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竹市某國民中學學生蔬果攝取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竹市某國民中學學生蔬果攝取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胡 益 進 博士. 新竹市某國民中學學生 蔬果攝取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Vegetable and Fruit Intake Behavior Among the Student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Hsinchu City. 研究生:葉素如 撰 中華民國一 0 二年七月.

(2) 致謝 終於在鳳凰花開的炙熱仲夏中,寫到這一頁了!這幾年的研究所 學習歷程,承蒙許多師長的教導、同學的協助、同事與親友們的支持, 讓我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在此致上最真誠的感謝。 首先要衷心感謝費心指導我的胡益進老師,謝謝老師在我迷航 時,有如一盞明燈般地指導與鼓勵,讓我更有勇氣一步步朝著正確的 方向邁進,也要謝謝陳政友老師與劉貴雲老師,兩位老師自初稿開始 的細心批改與精闢建議,讓我的論文方向與內容更加完善,在此感謝 老師們的教誨與包容。 這段時間,要感謝同學明霞耐心和我討論與分享經驗,讓我的寫 作更加順利,更要感謝學校同事淑美老師、美璇老師在班務上的協助, 珮宜老師、惠芬老師在問卷調查的協助,佩芸老師在論文寫作上的提 醒與砥礪。謝謝大家在過程中的協助,我大大減少壓力與加快寫作速 度,這難得的緣分,我會銘記在心。 最後,我要感謝我摯愛的家人,爸爸、媽媽及兄弟們的催促與關 心,文彬的包容與陪伴,以及尚未出世的乖巧女兒,讓我無後顧之憂 地完成學業。在此謹以此成果,獻給所有關心及愛護我的人,願大家 平安健康。. 葉素如. II. 謹誌 一 0 二年七月.

(3)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國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 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 的關係。以新竹市某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於民國 101 年 6 月進行正 式問卷調查,共得有效樣本 382 人。所得資料以 t 檢定、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 結果歸納如下: 一、 近三成六的人每天攝取三份蔬菜,近五成五的人每天攝取兩份水 果。 二、 七年級、在校學業總成績、自覺健康狀態、家庭社經地位越好, 蔬果攝取行為越佳。 三、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可獲性、蔬果攝取可近性與蔬果攝 取行為呈現正相關;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與蔬 果攝取行為呈現負相關。 四、 年級、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知覺障 礙、蔬果攝取可獲性、蔬果攝取可近性,共可解釋蔬果攝取行為 總變異量的 58.4%,影響力最大的為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與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關鍵字:國中生、蔬果攝取行為. I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vegetable and fruit intak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nquire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social psychology factors, vegetable and fruit intake knowledge, social environment factors in relationship with vegetable and fruit intake behavior. The subjects are student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Hsinchu City, in June 2011. The instrument of this study is a questionnaire, and the valid samples are 382. T-test, One 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About 36% of subjects consume 3 portions of vegetable a day. About 55% of subjects consume 2 portions of fruit a day. 2. Subjects who are 7th grade, have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 health status and social-economic position of the family are more likely to eat vegetable and fruits. 3. Vegetable and fruit intake behavio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efficacy,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then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utcome expectancy and Perceived barriers. 4. 58.4% of the variation of vegetable and fruit intake behavior was explained by grade, Self-efficacy, Outcome expectancy, Perceived barriers,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vegetable and fruit intake behavior was Self-efficacy. Finally, thes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and applied i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behavior IV.

(5) 目次 致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  表目次 .............................................................................................................................. 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 緒論 .......................................................................................................... 1 . 第一節 . 研究動機與其重要性 ............................................................................ 1 . 第二節 . 研究目的.................................................................................................. 3 . 第三節 . 研究問題.................................................................................................. 3 . 第四節 . 研究假設.................................................................................................. 4 . 第五節 . 名詞操作型定義..................................................................................... 4 . 第六節 . 研究限制.................................................................................................. 7 . 第二章 . 文獻探討.................................................................................................. 9 . 第一節 . 蔬果攝取情形......................................................................................... 9 . 第二節 . 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 11 . 第三節 . 社會心理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 13 . 第四節 . 蔬果攝取知識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 15 . 第五節 . 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 16 . 第三章 . 研究方法................................................................................................ 19 . 第一節 . 研究設計與架構................................................................................... 19 . 第二節 . 研究對象................................................................................................ 21 . 第三節 . 研究工具................................................................................................ 21  V.

(6) 第四節 . 研究步驟與進度................................................................................... 27 . 第五節 . 資料處理與分析................................................................................... 28 .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5  第一節 .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 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分布情形 ................................................ 35 . 第二節 .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 境因素、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 ................................................ 56 . 第三節 . 研究對象之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 取行為之間的關係 .............................................................................. 69 . 第四節 .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及環 境因素對蔬果攝取行為的預測力..................................................... 72 . 第五節  第五章 . 討論 ........................................................................................................ 75  結論與建議 ........................................................................................... 83 . 第一節 . 結論 ........................................................................................................ 83 . 第二節 . 建議 ........................................................................................................ 85 . 參考文獻............................................................................................................................ 88  附錄. ............................................................................................................ 96 . 附錄一 . 問卷內容校度專家名單及審查說明 ................................................ 96 . 附錄二 . 正式問卷.............................................................................................. 114 . VI.

(7) 表目次 表 3-3-1 問卷信度考驗 ........................................................................... 23  表 3-3-2 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等級 ....................................................... 24  表 3-3-3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 25  表 3-5-1 研究變項操作型定義及方法 ................................................... 30  表 3-5-2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 ........................................... 33  表 4-1-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分析 ................................................... 37  表 4-1-2 蔬果的喜好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38  表 4-1-3 蔬果攝取家人社會支持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39  表 4-1-4 蔬果攝取老師社會支持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40  表 4-1-5 蔬果攝取同學或朋友社會支持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41  表 4-1-6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43  表 4-1-7 蔬果攝取結果可能性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45  表 4-1-8 蔬果攝取結果重要性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47  表 4-1-9 蔬果攝取結果期望各題分布情形 ........................................... 49  表 4-1-10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50  表 4-1-11 蔬果攝取知識答題各題分布情形 .......................................... 52  表 4-1-12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53  表 4-1-13 蔬果攝取可獲性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54  表 4-1-14 蔬果攝取可近性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55  表 4-1-15 蔬果攝取行為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 56  表 4-2-1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的喜好」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 57  表 4-2-2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家人社會支持之單因子 VII.

(8) 變異數分析 .............................................................................. 58  表 4-2-3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老師社會支持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 59  表 4-2-4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同學或朋友社會支持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60  表 4-2-5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自我效能」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 61  表 4-2-6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結果期望」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 62  表 4-2-7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知覺障礙」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 63  表 4-2-8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知識」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 ...................................................................................... 64  表 4-2-9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角色楷模」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 65  表 4-2-10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可獲性」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 .................................................................................. 66  表 4-2-11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可近性」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 .................................................................................. 67  表 4-3-1 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攝取行 為間的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 71  表 4-4-1 類別變項虛擬變項處理 ........................................................... 72  表 4-4-2 自變項間的容忍度與變異數膨脹因數 .................................... 73  表 4-4-3 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對 蔬果攝取行為之複迴歸分析摘要表 ........................................ 74 VIII.

(9)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 ..................................................................................... 20. IX.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現況,並藉由分析學生 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和環境因素的情形,來 了解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研究動 機與其重要性」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問題」 ;第四節「研 究假設」;第五節「名詞界定」;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其重要性. 近年來台灣社會型態的變遷以及經濟日漸繁榮,人們的生活水平 逐漸提高,飲食型態也隨之改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2003)年指出,近年來飲食轉變為─高熱量、高油 脂、高膽固醇,以及高纖食物種類不足。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中觀察發 現,大部分的父母親已經很少在為自己的子女準備早餐或便當,學生 轉而尋求外食及速食,但是學生常依照自己的喜好、時間緊迫或經濟 考量等因素來選擇食物,忽略營養均衡的重要性,而導致膳食營養的 失衡;然而,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骨質疏鬆等慢 性疾病,卻與膳食營養有密切關係。 根據 1993~1996 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王瑞 蓮、蕭寧馨,2003),我國成年人飲食中蛋白質和脂肪攝取量過多,蔬 菜類和水果類攝取不足,蔬菜類每日僅攝取 0.8 份,而水果類每日僅 攝取 0.4 份。在 2010~2011 年,針對青少年的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行 政院衛生署,2011),顯示國中生在「蔬菜類」方面,每日攝取符合 3 份以上者,僅佔 34.8%,而在「水果類」方面,攝取量符合每日 2 份 以上者,僅佔 11.8%。 1.

