;F=12.01,P<.001;F=10.1,0P<.001) 。 進一步做 Sheffe’s 事後比較發現,七年級較九年級佳;班排名前 1/3

註 2:(a)代表 Sheffé’s test,(b)代表 Dunnette’s T3 test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