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研究工具

一、 分心行為觀察記錄表

由邱瑜萱於民國九十三年編製而成,將觀察的目標行為正式定義 為﹕上課時的眼睛注視與教學無關的事物(OTT)、眼睛注視與作業單 無關的事物(OTW)、未經允許而任意發出聲音或與人交談(TWP)、

經允許但發表與課堂無關的事情(TP)、對指令無反應(NR)、離開 座位(OS)、干擾行為(DB)、其他(O)八種分心行為。分心行為觀 察記錄表旨在了解實驗對象分心行為發生頻率與強度。本分心行為觀察 表之分心行為皆具有明確定義且具有觀察者間信度為 0.90。

觀察者間一致性為了解本研究的觀察者間信度,必須做觀察者一致 性的考驗,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與另一位觀察者為紀錄者。研究者向 觀察者說明本研究中「分心行為」之定義,並解釋「分心行為觀察記錄 表」之紀錄方式。先以前導研究的錄影帶進行討論,研究者與另一位觀 察者共同觀看各階段 20 分鐘的活動時間,分別進行次數及持續時間之 紀錄。觀察紀錄結束之後,兩人核對並且討論觀察紀錄,雙方紀錄結果 須做考驗達信度 80%以上,若未達標準則繼續練習,直到達成為止。其 計算公式如下(杜正治,2006):

甲乙評分者記錄某一行為一致的次數

*100%=觀察者間信度 甲、乙評分者+甲、乙評分者

觀察一致的次數觀察不一致的次數

二、 自編概念學習測驗

研究者依據教材內容並參考心理與教育測驗(賴保禎,1996)中客 觀測驗的編製原則編製而成,旨在了解實驗對象對授課內容吸收程度。

概念學習測驗內容皆出自當天授課內容且有標準答案,不會因施測者不 同而影響受試者成績,具有信度。

三、 教學教材

研究者於實驗進行前,對實驗對象特教老師進行訪談。得知實驗對 象智商與一般正常學生無異,因其情緒障礙導致學習困難,目前學生於 科技學科方面為國中程度,因此研究者利用國中範圍自然與生活科技學 科發展教學教案。

(一)系統硬體

硬體包含個人電腦(含螢幕) 、網路攝影機及耳機。

1.個人電腦(含螢幕) :將網路攝影機所擷取到的畫面,透過辨 識符號將虛擬物件疊合在定義的圖卡或位置上,在電腦螢幕 上輸出的擴增實境環境影像。

2.網路攝影機:擷取真實環境的影像,將偵測到的圖卡影像傳到 電腦,進行辨識。

(二)系統軟體

(1) ARToolKit:擴增實境的開發技術有很多種,像是ARToolKit、

NyARToolkitCS、FLARToolKit、Atomic、BuildAR和一些在 行動載具上使用的擴增實境工具,像DART、Compos、AMIRE、

MARS(Wang, Langlotz, Billinghurst,&Bell,2009)。本研究使 用由美國華盛頓大學人機介面實驗室(University of

繪製出的虛擬物件疊加在真實環境影像中的圖卡上,已達到 擴增實境的效果。

(2) Visual Studio 6.0:ARToolKit是由C/C++語言所編寫而成,

本研究使用Visual Studio 6.0來編寫聲音回饋的應用程式,讓 網路攝影機偵測到特定圖卡,播放WAV的聲音檔。

(3) 3Ds Max:利用3Ds Max具有的貼圖和製作動畫功能,來製 作一些簡單的貼圖和動畫,並輸出(export)成WRL檔,供 ARToolKit使用。

(三)教學單元設計

本研究選用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做為教學單元設計之依據,因 研究者本身具備科技教育相關背景,並於事前的訪談中得知學生在 學校上生活科技課程時常常無法專心,以致生活科技相關的知識了 解不多,故選用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做為教學單元主題之依據。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共分為運輸科技、製造科技、營建科技與 傳播科技等四大領域。其中傳播科技主要為抽象概念的教學,而AR 在呈現抽象概念上效果不佳且需要投注更大量的時間在製作教具 上。營建科技方面則是除了向學生介紹建築物的外觀與特色,其包 含的相關知識都屬於抽象概念,因此本研究選用教學內容多為具體 觀念的運輸科技與製造科技做為教學單元主題領域,教學單元主題 介紹如表3-3。

選定教學內容主題後,研究者依據表3-2所描述的原則設計教 學內容。

         

3-2 教學內容設計原則

資料來源:陳滿容(2008)和教育部(2011) 

   

3-3 教學單元主題介紹

單元主題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 資料處理

本研究將需要蒐集分析的資料分為兩種:

(一)分心行為觀察表:

資料的取得方式為每一次攝影記錄,事後再據錄影帶內容在「分心 行為觀察記錄表」上記錄。

(二)概念化學習隨堂測驗分數:

於授課後立即施測並記錄之。

二、C統計分析

又稱為簡化時間序列分析(simplified time-series analysis)之C統計 考驗(Fitz & Tryon, 1989),適用於單一受試研究架構的資料分析,能 弭補視覺分析資料之不足(杜正治,2006)。

(一)階段內

若只限於某一階段的資料分析,將該階段的所有資料帶入公式,所 得的Z值,可作為判斷資料的穩定程度。若達顯著水準,表示受試者在 該階段的行為表現,變化度甚巨,非呈穩定狀態。相反的,若未達顯著 差異,則意味行為呈現穩定狀態(Jones, 2003)。

(二)階段間

若資料分析擴及鄰近的實驗階段,則可進行階段間的比較。例如,

將基線和介入兩相鄰階段的資料帶入公式,若所得的Z值達顯著水準,

表示介入效果卓著;相反的,若未達顯著水準,表介入效果不彰(Jones, 2003)。統計結果的

Z

值如果達到

P

<0.5的顯著水準,表示整個時間序 列有一致的增進趨勢,亦即受試者有顯著的學習效果。

計算公式如下:

1 ∑

2 1 1

Xi=第I資料點的數值。

X=資料點平均數。

N=資料點數。

Sc=C值的標準差。

Z=常態分配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