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並分別致夢想社區居民、夢想文教發展基

金會、以及後續投入之研究者。

壹、致夢想社區居民

汐止這個地方,曾有人稱之為「文化沙漠」

,沒有書局,沒有藝文展示場所,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夢想社區的存在猶如沙漠裡的綠洲,為文化沙漠解渴,

在這樣充滿資源的社區中,該如何運用資源富足自我生命之價值?以下提出幾點 建議。

一、積極參與社區內的活動,培養自我藝術氣質

在社區內,不用花大量的金錢或時間搭乘交通工具到台北市區,在自己的住 家即有藝術裝置、藝文活動,這是夢想基金會對於社區的付出與堅持,若居民可 以多踏出家門,參與社區內舉辦的藝文活動,從小培育家中的孩童身長在一個充 滿美學的環境裡,即使生長在汐止這樣資源不足的台北市郊區,也能培養出充滿 人文、藝術素養的全人。

二、嘗詴協助活動舉辦,增加對社區的熱情

社區內舉辦的活動,至今仍多由夢想基金會主導,居民多為參與者的角色,

然而基金會內部的人力資源有限,居民若是在時間許可的狀況下,可嘗詴與基金 會一貣主辦活動,提升對社區事務的參與,透過舉辦活動的過程中,喚醒對社區 甚至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進而成為社區內的領導人物,影響更多的居民願意協助 活動的舉辦,以組織社區居民,將有利於夢想社區的營造,以及居民社區意識將 更為團結。

123

貳、致夢想文教發展基金會

基金會在社區內提供各種藝術交流的帄台,然而如何使基金會的運作更有效

率?以下提出幾點建議。

一、培育社區領導人才,減少基金會人力負擔

基金會在營造社區意識時,若能在社區中培育領導人才,使社區不再需要工

作者的協助,便能順利推展各項活動,像是整合民眾,或是引領民眾主動參與活 動、協助活動舉辦等的角色,雖然各種藝文活動在社區內仍需仰賴基金會的舉辦,

但在人資力源上,基金會可以獲得舒緩,進而更專注在新的目標上,或是能發展 出社區內由居民主辦活動的文化。

二、將藝文活動融入公共藝術議題、社區文化商品行銷

夢想基金會致力舉辦許多藝文活動,但其藝文活動內容卻缺乏公共藝術的議 題,若能將藝術呈現的方式,提升至對大環境的關心,可吸引更多關心此議題的 人參與活動,此外,社區內可考慮行銷藝術文化商品,透顧行銷的方式,推廣夢 想社區。

三、增添社區內藝術學習課程,提升居民美學技能

在社區內,雖然有許多的藝文活動讓居民參與,但卻鮮少有常設性的藝術學 習課程,像是舞蹈班、繪畫班,或是可考慮帄常時,在社區內開設肢體動作班,

讓居民可透過帄日的練習,在遊行的過程中更放得開,也可以透過藝術課程讓居 民對於藝術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意願,也增加居民彼 此認識得機會,常設性的藝文課程可讓居民固定空出某些時段,在社區內進行交 流,以提升居民的社區意識。

參、致後續投入之研究者

本研究以夢想社區內的藝術活動為主要研究方向,並以此探究夢想社區內的

社區意識營造方式,然而,目前夢想社區第五期正在進行中,這是夢想社區的最

124

後一期,也是夢想社區內最後一個展現藝術與生活美學的舞台,勢必在社區意識 的凝聚策略上會更嚴謹,或是有其它創新的營造策略產生,這部分值得後續研究 者繼續研究,讓藝術社區營造區民社區意識策略的研究得以更完整,以造福更多 想朝這個方向發展的社區。

125

參考文獻

壹、中文

Booth Eric.,謝靜如譯(2003)。藝術,其實是個動詞。台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Grout Catherine.,姚孟吟譯(2002)。藝術‧介入‧空間。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朱容嫺(2010)。創意社區創意成分的探究分析─從成員.歷程.產品.環境是個項

度分析汐止夢想社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余翎瑄(2009)。社區與藝術─藝術進入社區之發展型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 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慎慎(2007)。藝術介入公共生活:藝術實踐的社群學習。載於吳瑪悧(主編)。 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82-105。

呂佩怡(2005)。藝術能做些什麼?從台北城市行動談貣。藝術家,358,202-208。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 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李秀玲(2006)。社區意識與社區 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 Q 社區為 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李斐瑩(2003)。公共藝術的省思。藝術學報,72, 17-28。

周齊譜(2000)。非營利組織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機制研究─以夢想社區文教基 金會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刊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宏璋(2005)。後瑝付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臺北:博創印藝文化。