(11) 眾多飲食當中,蔬果含有豐富的纖維質,可以增加飽足感,也可以 避免血糖急速上升又急速下降,並可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量,有益腸 內生態,幫助排除廢物,防止便秘(陳月卿,2007),並且多食用蔬果可 以降低多種重大癌症的危險機率(張喜寧,2002)及中風的風險 (Threapleton, Greenwood, Evans, Cleghorn, Nykjaer, Woodhead, Cade, Gale, Burley, 2013)。 近年來對於蔬菜及水果的食用與疾病預防的關係,日漸明確。許 多研究指出,食用蔬果者,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中風的 機率較低(Block, 1992;Gerster, 1991;Ness, 2005; Weisburger, 1991)。 根據研究顯示(Willett, 1990)人們每日只吃一份或較少量的蔬果,得到 癌症機會是每日吃 4 份或 4 份以上蔬果的兩倍。長期攝取蔬果可降低 中風、心臟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2002)。更有研究顯示,攝食蔬果與罹患癌症有負相關。每日 蔬果攝取量若增加至 600 克,則可以減少全世界 1.8%的疾病負擔、降 低 31%缺血性心臟病和 19%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Lock, 2005)。 由以上研究可知,蔬果攝取不足可能導致疾病的產生,反之,若 能每日攝取充足蔬果,則有效預防多種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病、 便祕等情形,因此,攝取充足蔬果對身體的健康是有莫大助益的。健 康的飲食行為應該包括每日食用蔬菜 3 碟及水果 2 份。 目前國內有關學生蔬果攝取行為之研究,大多僅單一或局部分析 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和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王旻 虹,2009;何素梅,2007;吳昭芳,2008;林昱伶,2008;胡惠碧, 2008),較少同時將三類變項同時納入分析。研究者嘗試以任教之國中 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蔬果攝取行為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以期望更完 整瞭解影響學生蔬果攝取行為之相關因素。再根據研究結果,在健康 2.

(12) 課程中推廣合適的飲養教育,並做為爾後衛生或教育行政單位推動營 養教育的實務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瞭解國中生蔬果攝取行為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 (包括:性別、年級、自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態、家庭社經地位)、社 會心理因素(包括:蔬果喜好、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包 括:蔬果攝取角色楷模、蔬果攝取可近性、蔬果攝取可獲性)與蔬果攝 取行為之間的關係。茲將研究目地分別敘述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蔬果 攝取知識分佈情形以及蔬果攝取行為的現況。 二、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蔬果 攝取知識、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之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蔬果攝取知識與蔬果 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 四、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蔬果 攝取知識對蔬果攝取行為之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 因素分佈情形與蔬果攝取行為的現況為何? 二、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 因素、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為何? 3.

(13) 三、 研究對象之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 行為之間的關係為何? 四、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 因素能否有效預測其蔬果攝取行為?.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目的和欲探討的問題,本研究的研究假設如下: 一、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變項水準不同時,其社會心理因素、蔬 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有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之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 行為有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蔬果攝取 知識能有效預測其蔬果攝取行為。.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的相關名詞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 國中生:指 100 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新竹市某國民中學學生。 二、 個人背景因素:本研究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級、自覺體型、 自覺健康狀態、家庭社經地位,分別說明如下: (一). 性別:分為男生、女生。. (二). 年級:就讀新竹市某國中 100 學年度七年級、八年級、. 九年級學生。 (三). 在校學業總成績:研究對象評估自己的學業成績在班. 級排名前 1/3、中間 1/3 或是後 1/3。 (四). 自覺體型:研究對象對自己體型的主觀認定,分成瘦、 4.

(14) 適中或是胖三種。 (五). 自覺健康狀態:研究對象主觀評估自己過去一個月的. 健康情形,將健康狀態分成好、普通、差三種。 (六). 家庭社經地位:以研究對象之父母親教育程度等級和. 職業類別等級加權而成社經地位指數,擇父母親中指數 較高者為研究對象之家庭社經地位,分為五個等級,第 一級 11~18 分為高社經地位,第二級 19~29 分為中高社 經地位,第三級 30~40 分為中社經地位,第四級 41~51 分為中低社經地位,第五級 52~55 分為低社經地位;本 研究再根據指數分為 11~29 者為高社經地位、30~40 分者 為中社經地位、41~55 分者為低社經地位。 三、 社會心理因素:本研究社會心理因素同時納入蔬果的喜好、蔬果 攝取社會支持、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 取知覺障礙,分別說明如下: (七). 蔬果的喜好:是指在自擬問卷中「蔬果的喜好」供研. 究對象作答,採 Likert 五點量表所測得的分數,得分越 高,表示研究對象蔬果的喜好越正向;得分越低,則反 之。 (八). 蔬果攝取社會支持:是指過去一個月內,研究對象的. 家人、老師、同學或朋友對其蔬果攝取行為的支持程度。 本研究自擬之「蔬果攝取社會支持」採 Likert 五點量表, 得分越高,表示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越佳。 (九).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是指研究對象在特殊情境下,能. 克服攝取蔬果行為困難的把握程度。本研究以自擬之「蔬 果攝取自我效能」採 Likert 五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 5.

(15)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越好。 (十). 蔬果攝取結果期望:研究對象評估蔬果攝取行為所造. 成結果的可能性與評價行為結果所造成的重要性。本研 究自擬之「蔬果攝取結果期望」採 Likert 五分量表,分 數越高,代表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越趨於正向。 (十一)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研究對象自覺蔬果攝取行為可能 遭遇到的障礙程度。本研究自擬之「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量表採 Likert 五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蔬果攝取知障 礙越高。 四、 蔬果攝取知識:研究對象每日所需攝取蔬果之份量和種類,以及 蔬果攝取與健康的關係之瞭解程度。得分越高者,表示研究對象 蔬果攝取知識越佳,反之則蔬果攝取知識越差。 五、 環境因素:本研究所指的環境因素包括蔬果攝取角色楷模、蔬果 攝可獲性、蔬果攝取可近性,分別說明如下: (一).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研究對象評估重要他人(父母、兄. 弟姊妹、爺爺或外公、奶奶或外婆)過去一個月內蔬果攝 取行為。採用 Likert 五分量表,分數越高,表示蔬果攝 取角色楷模越佳。 (二). 蔬果攝取可獲性: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於生活中可. 以獲得蔬果的程度。分數越高,研究對象最近一個月內 的蔬果可獲性較佳,反之則較差。 (三). 蔬果攝取可近性: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中,在生活中. 蔬果攝取的便利程度。 六、 蔬果攝取行為:是指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內,研究對象是否每日 攝取蔬菜 3 份、水果 2 份,分為「從未如此」 、 「很少如此」 、 「有 6.

(16) 時如此」、「經常如此」、「總是如此」,以 Likert 五分量表計算, 分數越高表示蔬果攝取行為越佳,反之越不好。.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限制如下: 一、 本研究調查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內的蔬果攝取情形,可能會有回 憶偏差產生。 二、 研究對象蔬果攝取行為可能因季節而有所差異,故此研究結果可 能受影響。 三、 本研究採問卷填寫方式,受試者的認真程度、誠實度無法掌握, 可能影響研究結果。 四、 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因此變項間因果關係無法判斷。 五、 本研究因人力、物力有限,僅立意取樣新竹市某國中學生,故研 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學校之學生。. 7.

