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從實驗之研究結果與研究之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與意見,進 一步加以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相關研究者參考或供研究者更深入的探 討機械實習課程配合專題導向教學製作實物專題的運用之研究;以下 二點 建 議 分別 對 專題 導 向 教學 在 高職 實 習課 程 運 用上 之 建議 以 及對 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加以說明。

壹、對專題導向教學在高職實習課程運用上之建議 一、教師教學方面

雖然專題導向學習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但教師仍扮演導引整體 活動的順利進行及從旁協助之重要角色。因此,於教學活動前的課程 設計即是重要的關鍵因素,教師設計一個會引起學生興趣的活動,讓 學生能主動積極的從事課程活動是提升成效的第一步驟。

以本研究機械科兩班級觀之,學生起初接觸太陽能車車架製作的 專題,一部分學生覺得十分有趣,卻有一部分學生覺得興趣缺缺,但 經教師的講解,將專題導向學習的概念導入本活動中,瞭解太陽能車 行進及機構原理後,車體構造、外型、功能就可依照組員討論的想法 去設計與製作,學生即開始熱衷討論並於設計、製作過程回饋出不少 遇到的疑難,為解決自我創意設計作品問題進而強化其主動學習。

在此,研究者認為,在機械實習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妨可 運用 專 題 導向 教 學或 者 其 它較 多 樣性 之 教學 策 略 搭配 於 實習 活 動之 中,使學生除了學到應有的機器操作技術之外,學生所創作的作品將 與以往不同,亦將注入許多令教師刮目相看的創意與巧思!

72

二、課程活動的內容難易度方面

由於一般機械實習課程教學採用傳統教學方式,專業教師事前的 準備與統整,經由講述與親身操作方式傳授知識及技術,進度通常在 專業教師的掌握之中。另一方面,學生大致已習慣此種教學方式,因 此進行專題導向教學時,學生不能完全適應突然擔任整個實習課程活 動的主角,一時沒有概念如何進行或動作,將導致整個實習活動的教 學進度無法充分掌控。以本研究太陽能車車架製作實驗為例,教師亦 須建立學生基本技能學習單元,導引學生進入各階段的開發學習。所 以運用專題導向教學時,應考慮實習課程活動的內容多寡、學生適合 的程度、課程操作難易度,不宜冒進並做大幅度之修改。

三、課程特色彈性與學生技術學習方面

依本研究太陽能車車架製作運用專題導向教學來看,若設計討論 的時間過於冗長,將影響後續實習加工之進度要求,且學生在各部份 所設計之零件製造所需工時不一,為求太陽能車車架精度,尤以車架 之動力系統部分最為耗時,建議在銑床加工部分給予彈性、增加時數,

亦求學生技能得以純熟且提升,所以整體建議教學實施流程時間之分 配及課程設計,當依各學科的內容及特色做彈性調整,以使專題導向 教學與學生合作學習的特色充分發揮。另每週課程進度安排宜事先妥 善規劃,按課程設計內容份量比例分配,以期掌握課程與加工進度不 落後,並達教學成效所預期之效。

貳、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除了本次教學實驗所選的機械科之外,另外可以選取電機電子類 群、商業類群、土木與建築類群或設計類群等的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

以瞭 解 各 職業 類 群之 實 習 課程 在 使用 專 題導 向 教 學方 法 下是 否 能提 高教學成效;同時於實驗的人數上可考慮選取更多的學生來參與教學

73

實驗,使專題導向教學運用於實習課程能有更深遠的推廣性。另外可 考慮以實施十二年一貫後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教育改革後進入高 職學校學習的學生,是否更適於專題導向教學法之實習課程。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探討的實習成效研究,是以量化研究進行分析探討,對於 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小組學習及團體歷程,無法有效深入瞭解小組及學 生的細部討論內容及情況。因此未來進行研究,建議可輔以質性的研 究,記錄專題導教學向與合作學習活動之過程,以觀察小組互動學習 行為,瞭解討論進步成效情形,或是以個案處理進行訪談,進而瞭解 其內外在的相關影響因素,作為教學及研究之參考。

74

7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繼正(1998)。工專學校專題製作的教學評量。技術及職業教育雙 月刊,43,57-59。

