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說明此研究的方法論,如何進行資料蒐集與操作分析以回應問題意識,

內容包含自研究發問到結論產生的研究設計,說明信度與效度的建立與涉及研究 執行面情形的研究倫理,敘說調查研究中的糾結情形。

第四章:臺灣鳳梨王國的發展

本章回顧臺灣鳳梨產業歷史發展,對鳳梨產業的起源、發展背景以及各產區 自然條件特色與意義,進行挖掘和重新解釋,並描繪臺鳳公司發展的起伏歷程,

以了解國家在鳳梨產業發展中角色的演變以及轉換過程中是如何推動鳳梨不同 樣貌的商品形式。鳳梨原為國營事業,由國家力量主導產銷,外銷罐頭風靡全球,

直到罐頭事業沒落,鳳梨產業民營多元,鳳梨再次重返重要的經濟地位,政府雖 然轉移成輔導的立場,仍然對於臺灣鳳梨產業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第五章:變動的鳳梨品質

本章談論鳳梨品質流動的現象,分別掌握生產者、消費者與國家三種角色對 於品質治理的作用力與拉扯關係。隨著今昔鳳梨產銷對象的差異,鳳梨生產由單 一開英種土鳳梨漸漸演變成多樣品種鮮食鳳梨,在國家轉而提供品種與技術支持 後,生產者的組織、管理栽培也趨於多元發展,產銷網絡中消費者逐漸成為主導 品質的驅動力,鳳梨也從多方的品質治理建構中,建立其商品價值。

第六章:鳳梨的另類農糧食物網絡

本章以討論在政府有限的支持下,鳳梨產業如何創造出另類的農糧食物網絡 為主題。接續前一張章節討論鳳梨品質的改變,深入探究今昔產銷差異演變,發 現變動的原因與影響,並就臺灣鳳梨內外銷網絡的分析與討論,綜合產區地方文 化、品種特性、自然環境、栽培技術、農產價值、消費對象及市場習性等等面向 的考量,歸納出鳳梨的另類農糧食物網絡。

第七章:鳳梨的社會生命演變辯證

本章將綜合前面章節對於「鳳梨產業史」、「品質」、「另類農糧食物網絡」以 及所演變形成的社會生命做討論,探究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作用力影響下,傳 統的鳳梨產銷模式發生變動,另類農糧食物網絡產生,商品角色不斷發生變化,

出現符號價值的可能。在不同的消費脈絡下,臺灣鳳梨被消費的意義有了多面向 的解讀,是鮮食鳳梨的旺來象徵也是鳳梨酥臺灣伴手禮的意象,鳳梨產業一路走 來,隨著消費文化與市場的改變發生社會生命的歷程。

第八章:結論

本章從臺灣發展水果經濟的脈絡理解鳳梨產業背後交織的政治經濟環境變 遷,探究鳳梨產銷變遷現象的過程與意義,突顯臺灣鳳梨在農業的重要性與特殊 性,說明鳳梨商品化之路的過程和影響,揭示不同社會生命階段中鳳梨商品的產 銷關係、品質治理演變過程與公私部門協力進程,並試圖從政治經濟觀點來思索 在每個階段中對鳳梨不同的認識與符號意義,藉此延伸理解臺灣水果農業現代化 歷程中包含農民組織、制度結構、品質標準、產銷網絡與經濟價值轉變情形。

政治經濟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圖2 研究理論架構圖

鳳梨的社會生命 臺灣鳳梨發展歷史

物的社會生命 符號價值理論

農業地理

品質治理 另類農糧食物網絡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承接第一章的研究動機與目的,臺灣鳳梨的社會生命涉及產業歷史的發展轉 型,反映產銷網絡關係的變動或重組,同時在鳳梨商品的生產過程中,也牽動了 與人、環境關係的重塑。在此脈絡之下,本章節首先探究鳳梨相關研究的知識積 累,跳脫以往圍繞經濟層面的討論,延伸了解不同研究領域如何捕捉農產品的研 究概念,並梳理國內外食物研究進展作為研究基石,再採用物的社會生命的邏輯 觀點與符號價值理論作為對話基礎,並與農業地理中相關理論作連結,聚焦疊合 與應用後成為本文分析理論框架。

2.1 農業在經濟地理學理論中的發展脈絡

對於食物的研究最早是從 William Friedland (1984) 對商品體系的分析,早期 的學者大多依循馬克思資本論的觀點,以生產面為研究討論中心,認為形塑社會 的力量來自生產而非消費,視生產為政治能動者的所在地,向消費者隱蔽了剝削 的社會關係,消費者在市場上是被動的角色。Clare Hinrichs 在 1998 年以楓糖為 主題的文章中,正是試圖透過從不同生產者的角度來談楓漿生產的情況,從社會 和經濟的脈絡中來解釋發展,分析生產家戶與社區間的互動關係、生產環境條件,

探究楓糖生產文化經濟方面的助因,包含生計、文化認同與生活風格等等,提出 食物生產與人類社會文化的關連,生產食物的背景脈絡值得從經濟以外的觀點來 細究,為此研究的獨特主張。其中,食物生產可能根植社會組織認同的說法以及 楓糖生產者從兼業到專業的變動現象的探究,對後續研究者在產業研究觀察思維 是有利的幫助,然而主要仍停留在討論生產者方面的微觀因素,商品被形塑的意 象成因案例與消費者購買商品的行為意涵仍未被充分討論。

