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將針對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做出逐一的說明,其中包含研究流程、變項之 操作行定義、研究假設與模型、問卷設計、研究對象與樣本以及資料分析方法等。

而本研究採用以下研究方法如下:

1、文獻分析法 (Literature Review)

文獻分析法主要是蒐集資訊分享、電子化作業流程、夥伴關係管理以及供應 鏈績效等相關主題之期刊論文、研討會資料、學術研究報告、專業用書等專業資 料將其歸納分析,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架構以及構面設計的重要依據。

2、問卷調查法 (Questionnaire Survey)

由於供應鏈績效以及本研究其他各構面間相互的影響程度,為一種較抽象較 難以具體描述的相互關係。然而,透過量化的計量方式便可以有效的描述出構面 之間彼此的關係。因此本研究便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將構面間彼此相互影響的 關係具體化,進而可以有效率的進行資料的分析。

第一節 研究流程

經過了研究動機的探討,確定了研究方向的可行性以及研究目的的建立之 後,根據研究構面之以及研究方法,建立出透過夥伴關係提昇供應鏈績效之研究 流程,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如下:

流程一:蒐集過去曾經探討供應鏈績效以及夥伴關係管理等相關文獻資料。

流程二:透過資料之整理,建立本研究之研究架構以及鎖定合適的研究方 法。並建立出研究架構中的關鍵假設以及利用流程圖之表現方法呈 現研究模型。

流程三:從研究架構當中的構面提出個別的問項,設計研究問卷以及評量項 目。利用專家學者的意見,從問卷初稿當中挑選出重要性較高的問 項做為正式問卷的評量項目,並經過整理後進行問卷的發放調查。

流程四:將其回收之數據資料經由統計軟體之分析,呈現研究結果並探討其 涵義。

流程五:實證本研究所出之研究假說以及研究模式。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3-1 所示。

圖 3- 1 研究流程圖 第二節 變項之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架構之四大因素:資訊分享、電子化作業流程、夥伴關係管理、供應 鏈績效。各因素說明如下:

1. 資訊分享

Holm et al. (1996) 認為企業之間的合作應以關係了解為中心,雙方應強調資 訊分享,促進彼此了解有助於雙方對合作關係的承諾,以提升合作關係所獲得之 利益。Robert et al. (2001) 認為在供應鏈中,資訊分享的程度會影響供應商對買 方的資訊提供。許有賢(2002)提到,資訊分享對於供應鏈成員具有強大的重要

性,尤其是位於供應鏈前端、無法直接取得最終消費者需求資訊的製造商,更是 克服長鞭效應、降低需求不確定性的重要關鍵。Huang & Gangopadhyay (2004) 表 示資訊分享的程度明顯影響供應鏈中各公司的經營績效,因與供應商分享未來訂 單需求的相關資訊所帶來的利益往往比獨自使用資訊時所產生的利益高。因此,

本研究將資訊分享納入影響夥伴關係管理與供應鏈績效的因素之ㄧ。

2. 電子化作業流程

本構面之操作型定義將以電子商務之文獻為基礎,進行電子化作業流程之構 面定義。Kalakota (1996) 廣泛定義電子商務為一種現代的商業行為方式,其目的 在因應公司組織與企業經營需求,已達到降低成本及增進商品與服務品質,並提 供更好的服務與經營效率。Turban et al. (1998) 將電子商務分為兩大部分,分別 為「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電子商務」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而「企業 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部份的定義即包含了企業上下游間的電子商務以及供應 鏈管理等活動。Papazogou & Tsalpatidou (1999) 表示,電子商務是指企業透過電 子網路進行生意,屬於電子資料交換應用的擴展。鄭明松(2004)將電子商務定義 分為兩個學派:一是透過網路進行商業交易、一是泛指企業利用電腦網路改進商 業流程的所有活動。Kim et al. (2005) 指出,藉由先進的資訊科技以提升協調活 動是不一定能夠提升績效的,由於供應鏈關係是屬於雙向的,倘若只有一方投入 資訊科技,是無法立即促進雙方的協調,需要夥伴雙方一同投入才有機會創造雙 贏。因此,本研究將電子商務納入影響夥伴關係管理與供應鏈績效的因素之ㄧ。

3. 夥伴關係管理

Napolitano(1997)指出,組織之間正在不斷地減少供應商並增加策略性夥伴 關係,製造商與供應商若能實施良好的夥伴關係雙方將可提升價值並降低成本,

提升競爭力。Li et al. (2005) 說明,長期培養的夥伴關係,可以增強組織策略以 及組織當中獨立單位的任務執行能力,以幫助組織達成計畫的目標。Narasimhan