(17)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為深入了解所欲探討之主題,就研究目的進行文獻探討, 將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國中生蔬果攝取現況」 ;第二節「個人背景 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 ;第三節「社會心理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 係」;第四節「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第五節「蔬果攝取 知識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以下分別加以闡述。. 第一節. 蔬果攝取情形. 一、 國外蔬果攝取情形 「每日五蔬果」是美國於 1991 年開始的全國性的教育計畫,鼓勵 美國人每天應吃多種的蔬菜和水果以確保健康。這個計畫有許多單位 的合作,從中央到地方、由政府到民間,以便經由廣泛的社區網絡建 立研究及走入社區之計畫,此建議和美國農業部及美國健康和社會服 務部的食物金字塔的建議一致,兩個部門都建議美國人每天應攝取 3 至 5 份的水果及 4 到 7 份的蔬菜(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87;McGuire, 2011)。 在第二次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簡稱 NHANESΠ)和第二次 攝取食物持續調查(簡稱 CSFΠ)發現,美國青少年攝取蔬果量為 2.4-2.5 份/天,低於國家之每日五蔬果的建議量(Patterson, 1990)。 Nicklas (1997)對美國高中學生的基礎營養介入發展研究中指出,9 年 級的學生平均一天吃 2.63 份的蔬果,比建議的 5-9 份低很多。 美國從 1991 年開始推動「每日五蔬果」的飲食防癌運動並持續進 行。自 1995 年起,美國癌症發生率每年以 0.7%的速度下降,死亡率 也降低 0.5%( Brown & Hermann, 2005)。在公元 2000 年新世代的開始 9.

(19) 之際,美國開始宣導「蔬果 579」,全面調整全民蔬果的攝取量。綜 合上述,青少年蔬果攝取量普遍不足,而蔬果攝取增加確有助降低疾 病及死亡。 二、 國內蔬果攝取情形 我國衛生署(2007)於國民每日飲食指南中,建議每日應食用蔬菜 三碟(每碟 100 克),水果兩個(每個 100 克)。大部分抗老化的營養素來 自新鮮蔬果,每天攝取多種蔬果對健康有百利而無一害(陳珮玲, 2010)。臺灣癌症基金會進行的調查發現,7 成學校營養午餐蔬菜份量 不足 0.5 份,餐後水果提供也不到 1 成,比起衛生署每日 3 份蔬菜、2 份水果的標準,普遍不足(行政院衛生署,2007)。臺灣於 2010 年 3 月 起,教育部啟動中、小學每週選定一天為「無肉日」 ,達到健康、減碳 的雙重目標,在鼓勵學生有更健康、均衡的飲食的同時,也能達到環 保教育目的。 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潘文涵、章雅惠、陳正義、吳 幸娟、曾明淑、高美丁,1999),臺灣地區居民之飲食特性中,蔬菜每 天大均約 2-3 次,以年齡層區分,攝取次數最低為 13-18 歲;水果之 攝取每天頻率最多是 1-2 次,每天至少吃一次新鮮水果的頻率只有 55%。彭紹珆(2005)在健康餐飲介入對大學生營養認知之探討中指出, 大學生的飲食大部分都未符合飲食建議量,85.9%的學生每天蔬菜類 的攝取量未達 3 碟。而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每日-蔬果五七九,也就 是小朋友 5 份女生 7 份男生 9 份(彭汪嘉康、賴基銘,2001)。李蘭、 陸玉勺玲、李隆安、黃美維、潘伶燕、鄧肖琳(1995)在台灣地區成年 人健康行為探討中指出,有 15.9%的成年人每週攝取蔬果次數少於兩 次,明顯低於衛生署建議攝取量,實在有待改善。 綜合國內外文獻可之,多數人的蔬果攝取量普遍不足,而青少年 10.

(20) 正值成長及習慣養成重要時期,攝取蔬果現況亦不充足,大多數均未 達每日五蔬果之建議量,因此提升青少年的蔬果攝取行為,有當務之 急。. 第二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 攝取蔬果行為及飲食行為相關的背景因素較常被研究者探究,包 括:性別、年級、自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態、社經地位等五項,以下 分別整理相關文獻之發現。 一、 性別 國內針對青少年的研究,黃韶顏和董佳欣( 2004)、趙琬瑜( 2009) 對高中職學生以及邱秀珍( 2005)、陳慧媛(2010)對國中生的研究,均 發現食用蔬果的行為女性優於男性;Riediger, Shooshtari 與 Moghadasian(2007)對加拿大青少年的研究也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結果。 然而,也有許多研究者針對不同研究對象,均發現性別與攝取蔬 果行為無顯著相關(何素梅,2007;吳昭芳,2008;胡惠碧,2008;許 羽婷,2010;陳俐蓉,2008),呼應李蘭與曾倩玲(1990)以台灣大學公 衛系 128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性別學生的飲食行為並沒有顯 著差異。 綜合上述觀點,性別對於蔬果攝取的影響不甚一致,故將性別作 為本研究個人背景因素之一。 二、 年級 張玉鳳(2001)的研究發現,國中一年級與二年級的蔬果攝取行為 顯著優於三年級。趙琬瑜 (2009)及黃美惠 (2001)針對高中、職學生之 營養攝取調查研究也指出,不同年級之學生的營養知識、行為有顯著 差異。 11.

(21) 然而胡惠碧(2008)、陳俐蓉( 2008)針對高中生、何素梅( 2007)對 國中生、吳昭芳( 2008)對國小學生的研究,卻指出攝取蔬果行為不會 因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對象為國中學生,雖年齡差距不大,但攝取蔬果行為是否 會隨年級不同而改變,值得進一步探討。 三、 自覺體型 趙琬瑜( 2009)針對高中職學生整體飲食行為指出,自覺體型對飲 食無明顯差異;何英忠( 2004)、何素梅( 2007)、張玉鳳(2001)研究顯 示,蔬果飲食行為與自覺體型無關。但是,許羽婷(2010)、黃韶顏與 董佳欣(2004)研究顯示,體型自覺胖者的蔬果攝取行為優於自覺中等 及自覺瘦的;魏米秀、陳建宏與呂昌明( 2005)的研究發現,體重過重 者比正常體重者有較多的蔬果攝取量,作為控重的方法。 多數文獻指出自覺體型與飲食行為的關係並不顯著,但少數研究 則發現兩者有關,故仍值得繼續探究自覺體型與攝取蔬果行為的關係。 四、 自覺健康狀態 國內許多研究顯示,青少年自覺健康狀態與蔬果攝取與行為有顯 著關係,自覺健康狀態「佳」者的蔬果攝取行為,優於自覺健康狀態 「差」者(何素梅,2007;吳昭芳,2008;李貞儀、魏米秀、呂昌明, 2011)。但許羽婷(2010)卻發現健康狀況「差」者蔬果攝取較佳。學者 Taylor, Price 與 Fullerton(2013)亦指出越擔心自己健康的人們,更容易 改變自己的行為以促進健康。 文獻顯示自覺健康狀態與蔬果攝取行為的相關性高,故將自覺健 康狀態納入本研究加以討論。 五、 家庭社經地位 Bere, van Lenthe, Klepp 與 Johannes(2007)以及 Neumark-Sztainer 12.

(22) (2003)等人針對青少年攝取蔬果的研究均發現,來自較低收入家庭的 青少年,在家庭中較無法獲得蔬果,其果攝取量也較低。黃美惠(2001) 指出,社經地位越高者其在營養飲食行為表現越好。但也有其他文獻 指出青少年的蔬果攝取與家庭社經地位無關(王旻虹,2009;胡惠碧, 2008;陳俐蓉,2008;趙琬瑜,2009) 綜合上述文獻,社經地位對青少年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不大一 致,至於國中學生攝取蔬果行為與社經地位是否有關聯,尚待進一步 研究來證實,故納為本研究之變項之ㄧ。. 第三節. 社會心理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 本節將攝取蔬果行為及飲食行為之社會心理因素(包括:蔬果的 喜好、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自我效能、結果期望、攝取蔬果知覺障礙) 的國內外文獻加以整理。 一、 蔬果攝取的喜好 許多研究發現,蔬果的喜好與攝取行為有正相關(Bourdeaudhuij, Yngve, Velde, Klepp, Rasmussen, Thorsdottir, Wolf and Brug, 2006; Larson, Laska, Story and Neumark-Sztainer, 2012),青少年若喜歡大多 數蔬果的味道,會提高攝取的意願。研究者陳俐蓉(2008)研究高中生 蔬果攝取行為,發現對蔬果的喜好與攝取行為也成正相關。然而, Jaenke, Collins, Morgan, Lubans, Saunders 與 Warren( 2012)在國小高年 級的營養教育中卻發現,性別不影響蔬果攝取量。 雖然有較多文獻顯示,蔬果喜好越正向,則蔬果攝取的意願、情 況越佳,但仍將此變項列入本研計變項之ㄧ來探討。 二、 蔬果攝取的社會支持 Berge, Wall, Larson, Larsib, Loth 與 Neumark-Sztainer(2012)的研 13.

