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樣本,主要探討資訊分享、電子化作業流程、夥 伴關係管理以及供應鏈績效等四構面之間的關連性,進而建構本研究之模型,以 驗證組織提昇供應鏈績效的重要因素。本章主要根據第四章的資料分析,提出本 研究之研究結果,並說明研究限制及提供後續研究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之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下,企業之間由競爭關係慢慢的轉向成為互助的夥伴關 係,藉由夥伴組織的專業技術以達到完整的技術支援。因此企業組織皆紛紛的向 外尋找適合的合作夥伴;而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也將組織與夥伴企業的合作關係 推向另外一個里程碑。現今企業的目標不在只是加速本身的生產效率,而是為了 因應快速變化的外在環境,企業所需要整合的目標從組織內部向外拓展至上下游 的合作夥伴。而企業利用資訊分享以及電子化作業流程的強大資訊流通力,提升 夥伴之間的緊密程度,以加強組織本身的競爭力,達到供應鏈績效最大化的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高科技產業中資訊分享、電子化作業流程、夥伴關係管 理與供應鏈績效等四構面之間的關連性,透過文獻的探討以及依照本研究所整理 之問卷量表,發展出研究模型,並提出五項研究假設,透過數據分析如圖4-2 及 表4-14 可得下列結論。

一、「資訊分享」對於「夥伴關係管理」及「供應鏈績效」之影響。

H1:「資訊分享」對於「供應鏈績效」呈現正相關。

依照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此假設成立,顯示「資訊分享」對於「供應鏈績效」

有正向之影響。對於國內的高科技產業而言,組織往往會利用資訊科技來加強供 應鏈中上下游廠商之間的資訊分享能力,透過具有深度以及廣度的資訊分享能 力,可以有效的提升供應鏈當中的投資報酬率、存貨週轉率、利潤額等關鍵績效 指標;除此之外,資訊分享還可以加速企業對外之交易作業流程,提升供應鏈中

夥伴組織間資訊流通之效率。

H2:「資訊分享」對於「夥伴關係管理」呈現正相關。

依照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此假設成立,顯示「資訊分享」對於「夥伴關係管理」

有正向之影響。對企業組織來說,完整且即時的資訊分享對於夥伴企業之間能夠 有效的協助彼此訂定適用於合作雙方的供需計畫;而組織與夥伴企業也能透過高 效率的資訊分享媒介提升彼此之間的緊密程度,便可幫助提升組織與夥伴之間成 為長期合作關係的意願,已達成更進一步的互助關係及資源整合。除了直接影響 外,依照本研究之整體模型路徑圖,「資訊分享」還可以藉由「夥伴關係管理」

對於「供應鏈績效」造成間接正向影響。

二、「電子化作業流程」對於「夥伴關係管理」及「供應鏈績效」之影響。

H3:「電子化作業流程」對於「夥伴關係管理」呈現正相關。

依照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此假設成立,顯示「電子化作業流程」對於「夥伴關 係管理」有正向之影響。由於電子化作業流程的建構,協助企業夥伴之間更容易 取得資訊以及交換資訊,加強了企業與夥伴彼此之間資訊面以及技術面的結合。

透過電子化作業流程的架構加速了夥伴之間緊密程度的成長。

H4:「電子化作業流程」對於「供應鏈績效」呈現正相關。

依照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此假設成立,顯示「電子化作業流程」對於「供應鏈 績效」有正向之影響。電子化作業流程可以幫助企業組織加速資訊的流通性,透 過電子化作業流程的協助,企業組織更可以即時的掌握下游的產銷變化之需求。

而面對企業的中游及上游,電子化作業流程更可以協助企業加速溝通回應速度以 及更完整的即時控管制度;此外,電子化作業流程亦可幫助企業的供應鏈績效達 到全面性的提升。

三、「夥伴關係管理」對於「供應鏈績效」之影響。

H5:「夥伴關係管理」對於「供應鏈績效」呈現正相關。

依照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此假設成立,顯示「夥伴關係管理」對於「供應鏈績 效」有正向之影響。在現今的產業體系下,供應鏈已經不再是由單一組織所控制;

企業專注於自己所擅長的核心領域以及特殊資源,並將非核心領域的技術委外給 專業的合作夥伴,使得企業與夥伴組織都可以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因此,企業若 能夠緊密的結合供應鏈上的合作夥伴,無疑的能夠幫助企業提昇競爭優勢,進而 提昇供應鏈整體績效。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研究過程當中,發現在研究上的一些限制,將其歸類如下列幾項:

一、產業別限制

由於研究所針對的產業別不同,其考量的研究因素固然也有差異,因此未能 在其他產業別當中進行抽樣,而本研究僅以高科技產業為主要針對之研究對象。

因此,若將本研究模式套用至其他產業進行評估則不一定適合。

二、問卷發放對象

本研究問卷鎖定的填答人員為高科技產業服務之採購、生管以及製造部門相 關主管與工作人員。由於產業界人士工作較為繁重,問卷發放過程較為困難,所 回收的有效問卷數量也較有限。在網路問卷發放部分,由於是採用網路傳遞問卷 附檔的方式以及自由填寫免費網頁問卷,填答者真實身份也成為本研究無法控制 的因素。