& Nair (2005) 的研究指出,夥伴之間的策略聯盟其涵意在於提升企業間的協 調,進而對績效產生正向的影響。企業相信透過策略聯盟能夠創造出更好的良機

以開發彼此之間合作的競爭優勢,對企業績效有直接的正向影響。蘇志成(2005) 認為企業在供應鏈與上下游的廠商分工合作,建立供應鏈之優勢,進而提昇顧客 服務的水準,企業藉此與其他組織相互分享資訊及生產程序,形成夥伴之間雙贏 的經營型態。因此,本研究將夥伴關係管理納入影響供應鏈績效的因素之ㄧ。

4. 供應鏈績效

Tan et al. (1998) 表示,供應鏈管理包含物料或是未加工的原料到最終產品 之管理;著重在公司如何利用他們供應商的流程、技術和容量來達到競爭優勢。

曾柔鶯(2003)指出,供應鏈是希望藉由成員藉由成員的整合,提昇供應鏈的績 效,其中每個企業都能以及組織為單位,分別建構供應鏈,同時為其他企業之上 游。Cohen & Roussel(2005)認為,供應鏈策略應能直接支援且促成企業策略。

Panayides (2005) 在物流業者與顧客之間的研究發現,良好的供應鏈績效可以降 低成本、提高設備使用率。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組織的活動中占了如此關鍵的角 色。因此,本研究將供應鏈績效設定為最後的評估項目。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研究模型

Lee et al. (1997) 表示供應鏈當中扭曲而且不完整的資訊是導致企業效率降 低的一大問題,包括過量的存貨、產能規劃失調、沒效率的運送、生產排程錯誤、

顧客服務品質差及降低利潤等;所以若欲避免這些狀況的發生,則有賴準確的訊 息傳遞。Robert et al. (2001) 認為在供應鏈中資訊分享的程度會影響整體供應鏈 中買賣雙方彼此的資訊提供。周彥君 (2006) 指出,當企業不再隱藏自己的資 訊,分享給供應鏈成員,能夠確切掌握產品市場與客戶需求的變化,物料供給穩 定,並且製造出符合訂單要求的產品。資訊流乃貫穿上、下游企業,傳遞著維持 整個流程的所需資訊,促進資訊分享以有效率地整合從供應商、製造商、物流中 心到零售店的各項相關流程活動,使供應鏈成員的獲利能力增加。陳芬言 (2007) 表示,企業可透現有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將訂單處理資訊、料品庫存量資訊、

業務實際銷售資訊、利潤資料、產能規劃資訊等,以正確且快速的與夥伴進行分

享,便可提高績效。而在該研究中也發現資訊分享對於供應鏈績效中的輸出面有 較高的影響力,因此企業在執行交互分享之時,銷售額、利潤額、訂單滿足率、

準時配送率、運送錯誤等會立即的影響到,使企業能在較短的時間上立即得到效 果。供應鏈的綜效是否能獲得實現,有賴於資訊分享的理念能否落實。因此,本 研究提出假設:

H1:資訊分享對提升供應鏈績效具有正向的影響

McCutcheon & Stuart (2000) 認為夥伴關係在一開始只是組織之間暫時的關 係,在彼此相互信任與資訊分享及流動下,才有逐漸進一步的關係形式。Whipple et al. (2002) 認為夥伴關係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資訊分享的程度,資訊分享程度愈 高,所能夠創造的利益愈多,便有助於增進買賣雙方更密切與高度協調的關係。

楊思政(2005)表示,資訊分享的建構使得企業間的夥伴關係,藉由網際網路架構 所產生的緊密效果,讓夥伴雙方互蒙其利,再資訊技術或管理技術上彼此會相互 支援,相互研究克服技術所遇到的問題或流程上可能的問題,進而提升夥伴間彼 此的績效。陳芬言(2007)指出,資訊分享的建構使得企業間的夥伴關係,藉由網 際網路架構所產生的緊密效果,讓夥伴雙方互蒙其利,在資訊技術上或管理技術 上彼此會相互支援,互相研究克服技術所遇到的問題或流程上可能的問題,並進 而提升夥伴間彼此的績效。資訊分享對於選擇夥伴之準則方面更有影響力,因此 企業在資訊分享(訂單處理資訊、料品庫存量資訊、業務實際銷售資訊、利潤資 料、產能規劃資訊等)時對企業的目標與策略配合度、創造貢獻潛力、資源與技 術互補性、合作性文化的程度會有更明顯。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2:資訊分享與夥伴關係管理具有正向的影響