(23) 究指出較好的家庭功能,包括溝通、親密程度、問題解決能力與行為 控制,與較低質量指數、較高蔬果攝取量有關。Bourdeaudhuij( 2006) 等人發現,體重過重學童之蔬果攝取行為與父母的鼓勵有顯著相關。 Lytle, Vamell, Murray, Story, Perry, Bimbaum 與 Kubik( 2003)發現父母 飲食型態可以顯著預測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而影響學生攝取蔬果攝 取行為的因素中,父母親及朋友是重要因素之一(Wind, de Bourdeaudhuij, te Velde, Sandvik, Klepp and Brug, 2006)。國內研究也發 現社會支持與正向飲食行為呈正相關(蘇鳳足,2004)。何素梅(2007) 的研究現,社會支持越強,蔬果攝取行為越佳。Manilyn, Malin, Villarruel, Slaikeu, McCarthy, Freeman 與 Nee( 2005)的研究發現,家庭 及同學之行為模範,可有效預測低脂肪飲食行為。 綜合上述,家長、朋友及同學是影響青少年飲食行為的重要因素, 並考量台灣國中學生在學校時間很長,多在學校用中餐,本研究納入 老師的社會支持。 三、 蔬果攝取的自我效能與結果期望 Bandura 自 1977 年提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影響個人行為改變或 持續的因素有二:一是效能期望( efficacy expectancy ) ,指個人對某 一特殊情境,衡量是否能表現或產生行為的信心、能完成特定行為的 能力或把握程度;另一是結果期望(outcome expectancy),指個人是 否相信成功完成特定行為將產生特定期待的結果。 國外許多研究證實自我效能與攝取蔬果行為有關。Young, Fors 與 Hayes(2004)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對蔬果攝取行為有正向影響力; Campbell 等人(1999)以美國各階層民眾為研究發現,自我效能和蔬果 攝取呈現正相關;Molaison, Connell, Stuff, Yadrick 與 Bogle(2005)以 10-13 歲大的小孩為對象探攝取蔬果的影響因素,也發現自我效能對 14.

(24) 攝取蔬果是具有正面意義的。 國內研究方面,自我效能與其攝取蔬果行為呈正相關。魏米秀等 人(2005)的研究發現,蔬果攝取之自我效能對蔬果攝取行為具有影響 力。 有關結果期望與攝取蔬果行為的實證研究上,多數也提供支持性 證據。何素梅(2007)的研究發現,攝取蔬果結果期望與攝取蔬果行為 間呈現正相關。蔡佩珊(2001)對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 研究發現,結果期望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呈現正相關。 綜合以上文獻發現,對某種行為的自我效能越強以集結果期望越 趨向正面,擇某種行為產生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本研究將此二項因 素列為變項,探究對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 四、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Rapley 與 Coulson(2005)對 11 歲至 16 歲青少女的研究發現,障礙 因素在跨理論模式行為改變各階段均達顯著差異。Shankar 與 Klassen(2001)的研究發現,攝取蔬果的障礙因素有價錢、缺乏烹煮技 巧、缺乏社會支持、小孩飲食型態。何素梅(2007)對有關國中生的研 究指出,攝取蔬果障礙情形障礙因素越強,則攝取蔬果行為會減少。 魏米秀與呂昌明(2006)研究指出,自覺蔬果攝取障礙對攝取蔬果行為 的解釋力達 75%。 綜合上述得知,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越低,其蔬果攝取行為較好, 故納入探討。. 第四節. 蔬果攝取知識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 將營養飲食知識與攝取蔬果、其他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文獻加以 整理,發現可分為二種不同結論。 15.

(25) 一、 飲食營養知識與飲食行為有關之研究 研究者林姿伶(2001)的研究支持飲食知識及飲食態度與正向飲食 行為有顯著正相關。李明禹(2000)分析 1,727 名 13-17 歲年輕人的資料 中發現,住在離島、營養知識得分高的青少年,傾向進入健康飲食族 群。 Lytle 等人(2003)發現中學生的營養知識可以顯著預測其蔬果攝取 行為。Campbel 等人 l(1999)的調查研究則發現,飲食知識對於行為階 段的前進是有正面影響。 二、 飲食營養知識與飲食行為無關之研究 Neumark-Sztainer 等人(2003)以文獻回顧的方式探討影響飲食行 為的因素發現,知識可以讓人瞭解健康的飲食是很重要,但只有知識 為單一變項要預測青少年的健康飲食行為時,其關係相當薄弱。蔡佩 珊(2001)的研究也發現,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知識與飲用含糖飲料行 為並無相關存在。 綜合上述文獻結果發現,知識與行為間的關係並不一致。因此本 研究將繼續探討。. 第五節. 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 將與蔬果攝取行為可能有關的環境因素加以整理,納入蔬果攝取 角色楷模、蔬果攝取可獲性及蔬果攝取可近性。 一、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學齡兒童接觸最頻繁的環境多是家庭與學校,尤其家庭是接觸最 早也最久的環境,因此有許多飲食習慣在家中養成,可能經由學習家 長或照顧者的行為而得來的經驗,並且對食物的喜好會延續到成人, Robert, Savage, Coward, Chew 與 Lucas (1988)、Young(2004)等人的研 16.

(26) 究顯示,父母親角色楷模與蔬果攝取行為呈現正相關,吳昭芳(2008) 的研究也指出,學童的蔬果攝取角色楷模越佳時,其蔬果攝取行為越 好。 不論國內外研究皆顯示,蔬果攝取楷模與兒童的蔬果攝取行為呈 現正相關,故納其入本研究變項加以討論。 二、 蔬果攝取可獲性 外在環境的食物供應會影響個人的飲食攝取情形,許多研究顯示, 家中蔬果的可獲性佳(Young et al, 2004;吳昭芳,2008;張玉鳳,2001), 有助個人的蔬果攝取行為,然而,Wordell, Daratha, Mandal, Bindler與 Butkus(2012)卻指出改變學校的食物提供環境,對蔬菜和水果的攝取卻 沒有改變,故嘗試將可獲性納入研究中,進一步探討研究者所服務的 學校,學生的蔬果攝取行為與生活中蔬果攝取可獲性的關係。 三、 蔬果攝取可近性 蔬果可近性是指蔬果在一個狀態、位置、時間可取得,並能促進 攝取的行為(Cullen, Baranowski, Owens, Marsh, Rittenberry and de Moor, 2003)。魏米秀(2009)發現,家中成員購買蔬果,配置在較容易 取得的地方,或方便供人用,如煮好蔬菜、洗淨切好的水果等,都可 以提高蔬果攝取的行為。而且許多學者(Neumark-Sztainer et al., 2003; Young et al, 2004)發現,青少年蔬果的可獲性與可近性呈正相關。 由上述文獻可知,蔬果的可獲性與可近性越佳,蔬果攝取行為越 好,故將蔬果的可獲性與可近性列為本研究的研究變項。. 17.

(27) 18.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旨在了解國中生蔬果攝取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本章共分 為六節:第一節「研究設計與架構」 ;第二節「研究對象」 ;第三節「研 究工具」 ;第四節「研究步驟與進度」 ;第五章「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 六節「研究預期成果」,以下分別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法,研究變項有: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 因素、環境因素、蔬果攝取知識、蔬果攝取行為。其架構乃根據第一 章研究目的以及第二章有關蔬果攝取國內、外相關研究,加以整理提 出本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本架構中,主要以國中學生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 因素與蔬果攝取知識為自變項,蔬果攝取行為為依變項,探討其間之 相關性。. 19.

