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69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樣本選擇

近年觀察,參與式網站與社群網站成為新媒體形態主要趨勢。例如,

全球網路使用者人數最多的網站分別為Facebook、Google、YouTube。同 樣,國內網路流量前三名網站也以 Yahoo、Facebook 及 Google(Alexa, 2013)。其中,Facebook 更是近年非常重要的社群媒體,強調以個人真實 姓名、身份資料進行網路活動,改變了整個媒體思維與想像。而且,除了 以個人為媒體設計外,Facebook 更加入了「粉絲專頁」(Pages)38設計,

這個設計讓企業組織或品牌也成為了網路上的「行動者」,39而不只是訊 息通路而已。因此,從粉絲專頁的特色來看,符合新媒體中所具備的特色,

包括由使用者所組成、分享,形成特定社群互動機制。

從 Facebook 粉絲專頁設計來看,符合參與式網站及社群網站概念。

此外,粉絲專頁使用者,一方面是「參與互動者」,另一方面,也是網站 管理者或宣傳者。因此,使用者角色不只是單純使用者,而是媒體內容生

38 粉絲專頁比較通俗的用法為「粉絲團」,受訪者通常以粉絲團稱之,兩者同義。

39 粉絲專頁最主要的設計是以企業、組織、品牌及公眾人物用戶為主,因此研究者選擇 企業、組織或品牌為主的粉絲專頁進行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70 -

產者與消費者。而且粉絲專頁打破傳統網站設計,讓各種企業、品牌、團 體、組織或公眾人物,開始經營社群網站,改變傳統媒體通路與行銷思維。

因此,社群網站成為品牌經營重要工作,諸如「粉絲專頁管理」、「粉絲 專頁行銷」、「粉絲專頁程式開發」等相關工作、產業應運而生。

相同,國內百大品牌(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於 2011 年調查),40由企 業組織或使用者成立的粉絲專頁超過半數(58%,研究者 2012 年調查,

請參考附件一)。這些現象代表著社群網站對於企業組織或品牌經營的重 要性,另一方面也代表網路社群形成與媒體互動形態開始轉變。

研究者認為,透過粉絲專頁分析,得以初步了解本研究揭示的使用者 即訊息概念。首先,從粉絲專頁使用者角色而言,使用者不僅是一般網路 使用者,也加入了訊息內容生產者角色,從單方向訊息傳遞者,成為雙向 或多向訊息交換者,符合本研究所提出要素之一。其次,社群網站使用者 並不只是被動資訊接收者,而是社群網站意義建構者,亦是意義建構方法 論中重要假設,使用者不僅可以發佈訊息,也是具備創造情感、情緒與社 會連結的意義共構者。第三,從社群網站介面觀察,所有粉絲專頁都主動 搜集使用者數據資料,提供給粉絲專頁管理者參考,讓粉絲專頁管理者投 入廣告,取得更多潛在消費者,亦符合理論中所提出的使用者即資料-系 統的概念。

40 台灣百大品牌選拔評選主要依既有財務、品牌資料等量化數據進行初步篩選,第二階 段則是區分B2B 及 B2C 業者,進行初選入圍業者互評、企業及消費者問卷調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71 -

第二節 研究設計

經樣本選擇,研究者認為以使用者為導向的社群網站,能探討使用者 即訊息的主要意涵。透過社群媒體分析,將是建立使用者即訊息的重要依 據,其重點包括媒體文本如何產製,使用者如何互動,以及其意義、關係 與網絡如何形成。研究初期,研究者將透過親身訪談(紙本問卷輔助)、

資料分析以及參與觀察等三個方法搜集資料,茲分述如下。

一、親身訪談(紙本問卷輔助)41

本研究旨在了解企業組織粉絲專頁所形成的「意義」與「網絡」。因 此,粉絲專頁經營中最重要的「內容產製者」與「意義營造者」,將是初 步了解社群網站非常重要關鍵之一。因此,研究者認為初探性研究,選擇 企業組織所經營的粉絲專頁與管理者,進行親身訪談,將能了解粉絲專頁 如何「經營社群」、「產製訊息」與「構成關係」。

然而,粉絲專頁類型包羅萬象,也造成粉絲專頁品質落差甚鉅。因此,

研究者認為,由企業組織、品牌型態所成立的「官方粉絲專頁」,其粉絲

41 研究者親自前往談訪,但受訪者回應深度不一(20-60 分鐘不等),且研究者於訪談 前後在現場提供紙本問卷給受訪者填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72 -

專頁較具有一定社群互動品質。故,主要研究對象,將去除由公眾人物、

業餘組織或以興趣為主題的粉絲專頁,設定為初探性研究主要研究對象。

初期,在訪談大綱設計時,研究者借 Dervin(2003b)所提出的六個 資訊取用構面(行動境態、意義建構裂隙、行動者目的、資訊使用策略、

資訊價值、資訊特質),提出以下七個開放式問題,包括:「請問您是否 有參與任何粉絲專頁?」、「請問您參與此一粉絲專頁的主要因素為 何?」、「請問您在此一粉絲專頁上所進行的主要活動為何?」、「請問 您對粉絲專頁的介面設計有什麼看法?」、「請問您對粉絲專頁上的廣告 行銷有什麼樣的看法?」、「請問您在粉絲專頁上,是否有讓您印象最為 深刻的互動經驗?」、「請問您參與粉絲專頁,是否會影響到您的日常生 活?」。