Marsden 和 Wrigley (1995) 談到零售業者對英國食物市場的控制情形,是率 先認真思考消費者角色的研究,認為消費者在未來的角色會取決於消費者本身對 於社會與政治發展的自覺,而這部分當時並未完全被重視。Murdon 和 Miele (1999) 在分析當代食物供應時發現自然的農業食物網絡是主導農業食物的重要 潮流,消費者區辨的能力正在成長,帶動健康飲食重返傳統飲食的風潮。生產者 和消費者的關係不應偏執在生產端做決定,消費者實踐變動正在引領改變,關心 的主題包含食物安全與營養,漸漸的也與農業食物體系中自然的品質做連結。臺 灣自1980 年代起幾乎每年都有食安事件爆發,三聚氰胺、塑化劑、摻偽假冒等 等讓消費者開始注意食物的品質與健康,鳳梨也不例外。重視健康飲食的風潮造 成無毒、無生長激素鮮食鳳梨的需求大增,鳳梨的品質受到重視,連帶的也影響 到鳳梨酥內餡原料被重新檢視,土鳳梨酥吃得到鳳梨纖維而具備純正天然鳳梨概 念,滿足消費者對於食物安全與營養的期待,而這樣的改變對於生產端產生了什 麼樣的影響?不同鳳梨商品的品質如何被治理決策?

雖然早先食物研究中以生產導向為關注焦點,基於對商品拜物教的與中產階 級意識形態反動,關注議題開始轉向消費。Appadurai (1986) 針對消費即提到” 是 社會的、關係的與積極的“。Lockie 和 Kitto (2000)更突破以往對產銷網路線性的

思考,以行動者網絡 (ANT) 的觀點來說明食物供應與消費是共同構築在世界中,

點出生產文化與消費文化並非是單純、分離的而是相關聯並相輔相成的,至今對 食物研究的發問仍有重要影響。從商品體系分析到ANT 的應用,拓展了食物研 究中消費者角色探究與了解。Appadurai (1986) 與 Lockie 和 Kitto (2000) 對物質 文化所持的立場是相同的,皆強調非人的中心性,認為新的食物研究應是社會關 係和社會意涵的借鏡,跳脫馬克思將食物商品當成是拜物,並隱藏社會關係的理 論觀點。國內學者陳俐君 (2012) 也認為商品拜物教讓人對商品產生擁有的快感 與外觀,忽略了生產出它們的社會和地理生產關係,也無視其複雜的生產過程。

在其討論都市海鮮消費的文章中,認為奠基於拜物教和新鮮迷思的基礎上,連鎖 海鮮企業餐廳得以擴張,海洋物成為都市消費者可以接受、購買的商品,卻使人 不察背後導致的海洋問題甚至是發現自我成為剝削自然的行動者。研究中重新檢 視當代消費文化中的商品拜物教情形,明確指出消費者在食物網絡中的重要性,

足以牽動自然的供應鏈,消費者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密不可分。

綜合上述學者對於商品的說法,商品除了經濟價值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其 產銷脈絡和人、環境息息相關。鳳梨作為商品,不論是鮮食或是加工成鳳梨酥,

都存在於某些網絡中,和生產、銷售、消費等行動者進行互動,行動者們因產銷 有了層層社會關係,因為消費者對鳳梨的需求大增,使得鄉村地景發生改變,特 別像是在南投地區,因土鳳梨酥熱潮而增加了開英種鳳梨的栽種面積,從 2009 年契作面積 80 公頃到 2014 年 400 公頃 (陳彥淳,2013),糕餅業者與越來越多 的農民形成合作的契作關係,消費者的偏好也間接影響了自然環境中的土地使用 方式。

Appadurai (1986) 和 Miller (1995) 皆曾在其研究中宣稱在傳統和現代社會中 交換關係是使用 (非市場) 和交換價值 (市場) 的綜合體,揭露商品拜物的問題 所在。在Appadurai 的觀點中,不論在任何一種經濟時期,消費都有力量去改變 社會,從消費更可以看出生產者與消費者社會關係的多元組成,市場與非市場活 動則是持續地相互相鑲嵌於彼此。這樣的觀點持續發酵,使得文化食物的研究有 重要的進展。然而在食物生產與文化社會學部分仍有爭議,因此出現了「文化馬 克思」的研究學派,企圖將消費文化認同與商品體系中生產為中心的研究做有效 的連結,卻依然忽略了承認農業食物中消費的重要。回顧近年的研究發現,已有 不少學者將文化意涵套用在食物上,使得食物消費成為文化認同的實踐行為的案

Appadurai (1986) 和 Miller (1995) 皆曾在其研究中宣稱在傳統和現代社會中 交換關係是使用 (非市場) 和交換價值 (市場) 的綜合體,揭露商品拜物的問題 所在。在Appadurai 的觀點中,不論在任何一種經濟時期,消費都有力量去改變 社會,從消費更可以看出生產者與消費者社會關係的多元組成,市場與非市場活 動則是持續地相互相鑲嵌於彼此。這樣的觀點持續發酵,使得文化食物的研究有 重要的進展。然而在食物生產與文化社會學部分仍有爭議,因此出現了「文化馬 克思」的研究學派,企圖將消費文化認同與商品體系中生產為中心的研究做有效 的連結,卻依然忽略了承認農業食物中消費的重要。回顧近年的研究發現,已有 不少學者將文化意涵套用在食物上,使得食物消費成為文化認同的實踐行為的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