王貳瑞(1995)。實務專題製作與報告寫作。新北市:華泰。

余岳川(2001)。科學玩具實驗 I。臺北市:眾光文化。

杜元貴(2005)。以「液態氮」為主題教學模組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 雄市。

杜鴻模(2004)。物理科低成就學生之輔導個案。科學教育月刊,252,

62-72。

邱忠呈(2014)。102 學年度數學科段考試題分析之研究 -以高雄市 某高中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林騰蛟、李彥儀(2011)。技職教育政策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季 刊,1(1),6-16。

吳裕益、陳英豪(2001)。測驗與評量。高雄市:復文。

金佳龍(1997)。國中物理教師實驗室教學能力評量工具之發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振 方 (1997)。 科 學 史融 入 科 學教 學 之探 討 。高 雄 師 大 學 報 , 8,

233-246。

施能木(2009)。樂高組件對國小學童學習生活科技課程“簡單機械”

單元之影響研究。生活科技教育,42(2),3-26。

姚如芬(2001)。從學較本位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小學數學教師專業 成長之研究。「2001年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

76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329-331頁)。臺北市 :菁華 。 郭允文(1997)。「科學與創造力培養」計劃。科學發展月刊,26(8),

942-947。

陳建民、樊琳、邱美虹、李賢哲(2012)。以認知師徒制為基礎之太 陽能教學模組設計與實踐。科學教育月刊,349,20-39。

陳文典(2001)。「生活課程」的特質、功能與設計。教育部臺灣省 國 民 學 校 教 師 研 習 會 -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自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學 示例,23-42。

陳文典(2002)。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生活化課程設計。台北 市:康軒。

陳漢宗(2000)。國民中小學教育研究常用評量方法與工具。台北市:

國立教育資料館。

徐敏榮(2002)。國小自然科學課程實驗活動層次與符合 STS概念之分 析 - 以 國 立 編 譯 館 版 本 第 十 二 冊 為 例 。 科 學 教 育 月 刊 , 255,

24-35。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 習與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07,25-34。

許榮富、趙金祁(1987)。科學實驗教學目標之確認之客觀性評量分 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76 -0111-S003-24),未 出版。

許榮富、趙金祁(1988)。科學實驗在科學教育中的本質之分析研究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 S003-23), 未出版 。

連錦杰(1990)。高工學生對冷凍空調業職業認知、職業態度與就學 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傅學海(2002)。創意教學與模組。科學教育月刊,249,57-60。

77

葉連祺(2003)。測驗細目表在教學設計之應用。中等教育季刊,52(4)

,98-109。

趙貞怡(2013)。原住民學童在電腦樂高機器人課程中的創造力與團 隊合作能力。教育實踐與研究,26(1),33-62。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國民中小學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民國92年2月27日 公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職業學 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 -機械群 ,民國 103年公佈。 臺北: 教育部。

楊朝祥(2001)。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 會。

楊志強(1999)。從一個網路分享軟體談起測驗品質考驗與題庫建置 。 國民教育學系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科學教育月刊,273(10),

21- 41。

黃金益(1998)。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靜儀、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學引起動機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科學教育月刊,261,2-12。

張永達(2003)。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之角色 與定位。科學教育月刊,258,51-60。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 華。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月刊,62。

鄒玉鈿、張景媛(2012)。「探究式創意實驗教學」對八年級學生自 然領域學習表現之影響 。慈 濟大 學教 育研究 學刊, 8,53-90。

蔡佩穎(1998)。國一學生參與生物實驗活動之過程分析與成效探討

78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歐陽鐘仁(1990)。科學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賴恩瑩(2013)。模組教具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工程概念學習成效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錫錡 (1999)。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第 十四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及人文教 育類,95-104。

謝佩君(2003)。職前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專題導向學習態度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鍾永昌(2004)。合作學習對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學習成就學 習態度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彰化市。

蘇懿生(1993)。高雄市立高中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 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79

貳、英文部分

Bank, R. (1994). Teaching technology. London: Open University.

Bates, G. C. (1982). The laboratory is vital in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The Science Teacher, 49(2), 20-23.

Blosser, P. E. (1981).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ole of the laboratory in the science teaching. Routledge: London. Chapter 4.

Blosser, P. E. (1981).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ole of the laboratory in the science teaching. Routledge: London. Chapter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