研究者原先預計以企業組織粉絲專頁管理者為對象,進行電子問卷郵 寄訪問。因此,於2012 年 4 月 27 日,於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班研究室,

將訪談大綱設計為開放性問題,由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班研究生張

○○、盧○○、劉○○及丘○○,進行文字填答,了解題意是否清楚。

研究者以開放式問題進行設計,期望能夠深入了解粉絲專頁管理者,

知道受訪者在經營粉絲專頁上的想法與概念。預訪後,受訪者表示對 Facebook「粉絲團」與「社團」的概念不容易釐清,且容易混淆,因為一 般使用者不會特別區分Facebook「粉絲團」或「社團」有何不同。因此,

(Turkle, 1995)。管理者往往是使用者,使用者也可能是管理者之一。

因此,本研究為避免混淆管理者與使用者多重身份問題,在訪談中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74 -

但研究者發現非營利性質粉絲專頁,與研究者所設定企業組織粉絲專頁有 所不同,例如廣告行銷」部分問題便無法作答。在經營理念、社群規模 與互動形態上也有所不同,研究者在實際訪談中,必須特別留意這些特點 間的差異。

另一方面,在開放式問題中,受訪者表示無法清楚說明實際粉絲專頁 的使用經驗,因為 Facebook 使用範圍太過廣泛,無法確定要填寫那些活 動。因此,研究者預訪後,嘗試在題項上提供制式化選項輔助受訪者進行 填答。例如,在尋問使用者的使用經驗時,提供選項讓受訪者勾選「使用 頻率」,包括:瀏覽、打卡、按讚、發表評論、轉貼連結、張貼照片、文 字創作、傳送訊息、分享推薦、網路購物、交友聊天、搜集資訊、觀看行 銷分析結果(請參考附件二,題目四)。

經預訪意見搜集後,研究者於正式的問卷與訪談大綱上提出以下問 題:1.「請問您是否有參與(或管理)任何粉絲專頁?」、2.「請問您瀏 覽(或管理)粉絲專頁的頻率為何?」、3.「請問您加入(或建立)此一 粉絲專頁的主要因素為何?」、4.「請問您在此一粉絲專頁上通常會進行 什麼樣的活動?」、5.「請問您對粉絲專頁的介面設計有什麼樣的看法 嗎?」、6.「請問您對於粉絲專頁的資訊內容有什麼樣的看法嗎?」、7.

「請問您在粉絲專頁上,是否有讓您印象最為深刻的互動經驗?」、8.「請 問您參與(或經營)粉絲專頁,是否會影響到您的日常生活?」、9.「請 問您對粉絲專頁上的廣告行銷有什麼樣的看法?」、10.「請問您還有參 與其他的粉絲專頁嗎?為什麼會參與多個粉絲專頁?」(請參考附件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76 -

表示訪談內容較為敏感,不願意做為被研究對象。且根據先前預訪經驗,

開放性問卷資料取得效果不如預期,填答者填答意願不高。此外,研究者 就百大品牌特性觀察,只有少數企業組織,特別是百貨零售業,較為積極 經營社群網站。因此,研究者認為,若選擇百大品牌內少數個案進行親身 訪談與參與觀察,或許能夠蒐集到較為深入的研究資料。

基於上述考量,研究者捨棄大規模問卷調查研究,轉而針對少數個案 進行多元方法實作(親身訪談、資料搜集與參與觀察),期望能夠在初探 性研究獲得研究資料。親身訪談、網路參與觀察等質性方法,與問卷調查 研究相較上,最主要缺點是曠日廢時,無法顧及多個樣本選擇。但是,其 優點在於,親身訪談或參與觀察等質性研究,能讓研究者實際進入田野,

獲得一手資料,貼近被研究者。而且,就研究者文獻中所提及的意義建構 方法論與實踐取徑論述,均認為訪談與網路參與觀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方 法之一,因為這些方法較能夠對使用者所處的意義與情境得到更深入理 解。就如,意義建構方法論主張可以從使用者對話中取得意義,才能真正 理解使用者(Dervin, 2003c)。

此外,社群網站使用者與粉絲專頁,都是近年出現的新媒體與新使用 者,在過去研究上沒有太多研究基礎與研究工具。因此,做為初探性研究,

研究者應該先傾聽,才能貼近被研究者內在邏輯,從被研究者角度與立場 思索意義結構與互動關係。研究者在訪談時,也借研究初期所設計的問 卷,輔助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互相認識與對話,讓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在訪談 間建立理解。基於以上考量,研究者在正式訪談時,將原先所設計的問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77 -

做為訪談前的「暖身」,或訪談後的「補充」,讓受訪者在受訪前後填寫

做為訪談前的「暖身」,或訪談後的「補充」,讓受訪者在受訪前後填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