三、研究問題之範圍

本研究所探討之假設,主要是以蒐集文獻以及相關學者所發表之理論為基 礎。並未能夠與實務界專業人士進行企業訪談,因此,本研究所訂定之研究範圍 將會有所限制。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提出資訊分享、電子化作業流程、夥伴關係管理及供應鏈績效之研究 架構與假說,並以台灣高科技產業做為實證研究對象。而在未來可將此方法延伸 至企業其他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討論,並可針對不同的產業別進行分析,或者 針對多個相似產業別進行比較;由於產業別的差異其考量的因素固然也不同,若 增加其他不同的考量因素,便可增加其研究研究價值。

本研究假設包含「資訊分享」以及「電子化作業流程」對於「夥伴關係管理」

之影響,而在未來研究當中可考慮其他因素納入影響「夥伴關係管理」之因素,

便可針對影響夥伴關係管理之重要因素進行跟多方面之探討。

本研究構面「夥伴關係管理」所包含的因素甚多,本研究僅將夥伴關係其重 點性的概念作為研究構面所代表之涵義。而目前也有諸多對於「夥伴關係」進行 細部探討的研究文獻,未來研究者可將相關的研究與本研究構面進行結合探討,

以增加夥伴關係提昇供應鏈績效此研究假設之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曲永耀,2006,大臺北地區量販店建置供應鏈管理系統決定因素及其對經營 績效影響之分析-以電子商務與夥伴關係之觀點探討,國立台北大學合作經 濟所碩士論文。

2.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城邦文化。

3. 吳智仁,2001,電子商務應用與供應鏈管理績效間之相關性─以國內資訊產 業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4. 周彥君,2006,以協調促進供應鏈資訊分享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 所博士論文。

5. 林公孚,2006,電子商務 12 年,品質月刊,3 月號:18-23 6.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滄海書局,修訂版。

7. 張榮圳,2000,供應鏈管理資訊分享模式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所 碩士論文。

8. 張福榮,2003,物流管理,五南書局。

9. 許有賢,2002,第三方物流中心資訊分享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國內第三方物流 業者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10. 陳佳琪,2000,結合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之整合研究-電子化供應鏈管理的 實務應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11. 陳芬言,2007,探討供應鏈架構中資訊分享、夥伴關係對績效的影響,國立 東華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12. 陳建南,2002,電子商務、夥伴關係、供應鏈管理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

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所碩士論文。

13. 曾柔鶯、梁玉青, 2003,從關係行銷的觀點探討供應鏈夥伴關係 - 以一千

大製造業為例, 台灣土地金融季刊,40(1):191-227 。 14.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15. 黃俊英、林震岩,1997,SAS 精析與實例,華泰書局。

16. 黃惠民,2004,物料管理與供應鏈導論,滄海出版社。

17. 楊思政,2005,資訊分享、夥伴關係對供應鏈績效之研究 ,立德大學國際企 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18. 經濟部商業司,2001,Internet 商業應用導入指引。

19. 歐陽崇榮,2000,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20. 鄭明松、陳信益、林佳慧,2004,影響企業導入電子商務績效之企業內部因 素之探討,中華管理學報。

21. 蕭志銘,1999,供應鏈中各環結績效衡量指標對整體績效之影響,國立中正 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22. 繹 明 宇 、 張 鐸 , 2006 , 一 體 化 物 流 與 供 應 鏈 管 理 , Http://www.eceb.com.cn/articleview/2006-3-19/article_view_462.htm。

23. 蘇志成,2005,夥伴關係管理、供應鏈管理與供應商、製造商績效間關係之 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1. Ahire, S.L., Golhar, D.Y. and Waller, M.A..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QM Implementation Constructs. Decision Sciences, 27(1): 23-56.

2. Aitken, J. 1998.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Supplier Association. Cranfield University, Ph.D. Thesis.

3. Alam, A.. 1996.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13: 80-86.

4. Anderson, J.C. and Gerbing, D.W.. 1988. An Updated Paradigm for Sale

Development Incorporating Uni.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5(2):

186-192.

5. Arnt Buvik and Kjell Grønhaug. Inter-Firm Dependence,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Industrial Buyer - Seller Relationships.

Omega, 28(4): 445-454.

6. B. Ives, M.H. Olson and J.J. Baroudi. 1983. The Measurement of 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6(10): 785–793.

7. Bagozzi, R.T. and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6-94.

8. Bakos, J.Y. 1991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MIS Quarterly.

15(3): 295-310.

9. Beamon, B.M. 1996. Performanve Measur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1996 Conference on Agile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Tory, New York, NY, 2-3 October.

10. Beamon, B.M. 1999. Measur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3): 275-292.

11. Benbasat, I. and Dexter, A.S. 1986.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or and Graphical Presentation under Varying Time Constraints. MIS Quarterly, 10(1):

59-84.

12. Bleeke, J.K. and D. Ernst. 1991. The Way to Win in Cross-border Allianc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9(6): 127-136.

13. Bollen, K.A.. 1989.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John Wliey and Sons.

14. Bowersox, D.J., Closs, D.J.. 1996. Logistical Management: 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 McGraw-Hill, NY.

15. Carter,J.R. & Ferrin, B.G. 1995. 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on supply

相關文件