(29) 社會心理因素 蔬果的喜好 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個人背景因素. 年級. 蔬果攝取結果期望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在校總成績 蔬果攝取知識 自覺體型 自覺健康狀態 家庭社經地位. 環境因素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蔬果攝取可獲性 蔬果攝取可近性. 圖 3-1 研究架構. 20. 蔬果攝取行為. 性別.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 研究母群體 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cross-sectional survey)進行,以 100 學年 度第二學期就讀新竹市某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在學學生為研究母 群體。其中七年級有 24 班(768 人)、八年級 26 班(832 人)、九年級 28 班(896 人),共有 2496 人。 二、 研究樣本 根據 Krejcie 和 Morgan(1970)的抽取樣本數建議,母群體 2496 人, 至少應抽取 334 人。為使樣本更具代表性,並考慮學生的缺課、廢卷 等因素造成問卷為收不足(約 10%),故取 365 人為樣本數。 以班級為單位,以年級為分層,採用分層集束抽樣,依照各年級 人數比,七年級有 24 班,抽取 3 班;八年級 26 班,抽取 4 班;九年 級 28 班,抽取 5 班,共抽取 12 班(每班約 32 人),以達到預定抽取樣 本數。.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自編的結構式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問卷初稿的擬定乃針 對欲測量之變項,並參考相關文獻編製而成,內容題目之設計擬配合 研究架構,並由專家學者的指導編製而成。 一、 擬初稿問卷 問卷初稿擬參考相關文獻編製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個 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蔬果攝取知識」、「蔬 果攝取行為」。茲分別敘述如下: 21.

(31) (一) 個人背景因素:包含性別、年級、自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態、 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等五大項,共計 6 題。 (二) 社會心理因素:本研究社會心理因素內容根據許羽婷(2010)、 李貞儀(2011)、陳俐蓉(2008)、魏米秀(2009)的社會心理因素概 念設計而成。包含蔬果的喜好 6 題、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7 題、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13 題、蔬果攝取結果期望 11 題、蔬果攝取 知覺障礙 15 題等五大項,共 52 題。 (三) 蔬果攝取知識:本研究蔬果攝取知識是採用胡惠碧(2008)及張 玉鳳(2001)等人文獻設計而成,共計 12 題。 (四) 環境因素:本研究蔬果攝取環境因素參考自許羽婷( 2010)、陳 俐蓉(2009)、吳昭芳(2008)概念設計而成,包含蔬果攝取角色楷 模 12 題、蔬果攝取可獲性 8 題、蔬果攝取可近性 7 題,共 27 題。 (五) 蔬果攝取行為:由研究對象自行評估最近一個月內蔬果攝取, 是否符合每日都攝取三份蔬菜、兩份水果。 二、 專家內容效度 問卷初稿擬定之後,為確認問卷內容的適切性、周延性及涵蓋面, 邀請健康促進、營養教育與國中教師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附錄一), 針對問卷內容給予建議,並進行內容效度評定。根據專家意見與指導 教授討論後修改及刪減題目,定稿為預試問卷。 三、 進行預試 為了解研究對象對問卷內容的理解狀況、填答問卷的反應、回答 所需時間,以及實施時可能發生的狀況,自母群體排除抽樣班級後, 以利益取樣於各年級隨機各抽取一個班級,於 101 年 5 月由研究者親 自進行施測。實際測得 89 人,有效問卷 89 份,有效回收率 100%。 22.

(32) 四、 試題分析 回收預試問卷後,將資料譯碼、鍵入、轉換等程序後,再利用 SPSS 統計軟體進行試題分析工作。 預試問卷回收後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考驗,問卷的「蔬果的喜 好」、「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 望」 、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 「蔬果攝取可獲性」 、 「蔬果攝取可近性」及「蔬果攝取行為」量表均進行 Cronbach α係 數評估其內部一致性,各部份的信度分析結果如表 3-3-1,各量表皆具 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Cronbah α 介於 0.71~0.95),而「蔬果攝取知識」 量表則使用庫李信度 20 考驗(得分 0.66),結果尚可。. 表 3-3-1 問卷信度考驗 問卷內容. 題數. Cronbach α. 6 7 13 12 14 20 5 7 5 2. 0.87 0.91 0.95 0.93 0.89 0.66* 0.84 0.78 0.74 0.71. 蔬果喜好 蔬果社會支持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蔬果攝取結果期望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蔬果攝取知識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蔬果攝取可獲性 蔬果攝取可近性 蔬果攝取行為 註:*代表庫李信度 20。. 五、 正式問卷 依預試分析結果,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修定為正式結構式問卷。主 要內容包括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 分別說明如下 : 23.

(33) (一) 個人背景因素 本研究之家庭社經地位是以林生傳(2005)訂 A.B.Hollingshead 於 1957 年所提出之「兩因素社會地位指數」(two fac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為測量方法,以研究對象家長的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別為主要 決定指數。 將受試者家長教育程度加權(成以 4),以及家長職業加權(乘以 7) 合併,擇父親或母親所得的社經地位級別較高者為受試者之家庭社經 地位指數。凡數值介在 11~18 之間者為「等級Ⅰ」(高社經);數值介 在 19~29 之間者為「等級Ⅱ」(中高社經);數值介在 30~40 之間者為 「等級Ⅲ」(中社經);數值介在 41~51 之間者為「等級Ⅳ」(中低社經); 數值介在 52~55 之間者為「等級Ⅴ」(低社經) 。如表 3-3-1 與表 3-3-2 所示。本研究再根據指數分為 11~29 者為高社經地位、30~40 分者為 中社經地位、41~55 分者為低社經地位。. 表 3-3-2 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等級 等級. 教育程度. 職業類別. I. 研究所. 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II. 大學或專科學校. 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III. 高中職、國(初)中. 半專業人員、一般性公務人員. IV. 小學或雖未上學但識字. 技術性工人. V. 不識字. 無技術性、非技術性工人.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49)。台北:巨流圖書。. 24.

(34) 表 3-3-3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教育程度. 教育指數 職業等級. 職業指數. 社經地位指數. 社經地位等級. I. 1. I. 1. 11-18. I 高社經. II. 2. II. 2. 19-29. II 中高社經. III. 3. III. 3. 30-40. III 中社經. IV. 4. IV. 4. 41-51. IV 中低社經. V. 5. V. 5. 52-55. V 低社經. 社經地位指數=教育指數*4+職業指數*7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49)。台北:巨流圖書。. (二) 蔬果攝取行為 由研究對象自行評估最近一個月內是否每日都攝取蔬菜三份(1 份 =100 公克)、水果二份(1 份=200 公克)。採用 Likert 五分量表,計分方 式為 1=從未如此、2=很少如此、3=有時如此、4=經常如此、5=總是 如此。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蔬果攝取行為越佳。 (三) 社會心理因素 1、 蔬果的喜好 由研究對象主觀評估對蔬果攝取的喜好。採用 Likert 五分量 表,計分方式包括: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意見、4= 同意、5=非常同意,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蔬果的喜好越佳。 2、 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指過去一個月內研究對象的重要他人(包括家人、老師、同學 或朋友)對其蔬果攝取行為的支持程度。採用 Likert 五分量表,計 分方式分為 1=從未如此、2=很少如此、3=有時如此、4=常常如此、 5=總是如此。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蔬果攝取社會支持性越好。 25.

(35) 3、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對自己完成某項行為的自信程度(Bandura, 1982)。在此研究所指蔬果攝取自我效能是指研究對象在特殊情境 下,能克服攝取蔬果行為困難的把握程度,選項分為 1=完全沒把 握、2=有兩成把握、3=有五成把握、4=有八成把握、5=完全有把 握。分數越高表示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越好。 4、 蔬果攝取結果期望 研究對象評估蔬果攝取行為所造成結果的可能性與評價行為 結果所造成的重要性。計分方式:結果可能性以 1=非常不可能、 2=不可能、3=中立意見、4=可能、5=非常有可能;結果重要性以 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中立意見、4=重要、5=非常重要。 兩者乘積和代表蔬果攝取結果期望(Rogers & Braeley, 1991),總平 均分數越高,代表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越趨於正面。 5、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研究對象自覺蔬果攝取行為可能遭遇到的障礙程度。計分方 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意見、4=同意、5=非常同 意。分數越高,表示蔬果攝取知覺障礙性越高,反之則表示蔬果 攝取知覺障礙性越低。 (四) 蔬果攝取知識 此部分參考相關文獻(胡惠碧, 2008),內容包括研究對象每日所 需攝取蔬果之份量和種類,以及蔬果攝取與健康的關係之瞭解程度。 答對給 1 分,答錯或答不知道者給予 0 分,得分越高者,表示研究對 象蔬果攝取知識越佳,反之則蔬果攝取知識越差. 26.

