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1-1 章節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個案簡介

第五章 個案分析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邊 平台 市場群體

第二邊 市場群體

第二章、文獻探討

為分析台灣頂尖的支付平台,將以AARRR 模型中的五階段作為用戶行為 轉化的不同區段,分別觀察LINE Pay、街口支付與歐付寶,在各階段的作為及 其目的,最後歸納出目前台灣既有的支付平台的用戶增長策略。而本章包含平 台機制設計、行動支付、台灣行動支付近況、AARRR 模型,作為知識與資訊 背景。

第一節 平台策略

一、平台運作機制 (一)定位多邊市場

平台設計的第一步,定義平台連結的雙邊、多邊群體,發掘鏈結的對 象及其群體未被滿足的需求;但即便複雜的平台,分析的基礎仍以基本的 雙邊市場搭建而成,如圖2-1 則為一連結雙邊群體的平台基本架構圖。藉 由發現需求端與供應端的連結契機,尋求彼此未被滿足的需求,將雙邊的 群體定義清楚,如:「買方」、「賣方」,接著設計機制鏈結各方群體,

產生正向循環。

圖2-1 連結雙邊群體的平台基本架構

資料來源:平台革命(陳威如、余卓軒,20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激發網路效應

將需求未被滿足者透過平台機制設計,緊密的扣合在一起,利用平台 所提供的服務使用戶在平台上互動,並且逐漸對平台產生依賴,目的是為 了讓用戶持續使用平台,增加用戶離開平台的成本。而用戶是否能夠長期 進駐一平台的成敗關鍵,在於平台是否激發用戶之間的「網路效應」以及 激發此效應之後平台應用的方法。

Katz and Shapiro(1986)提出網路效應應為:「當一項產品因為使用 者的消費所得到的效用,會隨著相容產品網路使用人數的增加,而帶給消 費者更多的價值。」,說明網路效應的存在取決於使用平台人數的多寡。

而Messerschmitt(2000)將網路外部性效果分為「直接網路外部性」、

「間接網路外部性」,直接網路外部性為使用者之間的網路外部性,當使 用相同產品的消費者數量越多,其所產生的直接網路外部性也越大;間接 網路外部性,當消費者在消費某一產品,而其所得到的效用,會隨相關互 補品的增多或耐久財的售後服務增加,使消費者消費此產品的價值感提 昇,例如:社群網路服務、電話等。

好的平台必須不斷維持成長,一旦用戶停止加入,則無法長期生存,

平台應有效運用「同邊網路效應」與「跨邊網路效應」,將平台上的各方 群體緊密連結,讓用戶不僅是短暫的使用平台部分的功能,而是能夠長久 的習慣平台的存在並長時間的進駐於此平台;同邊網路效應為當平台的某 一方群體呈現規模成長,則影響同一方群體其他用戶所能獲得的好處;跨 邊網路效應為當平台的一方群體呈現規模成長時,影響另外一方群體使用 平台所能夠獲得的好處。無論是同邊網路效應又或者是跨邊網路效應,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分為正向與負向的網路效應,「正向」意為用戶能夠得到的好處遞增,反 之,「負向」則為好處遞減。

(三)用戶管理

以下透過「用戶過濾機制」、「賦予用戶歸屬感」闡述平台機制在用 戶管理方面,應如何增加平台的整體價值:

1. 用戶過濾機制

為避免不良用戶加入平台後增加負面網路效應,對平台其他用戶造成不 利影響,平台可由以下方式檢驗申請者的身份,藉由鑑定身份的程序揀選 品質符合平台條件的用戶,提高平台品質:

(1) 實名登記:申請者必須用真實身份登記、註冊

(2) 帳號綁定私人手機號碼:藉由綁定手機號碼,藉由手機認證碼的方 式,確保用戶手機號碼的真實性

另一種監督方法是平台設計監督機制,令平台上的每一個用戶皆是監督 者,使之互相監督彼此在平台上的行為,例如:Instagram 特別架設一「檢 舉此照片貼文」案件,任何平台上的用戶皆可在提出合理原因之後檢舉他 人的貼文,透過此檢舉機制可減少用戶在Instagram 上張貼過度血腥、裸露 等不雅觀的照片,維持平台品質。

2. 賦予用戶歸屬感

為了讓用戶對平台產生依賴感、歸屬感,若成功建立用戶對平台的歸 屬感,能讓用戶累積並成長。對平台擁有強烈歸屬感的用戶族群,藉由長 期在平台社群上的耕耘,成為平台上的意見領袖,再藉由這些意見領袖帶 領更多潛在用戶加入平台,為平台注入新血。 下表羅列平台能夠激發用戶 對平台產生歸屬感的方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2-1 賦予用戶歸屬感的方式