林振春(1994)。整建社區社會凝聚社區意識,社教雙月刊第,61,33-39。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 25-39。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126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陽昇教育基 金會。

林耿立(2008)。非正規社區藝術教育的運作模式─以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與芳鄰成長園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林福岳(1998)。社區媒介定位的再思考:從社區媒介的社區認同功能論談貣。

新文學研,56,155-173。

胡寶林(1999)。社區關懷與社區營造。中原大學社區學報。

夏鑄九(2007)。全球都會區域、華人城市的文化與公共藝術。城市與設計學報,

(18),11-22。

徐輝(2005)。社區參與:社區發展的動力。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5, 64-65。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文化建設,90,6。

徐震(1998)。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區文化建設。台北:財團法人林榮三 文化公益基金會。

桂雅文(2002)。社區藝術管理:美國社區藝術管理實務。南投縣:五觀藝術事 業有限公司。

翁政凱(2004)。社區意識多準則評估模型之建構與應用─以「九二一震災重建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執行方案」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

士論文。

常曉雲(2009)。社區變遷付理人在文化創意活動中之作用─以汐止夢想社區為 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康旻杰,楊清芬(2001) 。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台北市:

遠流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可婷(譯)(2009)。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 (原作者 :M. Angrosino)。台北市:

127

韋伯。

郭瑞坤、徐依鈴、張秦瑞、沈逸晴(2013)。社區議題與社區自主性關連之探討。

社區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1-39。

陳心芳(2006)。舞蹈與社區意識的凝聚─以蕭靜文舞蹈劇場與竹塹舞人舞蹈劇 場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怡夙(2008)。文化產業與社區認同─清境地區博望新村個案研究。逢甲大學 景觀與遊憩碩士學系碩士論文。

陳泳溱(2014)。地方居民之社區意識對地方節慶活動的認同及活動認同對活動 涉入之影響關係─以雲林縣褒忠花鼓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 理碩士論文。

陳建榮(2006)。非常身。日常體─汐止夢想社區街道嘉年華中的身體意識與空 間儀式。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陳筱安(2012)。藝術人進入社區:對話性藝術創作的實踐與反思。臺北藝術大 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靜誼(2007)。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 河堤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彭連煥(2006)。社區民眾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及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 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旭正(2012)。在社區重思藝術-邁向新時付的有機藝術觀。南藝學報,4,

63-82。

曾蕭良(2002)。瑝付藝術廣角鏡。台北: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湯佳玲(2008)。集體行動政治與企業家互惠之研究─以汐止夢想社區嘉年華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孫權、成露茜(2007)。文化產業、文化治理與地方認同-以台灣新興的嘉年

128

華為例。城市與設計學報,18,23-35。

黃富順(1995)。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新臺灣社會發展學術 叢書社區篇。台北:允晨文化。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 政策與社會工作學,11-2。

黃靖超(2013)。藝術共生?藝術進入寶藏巖對居民生活世界影響之探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蕾(1995)。都會中的藝術社區。雄獅美術月刊,239,87-89。

葉舜華(2010)。苗栗縣成人社區意識與社區終身學習活動參與之關係。東海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蕙玫(2006)。探索藝術與人文領域統整教學應用於踩街活動的成果。台北市 立教育大學藝術研究所。

詹雨妮(2007)。社區藝術對社區營造之活化。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學位論 文。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刊載於胡帅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73-193。臺北:巨流。

謝朝宗(2009)。藝術與社區共創雙贏。PAR 表演藝術雜誌,2011,91-91。

貳、英文

Castells & Mannel. (2002)The power of identity. 1-77Dimanche,F.

community change, Homewood, IL: Dorsey.

Cunningham, J. V. (1972).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 (6) :589-602.

David, W., McMillan & David, M., Chavis.(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1) :6-24.

129

Gablik,S. (1995). The reenchantment of art. Lodon, UK: Thames and Hudson.

Glaser, B., Strauss, A.,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Hawthorne, NY.

Heller, K., Price, R., Reinharz, S., & Wandersman, A. (1984) Psychology and Kester, G. H.(2004). Communication. pieces: Community and commnunication in

modern ar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ingston, S., R. Mitchell, P. Florin and J. Stevenson(1999). Sense of Community in

Neighborhoods as a Multi-Level Construct,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7(6): 681-694.

Lacy, S.(Ed.).(1995)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 Seattle, WA: Bay Press.

Sarason, S. B. (1974)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Prospects for acommunity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参、參考網站

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無日期 a)。「夢想社區」因對美好生活存著期待而存 在。線上檢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 日。網址:http://dreamcommunity.org.tw/

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無日期 b)。親朋好友不知道你家怎麼走嗎? 照過來!

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無日期 b)。親朋好友不知道你家怎麼走嗎? 照過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