(36) (五) 環境因素 1、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由研究對象評估重要他人(如父母親、兄弟姊妹、爺爺或外 公、奶奶或外婆),最近一個月內的蔬果攝取情形。採用 Likert 五 分量表,計分方式:1=從未如此、2=很少如此、3=有時如此、4= 常常如此、5=總是如此。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研究對象之重要 他人蔬果攝取行為越佳。 2、 蔬果攝取可獲性 由研究對象自行評估最近一個月內,於生活中可獲得蔬果的程 度。以 Likert 五分量表計分,包括 1=從未如此、2=很少如此、3= 有時如此、4=常常如此、5=總是如此。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蔬 果攝取可獲性越佳。 3、 蔬果攝取可近性 由研究對象自行評估最近一個月內,於生活中獲得蔬果的便利 程度。以 Likert 五分量表計分,包括 1=從未如此、2=很少如此、 3=有時如此、4=常常如此、5=總是如此。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 蔬果攝取可近性越佳。.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 為了根據研究架構達成本研究目的,本研究步驟分為文獻蒐集、 行政聯繫、問卷設計、問卷施測與資料處理,步驟進行詳細說明如下: 一、 文獻蒐集:依研究主題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做為發展研究 問卷的參考資料,並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研究主題、目的、架構。 二、 行政聯繫:施測前向校方說明施測目的,經校方同意後,由研究 者親自施測。 27.

(37) 三、 問卷設計與施測 (一) 初擬問卷 根據本研究目的、研究架構、相關文獻及問卷,由研究者自行初 擬問卷,分成「個人背景因素」 、 「社會心理因素」 、 「蔬果攝取知識」、 「環境因素」及「蔬果攝取行為」等五部分。 (二) 專家內容效度:根據專家意見與指導,定稿為預試問卷。 (三) 結構式問卷預試:為瞭解研究對象填答問卷之反應與問卷適切 性,於正式施測前兩周,除樣本班級之外,各年級抽取一個班級 進行預試,共得 89 份問卷。 (四) 正式問卷施測:本研究共發出由研究者親自對抽樣班級進行施 測,施測完畢後立即回收問卷。於 101 年 6 月 11 日至 6 月 22 日進行施測,作答時間約 35 至 40 分鐘,實際施測 385 人,去除 填答嚴重部完整的不當問卷 10 份,得有效問卷 375 份,為本研 究統計分析使用 四、 資料處理:將所有效問卷依照研究假設進行資料分析,並歸納結 果。.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施測後,將問卷編碼、譯碼、鍵入資料,使用 PASW Statistics 18 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本研究目的、研究假設進行統計分 析,運用下列統計方法分析,如表 3-5-1、3-5-2 所示。 一、 描述性統計 描述自變項與依變項的分佈情形時,類別資料使用次數分配、百 分率,等距資料使用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與最小值來呈現各個變 項的分佈情形。 28.

(38) 二、 推論性統計 依據變項的性質,分別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複迴歸分析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等統計方法來分析各變項之間的關係, 與預測影響研究對象蔬果攝取的因素。統計上的考驗皆以α=0.05 為 顯著水準。 (一)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考驗受試者研究者個人背景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進行變 異數分析之前,為了解樣本變異數是否符合變異數同質性之前提,先 進行變異數同質性考驗(homogeneity of variance)。若樣本符合變異數 同質性考驗(P>0.05),則以薛費氏法(Scheffés Method)做事後比較。若 P<0.05,表示樣本呈現違反變異數同質性,則以 Dunnett'T3 做進一步 的事後比較。 (二) 皮爾森積差相關:用以分析研究對象的蔬果攝取知識、蔬果攝取 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 (三) 複迴歸分析:用以分析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蔬果攝取知識、 蔬果攝取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對蔬果攝取行為的預測力。. 29.

(39) 表 3-5-1 研究變項操作型定義及方法 變項名稱. 操作型定義. 個人背景因素 性別. 性別分類. 年級. 研究對象就讀年級. 學業總成績. 研究對象在校之學業總成績. 自覺體型. 研究對象主觀認定自己一個 月內的體型. 自覺健康狀態. 研究對象主觀認定自己最近 一個月的健康狀態. 父母親 教育程度. 研究對象父母之最高學歷. 父母親職業. 研究對象父母之最高職業. 計分方法 1=男生 2=女生 1=七年級 2=八年級、 3=九年級 1=班排名前 1/3、 2=班排名中間 1/3、 3=班排名後 1/3 1=瘦 2=適中 3=胖 1=差 2=普通 3=好 1=不識字 2=國小或雖未上學卻識字 3=國中、高中、高職 4=專科、大學 5=研究所以上 6=其他 1=無技術工作 2=技術性工人 3=半專業人員 4=專業人員 5=高級專業人員 6=其他. 社會心理因素 蔬果的喜好. 主觀評估對蔬果的喜好. 30. 1=非常不同意 2=不同意 3=中立意見 4=同意 5=非常同意 共 6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6,為 蔬果喜好的平均分數.

(40) 表 3-5-1 研究變項操作型定義及方法 (續) 變項名稱 蔬果攝取 社會支持. 蔬果攝取自我效 能. 蔬果攝取結果期 望. 蔬果攝取知覺障 礙. 操作型定義. 計分方法. 1=從未如此 2=很少如此 3=有時如此 4=常常如此 5=總是如此 共 7 題,分別將分數鄉架後除以 7,為蔬果攝取社會支持的平均 分數 研究對象評估自己在特殊 1=完全沒把握 的情境下,能克服蔬果攝取 2=有二成把握 行為困難的把握程度 3=有五成把握 4=有八成把握 5=絕對有把握 共 13 題,將各題分數相加除以 13,為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平均分 數 研究對象評估蔬果攝取行 結果可能性: 為所造成結果的可能性 1=非常不可能 與,評價行為結果所造成的 2=不可能 重要性 3=中立意見 4=可能 5=非常可能 結果重要性: 1=非常不重要 2=不重要 3=中立意見 4=重要 5=非常重要 共 12 題,兩者興誠後除以 12, 為攝取蔬果結果期望平均得分 研究對象評估蔬果攝取行 1=非常不同意 為可能遭遇的障礙程度 2=不同意 3=中立意見 4=同意 5=非常同意 共 14 題,分數相加除以 14,為 研究對象評估最近一個 月,重要他人(家人、老師、 同學或朋友)對其蔬果攝取 的支持程度. 31.

(41) 表 3-5-1 研究變項操作型定義及方法 變項名稱 一、 蔬果攝取知 識. 二、 環境因素 蔬果攝取角色楷 模. 蔬果攝取可獲性. 蔬果攝取可近性. 三、 蔬果攝取行 為. 操作型定義 研究對象對蔬果營養知識 了解情形. 計分方法 攝取蔬果障礙的平均分數 0=答錯或不知道 1=答對 共 20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20, 為蔬果攝取知識的平均得分. 1=從未如此 2=很少如此 3=有時如此 4=常常如此 5=總是如此 共 5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5,為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平均得分 研究對象評估最近一個月 1=從未如此 內,於生活中可以獲得蔬果 2=很少如此 的程度 3=有時如此 4=常常如此 5=總是如此 共 7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7,為 蔬果攝取可獲性的平均得分 研究對象評估最近一個月 1=從未如此 內,蔬果攝取的便利情形 2=很少如此 3=有時如此 4=常常如此. 研究對象評估其重要他人 (如父母、兄弟姊妹、爺爺 或外公、奶奶或外婆)最近 一個月內的蔬果攝取行為. 5=總是如此 共 5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5,為 蔬果攝取可近性的平均得分 研究對象最近一個月內,每 1=從未如此 日都攝取三份蔬菜、兩份水 2=很少如此 果的情形 3=有時如此 4=常常如此 5=總是如此 共 2 題,分數相加後除以 2,為 蔬果攝取行為的平均得分. 32.

(42) 表 3-5-2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 研究目的 一、 瞭解研究對象之個人. 研究問題. 統計方法. 瞭解研究對象之個人背.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 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 景因素、社會心理因. 均數、標準差、. 境因素、蔬果攝取知識分佈情 素、環境因素、蔬果攝. 最大值與最小值. 形以及蔬果攝取行為的現況。 取知識分佈情形以及蔬 果攝取行為的現況為 何? 二、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環境 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 Scheffé’s 事後比較、. 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的關係。 素、環境因素、蔬果攝. Dunnett'T3 事後比較. 取知識的關係為何? 三、 探討研究對象之社會. 探討研究對象之社會心. 皮爾森積差相關. 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蔬果攝 理因素、環境因素、蔬 取知識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 果攝取知識與蔬果攝取. 的關係。. 行為之間的關係為何?. 四、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 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 景因素、社會心理因 境因素、蔬果攝取知識對蔬果 素、環境因素、蔬果攝 攝取行為之預測力。. 取知識對蔬果攝取行為 之預測力為何?. 33. 複迴歸分析.