陳佳琪(2000)表示,電子商務的特性包括降低交易成本、交貨準確度提高、

供應商滿意度提高、採購時間縮短、增進商品的品質及服務傳遞的速度。在B2B 應用上可促進企業間之溝通、協調、合作、及資訊共享,使上下游企業皆可擴大 產業競爭能力。陳建南(2002)指出,電子商務應用中,廠商之間在資訊技術上或 管理技術上彼此支援,相互探討研究技術所遇到的問題或流程上可能的問題,共

享市場資訊並追求共同的目標讓彼此皆成為受益者。林公孚(2006)表示,透過供 應鏈成員,有效的運用資訊科技緊密結合的合作從事電子商務,以提升經營績效 與服務水準。曲永耀(2006)指出,夥伴關係與電子商務有著密切的關係。然而,

夥伴關係是建置供應鏈管理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中介變數。若僅有電子化作 業流程,而沒有注意夥伴關係,將會降低供應鏈管理對經營績效所帶來的正面幫 助,因此若產業在大力推展電子化作業流程時,仍不可忽視了最基本夥伴關係的 重要性,方能充分展現供應鏈管理系統對經營績效的提升。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3:電子化作業流程對於夥伴關係管理具有正向的影響

Tracey et al. (1999) 認為電子化作業流程以及即時流程控制,能夠提升企業 的彈性能力,創造出良好的成本管理與競爭力,也能夠幫助企業適應快速變化的 市場與縮短產品生命週期。陳佳琪(2000)指出,企業物流電子化對企業在庫存管 理、分配管理、通訊管道管理、付款管理、生產與產品管理有正面的影響。而在 企業交易流電子化對企業在供應商與顧客管理、庫存管理、分配管理、付款管理 及生產與產品管理有正面的影響。吳智仁(2001)表示電子商務的應用,能夠有效 幫助企業在供應鏈上成本的降低、顧客滿意度的提高以及彈性的增加,而且若電 子商務的應用程度越高時,供應鏈管理這三面的績效也將會越好。Sanders &

Premus (2002) 的研究指出,供應鏈中資訊科技的運用為一種具有價值的行為,

難以仿效與轉換,運用資訊科技確實能夠降低成本與產品週期時間、提升品質與 開發新產品、確保長期的競爭優勢,對於績效有直接正向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提 出假設:

H4:電子化作業流程對於供應鏈績效具有正向的影響

Shamdansani & Sheth (1995) 指出,若企業認為聯盟夥伴是真誠相待並值得 信任的,則可降低在聯盟過程中的交易成本,進而提高夥伴的運作績效。Day (1995)並指出供應鏈的組織內任何不良關係的連結,均可能對供應鏈的其他成員 造成負面的影響。面對市場高度不確定性,組織的經濟利益與聯盟能夠獲得彈性 的交易方式,進而積極地尋找夥伴之間密切的關係,以獲取共同的利益。楊思政

(2005)指出,企業在供應鏈上尋求與其上下游的廠商分工合作,建立組織與組織 間合作互助的良好關係,進而提昇優勢的供應鏈績效水準,企業藉此與其他組織 相互分享資訊及生產程序,形成夥伴之間雙贏的經營型態。陳芬言(2007)認為,

企業在供應鏈上尋求與其上下游的廠商分工合作,建立組織與組織間合作互助的 良好關係,進而提昇優勢的供應鏈績效水準,企業藉此與其他組織相互分享資訊 及生產程序,形成夥伴之間雙贏的經營型態。現今的供應鏈已演進到不是單一企 業所能支配的,因此,最後的贏家將會是擁有緊密結合的夥伴關係及高效率供應 鏈團隊的企業。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5:夥伴關係管理對於供應鏈績效具有正向的影響 經由以上的假設所建立之研究模型如圖3-2 所示。

圖 3- 2 本研究架構

第四節 問卷設計

本研究問卷共包含三個部份:第一部分為公司基本資料,包含公司行業別、

成立年資、總資本額、員工人數、合作之夥伴廠商數與取得夥伴公司資訊之來源 等。第二部份則為填答人基本資料。第三部份為本研究主要的問題,即為資訊分 享、電子商務、夥伴關係管理以及供應鏈績效等構面相互影響之問項。填答的記 分方式採用Likert五點式量表。

第三部份的問卷為主要問項之建立。本研究先透過文獻資料的搜集,依照本 研究的四大構面各建立12個重要的問項。再經由四位任職於高科技產業之專業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