方式 說明

用戶分類級別 以用戶在平台的活躍程度作為標準,分成不同級 別,賦予個層級不同的管理權力,引發平台用戶 對平台事務的參與感

虛擬造型 藉由個人獨有的造型裝扮,透過畫面具體表現出 專屬於此用戶的特殊形象,讓用戶能夠與平台上 的其他人做出區別,獲得自我滿足的優越感 增強用戶權利 提供用戶最直接、立即的權利,使群體的互動更

直接,對於平台的歸屬感更是無形中強化且鞏固 資訊來源:陳威如,余卓軒(2013),平台革命,本研究整理 以上三種為平台普遍用於建立用戶歸屬感的方法,而平台業者為了建立 多元用戶不同的專屬陷入成本,讓用戶對平台產生更多歸屬感、更長期的使 用平台,依據邱志聖(2010)策略行銷分析所述,專屬資產為買賣雙方為了 買賣過程中產生無形或有形的特有資產,此資產唯有買、賣雙方持續進行交 易行為時,才具有價值,當任一方結束交易行為時,此無形或有形資產的價 值則會減少,或變得沒有價值,表2-2 為業界常用來建立專屬資產的方式。

表2-2 業界常用來建立專屬資產的方式 資產專屬種類 業界最常使用的方法 產品相關 持有使用知的專

屬資產

公司持有的產品使用方法、公司持有 軟體、公司持有產品系列分類方法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平台建置初期,我們很難定義哪些族群應為「被補貼方」或「補貼 方」?兩種族群的設定緊密扣和平台策略,將影響平台的成長與獲利能 力,陳威如、余卓軒(2013)主張,能夠藉由以下四種標準來決定:

1. 價格彈性反應

價格彈性為經濟學中的理論:當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改變時,消費者購買 的數量也會受到影響。將此價格彈性的概念應用至平台上,表示當平台業 者提高定價(如:申請加入平台的費用、加值服務費用等),價格敏感度 較高的用戶將會因為價格升高而離開平台,使用戶流失;而當價格降低 時,此種敏感度高的用戶,會持續選擇此平台提供的服務,甚至吸引更多 對價格敏感度高的潛在用戶,為了低價加入平台,造成正向的網路效應,

此類容易受到價格補貼吸引而加入平台的用戶,在平台業者提供優惠與好 處補貼時,將以較大的幅度正向回饋平台的補助,因此更適合作為平台的

「被補貼方」

2. 成長時的邊際成本

平台企業為使某一特定族群成長,此族群若產生相對其他族群低的邊際 成本,則此族群較適合當作「被補貼方」,因為當此族群規模成長的同 時,平台企業必須負擔成長造成的成本,邊際成本較少,則所需補貼的總 成本較不至於有過大幅度的增加,造成平台業者財務壓力;反之,當用戶 數量成長時,造成相對高的邊際成本,此族群則較適合當作「補貼方」,

平台企業能應用補貼方提供的價錢,一方面攤銷事先補貼方因用戶成長,

而造成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將此金額用於補貼被補貼方,吸引更多用 戶加入平台。

3. 同邊網路效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正向的同邊網路效應意思是越多用戶使用這個平台,同一邊的群體也會 獲得更多的利益;反之,負向的同邊網路效應,則會使群體利益消減,用 戶產生互相排斥的效果,所以在同一邊的群體擁有正向的同邊網路效應的 情況下,此一群體適合作「被補貼方」,當平台企業補貼擁有正向同邊網 路效應的族群時,用戶會發現越多群眾加入,能有越多利益可圖,將吸引 被補貼方受利益吸引而迅速加入平台;反之,當另一方族群產生負面網路 效應時,則較適合當作平台上的「補貼方」,使有高願付價格的用戶支付 較高的金額,以換取其在平台中獨特且排他的地位。

4. 多處棲息的可能性

當族群的轉換成本低,表示從此一平台轉換到另外一平台時,並不需要 付出過高的代價,轉換成本低的族群適合作為「被補貼方」,因為平台業 者若向此類族群收取費用,轉換成本低的用戶則會輕易的跳槽至其他平 台,造成用戶流失,對平台整體營運造成不良影響;相反而言,若某一族 群對平台有很高的依賴性,沒有其他平台能夠提供此類族群類似的服務或 產品,則對平台的忠誠度相對高,適合作為平台上的「補貼方」,這一類 的群體為了獲得此種平台才有提供的特殊服務或產品,將會提升使用平台 的意願,付出較高的願負價格,因此成為平台的主要收入來源。

5. 現金流匯集的方便度

平台較難進行收費、用戶的現金金流難以集中的族群,適合作為「被補 貼方」;反之,「補貼方」匯集現金則較為容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平台建構基礎架構之後,為了促進平台成長,該如何激發正向的網 路效應?陳威如與余卓軒(2013)提出平台企業若希望製造網路效 應,為平台帶來正面的效果,平台應具備以下關鍵前提:生態圈中的

平台建構基礎架構之後,為了促進平台成長,該如何激發正向的網 路效應?陳威如與余卓軒(2013)提出平台企業若希望製造網路效 應,為平台帶來正面的效果,平台應具備以下關鍵前提:生態圈中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