(43) 34.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節依據研究架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將資料 進行分析與整理後,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分布情 形」 ;第二節「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 識、環境因素、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研究對象之社會 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 ;第 四節「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識及環 境因素對蔬果攝取行為的預測力」;第五節「討論」,以下分別加以闡 述之。.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 取知識、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分布情形. 本節針對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蔬果攝取知 識、環境因素及蔬果攝取行為現況,分別說明其分布情形。在本研究 中,少數學生因部分題目漏答或資料不明確,進行統計分析時將該樣 本排除,因此不同研究變項,人數不盡相同。 一、 個人背景因素之分布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包含性別、年級、在校學業總成績、自 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態及家庭社經地位,分布情形如表 4-1-1 所示。 (一) 性別 研究對象的性別分布,男生 183 人(48.8%),女生 192 人(51.2%)。 (二) 年級 研究對象的年級分布,七年級 122 人(32.5%),八年級 107 人 35.

(45) (28.5%),九年級 146 人(38.9%),以九年級人數最多,七年級次之。 (三) 在校學業總成績 研究對象的在校學業總成績分布,班排名前 1/3 有 122 人(32.5%), 班排名中間 1/3 有 135 人(36.0%),班排名後 1/3 有 117 人(31.2%),有 1 人未填答(0.3%)。 (四) 自覺體型 研究對象的自覺體型,以自覺體型「適中」者居多,有 179 人 (47.7%),其次依序為自覺體型「胖」有 123 人(32.8%)、自覺體型「瘦」 有 73 人(19.5%)。 (五) 自覺健康狀態 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態分布,以自覺健康狀態「普通」者居多, 有 210 人(56.0%),其次依序為自覺健康狀態「好」有 121 人(32.3%)、 自覺健康狀態「差」有 43 人(11.5%),有 1 人未作答(0.3%)。 (六) 家庭社經地位 研究對象的家庭社經地位分佈,以「低社經地位」居多,有 158 人(42.1%),其次依序為「高社經地位」有 122 人(32.5%)、「中社經地 位」有 84 人(22.4%),有 11 人(2.9%)未作答。. 36.

(46) 表 4-1-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分析.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183 192. 48.8 51.2. 122 107 146. 32.5 28.5 38.9. 122 135 117 1. 32.5 36.0 31.2 0.3. 73 179 123. 19.5 47.4 32.8. 43 210 121 1. 11.5 56.0 32.3 0.3. 122 84 158 11. 32.5 22.4 42.1 2.9. 性別 男 女 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在校學業總成績 班排名前 1/3 班排名中間 1/3 班排名後 1/3 未作答 自覺體型 瘦 適中 胖 自覺健康狀態 差 普通 好 未答 家庭社經地位 高社經地位 中社經地位 低社經地位 未答. 37.

(47) 二、 社會心理因素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因素,包括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及蔬果攝取知覺障礙等五項。 (一) 蔬果的喜好 蔬果的喜好量表共 6 題,分數越高表示研究對象之蔬果的喜好越 正向。各題答題情形如表 4-1-2,各單題平均得分在 3.41-4.23 之間, 其中以「我喜歡水果,而且我覺得多數的水果嚐起口感不錯」與「我 喜歡大部分水果的味道」得分 4.23 最高(標準差 0.88、0.85),然以「我 喜歡大部分蔬菜的味道」得分 3.41 最低(標準差 0.98)。研究對象之蔬 果的喜好總得分單題平均為 3.82(標準差 0.70),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 的喜好趨於正向。 表 4-1-2 蔬果的喜好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題目 1.我喜歡蔬菜,我覺 得餐食中有蔬菜吃起 來會更美味。 2.我喜歡水果,我覺 得餐食中有水果吃起. 非常 不同意 n(%). 不同 意 n(%). 中立 意見 n(%). 同意 n(%). 非常 同意 n(%). 10 (2.7). 29 (7.7). 8 (2.1).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未答 n(%). 155 (41.3). 111 (29.6). 69 (18.4). 1 (0.3). 3.53. 0.97. 9 (2.4). 102 (27.2). 129 (34.4). 126 (33.6). 1 (0.3). 3.95. 0.95. 8 (2.1). 35 (9.3). 137 (36.5). 128 (34.1). 65 (17.3). 2 (0.5). 3.55. 0.96. 來會更美味。 3.我喜歡蔬菜,而且 我覺得多數的蔬菜嚐 起來口感不錯。 4.我喜歡水果,而且 我覺得多數的水果嚐 起來口感不錯。 5.我喜歡大部分蔬菜 的味道。. 5 (1.3). 10 (2.7). 50 (13.3). 139 (37.1). 170 (45.3). 1 (0.3). 4.23. 0.88. 6 (1.6). 53 (14.1). 157 (41.9). 95 (25.3). 62 (16.5). 2 (0.5). 3.41. 0.98. 6.我喜歡大部分水果 的味道。. 5 (1.3). 6 (1.6). 55 (14.7). 141 (37.6). 167 (44.5). 1 (0.3). 4.23. 0.85. 註:總平均值為 3.82,標準差為 0.70,最小值為 1,最大值為 5。 38.

(48) (二) 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蔬果攝取社會支持量表共 7 題,並分為家人、老師、同學或朋友 三大部分,分數越高,表示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社會支持度越高。研 究對象之蔬果攝取社會支持各題答題情形見表 4-1-3、表 4-1-4 及表 4-1-5。 1、 家人社會支持 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家人社會支持各題平均得分落在 2.67-4.14 之間,以「會和我一起吃蔬果」得分 4.14 最高(標準差 1.06),其次為 「會鼓勵我每日攝取蔬果」得分 4.00(標準差 1.11),然以「會提供我 攝取蔬果的相關資訊」得分 2.67 最低(標準差 1.34)。整體而言,研究 對象之蔬果攝取家人社會支持總得分單題平均為 3.58(標準差 0.89), 顯示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家人社會支持度屬中上程度。 表 4-1-3 蔬果攝取家人社會支持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題目 1.會直接為我準備 蔬果。 2.會鼓勵我每日攝 取蔬果。 3.會告訴我吃蔬果 的好處。 4.會讚美我吃蔬果 的行為。 5.會提醒我攝取蔬 果。 6.會和我一起吃蔬 果。 7.會提供我攝取蔬 果的相關資訊。. 從未 如此 n(%). 很少 如此 n(%). 有時 如此 n(%). 常常 如此 n(%). 總是 如此 n(%). 未 答 n(%). 14 (3.7) 14 (3.7) 23 (6.1) 95 (25.3) 18 (4.8) 9 (2.4) 94 (25.1). 34 (9.1) 24 (6.4) 38 (10.2) 91 (24.3) 34 (9.1) 20 (5.3) 87 (23.2). 84 (22.4) 74 (19.7) 92 (24.5) 76 (20.3) 69 (18.4) 74 (19.7) 94 (25.1). 109 (29.1) 98 (26.1) 78 (20.8) 44 (11.7) 90 (24.0) 79 (21.1) 50 (13.3). 134 (35.7) 164 (43.7) 142 (37.9) 68 (18.1) 164 (43.7) 192 (51.2) 50 (13.3). 0 (0) 1 (0.3) 2 (0.5) 1 (0.3) 0 (0) 1 (0) 0 (0). 註:總平均值為 3.58,標準差為 0.89,最小值為 1,最大值為 5。 39.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3.84. 1.12. 4.00. 1.11. 3.75. 1.24. 2.73. 1.43. 3.93. 1.19. 4.14. 1.06. 2.67. 1.34.

(49) 2、 老師社會支持 由表 4-1-4 得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老師社會支持各題平均得 分在 1.67-2.64 之間,其中以「會告訴我吃蔬果的好處」得分 2.64 最 高(標準差 1.41),其次是「會鼓勵我每日攝取蔬果」得分 2.55(標準差 1.38),然以「會直接為我準備蔬果」得分 1.67 最低(標準差 1.06),其 次為「會讚美我吃蔬果的行為」得分 1.73(標準差 1.70),此兩題有八 成以上填答「從未如此」及「很少如此」 。整體而言,研究對象蔬果攝 取老師社會支持總得分單題平均為 2.14(標準差 0.97),顯示老師對研 究對象蔬果攝取行為支持度較少。. 表 4-1-4 蔬果攝取老師社會支持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從未. 很少. 有時. 常常. 總是. 未. 平. 標. 如此. 如此. 如此. 如此. 如此. 答. 均. 準. n(%). n(%). n(%). n(%). n(%). n(%). 值. 差. 237. 65. 47. 11. 15. 0. (63.2). (17.3). (12.5). (2.9). (4.0). (0). 1.67. 1.06. 2.會鼓勵我每. 121. 71. 86. 49. 47. 1. 日攝取蔬果。. (32.3). (18.9). (22.9). (13.1). (12.5). (0.3). 2.55. 1.38. 3.會告訴我吃. 112. 68. 90. 47. 55. 3. 蔬果的好處。. (29.9). (18.3). (24.0). (12.5). (14.7). (0.8). 2.64. 1.41. 4.會讚美我吃. 223. 82. 39. 12. 19. 0. 蔬果的行為。. (59.5). (21.9). (10.4). (3.2). (5.1). (0). 1.73. 1.10. 5.會提醒我攝. 155. 74. 71. 36. 37. 2. (41.3). (19.7). (18.9). (9.6). (9.9). (0.5). 2.27. 1.35. 192. 81. 63. 19. 19. 1. (51.2). (21.6). (16.8). (5.1). (5.1). (0.3). 1.91. 1.16. 151. 72. 88. 37. 27. 0. (40.3). (19.2). (23.5). (9.9). (7.2). (0). 2.25. 1.27. 題目 1.會直接為我 準備蔬果。. 取蔬果。 6.會和我一起 吃蔬果。 7.會提供我攝 取蔬果的相關 資訊。. 註:總平均值為 2.14,標準差為 0.97,最小值為 1,最大值為 5。 40.

(50) 3、 同學或朋友社會支持 由表 4-1-5 得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同學或朋友社會支持各題 平均得分在 1.43-2.21 之間,以「會和我一起吃蔬果」得分 2.21 最高(標 準差 1.28),然以「會提供我攝取蔬果的相關資訊」得分 1.43 最低(標 準差 0.80)。整體而言,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同學或朋友社會支持總得 分單題平均為 1.64(標準差 0.75),顯示同學或朋友對研究對象之蔬果 攝取行為支持度介於「從未如此」至「很少如此」之間。. 表 4-1-5 蔬果攝取同學或朋友社會支持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題目 1.會直接為我準 備蔬果。 2.會鼓勵我每日 攝取蔬果。 3.會告訴我吃蔬 果的好處。 4.會讚美我吃蔬 果的行為。 5.會提醒我攝取 蔬果。 6.會和我一起吃 蔬果。 7.會提供我攝取 蔬果的相關資 訊。. 從未. 很少. 有時. 常常. 總是. 未. 平. 標. 如此. 如此. 如此. 如此. 如此. 答. 均. 準. n(%). n(%). n(%). n(%). n(%). n(%). 值. 差. 234. 92. 41. 1. 5. 2. (62.4). (24.5). (10.9). (0.3). (1.3). (0.5). 1.53. 0.81. 222. 85. 50. 5. 9. 4. (59.2). (22.7). (13.3). (1.3). (2.4). (1.1). 1.64. 0.94. 228. 83. 45. 6. 9. 4. (60.8). (22.1). (12.0). (1.6). (2.4). (1.1). 1.61. 0.93. 254. 76. 31. 3. 9. 2. (67.7). (20.4). (8.3). (0.8). (2.4). (0.5). 1.49. 0.87. 238. 78. 38. 10. 7. 4. (63.5). (20.8). (10.1). (2.7). (1.9). (1.1). 1.57. 0.92. 157. 69. 87. 30. 29. 3. (41.9). (18.4). (23.2). (8.0). (7.7). (0.8). 2.21. 1.28. 266. 70. 27. 5. 5. 2. (70.9). (18.7). (7.2). (1.3). (1.3). (0.5). 1.43. 0.80. 註:總平均值為 1.64,標準差為 0.75,最小值為 1,最大值為 5。. 41.

(51) (三)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量表共 13 題,分數越高,表示研究對象蔬果攝 取自我效能越佳,各題答題情形見表 4-1-6,平均得分在 2.11-3.01, 其中以「當同學朋友都不吃蔬果時,我仍然能每日攝取五蔬果」得分 3.01 最高(標準差 1.23),其次為「即使我心情不好時,我仍然能每日 攝取五蔬果」得分 2.96(標準差 1.29),然以「當我自己去吃飯,雖然 錢不太夠,我仍然能堅持每日攝取五蔬果」得分 2.11 最低(標準差 1.05)。 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自我效能總得分單題平均為 2.44(標準差 0.87),蔬果攝取自我效能把握程度介於「有兩成把握」和「有五成把 握」之間,得知研究對象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偏中下強度。在「當我遇 到不喜歡吃的蔬果時,我仍然能每日攝取五蔬果」、「當我不在家裡用 餐時,我仍然能每日攝取五蔬果」、「當家人都不吃蔬果時,我仍然能 每日攝取五蔬果」、「當我很懶時(懶得買或懶得削),我仍然能每日攝 取五蔬果」、「當我自己去吃飯,雖然錢不太夠,我仍然能堅持每日攝 取五蔬果」及「雖然家人沒為我準備蔬果,我仍然能設法每日攝取五 蔬果」等六項情形,研究對象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在有兩成把握以下者 佔一半以上。 因此,想要提高研究對象蔬果攝取自我效能時,應注意其蔬果的 喜好、家中蔬果供應情況、在外用餐時蔬果的可獲性及研究對象取得 蔬果的技能。. 42.

(52) 表 4-1-6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各題選項分布情形 題目. 1.當我很忙、沒有 時間(如:準備考 試、補習……等) 時,我仍能每日攝 取五蔬果。 2.當我遇到不喜歡 吃的蔬果時,我仍 然能每日攝取五 蔬果。 3.當我不在家裡用 餐時,我仍然能每 日攝取五蔬果。 4.當蔬果因季節的 關係品質不佳 時,我仍然能每日 攝取五蔬果。 5.當家人都不吃蔬 果時,我仍然能每 日攝取五蔬果。 6.當同學朋友都不 吃蔬果時,我仍然 能每日攝取五蔬 果。 7.當我很懶時(懶 得買或懶得削),我 仍然能每日攝取 五蔬果。. 完全. 有兩成. 有五成. 有八成. 完全. 沒把握. 把握. 把握. 把握. 有把握. n(%). n(%). n(%). n(%). 50 (13.3). 94 (25.1). 113 (30.1). 73 (19.5). 139 (37.1). 69 (18.4). 平. 標. 未答. 均. 準. n(%). n(%). 值. 差. 80 (21.3). 38 (10.1). 0 (0). 2.90. 1.18. 87 (23.2). 46 (12.3). 30 (8.0). 0 (0). 2.52. 1.17. 143 (38.1). 105 (28.0). 37 (9.9). 19 (5.1). 2 (0.5). 2.45. 1.06. 56 (14.9). 125 (33.3). 100 (26.7). 62 (16.5). 30 (8.0). 2 (0.5). 2.69. 1.15. 65 (17.3). 122 (32.5). 109 (29.1). 53 (14.1). 25 (6.7). 1 (0.3). 2.60. 1.13. 43 (11.5). 97 (25.9). 99 (26.4). 80 (21.3). 53 (14.1). 3 (0.8). 3.01. 1.23. 72 (19.2). 124 (33.1). 82 (21.9). 54 (14.4). 42 (11.2). 1 (0.3). 2.65. 1.26. 99 (26.4). 87 (23.2). 77 (20.5). 57 (15.2). 1 (0.3). 2.96. 1.29. 115 (30.7). 83 (22.1). 73 (19.5). 43 (11.5). 1 (0.3). 2.80. 1.25. 116. 96. 55. 45. 3. 2.76. 1.24. 8.即使我心情不好 54 時,我仍然能每日 (14.4) 攝取五蔬果。 9.即使沒有人提醒 60 我,我仍然能每日 (16.0) 攝取五蔬果。 10.當蔬果種類變 60.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